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天夫|迎接新趋势——数字化时代的整体设计

伊天夫 戏剧艺术 2023-08-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迎接新趋势

——数字化时代的整体设计


伊天夫


内容摘要:数字化技术是时代的浪潮,它能重建想象的心灵世界。它能拓展“所见即所得”的疆域,创造艺术的新未来。在整体设计中,数字化技术有自身独特的语境逻辑,底层逻辑体现为预演未来演出图景,顶层逻辑则表现为直观“可见的思想”。数字化时代整体设计将创造超凡的艺术世界,并给我们带来从未有过的审美震撼。探讨数字化时代的整体设计,其目的在于:以数字化观念和方法引领舞台艺术创作,推动整体设计以更多元的方式迭代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  整体设计  镜像  预演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2)02-0131-13


       伊天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舞台美术系主任、演艺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2005年《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舞台灯光设计创作与体现》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承担以下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新媒体智能灯光实验室”、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戏剧空间的画面创造”、2019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子课题“写意精神与现代生活表现: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研究”(负责人)、“中国特色戏剧学学科建设研究”、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上海市级项目“舞台综合教学示范中心”。





导语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1990年代曾预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这里的计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字的概念。确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无论你是否同意和接受,它都来了,并将会深深地影响你。我们或被动地接受它,由数字化所提供的技术来引导我们的思想;我们或主动地迎接它,让数字技术成为手段,为我们的思想观念服务。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将影响我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

       数字化技术能通过“造物”建构一个与现实物理世界相一致的虚构的镜像世界,也可以通过艺术想象建构一个从未有过的新世界。第一种观点是以实用的方式来理解数字化技术与我们现实的关系;第二种观点,则是以想象的方式看待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重构,建立一个想象的心灵世界。

       今天,讨论数字化语境下的整体设计,其现实意义在于:以数字化观念引领舞台艺术创作,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舞台艺术实践创新,推动整体设计以更多元的方式迭代发展。


一、 数字化技术是时代的浪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的精神都是由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所共同构筑的。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引领性,体现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质。在艺术世界里,同样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引领性。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既表现为文化内涵上的血脉相连,又体现为方法、手段所带来的艺术形态的差异。

       1. 科学技术是艺术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在我们的观念里,艺术创作往往是与科学技术、数理逻辑大相径庭的。因为,艺术是凭感觉的,而感觉是不能确定的。这为艺术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艺术家的创作无规律可循。事实上,在生命的奇异现象正被破解的今天,证明了科学具有无穷的力量。它不仅能解释经验世界的经验之事,而且在科学所及的范围内,它也能解释超验世界的超验之事。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手段,谁就能赢得未来。这在艺术史中有非常多的案例。

       文艺复兴时期,在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科学的透视法后,绘画艺术界使用透视法去创造真实的幻象便蔚然成风。我们从丢勒记述的透视法中看到,当时的画家如何用透视法进行绘画。其所创造出的逼真效果,正体现了科学技术在艺术中所发挥的作用。这表明,科学技术手段能使艺术创作“提质增效”。科学技术推动艺术创新,在舞台艺术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十九世纪末,电光源进入剧场,灯光实现了亮度控制、色彩控制、光区控制,这为戏剧艺术的表现增添了无穷的可能性,在审美上给观众带来惊奇。这种审美惊奇,就是迭代的科技手段用于艺术创造所产生的。

图1:《画师绘制仰卧的女模特》,

丢勒,1525年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舞台艺术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法则。2013年,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设计与工程工作室波特和多利联合公司(Bot & Dolly)创作的《方盒》(Box),以机械臂移动LED屏幕及视频影像,将真实与数字空间合成为一体。它可以悬浮、瞬移、旋转,屏幕中光线和阴影的混合,能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形世界。表演者在与“方盒”互动的过程中,看起来像是进入另一个空间维度,每一种错觉都是真实空间和数字空间合成的结果,构成了极具梦幻感的动作空间。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舞台空间的关系,诠释了一种全新的人与数字世界的艺术表现。《方盒》包括了大型机器人、先进投影绘图软件、照明解决方案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

       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创作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表现世界,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能引领艺术的创新。借助技术的神奇力量,以及这种神奇力量背后所蕴含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技术方式,不仅能创造独特的艺术表现,也能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

图2、图2:互动装置《方盒》(Box),波特和多利联合公司(Box & Dolly),2013年


       2. 任何时代总有与其相应的艺术形态

       科学技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它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即使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无论他怎样想撇清与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关系,都是枉然的。他绘画作品中的内容,他所使用的经过科学改良后的绘画工具,他的制作手段、方法,都会与这个时代发生紧密的联系,并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存在。

