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实录丨通过偷师,我发现她们纵横职场的“大杀招”

杨铭渲 好姑娘光芒万丈 2023-06-20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做了最多的事情,就是窝在家里重温了国内首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1~4季。
再次回看,仍然对实习生们在面对短时间x高强度的工作任务时,展露出来的严肃态度和职业精神感同身受,不由得设身处地自我代入,进行模拟和演练:“如果我也在职场上面临同样挑战,我会怎么做?”
这就是职场观察节目的魅力所在了——
通过呈现同一件任务下不同实习生的行动,同时切换当事人视角和场外视角,给予屏幕外的我们一个即时反馈:这样做固然不错,但换另个方法可能会更好。
比如:职场中主动有效沟通,比盲目探索更高效;寻求建设性反馈,更有利于自己进步;除了讲方法论,片中带教导师们倾力提点的职场技能要求、心态素质,思维方式等等贯穿其中,也同样带给了我们启发。
尤其那些认真工作时候闪闪发光的女实习生和女导师们,更是让无数网友心生艳羡:
她们在职场内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过程,让大家看到了职场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笃定。
说白了,《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职场节目,在帮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职场中的许多常见问题。
它像一面镜子,可用来对照自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也像一面旗帜,优秀的职场女性范本就在那儿:
像打磨武器一样磨砺自己,行动力上雷厉风行,自我成长上勇猛精进。
正好有一个宝贵的机会,我托朋友联系上了节目里几位优秀的女性,分别做了个人专访,每一位的自述都令我感触颇深。
正值开年,又是一个草长莺飞,适宜播种栽种,展望全年的时机——
以下这份强心剂,献给正在职场上奋斗,或亟待进入职场历练的姑娘们。
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她们如何步步为“赢”?

在《令人心动的offer》里年轻的女实习生中,我分别采访了:“律政佳人”邓冰莹,浙江大学博士后刘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师杨希言。

这几位名校毕业,特长加身,年纪轻轻就实力非凡的优秀女实习生们,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主动。
在我问到她们参加节目,源自于什么契机的时候,她们的初衷都很简单:
当时是自己本科即将毕业,或博士论文完成的阶段,无意中了解到/被介绍了节目的招募信息,出于好玩,好奇,期待能增加人生体验的想法报了名。
她们得以借助《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国内首屈一指的职场节目,站到了大众面前。不是天降好运平白无故递来的橄榄枝,把她们送到舞台前。
而是在得知有这么一个可能性的时候,她们毫不犹豫地向前一步,主动投递简历,历经重重考验争取到的机会。
“主动”是在学习中职场里都非常重要的课题。它成本极低,但收益巨大。哪怕被拒绝或失败许多次,但只要成功过一次,人生就能开启高光时刻,迎来巨大转折。
谈及录制节目后的最大收获,她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但每一项都为她们的未来添砖加瓦——
杨希言认为通过这次实习,让自己对未来要从事的专业从书本理论落地到实践操作,对职业有了更直观具体的了解。
她把那些迄今仍然坚守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前辈视作楷模,他们凭借热爱和信念感不断自我完善,精心雕琢打磨方案,给使用者带去幸福感的工作状态,成为了她未来努力的方向。
邓冰莹通过节目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业朋友,拓宽了人脉和社交圈,也得以被更多人看到。
拥有一张甜美面容的她,在模拟开庭为当事人辩护时流露出的口才、决断力和强大气场,征服了一众迷妹,无数还在校的女孩儿们将她视作动力:“她让我坚定了未来成为律师的目标”……而她自己,也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泡在实验室忙于医学实验的刘畅,在节目里从临床经验最少的“新手”,到愣是靠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气,用比别人多努力几倍的付出成功逆袭。也正因为她的坚韧沉稳,收获了一批粉丝,为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她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个人经验,发挥自己的专业向大众科普宫颈癌疫苗,为贫困山区的女孩捐助卫生巾……
从工作上潜心进行医学研究,到生活里做“防护大于治疗”的健康科普,她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并用这些影响力帮助别人”的愿望。
所以,不要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请大家主动走到聚光灯下去!
