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死一句话

i看见 i看见 2022-11-12

文/蛋炒饭(微信公众号:i看见)



客人进店,服务员先说欢迎光临,再说请扫码,结果会怎样?


黑龙江肇州的事件告诉你,将被封店24小时。


这件事,虽然官方的处理结果已经出炉了,但是其中:


有很多蹊跷之处。



01



首先,这是一起典型的钓鱼执法。


先是以为便衣男子走进店里,在奶茶单前装模作样地做选择。


服务员看到有客人进来,自然而然地说:欢迎光临,请扫下码。


服务员本以为有生意上门,哪知是祸事降临。


在服务员回话后,门外马上走进两名男子,其中一个身穿制服。


原来,他们是当地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


同伙来了,服务员发话了,之前进屋假装买奶茶的男子马上说:


说晚了,第一句话就应该说扫码。


意思是,必须先说扫码,第二句说,就是违规。


至于违什么规,没人告诉,但是,那边穿制服的男子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了封条。


你看,先让穿便衣装顾客进店,穿制服的躲在门外,等待时机。


等服务员那句欢迎光临出口后,制服者马上就进来了,因为此时,他们已经掌握了“证据”,可以处罚了。


所以,封条掏出来了。哪怕服务员哀求,等她叫老板过来,都无济于事:


晚了,你晚了,今天关门,整利索赶紧走。


3个人站在店里,颐指气使,他们的话就是规定,只能执行,不能违抗。


至于第一句话为何必须是请扫码,不知道,但就是要这样做。


可能是,第一句不说请扫码,病毒可能就来了吧,只能这样理解。


最后,奶茶店被被贴上了封条,关停一天,几个人给出的理由是:


奶茶店没有严格执行扫码、验码规定。


判定奶茶店违规,可自始至终,这3个人都没有扫码。



02



事件发酵后,市场监管局也许觉得心虚,派人找到奶茶店老板说:


那3个人是假冒的。


意思是,他们不是监管局里的工作人员,跟我们没有关系。


其实这个时候,监管局并没有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他们随口编了一个借口。


他们的想法,可能是想借奶茶店老板的口,将假冒的说法跑出去,给自己甩锅。


但是,谁会假冒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呢?


而且,假冒公务人员进行执法,这是严重违规的。


市场监管局本想平息事态,但没想到这么一来,大家的兴趣更大了。


到这时市场监管局才发觉,糟了,事情闹大了。


但是覆水难收,话已经放出去了。面对媒体的纠缠,只好硬着头皮说:


正在调查核实中。


其实哪用核实呢,视频清清楚楚,自己有哪些人不清楚吗,稍微对比一下,就知道咋回事。


网络上吵成了一团,矛头一边倒地指向了当地监管局。


县里当然不会听不见,见事态已经失控,只好派当地宣传部门出面:


3个人就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


一边给事件定了性,一边给市场监管局的脸上连扇几个耳光。


这种丑事,闹大了,只能是谁做的谁担责。


你看,先假冒,再证实,最后确定,才半天时间,就出现了3种说法。


如此魔幻,一个小小的奶茶店,哪是他们的对手呢?



03



当然,这一次肇州的办事效率非常高。


下午刚出现的怪事,傍晚时处理结果就出炉了:


一个政务记过,建议调离执法队伍,另两个批评教育,主管副局长诫勉谈话。


这结果就像大家说的,太没有诚意了。


但不管怎样,好歹也算是有了结果。


但在情况通报的最后,有这样一句:


网传关于视频中执法人员是假冒的消息,经与奶茶店核实,为不实信息。


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句呢?因为假冒国家公务人员执法,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最高可入刑3年。


但是有了这句澄清,这一点就不存在了。


可是,真是不实信息吗?


之前的假冒一说,是媒体记者采访时,奶茶店亲口说的,说是监管局派人来告诉他们的。


我相信,即便被停业再委屈,相信奶茶店也不会信口开河,更不敢诬陷那些人吧。


那为什么官方调查时,他又改口了呢?


道理大家都懂,不用多说


结果出来后,不少人担心,这家奶茶店还能开下去吗?


没错,料是奶茶店爆出来的,监控也是他放出来的,如今事情闹成了这样,不被恨之入骨才怪。


正是因为这,大家才担心奶茶店的将来。


因为即便他再有理,也要给他人留有余地,否则,就等于掐断了自己的后路。


毕竟,你还要在这块地头上做生意,和气才能生财,再愚蠢的人,也不会把对手搞得多多的。


与其得罪他们,当然不如得罪网友。



04



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是个案,不值得大张旗鼓地说。


可即便是个案,这个奶茶店好歹也有几个就业的机会。


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一份就业,就至少能养活一个人,有了栖身之地,就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先钓鱼,再贴封条,从这3个人娴熟的手法,你能说,这只是个案吗?


实际上,现实会让你大吃一惊:


仅10号一天,肇州用类似手法,给20家店铺贴上了封条。



对官方,这是作为成绩展示的;可对商家,却是煎熬。


今天,国家颁布了新的防疫措施,防控尺度放宽了许多。


国家级层面上,都在尽可能地放松,让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地方上,直接面对商户与个体,更清楚他们的不易。


疫情3年,每一份就业机会都很宝贵,这一个经营者都不容易,这个时候,理应更多地为他们创造环境,让他们在城市里多一份勇气。


而不是挖空心思地打他们的算盘。


大家那么难,他们却那么坏。


长按二维码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