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赠书 | 中国科举史:为科举“平反”

学人读书 2021-05-07


《中国科举史(修订本)》

作者:刘海峰 李兵

东方出版中心,2021(点击上方图片可购买)


- 内容简介 -


《中国科举史(修订本)》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第一至第三章由刘海峰增补修订,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


- 作者简介 -


刘海峰,福建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等,是科举学的首创者和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已出版《科举学导论》《中国科举文化》等著作36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1次,涵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3次。 李兵,湖南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主要致力于中国科举史、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之“科场大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主讲人。国家精品在线视频课程“科举与中国文化”负责人。中国书院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负责人。出版《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千年科举》《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钦定科场条例》(校点)等著作。


- 目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的渊源

第一节 “命乡论秀士”:周代选举的构想

一、西周的乡举里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贤能治国论

 

第二节 中国文明史的新纪元:汉代察举

一、诏举贤良诸科

二、岁举孝廉秀才

三、汉代察举的利弊与影响

 

第三节 州举秀才,郡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察举

一、曹魏察举“以经学为先”

二、两晋察举的起落

三、南朝察举的变迁

四、北朝察举的演进

 

第二章 科举时代的开创

第一节 炀帝始建进士科:隋代科举

一、隋文帝分科举人

二、隋炀帝开启科举时代

 

第二节 春风得意马蹄疾:唐代科举

一、初唐科举格局

二、盛唐科场气象

三、中唐科场风云

四、晚唐科场风气

 

第三节 兵荒马乱犹赋诗:五代科举

一、五代科举的传承

二、十国科举的兴灭

 

第三章 科举社会的出现

第一节 “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北宋科举

一、科举考试的严密化与客观化

二 、推朝廷至公,待四方如一”

三、科举与学校的纷争起伏

 

第二节 经术治国与文学造士:南宋科举

一、宽容的科举政策

二、经义和诗赋之争的延续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四、禁学与科举考试

 

第四章 科举魔力的体现

第一节 “蕃汉不同治”:辽代科举

一、由局地推到全境

二、盛极而衰

三、科举程式

 

第二节 从南北选到南北通选:金代科举

一、南选与北选

二、创置女真进士科

三、科目与程式

 

第三节 左榜与右榜:元代科举

一、恢复科举之争

二、开科与停科的反复

三、南北分榜而试

 

第五章 科举制度的定型

第一节 “非科举毋得与官”:明初科举

一 从以荐举为主到专用科举

二 暂停科举而恢复荐举

三 科举与荐举并用

 

第二节 “永制”的程式化:明中叶科举

一、童试

二、乡试

三、会试

四、南北榜到南北分卷

五、殿试

六、武举

 

第三节 “科举,天下之公”:明后期科举

一、八股文:入仕的“敲门砖”

二、八股取士:文有定评

三、贡院规制

 

第六章 科举命运的终结

第一节 “国家抡才大典”:清初至清中叶科举

一、开科取士

二、应试报考

三、童试

四、乡试与会试

五、殿试

 

第二节 “惟变科举为第一义”:清中后期科举

一、积重难返的弊端

二、八股取士的批判

三、改革举措的酝酿

四、变通科举的尝试

 

第三节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末科举

一、科举“新政”

二、渐废至立停

三、善后举措与余响

 

附录一 历代登科表

1. 唐代进士科举年表

2. 五代贡举登科表

3. 北宋贡举登科表

4. 南宋贡举登科表

5. 辽代贡举登科表

6. 金代进士登科表

7. 元代进士登科表

8. 明代进士登科表

9. 清代进士登科表

附录二 中国科举大事年表

后记



《中国科举史(修订本)》 后记 

文|刘海峰

 “我开始研究旧社会时对教士充满偏见,我结束这一研究时对他们充满敬意。”这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的一句名言。我赞同有的学者的观点,认为这句名言同样适合于科举制。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历史上处于东亚科举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越南都曾在长短不等的时间里实行过科举制。特别是韩国,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科举制在其社会上的影响甚至不亚于科举制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韩国在科举时代也有“近来科弊,难以毛举”的情况,但韩国人在1980年就已召开过以科举研究为主题的全国历史学大会。