除了深挖她们参加节目前后的心路历程,在这次采访中我也受益颇深,学到了很多干货。
我从带领团队斩获过多次辩论赛冠军的邓冰莹身上,偷师到了《表达能力从入门到精通》的实战技巧:
从小学就开始主持节目和参加演讲比赛的她,坚持在表达这件事儿上,后天练习远大于天赋。而谈起后天练习的方法,最重要的形式是:“模仿+练习”。
对于普通话不好,表达不流畅的小伙伴,优先选择经典辩论赛的辩词和新闻稿来进行朗读。学习他们的行文逻辑,语言表达的客观和严谨;
其次,从网上搜罗一些经典面试题,对着镜子尝试回答,调整自己的表述和肢体语言;
下一步的进阶版,多看辩论赛和主持人大赛等语言类节目进行模仿。从复述别人的观点,到自己代入正反辩方进行论述……这都是辩论队常用的练习方法。
对辩论技巧熟稔于心,和频繁参加大型辩论赛的经历,帮助邓冰莹保持冷静,能从容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保持独立判断,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而在提及如何能像杨希言一样,在团队中发挥担当和领导作用的时候,她掏心窝子地分享了自己的刻意练习过程——
平时多关心他人的情绪,发挥同理心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主动寻找机会参加各种活动,在工作中寻找优秀的对标进行模仿,在实践中践行并争取正反馈,一次一次地完善和强化。
而我从因为专注当下不内耗,反而效率更高的“学霸”刘畅身上,摸到了保持心态稳定的心法“命门”。
自认不是理想主义,而是长期主义的她,愿意把时间线放长。不执着于结果是因为通过过往的经验复盘发现了规律: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就不会太差。所以不必想得太远,认定一个方向,脚踏实地地边走边看。
与她们的详谈令我感触颇深,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们的成功从来不是唾手可得,优秀是无数个于无人处潜心苦练的结果。
复盘在过去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她们总结出了对自己成长帮助最大的几个习惯,分别是:
注重时间管理,强调劳逸结合;知识的迭代更新正在加快,培养终身学习的成长性思维;动手实践比纸上谈兵重要,多琢磨多请教;保持感恩的积极心态,有利于维持平和心境,减少内耗,带来好运气。
《姐姐们请回答》:
那些努力和时间的馈赠。

在采访的另一part里,我精选了节目中的两位带教导师进行对谈,她们分别是浙二副主任医生林艳女士,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导师胡杨女士。

这是一个口头鼓励女性奋进的时代,但传统力量仍然发挥着强大的惯性,驱使女性回归家庭专注育儿。
每一个女性在自我成长,事业经济上的“向前一步”,都是在有意无意间和这种古老惯性斗争过的结果。
所以作为同样跋涉在成长路途中的我,在与两位前辈采访的最开始,就是带着问题去的。
而她们也同样带着“打破行业神秘感,呈现忙碌真实工作日常”的使命而来,希望通过《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节目让大众对医护工作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两种职业多一些了解,少一些隔着滤镜和想象的猜测。
尤其过去的三年疫情,大家进一步意识到医护人员是一项要求极高,工作繁重,同时需要背负重大责任的崇高职业。
在节目中林艳医生曾说过的那句:“部分手术危险系数很高,有些医学先例要冒险,但总有人要去做这些事”掷地有声,令我记忆深刻。
林艳医生在专访里也表示,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不能只考虑自己当下的得失,也要从家庭,国家,社会层面尽力所能及的一点努力。
能得到病人的一句理解和感谢,或帮助到身边的家人朋友,就是支撑她走下去的职业荣誉来源。
作为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她秉承医院的3H价值观,保持对病人的体恤和同理心(heart),坚持用头脑(head)做有水平的超前思考和设计;眼里有光,手上有活(hand),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实操能力。
但——相对求学深造的时间跨度和工作强度而言,成为医护人员得到的金钱报酬却没那么理想,大多数时候说是“用爱发电”也不为过,需要极大的热情和信念感支撑。
