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I 《戏剧艺术》2022年第1期目录

编辑部 戏剧艺术 2023-03-2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2年2月第一期目录

(总第225期)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专题

互文与超越

——论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

杨扬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克里斯蒂安·陆帕的舞台呈现

——兼谈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彭涛

叙事、意象与替罪羊的献祭

——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作品《狂人日记》的跨文化阐释

胡志毅

阐释、重构与偏离

——浅谈《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改编

毛夫国

戏剧理论与批评

跨学科视域下的戏剧学

——兼论符号学对建构戏剧演出研究方法的积极影响

魏梅

罗伯特·布鲁斯坦的戏剧经典论

夏纪雪

历史剧发展中的边缘“身份—记忆”书写

孔繁尘

古典戏曲研究

武宗南巡与明代正嘉之际南曲戏文的兴起

陈志勇    王良慧

论明代后期戏曲中的佛教“觉悟”主题

黄意明    李海艳

论私寓对京剧“名角制”形成的作用

——以伶人名角化为中心

路露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的交互影响

易秀娟

中国话剧研究

熊佛西剧作农村叙事的发展衍变及其意义——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戏剧创作为中心

黄爱华

从“木偶”到“物件”

——论邓树荣木偶剧场的美学演变

臧保云

呈现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生存和生命

——当代香港话剧创作的个体叙事研究

胡文谦

舞台美术研究

流动舞台·景观装置·巡演戏场

——中国古代“戏车”源流考论

贤骥清

戏曲中的龙舟表演考论

陈雅新

摘要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专题



杨扬


互文与超越

——论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

内容摘要: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不仅是鲁迅文学世界的重要现象,从戏剧改编的角度讲,也触及戏剧改编的理论与实践。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戏剧改编可以分三个阶段,即1980年代之前的初创阶段、1980年代现实主义改编阶段和1990年代以来的先锋实验阶段。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审视这些戏剧改编,会注意到所有戏剧改编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鲁迅原作的影响程度,无论艺术和思想内容,乃至戏剧探索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改编的戏剧激发了人们对戏剧变革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作品  戏剧改编  互文  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01-11


彭    涛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

克里斯蒂安·陆帕的舞台呈现

——兼谈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内容摘要:陆帕以心理现实主义的路径解析了《狂人日记》的内在结构,将演出进程转化为对鲁迅文本的“再阅读”,剖析了“狂人”及其家族的“心灵史”。导演将鲁迅的小说当作一个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文本,以充满现代色彩的舞台语汇,挖掘了作品的当代价值,批判了现代家庭与威权制度对于个体生命的暴力戕害。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提供了一种美学的方向和可能性。


关键词:狂人日记  克里斯蒂安·陆帕  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12-11


胡志毅


叙事、意象与替罪羊的献祭

——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作品

《狂人日记》的跨文化阐释

内容摘要:克里斯蒂安·陆帕(Krystian Lupa)新近导演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继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狂人日记》中,陆帕采用了《风筝》《阿Q正传》等表现被父权压迫的兄弟及忏悔和阿Q被虐杀的叙事方式,如重复和互文;在剧中找到了《故乡》中的意象,《野草》中的存在意识;通过替罪羊的献祭来显示了“灵魂的深”,以及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揭示。该剧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戏剧实验,非常值得研究。


关键词:陆帕  鲁迅  狂人日记  跨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23-09


毛夫国


阐释、重构与偏离

——浅谈《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改编

内容摘要:鲁迅的经典著作《阿Q正传》发表后,1949年前陈梦韶改编的《阿Q剧本》、许幸之改编的《阿Q正传》和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都曾搬上舞台。通过对《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的改编过程、演出情况等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三部话剧的改编策略,可以看出,三部改编话剧在阐释和重构《阿Q正传》中,均偏离了小说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阿Q正传  话剧改编  阐释  重构  偏离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32-11 


戏剧理论与批评

魏梅


跨学科视域下的戏剧学

——兼论符号学对建构

戏剧演出研究方法的积极影响

内容摘要:欧洲小剧场戏剧运动和现代科学观对戏剧及其理论发展的影响,加速了戏剧从文学研究范畴转向其剧场艺术本身。20世纪初,从文学系中走出来的现代戏剧学,即戏剧科学,虽然在其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实现了从“以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出为中心”的转变,但在研究方法上,则是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技术以充实和完善其学科研究体系。尤其是吸收现代符号学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戏剧符号学,不仅实现了戏剧研究方法的突破,帮助学者把握稍纵即逝的舞台演出,而且也证明了跨学科发展之于戏剧科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戏剧  戏剧科学  戏剧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43-10 


