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9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赵建:中国庞大的基建和债务,经不起长时间的“闲置”

赵建 教授 西泽研究院 2022-09-02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为西泽研究院发表的第600篇原创文章,赵建教授的第556篇原创文章


图1 中国高铁总里程数超过其它国家高铁里程数总和的一倍
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拥有这么完备的基础设施,高铁,公路,机场,地铁,通信网络等等,大约匡算的话,资产存量应该是排名后几个国家的总和。这是大国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经济层面最典型的体现。如果按照公司资产结构的标准进行评价就是:
中国这个“公司”,具有非常高的经营杠杆,因此营收的变动对利润变动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即盈利会被放大,亏损也会被放大。
通俗的话说就是,在高铁上,飞机上,高速公路上,电信网络上,跨海大桥上,数字平台上,以及城市宽广的道路上,风景优美的公园里,多一名乘客或用户,却不会新增成本,就是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但私人的边际收入却是正的,因此随着使用数量增加——资产周转率提高——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增长,而利润增长则会进一步的驱动投资和消费,形成了正反馈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大国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大量公共品、准公共品资本的免费使用或低成本使用,企业可以更好的在基础设施上提高运营效率。中国拥有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多的大中型城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大国的基础设施平台,却有着极其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和沉没成本以及这些固定资产背后的庞大到可怕的债务。这就使得中国这个“公司”具有极高的,与业务流量和利用率无关的折旧成本和运维成本,以及为维系这个庞大的基础设施背后的债务成本。这些成本的一个鲜明特征是:
不管你使用不使用,成本要照常列支。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具有极其高的“闲置成本”!
通俗的话说就是,那些高铁、公路、机场、宽阔的城市道路和高楼大厦,如果因为封控而没有使用的话,折旧成本和财务成本并不会因此而降低。学过财务理论的读者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个固定资产占比较高,也就是经营杠杆较高的公司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

提高资产周转率。也就是将人、财、物等要素加快流转起来,否则就会出现大面积亏损。

有些人认为,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国家的公共资本或准公共产品,亏钱也是政府和国企亏。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为其买单的不仅是政府和国企,还有个人和私企。一方面是,中国的宏观税负全球名列前茅;另一方面是,比如居民按揭买房借的债,很大一部分是支付了土地转让金,而政府收到的土地转让金或者以此为抵押借的债,有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基础设施里。对于私营企业,有研究表明,正是因为中国的宏观税负较高,导致私企加大了借债力度,过度的提高了资产负债率(试想一下,一个税期末企业不得不将大量的现金用来缴税,资金短缺只能靠借债筹资)。
总之,中国这样的高经营杠杆*高财务杠杆的“双杠杆结构”,要求各种要素(人、资本、创新思想等)必须活跃起来,以提高资产周转率。要素一旦活跃起来,中国经济就会具有极高的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大国经济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反,如果要素长时间停滞,资产周转率减弱,各市场主体会严重加剧亏损(比如近期亏损巨大的国有航空和铁路公司),这样就会形成加速的、成倍的衰退效应。届时,大国经济优势就会变成大国经济劣势
这就是我对长期一刀切疫情封控的担忧,更是对“闭关锁国”论的担忧。因为这两者,都可能造成中国基础设施无与伦比的“一副好牌”被打坏。相对前者,后者可能更加可怕,因为它可能直接导致这种双杠杆结构体系崩溃。因此,要坚决防范并反击这种“亡国论调”!
图2 中国的私人债务占GDP也远远高于其它国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