林艳医生面对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两难,表现得非常真诚。她坦诚成年人做选择要考虑投入产出,只有鲜花掌声,没有面包是过不下去的,医生这一行也不例外。
但有得必有失,她思考得非常透彻: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局限,花期也不一样。
医护这一行讲究厚积薄发,虽然它即时的经济报酬不是最高,但是只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比起其他工种少了中年失业的职场焦虑,能够一辈子应用更新学到的知识,“从校园到社会”,而且职业生涯够长,甚至退休后还能继续发光发热。
作为医护工作者,她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提供最好治疗手段,在过程中做到无愧于心,然后接受结果的无常。
如果说我在林艳医生身上感受到她作为医者的坚韧负责和职业精神,那么在胡杨老师身上感受到的,就是她对建筑设计的热爱和蓬勃生命力
建筑设计是一门集实用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横跨艺术与工程,覆盖多个领域的综合职业,对从业者的努力程度,个人素养等要求都很高。尤其需要放在首位的,是对项目保持高度责任感。
想走得更远,就要自己主动关注关注细节,自己要求进步。任何一项工作想要做好都不容易,所以需要有对行业的热爱作为精神支撑。
这是她自己的工作准则,也是对节目里其他实习生的期待。
参与从0~1设计构建一座城市地标性建筑的过程辛苦,但给从业者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涉猎到非常多繁复多样的知识,从当地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这些人文内容,到桥梁架设线路铺陈电力分配等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都能帮助从业者极快地成长起来,增长见识和阅历。
期间胡杨老师反复强调一个重点,优秀的职场人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和状态,广泛培养不同的兴趣,保持包罗万象的广泛涉猎。
否则知识储备的匮乏和审美视角的狭窄,会导致创作内容的局限。工作状态不能靠“神来之笔”,也不该坐等灵感降临。
因为灵感无法被瞬间找到,只能靠长期积累。长期宽泛的兴趣爱好和阅读拓宽视野,就是在给自己建立一个有目录有索引的“灵感库”,必要时候才能调取使用。
创意类的工作是如此,其实人生也一样。
“首先要知道有哪几座山可选择,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目标,探讨如何抵达山顶的方法论。”
正如林艳医生所讲:“未知是最大的恐惧”,年轻姑娘对未来的惶惑源自于迷惘不可知,而这个时候,过来人们“越过山丘”后的心路历程和经验就尤其重要。
有3个热门问题,我同时问到了两位分别在自己领域上小有所成的职场女前辈,她们给出的回答在相当大程度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并给予我力量,希望这份《姐姐们请回答》的分享,也能成为大家的magic pill。
问题A.在当下许多标签化词汇非常流行,比如“佛系,躺平,内卷”等等,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胡杨老师:有点像一种把自我贬损的标签当成追潮流的娱乐倾向,人是极其复杂的生命体,用单一且粗暴的标签表达自己,不仅会限制发散性的思考,阻碍自己的进步;而且在语言潜移默化的洗脑下让自己套入了一个负面的模板里。
我更建议大家保持开放去增加体验,不要自我限制和给自己贴标签,这对个人成长没有价值。
@林艳医生:可以理解这种情绪,年轻人的焦虑源自于内心不能实现平静。在现代社会很难有轰轰烈烈的大事等年轻人实现,也不是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算成功。
定一个小目标,和自己比。能优于曾经的自己当然是最好,但没有变差其实也算一个进步(!)。就像去医院看病,彻底治愈是最优解,如若无法实现,控制症状不恶化也是微小的胜利。
问题B.女性年轻时候会受困于外界的想法,容易焦虑。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真正的自由是从30岁,40岁开始的。年龄的增长给您带来过什么好的改变?