夏纪雪


罗伯特·布鲁斯坦的戏剧经典论

内容摘要: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布鲁斯坦重视对经典作品的归纳与总结,其戏剧经典论见解独到,蕴含革新思想。布鲁斯坦立足现代戏剧,探讨它们与传统戏剧的联系,同时将目光聚焦于“反叛”之上。其名为“反叛”,其实为反思与革新。布鲁斯坦认为戏剧经典离不开反思他人与反思自身,同时提出新的观点。这一思想贯穿于布鲁斯坦戏剧生涯的始终,因此其戏剧经典论的论述也主要围绕此主题展开。布鲁斯坦的戏剧经典论,对戏剧创作与批评实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反叛  布鲁斯坦  现代戏剧  经典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53-11


孔繁尘


历史剧发展中的边缘

“身份—记忆”书写

内容摘要:历史剧阐释历史,其建构基于社会身份的群体认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历史剧的创作肩负着不同的群体作用。创作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社会时期的历史剧,对边缘“身份记忆”作用经历了重述过去、建构当下和书写未来的三个阶段。历史剧的创作方式和社会形态一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建构起适应社会需要的历史视角。


关键词:历史记忆  边缘身份  千忠戮  建构历史  汉密尔顿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64-10 


古典戏曲研究

陈志勇

王良慧


武宗南巡与明代正嘉之际

南曲戏文的兴起 

内容摘要:明正德末、嘉靖初的十几年时间内,在环太湖流域涌现一拨老生员创作南曲戏文的潮流,它是晚明文人传奇高潮的序曲。这波南曲戏文编创的浪潮,与武宗朱厚照密切相关。武宗对俗乐的追求在佞臣内宦的助推下不断扩张,打破了明初以来“崇雅黜俗”“尊北鄙南”的礼乐规制,客观上为南曲戏文的上升打开了通道;而南巡期间对江南伶人和曲家表现出亲近和恩赏的姿态,则刺激更多文人加入南曲戏文的编创队伍,改变了南方的戏曲生态。武宗南巡刺激戏文兴起一案,启示我们应重视偶发性重大事件对戏曲生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关注戏曲与政治、内廷演剧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武宗南巡  礼乐制度  南曲戏文  明传奇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74-16 


黄意明

李海艳


论明代后期戏曲中的佛教

“觉悟”主题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与佛教思想存在异常密切的关系。佛教主题是佛教思想影响戏曲的重要表现。明代戏曲中的佛教主题甚多,其中“觉悟”主题涉及个体在生命流变中对自我、生命、世相的觉悟,也是佛教核心义理和观念的体现。“觉悟”主题通过人物的定位、情节的安排、冲突的设置将佛教思想与戏曲故事有机融合。通过分析戏曲中的“觉悟”主题,不仅能了解佛教思想在中国民间和文学中的展开,更可以考察佛教思想影响戏曲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戏曲  佛教  觉悟  主题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090-11


路    露


论私寓对京剧“名角制”形成的作用

——以伶人名角化为中心

内容摘要:“名角”是“名角制”的核心,在“名角制”尚未形成的晚清,北京戏曲市场对“名角”的需求与塑造便已存在。私寓的经营模式破坏了徽班“脚色制”的组织管理功能,使伶人脱离戏班组织,直接以个体身份面对城市娱乐、演出市场。同时,作为戏曲职业教育机构的私寓又通过提升伶人文化素养、营造伶人个人形象魅力、使伶人舞台演出精致化塑造了伶人的名角形象。上述三种措施使得私寓伶人在城市公共表演空间占据长久而耀眼的位置。私寓的经营、教育方式为京剧“名角制”的形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私寓  京剧  名角制  脚色制  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101-13


易秀娟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舞台科诨和

剧本科诨的交互影响

内容摘要:科诨由宋金杂剧中独立的表演形态,逐渐演化为元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常见艺术手法。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二者交互影响、协同演进,一方面,舞台科诨规约了剧本科诨的内容,另一方面,剧本科诨(尤其是文人创作)对舞台科诨具有反哺作用。同时,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的深度融合又推动了科诨的规范和程式化。科诨的程式化是表演程式化的先声,表演的程式化包含了科诨的程式化。


