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推介 | 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

深圳美术馆 深圳美术馆 2024-01-20



 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

THE TIME IMAGE - SHENZHEN ART MUSEUM COLLECTION VIDEO ART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8日至2024年3月31日


主办单位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

深圳美术馆


展人

游江、邓丽君、曹莺倩、张腾



前言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直接指导以及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直接支持下,近年来深圳美术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系列影像作品的研究和收藏。通过收藏郑中健先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深圳题材的摄影作品、何煌友先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深圳题材的摄影作品,以及依托“感恩与回报——深圳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摄影展”“绚烂·光影——深圳摄影家历届全国和国际常设性影赛获奖作品展”“观·照——2018深圳美术馆当代影像艺术展”等而进行的深圳题材摄影作品的收藏,深圳美术馆现已初步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反映深圳城市建设的、较为丰富的影像谱系。“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作为深圳美术馆新馆的开馆展之一,从馆藏四千多件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了近三百件进行展出,视觉化地再现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直观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深圳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这些作品兼具纪实性、时代性与艺术性,对于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特别是深圳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透过相机镜头,我们在重温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亦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温度。




艺术家介绍

一、郑中健



1930年出生,汉族,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参加工作,1950年起在九龙海关(现深圳海关)从事摄影工作,并于1993年退休。他在海关工作期间,拍摄了大量20世纪50-60年代宝安县(深圳市前身)的社会景象,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城市建设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1950年,在中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下,宝安县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了土地改革,新桥乡成了首个土地改革的示范点。宝安县毗邻香港新界,香港在那时还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两地的关系十分紧张,对内宝安县进行了剿匪运动,对外宝安县切实做好维稳工作。宝安县在与香港接壤的多处设有哨兵把守。而在罗湖的罗溪(深圳河)上有一座罗湖桥通往香港,此罗湖桥建于1911年,是连接广州、深圳、香港的一座铁路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安县在罗湖桥边修建了火车站,这是深圳最早的火车站,是广九铁路的中间站。在兴修水利方面,1956—1965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宝安县先后修建了铁岗水库和深圳水库等十个水库,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民灌溉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香港经常闹水荒的状况。


社会活动



20世纪50—60年代,宝安县的经济建设如同全国的农村一样,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等集体化过程。1958年,中央政治局决定小社并大社,成立人民公社。宝安县原先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由此转变为宝安县人民公社。宝安人民公社以“赶超英美”为口号,进行生产劳动。此外,宝安县民众还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化演出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宝安县在当时的经济还很薄弱,宝安县领导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外贸、边检、海关、中旅社等一些中央部属单位的节余“扣”下来,用于基本建设。这样集资了一次,凑了100多万元,兴建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深圳戏院,以及和平路、人民路等。深圳戏院于1961年建成,是全国第一家有空调、音响等先进设备的戏院。1965年,在“文艺三为服务”的指引下, 宝安县成立了多个文艺轻骑队,1976年之后,改名为“宝安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们在各个乡村中奔走,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色彩。此外,1958年,马师曾、红线女在深圳水库慰问,当时马师曾刚出任广东粤剧院的院长,而红线女则刚从香港回到内地,加入了广东粤剧院。


生产生活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50—60年代,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宝安县积极发展农业,修建水库提高农田产量,使得农民由吃不饱走向了富足。1959年,全县推广了公明公社塘尾大队按劳分配、按产量计算工分报酬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获得了农业大丰收。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就业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有序地组织各地知青下乡学习。据《宝安日报》报道,罗田社区于1964年和1968年先后接回两批共101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生产方面,宝安县根据数百年来的养蚝经验,将宝安县分成多个养蚝区,科学分类养蚝,使得沙井蚝销往全国各地、闻名海外。1958,罗田水库竣工后,在种植、养殖等5个方面做出了发展规划,同时建立起了“红专大学”以及实验室,培养新的农业人才。在生活方面,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沙头角变成了一个非正式口岸,因而开始限制人流往来。最终,这里形成了一条颇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街并闻名全国。




二、何煌友



1938年出生于深圳市横岗西坑村。1955至1969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放映、摄影工作;1970至1980年在广东宝安县文化馆工作,专职摄影。1987至2004年任深圳摄影学会会长,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曾获第二届中国摄影“开拓杯”奖;中国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荣誉奖”;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等。出版画册《鹏城叙旧》《老深圳(上、下)》《春雷》《影像时空——何煌友摄影作品集》。
 