从1994年开始,韩国重新启动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每年都会举行“科举考试”来纪念这一传统文化。图为韩国2019年在首都首尔进行的一次古代的“科举考试”。


1994年,为了纪念韩国科举考试罢止100周年,韩国曾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效仿李氏王朝的模拟科举考试,即在成均馆大学举行文科殿试,在全国应试的儒学“生员”中,分甲乙两科考取状元,放榜后还举行了“恩荣宴”和状元游行仪式。百年之后,韩国再现“科举盛况”的做法,是为了不让后人忘记祖先的文化遗产,不忘对考试和考试文化的继承。作为科举发源地的中国,在科举制废止100年后的2005年,在厦门大学举办了首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此中国学术界开始更加全面评价与系统研究科举。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大多数提出为科举平反的学者原来对科举也充满了坏印象,在研究之后却改变了看法。这并非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结果。大凡一个研究某个问题久了以后可能产生一定的感情,或者容易不自觉地稍稍夸大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但如果研究对象是宦官制度、缠足陋俗、鸦片恶习,则无论研究多久一般人也不会去赞美它的,只会增加对阉割、缠足等泯灭人性的做法的痛恨。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提出为科举平反,确实是发现科举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不可抹杀的重大作用,经过慎重思考后才提出的。
《中国科举史(修订本)》原价98元,优惠价50元
为科举平反的多数论者认为科举的弊端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内容问题,即考八股文不合理,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制度。甚而对科举中最为“丑陋”的部分——八股文,也有一些学者要为之平反。
科举制的实质是用考试的办法来进行公平竞争,尽管它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总比没有标准的恶性竞争好得多。清末废科举时的主流言论经过当时人的主观取舍,历史记载受思维定势的制约也不免以偏概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另一方面,观今能通古。了解现实考试也有助于理解和通晓古代的一些制度和史实。今人之视古人,犹后人之视今人。以往人们将清末废科举的言论当作是古代多数人对科举制的看法,这就好比当代只看主张废止联考一派的人提出的论点一样。如果只看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经人们选择后的言论,后代人以为所有当代中国人都十分痛恨高考制度,都认为高考是一种“人神共愤的考试”。
而实际上当今多数中国人还是赞成高考制度的,许多专家也认为高考是一种相对很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办法,是现代中国社会中难得的相对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多数人也认为科举是一种相对最好的人才选拔办法,否则科举制怎么可能存在1300年之久?

如果说考试是罪恶的话,那么也是“必需的罪恶”。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因此最低限度我们可以说科举是一项不坏的制度。“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远非以往的“恶谥”那么简单,我们不应将其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把“科举”当着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总之,科举制是一个影响重大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是中华民族的一笔沉重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对之不应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应重视发掘利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寻找制度资源和文化资源。
本书曾于2004年、2006年在东方出版中心出过两版。2011年,本书获得过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还有不少高校将本书作为中国科举史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但近年来市面上已无书可售。为应读者之需,本书原策划编辑张爱民编审希望我们修订再版。现在这个书稿便是增订版,增补修改了不少文字,其中第一至第三章、后记由我撰写,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中国科举大事年表》则由我们共同完成。我们力图将中国科举史的主要内容概括写出,但因中国科举史的内涵实在太丰富,在有限的篇幅中,还有一些片段只能割爱。当然,书中一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识者教之。 选自《中国科举史(修订本)》后记

- 赠书福利 -


  • 欢迎读者在留言区谈谈您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想获得此书的理由,编辑部将选择最佳评论、点赞数最多(如发现刷赞行为,将列为永久黑名单)读者各1位,分别赠送《中国科举史(修订本)》一本。

  • 本次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5月10日10:00

  • 活动结束后两个工作日内,我们将在评论区揭晓获赠读者名单并寄送赠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