关键词:科诨  舞台科诨  剧本科诨  交互影响  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114-11 


中国话剧研究

黄爱华


熊佛西剧作农村叙事的

发展衍变及其意义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戏剧创作为中心

内容摘要:熊佛西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地为农民写剧的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农村叙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中国,丰富了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历史书写。佛西剧作的农村叙事,前期着重现实与寓言的双重书写,后期为直面现实的在地性写作。熊佛西农村叙事及发展衍变对左翼文艺大众化、戏剧大众化运动的推动和深化作用,应该从戏剧史研究的盲区走向前台,予以充分肯定;其探索和建构的多种农村叙事模式和风格,不仅在当时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当下戏剧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熊佛西  农村叙事  发展衍变  历史镜像  戏剧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125-14 


臧保云


从“木偶”到“物件”

——论邓树荣木偶剧场的美学演变


内容摘要:邓树荣是香港实验话剧的领军人物,他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进行的一系列木偶剧场实践,形成了香港实验剧场的独特景观。邓树荣进行木偶戏剧探索,旨在将传统艺术符号引入当代剧场,借以更新和扩充戏剧语言。邓树荣的木偶戏剧创作,由一开始对传统木偶本体特性的发掘,到逐步扩充木偶的内在精神、拓展其表意空间,再到将木偶抽象为一种舞台修辞,并最终把木偶精神引申至“活动的物件”,完成了其木偶剧场的美学演变。邓树荣的一系列木偶戏剧作品,将木偶从传统艺术中一般的表演性工具转化为有丰富指涉空间的戏剧符号,是香港实验话剧的有力探索。


关键词:邓树荣  木偶  物件  美学演变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257-943X(2022)01-0139-08


胡文谦


呈现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生存和生命

——当代香港话剧创作的个体叙事研究

内容摘要:当代香港话剧创作的个体叙事,着重体现在戏剧家深情关注大时代中香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这些戏剧描写了历史转折时期香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状态,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处境、精神风貌与人生追求,表现了戏剧家对于人的生存的真切关怀,对于人的生命的真诚感悟,并且在戏剧艺术表现上也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些创作拓展了香港话剧的文化空间,形成了香港话剧发展的一种新的传统。


关键词:香港话剧  个体叙事  生存状态  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 J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943X(2022)01-0147-12


舞台美术研究

贤骥清


流动舞台·景观装置·巡演戏场

——中国古代“戏车”源流考论

内容摘要:“戏车”是东西方文化中都曾出现过的一种移动式展演车台,主要见于戏剧演出、节日庆典、礼仪活动之中。中国戏车始于汉代百戏中的弄车技,与之相类,又有鼓车、歌车、乐车等演变;隋唐时期,鼓吹车和山车有所发展,出现了白鹭车、偶乐车、陆船种种流变;宋元之后,卤簿山车、鼓笛棚车和抬阁轿亭成为仪仗展示和流动表演的主要车台;及至近代,戏车演变为彩车和花车,见于礼仪庆典和民俗文化活动中。经过时代流变,中国古代“戏车”相互间融合变化,实际上具有了流动舞台、景观装置、巡演戏场和开放剧场的舞台美术特征。


关键词:戏车  流动舞台  景观装置  巡演戏场  舞台美术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159-10 


陈雅新


戏曲中的龙舟表演考论

内容摘要:古代戏曲表演龙舟时,除虚拟性表演外,还可利用实物道具。道具形制宛如龙舟,套在演员身上。表演人数约为四到六人,脚色自由,多头上扎巾或戴帽,可插石榴花、戴雉尾等,身穿彩衣,手持画桨,船头一人手持小旗两面。表演形式主要为两龙舟作往来交驰、相斗夺标状,常伴有唱曲、宾白、舞蹈及后台的锣鼓、喝彩等。上场的龙舟为一支或两支,或两支先后上场;一次表演完成后,通常会再重复一次。考察道具龙舟表演,除了可供今日舞台艺术参考,对理解古代戏曲舟船表演、剧本的舞台性、戏曲表演“虚拟性”的衍变、戏曲与其所包含民间文艺的祭祀性等方面也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戏曲  道具  龙舟  戏画  外销画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1-0169-9


关于我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稿须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欢迎关注 

• 制作:史晶

• 编审:李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