年代记忆



20世纪60—7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宝安县及周边的知识青年加入上山下乡行动中,为宝安县的各农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他们秉持着“农业学大寨”精神,在沙井养生蚝种甘蔗、在光明农场种木薯养猪,在艰苦环境中与广大农民共同劳动和生活,为宝安县农村建设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与此同时,因为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宝安县在思想宣传方面一直将批判“三洋思想”(慕洋、靠洋、向洋)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这可能是内地城市所不曾面对的特殊问题。

长风破浪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深圳市成立,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作为特区建设的起源地,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的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同时,在蛇口建设工地上矗立的宣传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改革开放口号。乌石鼓矿石厂作为第一个深港合作企业,拉开了深港合作办厂的帷幕。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作为重要的关口城市,“中英街”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体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除了经济建设,深圳在建市初期的文化建设方面也有着大胆的举措,1983年在深圳展览馆(现深圳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届深圳书市,共展出万余种国内外图书供国内各机构、学校订购。

都市肌理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城市版图的飞速扩展。从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第一炮,到原特区内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的飞速发展和建设,深圳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有意识地避免“摊大饼”式发展,而是把经济特区从东到西划分为“三片十八区”,整体形成带状组团式结构。这为之后城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横十二纵”的道路规划为经济的腾飞织好了脉络,拔地而起的一次次被刷新高度的楼宇彰显着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每个深圳建设者的骄傲。经济特区建设初期,为了管理的需要,在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建了一条管理线,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启用,沿线设有检查站,对进出特区人员货物实行管制。此线对应深港交界之“一线关口”被俗称为“二线关”,出入关需要办理边防证。这也是老一代深圳人难忘的回忆。


众生百态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联产承包,宝安县的农业、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宝安县也积极建设农机厂、化肥厂等保证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并开设糖厂、凉果厂、罐头厂等,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商品销往各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使得农村圩日熙熙攘攘。罗湖火车站经过1965年的整修扩容后,也以崭新的面貌投入使用,过境旅客携带的包裹由食物到电子产品的转变也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后,深圳也利用香港工业转型的契机,从香港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工业。作为当时制造业的先头兵,深圳电子厂的建设一时间风头无两,将深圳的电子工业发展推向了高潮。




三、陈宗浩



1945年出生在海南琼海县,1965年考入中南林学院,1970年分配到海南陵水县工作。1980年调入深圳,1984年调入南油集团,任南油机关工会主席,2005年退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拍摄了大量深圳题材的摄影作品,并用新旧影像对比的方式记录着深圳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城市变迁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1月31日,经中央批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平地一声雷的开山炮。自此,“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以及“蛇口模式”响彻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国。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充满着希望,吸引着无数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开荒牛”齐聚特区。在一阵挥汗如雨、尘土飞扬之后,大片的荒地上长出来了高楼,深圳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从最初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路走来,如今的深圳已发展成拥有9个市辖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1个管理区(大鹏新区)和1个特别合作区(深汕合作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见证历史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5个建制连共1041人组成先遣团,从鞍山市来到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序幕。1982年秋,中央再次调拨近两万基建工程兵来到深圳。

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兴起之际,深圳国贸大厦开建,它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迅速建成,创造了“深圳奇迹”。国贸大厦共53层、160米。当时震惊了国内外,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随后,地王大厦更是以两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刷新当年国贸大厦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1996年,高69层、总高度384米的地王大厦竣工,成了深圳新地标,也是当时的最高楼。

现如今,深圳华润大厦、深圳京基100大厦、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等建筑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深圳建筑的高度,深圳也从以前的“深圳速度”升级为现在的“深圳高度”。从“三天一层楼”创造了“深圳速度”,到“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深圳科技高度”,深圳正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改革史诗。

沿着深南大道行驶,途经罗湖的国贸大厦,福田的华强北,再到南山的粤海街道,这条全程25.6公里的大道,见证着深圳由小渔村到繁华都市的发展历程。南山作为深圳经济第一强区,2022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亮眼。据《蛇口消息报》报道,2022年前三季度南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847.43亿元,超全市1/4,同比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7.3%,增速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

新城旧事


深圳经济特区不仅自身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排头兵作用,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和贡献,为资本市场创新提供了土壤。同时,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的大发展,也催生了南下“打工潮”。