@胡杨老师:焦虑大多都是外界带来的,随着年龄增长,35岁之后人生开始呈现出比较好的一面。工作事业家庭都稳定下来,三观也逐渐成熟,看待事物更通透,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撒网式的游历交友,到精简+筛选+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爱好,人际关系。
@林艳医生:首先是职业上,年龄增长对医生来说是好事,随着资历的滋长能力的积累,处理问题更加符合逻辑和充满条理,更容易获得病人的信任。
其次年纪大了遇到的人事多了,能成为自己情绪和欲望的主人,对职场规划也更清晰,相比年轻时候更淡定从容,不再需要外界虚无的标签来自我肯定。
问题C.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类似的帖子:“想听听30~40岁的姐姐给20+的女生的建议”,如果有这样的问题问到您,您会对年轻的读者们分享什么心得体会?
@林艳医生:内心的平静是最重要的,人焦虑是因为丧失了内心的秩序感。建议年轻的孩子们能尽早建立自己的秩序感,想清楚:职业生涯的规划,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时合理规划工作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多付出业余时间去储备职场资本,但良好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毕竟职场竞争到最后其实是体能竞争。
@胡杨老师:可能在这个环境下鼓励年轻人们努力,容易招惹职场PUA的嫌疑,但从我个人来讲不会跟风躺平,这是一种自我放弃。毕竟如何评定内卷?内卷的标准仍待讨论,努力≠内卷。年轻的时间很宝贵,是用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很不希望看到年轻的孩子们为了一些标签和个性口号牺牲前途和学习机会,耽误自己的发展。
我对20+的晚辈们没有超越他们年龄的过高预期,也并不认同普世价值唯一的成功模式。主要还是看每个人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希望大家能不断去看去经历去吸收,找到能让自己热爱和快乐的事项,高质量地度过一生,没有白活一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问到“个人成长,事业,婚恋,家庭……”人生大事的优先级排序上,不论是年轻的实习生们,还是资历稍长的带教老师,每个受访的女嘉宾都一致表示:
个人成长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相较于回归家庭的传统活法,她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职场女性,积攒自己的阅历和能力。因为唯有自己强大起来,长成一棵大树,才能荫蔽自己爱的人们。
最后,附上这几位优秀的职场女性给我们女读者推荐的书单——
@邓冰莹:中岛敦《山月记》,不同年龄段看都有不同的感悟
@杨希言:海明威《流动的盛宴》,能让大家燃起对远方的向往,进一步催生远行的探索欲望。
@刘畅:王潇《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迷茫时候看看过来人的故事,能缓解焦虑,让自己豁然开朗。
@胡杨老师:《梁启超家书》,这是父亲赠送自己的书。含括了家国责任,人生哲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常读常新,也能用来自勉。
@林艳医生:渡边淳一《钝感力》,对于女性来说太敏感“上心”容易造成情绪波动,钝感力能帮助屏蔽外界干扰,反而走得更从容坚定。
社会规范中有许多约定俗成,但落实到每一个女性身上,没有人能给予我们“标准答案”,也不该只坚持一种统一答案,并将它奉为圭臬。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达,让我们得以突破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望见与自己处于平行时空的女性们在过着千姿百态的活法。
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我们得以借助《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窗口,窥见各行各业的职场女性为理想奋进的图景,令无数仍在择业的女孩儿们找到理想的职业方向。
而贯穿全程的职业精神,人生态度,做事方法等职场共性也被提炼放大,启发着屏幕外的观众们。
首先发现光,然后追随光,努力成为光。
最后,愿大家在2023年都能如愿以偿,让我们相逢在高处。
 也许你还会喜欢 
· “谷爱凌的斯坦福满分成绩单,到底让谁破防了?!”
· 洪欣:老式的传统好女人,注定没有好下场
· 李亚鹏阳了后晒小19岁娇妻,数万人破口大骂王菲不是好老婆。
· 心疼汪小菲?是2022年我听过最大的笑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