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论坛 | 挥教育利剑 断乡村穷根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提高青年干部素质,展示青年干部风采,今年5月,省发改委组织举办了第九届青年干部论坛。湖南理工职院着眼“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打造发展改革精品”,积极响应省发改委号召,组织青年教师,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调研分析,形成了产教融合、教育脱贫、工匠培育、乡村振兴、青年担当、文化自信、职教湘军、尊师重道等一系列热点研讨成果,并参与全委集中评审,展现了良好风貌,取得了不错成绩。即日起,我们将在“理工响应”栏目择优推出,这批成果,虽不尽如人意,甚至会有纰漏,但是好的开端,以期抛砖引玉,在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 


——校党委书记叶星成




挥教育利剑 断乡村穷根

代增远 吴雅婷 窦雅珺 肖珺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挥教育利剑,断乡村穷根,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的必须之举。


一、脱贫大计,应教育为先


富民兴国必重教。惟有教育先行,才能引领贫困地区人民走上富强安康的幸福之道。

(一)教育是“自我造血”的源泉。精准识别贫困户实践表明,贫困地区人口本质上是“素质型贫困”,文化素质低、无一技之长、缺乏自强自立的志气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地区,前期开展物质扶贫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但物质上的“输血”扶贫是不够的,只能化解贫困的一时之需,无法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之目标。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只有解决了“贫困者”自身素质的内因问题,才能全方位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教育是长技能、提素质、增本领之源,能有效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自我造血”脱贫功能,是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方法。

(二)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利器。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清苦,没有能力也不愿将维持生活的钱与物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形成了贫困亚文化,使贫困在代际之间复制和传承。“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未来”,贫困无助的人生需要教育的强力介入。铲除愚昧,挖断贫困的“根”靠的是教育;向贫困者灌注发展创新、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理念思想更是靠教育;增强贫困孩子敢闯敢干的底气,获得更多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权利靠的也是教育。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我要读书》的照片而家喻户晓的女孩苏明娟,如今已是一位白领,因为教育,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贫困境遇。可见,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或是有一技之长,就有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实践表明,随着受教育层次的提升,可以明显提高农户自身获取收入和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代际传递的就不再是贫困,而是知识技能和社会文明,因此可以说遏制贫困的根本还是在教育。

(三)教育是“精准扶贫”的保障。中央将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之一,由此也决定了教育必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扶贫实践已经从初期的文化扫盲和义务教育,逐步全面覆盖,拓展到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教育扶贫项目计划也细化到各个领域,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教育扶贫拓展了脱贫空间,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使许多贫困户从“零”开始学培育茶树的技能,5万余人实现脱贫,一起走上通往富裕的道路。


二、教育扶贫,要提质为重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近年来,我省在全力推进教育扶贫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需加快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是着力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一是基础教育质量差别大。我省城乡学生在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上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差距,贫困县学生的学业表现远低于其他县市。如我省部分贫困县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检测平均量尺分数比长沙市雨花区、开福区低130分,不合格等级学生比例高19个百分点,优秀等级学生低32.4个百分点。二是各类各级教育入学率有差距。我省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各阶段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数据显示,我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65%,暂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99.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1.50%)约5个百分点。三是各类各级教育发展不同步。目前我省“全面改薄”已进入冲刺阶段,“芙蓉学校”项目也在强力推动我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51个贫困县中仍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指标仍未达到国家标准。


(二)需全面提升教育扶贫资助精准度。这是保证不因贫穷失学,保障教育的平等权,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实效的重要举措。一是识贫不够精准。存在符合补助条件,个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错漏的情况。二是扶贫助学政策缺乏精准。2017年我省共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54.81亿元,资助学生474.51万人次,资助政策虽有“普惠性”,但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而且标准不高,如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资助面达40%多,这其中一部分非属贫困学生或者说非属特别贫困学生,同时,因为资助面偏大,导致人均受助资金偏少,小学每人每期500元,初中每人每期625元,不能完全解决真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三)需着力破解劳力外流农村空心化困局。这是解锁农村贫困状态,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提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省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劳动力人口的空心化,大量农业资源与生产资料处于闲置和荒芜状态。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带来了不少新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无“一技之长”。这些农民进城后,不少长期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或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生活压力巨大。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也势必影响到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到乡村振兴步伐。二是由于跟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学生不断增多,乡村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乡村教师存在感降低,队伍稳定难度加大,势必影响到教育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教育提质,须精准为要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教育扶贫务必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统筹推进,确保蹄急而步稳,收“一个也不能少”之成效。

(一)要在“适学必上”上动真格。通过各方同心协力,确保适龄儿童都进校读书。一应强化责任。政府、学校、家长上下同心,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法定职责,有效控制辍学。二应精准施策。动态管理建档立卡户学生信息,针对学生辍学原因,以“一地一案,一户一案,一生一案”分类指导,避免因贫失学、因远辍学。三应依法招工。新增地方性法规条例,用人单位除不得招收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外,还应将初中毕业证作为上岗必要条件,为适龄儿童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要在“好学可上”上下功夫。多途径提升贫困地区教学质量,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一要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实施教师定向培养工程。扩大贫困地区“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规模,开放地方师范免费师范生教育,鼓励贫困地区学生就近入学、定向培养、学有所成后返乡教学。实施农村教师提质工程。组建全省骨干教师团队,以“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与乡村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打造“双师型教师”,形成“多个龙头注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口子放水”的教育格局。实施乡村教师暖心工程。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贴覆盖面,扩建食堂宿舍,保障吃住行,完善激励政策,设立扶贫奖励基金,加大荣誉表彰,缩短职务晋升年限。二要加强贫困学生“情商扶贫”力度。建议“芙蓉学校”建设项目将农村少年宫建设纳入计划,丰富贫困学生课余生活,提升素质发展。除原有课程内容外,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门课程,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贫困学生回报社会、报答家乡的情怀。三要革新农村教育模式。量身定制全省统一的“大数据+教育”的师生智能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使农村教育信息化,把优质师资用科技带回农村,让专业教师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多维度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能力,让贫困地区孩子最大程度地接受高水平教学。

(三)要在“有学能上”上出实招。将扶贫助学资金落实、落地、落细,确保贫困生如期完成学业。一是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及时跟进对接“本在外”就读学生,确保“学段全覆盖、对象无遗漏、标准最高档、结果全告知”。二是要根据教育脱贫台账,摸清学生资助缺口,实行定人、定责、定向精准帮扶,完成帮扶任务,全程跟踪贫困生完成学业和就业。

(四)要在“学以致富”上想办法。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催生新型农民成长,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一是要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依托。实施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改进计划,城乡职院之间进行对口帮扶、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开办有特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校,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成功实践,纳入职业教育法的相关条款当中,建设“政校企扶贫基地”,三方联合,定向培养,引领农村青年进校学习和多渠道就业;加大贫困地区技能培训力度,点燃群众致富理想,坚定“只要有信心,土里抛出金”的脱贫信心,将闲置校舍资源办成农村书屋、技术培训基地等,打造技能培训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培训,采取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帮扶,让“一技在手”全覆盖,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用人才。二是要实行产业跟着工人走的模式。我省要着眼于农村人口优势,加大回乡创业、进村办厂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工人在哪里,产业就到哪里,让农村具备“好条件”,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在家就业,忠孝两全,岂不美哉?三是要培育新型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新功能和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培育有能力、有意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下一代农民。

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扶贫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呼唤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担当,推动我省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扶贫之路。



文 | 纪检监察审计处 代增远 

智能制造学院 吴雅婷 

智能制造学院 窦雅珺

组织人事处 肖珺

编辑 | 朱菁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