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依赖靠近香港的地缘优势,以及“三来一补”的模式优势,吸引外资纷纷来此建厂。此时的深圳就像一张白纸,充满新的机会与可能。之后,特区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贫困山区而来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纷纷来到深圳寻求发展。即便当时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在城中村中,过得很拮据,他们依然带着满满的期待,积极投身于这片充满财富、希望的热土。也许,他们当中不乏寻觅到良机而飞黄腾达的幸运儿,但绝大多数的城市务工人员依旧只是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伟大进程,我想他们应该也会为这座城市的变迁而感到骄傲,因为这里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以及为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



四、郑东升


1962年生于深圳,1983年至1985年在深圳电视台新闻部担任新闻摄像记者;1985年至1988年在深圳青年报担任新闻摄影记者;1989年至今在深圳特区报担任新闻摄影记者。


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30年间,多次获得全国、广东省、深圳市新闻奖,其中《最后的蚝民》荣获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经济类银奖、广东省新闻摄影年赛一等奖、深圳新闻奖;《残奥会感动世人》获得2008年全国党报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广东省新闻摄影体育类一等奖、深圳市新闻奖。


老城老街



自明代晚期以来,东门老街就一直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商业墟市,所谓“东门”就是指原“深圳墟”四门之一的东门。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经历了数百年文化积淀的东门老街自然成了深圳最早的商业中心。其建筑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随处可见富有沧桑感的外廊式骑楼、人头攒动的店铺和曲折幽深的小巷,构成了老东门独特的时代记忆。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州与香港之间,长时间引领深圳甚至全国的消费潮流。1990年10月8日,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在东门老街的光华楼开业,当天创下当时全球麦当劳有史以来最高的单天营业额与顾客光临数的记录,成了新一代的东门地标。

市场经济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7月15日,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广东和福建作为试点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在经济特区建立的初期,正是凭借这种探索性的贸易形式,深圳企业淘得“第一桶金”,开启了深圳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湖贝、向西等村的村民解放思想,利用地域优势吸引港资开办玩具厂、胶花厂、手袋厂、化工厂等一批“三来一补”企业。最高峰时,深圳曾经有上万家这类企业,成为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柱。“三来一补”企业的陆续开设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深圳,打工浪潮逐步兴起。外来务工人员极大地支援了深圳的经济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金融市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百业待举,金融作为为全行业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行业对深圳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圳的金融市场是从零开始的:1983年7月8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深宝安;1987年5月,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组建;1987年9月,全国第一家经批准的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6月10日,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资本市场运作从此有了正式的载体。40年来深圳依托外贸金融、政策支持、金融创新、机构积聚、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金融监管完善、跨区跨境要素融合等,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基本建成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金融体系,并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 

发展建设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1月,广东省委决定撤销宝安县,设置深圳市。同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深圳地区的城市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由于深圳的工业化始于村镇,早于城市化的发展,因而大量的自然村落演变为城中村。罗湖作为深圳最早开发、最早建成的城区,在深圳也是最早面临违建和城中村问题。20世纪90年代,深圳城中村中各类违章建筑抢建成风,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栖身之所,但握手楼众多,安全隐患突出,改造提升问题被提上了日程。90年代后期,市政府对东门老街进行拆除改造,同时还拆除了南塘、向南、叶屋、油榨头四个城中村。福田第一个进行改造的城中村是渔农村。2005年5月22日,城市拆除爆破中的“中国第一爆”在渔农村响起,3年后,全部村民迁入新建的现代化城市社区。这为深圳规模庞大的旧村改造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典范。 



五、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此部分展览主要依托“深圳摄影作品年度展”深圳美术馆馆藏历届的获奖作品,展现深圳在新时期的建设成果。摄影艺术家们用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生命体验出发,与城市同呼吸,触摸城市的体温,刻下先行者的姿态,通过艺术化的作品呈现城市发展的闪亮印记。




六、互动区域


城市生长(福田-罗湖区域)


在此互动区域,以馆藏老照片为初始基准,将深圳地标性区域如蛇口渔港、东门老街、深南大道、华强北等地基于史实将其建设和发展历程通过建筑生长和区域板块更迭模拟的动态视频方式进行呈现。同时结合相对应同时期的馆藏深圳题材照片,从二维化的照片推及三维化的动态影像,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观众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深圳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




展览现场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系列公教活动现场


可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温馨提示

如需参观,请市民朋友们到深圳美术馆官方微信小程序预约进场参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展览推介 | 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

深圳美术馆 深圳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