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建:以长期思维理解经济复苏进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Author 赵建



作者|赵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



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如期复苏,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当下的复苏周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政策的制定实施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战略定力,因此,必须以长期思维理解当下的经济复苏进程。

首先,影响复苏进程的因素错综复杂,是之前任何一个复苏周期都没有遇到过的。三年的新冠疫情在社会心理和微观主体行为上烙下了鲜明的“疤痕效应”,成为当前企业和居民储蓄偏好创历史新高、缺乏投资和消费信心的主要原因。

其次,原先作为经济下行期逆周期调节抓手的房地产业,在本次周期中成为风险治理的对象,无法担纲经济复苏的拉动力量。数据表明,今年1-5月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大幅下滑了22.6%

再次,全球经济进入疲软阶段,显露出明显的衰退趋势,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等种种突发、不利因素,一方面导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遇阻,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需求乏力,另一方面贸易秩序和产业链发生重构,中国的外贸结构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上半年出口波动加剧。

最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第一季度各地项目集中开工后,第二季度处于放缓阶段,加上地方债务风险的治理,都制约了基建投资对复苏进程的拉动。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经济增长的速度宁愿慢一点,经济复苏的节奏宁愿缓一点,也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作用,绝不搞大水漫灌,而且金融稳定等客观约束也不允许继续搞大水漫灌。在财政政策方面,地方债务的治理放在首位,当前很难再继续通过债务进行大规模基建投资,从而倒逼地方政府更加关注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民生保障。

因此,站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视域,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逆周期政策为何不能像以前那样“下猛药”。当然,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不要发展速度。我们需要让经济保持在合理增速,继续以发展的理念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债务、就业等问题。

复苏的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其过程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漫长而曲折。我们需要以长期思维来理解本次经济复苏的“高质量”内涵。


(责任编辑:吕晶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