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论坛 | 守住教育之魂:德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提高青年干部素质,展示青年干部风采,今年5月,省发改委组织举办了第九届青年干部论坛。湖南理工职院着眼“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打造发展改革精品”,积极响应省发改委号召,组织青年教师,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调研分析,形成了产教融合、教育脱贫、工匠培育、乡村振兴、青年担当、文化自信、职教湘军、尊师重道等一系列热点研讨成果,并参与全委集中评审,展现了良好风貌,取得了不错成绩。即日起,我们将在“理工响应”栏目择优推出,这批成果,虽不尽如人意,甚至会有纰漏,但是好的开端,以期抛砖引玉,在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 

——校党委书记叶星成





守住教育之魂:德

李慧 蔡瑞云 刘婵 陶肖


德育教育是构建价值观的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流人才是强国兴邦的历史使命。守好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坚持德育引领、主动有为、以学为上理念,把塑造理想信念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形成育人合力,建立校园风尚,弘扬时代正气,使高校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中国人梦想起航的摇篮。


一、为校:教书育人,以德为先


沸沸扬扬的长生假疫苗事件出来后,社会各界对于新经济时代人们道德水平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长期以来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加强德育教育,落实价值塑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育人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不仅仅需要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德为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二)加强德育教育,强化思政培养。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树立和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积极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让思政教育全面覆盖教学全过程,将当前的时事、案例融入教学,进行价值引导,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场所,更是深入挖掘道德内涵与价值认同继而传输给我们青年学子的主阵地,防止道德让位于经济,减少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社会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德育教育,推行美德引导。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期,高质量的立德教育,需要宣贯更需要美德引导。美学符号是人类需求的精神图腾,在大环境下构建德育的美学符号,使这些符号潜移默化地刻印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进而产生对德育的认同与对良善之美的跟随与向往。在实践过程中,可挑选德“美”榜样、正能量榜样进行宣传,让他们走进我们大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为师:爱岗敬业,以德立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道是学问之道,更是为人之道。近年来,全国各地有悖师德的案例层出不穷,从幼儿园虐童事件到中小学教师公开向家长索要贿赂,再到高校教师论文造假,学术不端,教师的种种失德行为,引发公众对教师人格和师德的严格拷问和高度质疑。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者应该如何弘扬师德精神,如何坚守师德底线、恪守为师之尊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一)因时而进,以德立身,正人先正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者只有以德立身,方能正己正人。以德立身,必须以自律为前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见微知著之势,持之以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职业观,不断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努力成为先进思想与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领航者,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力行师德规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正人先正己,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学会做人做事,健康成长成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文明的推动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

(二)因事而化,以德立学,为道先为学。十八大以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者“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师者需有一桶水”。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积月累。师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谦虚、严谨的态度,潜心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作为新时代教育者,以德立学,就要先受教育,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忠诚教育事业,勇于创新,成为专业领域里“德技”双高的能手,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朱熹有云:“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师者唯有科学的掌握知识规律,因时而化,以德立学,方可为学为道。

(三)因势而新,以德施教,育人先树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师应辩证的看待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视作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然而,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导致道德失范,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改变此现象,唯有让所有高校工作者、教育者共同参与,以德施教,因材施教,发挥既育德又育人的积极作用;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德施教,就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德施教,要结合不同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特别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化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创新和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拓展多方面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为众:尊师重道,崇德尚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都与过去有所不同,但不管任何时期,始终需要做到尊师重道、崇智尚学。《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学习中最难得的是尊敬老师,只有尊敬老师才会尊敬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技能等,然后才懂得要努力学习。当师道尊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以尊师为荣、不尊师为耻时,民众才能在践行师道尊严的同时,激发出师生双方的主体责任感,形成教育合力。

(一)尊师重教,要有敬畏之心

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中就曾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生之父”。由此可见,从古至今都要求学生要尊重、敬畏老师,但近年来因多起学生攻击老师致死事件,教师被称为是继医生之后第二大危险职业。通过分析几起事件的起因,多因老师要求严格,学生心理承受不了批评等而选择报复,而越是优秀负责的老师,越是敢于管教的老师,越是心中有爱的老师,越是不愿枉对“老师”这个称谓的老师,越容易遭学生记恨,越可能被残忍杀害。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学生没有敬畏之心,不怕老师,甚至恶搞老师、侮辱老师,更甚者殴打老师、杀害老师,他们心里没有组织纪律,没有规章制度。“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自觉约束自我,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教师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尊师重教,要提高教师待遇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多次指出,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加强待遇保障,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二十几年过去了,仍有很多地方落实不到位。日前老师集体讨薪维权与警方发生冲突一事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引发热议,其实不止六安,还有很多地方都有类似事件发生,他们不是要求涨薪,只是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通过一般途径教师诉求未得到合理解决,只能选择极端方式祈求得到相关部门关注并解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教师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基本待遇都得不到解决,如何安心从教?如何激发职业荣誉感?如何树立教师良好职业形象?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师重教,需严格落实教师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福利,提高教师待遇。

(三)尊师重教,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尊师重教关系到国家兴衰,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曾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柳宗元在《师友箴》中也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历史也证明了此非危言耸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教师又是文化的传播者与捍卫者,教师除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外还进行思想教育与人格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教师收受礼物、性骚扰、任意支使学生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并且以各种途径广泛传播,但这些情况毕竟是个例,而这样损害教师形象、伤害教师尊严的消息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效果,造成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有偏见,优秀毕业生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教师地位每况愈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必须树典型、重建教师的良好形象,重新阐释师道的含义,制定尊师的礼仪规范,确保全社会尊重教师,切实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和专业自主权,重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




文 | 智能制造学院 李慧 

蔡瑞云 刘婵 陶肖

编辑 | 朱菁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