       每一个时代都呼唤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既体现了符合解剖学的精确的人物造型,又体现出那个时代中人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设想,在16世纪初的意大利,当人们依然在为冲破黑暗的中世纪苦苦奋斗之时,一个裸体的大卫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反响?艺术家用高超的技艺,将艺术的思想和观念融入艺术品中,表达对那个时代的见解和看法,这是时代精神呼唤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数字化时代同样呼唤艺术家们用艺术创新回应科学技术精神。在上海昆剧团创作的昆曲现代戏《自有后来人》中,为了使空间具有统一的语境特征,主创人员设计了一个可数控移动的“LED魔盒”及LED弧形大屏幕。它之所以被称为“魔盒”,就在于它高科技的多媒体性质。它的四周及顶部由LED屏幕封闭构成,既是共性的结构装置,又能通过视频影像展现具体的生活场景,并可以实现场景的瞬息万变,满足演员表演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将多媒体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于昆曲现代戏《自有后来人》的创作中,回应时代对艺术创新的要求。昆曲艺术传统深厚,程式、规制严谨,把这种综合性的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昆曲艺术表现,是使昆曲焕发当代艺术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图4:昆曲现代戏《自有后来人》,

上海昆剧团,2021年


       无论是昆曲《自有后来人》借助时代的科技手段所激活的当代艺术表现力,还是“KA”秀数控技术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抑或是音乐剧《格列夫游记》数字化技术所创造的亦真亦幻的审美惊奇,无不体现着它那个时代科技条件下的艺术创造。确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的精神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态。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呼唤与这个时代相一致的艺术创造,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去创造属于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形态。

       3. 数字化技术创造感官世界的新体验

       从数字技术的实用性角度来说,数字化技术可以“镜像”[2]我们的现实世界,创造一个与我们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而从数字技术的艺术性角度来说,数字化技术所“镜像”的艺术世界并不是对现实世界描摹的镜像空间,而是一个经过创作主体主观建构而生成的意向化的空间。我们在剧场中所创造的戏剧世界,总而言之是经过提纯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物理世界的创造,因为经过提纯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物理世界能直指精神的本质,以此提纯戏剧剧场空间的精神世界。

       自从十九世纪照相术发明以来,剧场艺术家们就努力摆脱以描绘的方式来创造一个艺术世界,总是希望通过具有独创性的形式去反映艺术的思想和观念。我们总是探寻能承载思想与观念的象征之物或抽象之物,来反映我们深刻的艺术感悟。如果说这是数字化时代以前的艺术体验的话,那么数字化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体验则完全不同。它可以使我们沉浸其中,可以让我们以多种感官的感觉机制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我们所创造的镜像世界还原为现实存在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维度的感官体验,理解艺术的多维生命。这是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最为惊奇的体验。例如,在日本的无界美术馆(teamLab)互动影像艺术装置《花与人,不可控的共生——一小时一整年》中,艺术家们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实时计算,创造出数字花卉,它们重复着诞生、生长、含苞、开花、吐蕊、枯萎、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这些过程随着观众的行动而变化,观众运动速度的快慢、观众的驻足与踩踏都会影响花卉的变化过程,并且在不同的花卉周围能够嗅到不同的花香。这就是数字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沉浸式艺术活动的感官新体验。

图5、图6:沉浸式装置《花与人,不可控的共生——一小时一整年》,无界美术馆(teamLab),2018年


       上述装置具有个性化、开放性、自演化性等特点,它使我们在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中,能全面地通过感官来体会艺术创作过程及作品呈现中多维度的艺术意味。在沉浸式的艺术活动中,追求感官世界的多维度体验,构成了沉浸式艺术活动的独特艺术魅力。

       2019年,在艾丝·德芙琳为香奈儿设计制作的沉浸式装置《镜子迷宫》的四个主题空间中,展现了来自伦敦、巴黎、里约、洛杉矶街道的声音和流光溢彩的影像,产生了让人迷幻的、游离于城市间的体验,探索了由香气而引发的记忆。此装置借助数字化技术,在空间中触动人的多种生理感应,使人们获得了经验之外的“超验”感觉,拓展了知觉经验。这是除了传统的视听感受之外的包括了触觉、嗅觉、味觉五位一体的新体验。

       正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言,“新技术使人们偏爱感官享受,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满足观众的感官享受”[3],这种全方位的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是唯有数字技术才能创造的多维度感官体验。因为这种即时交互的体验过程,与感应、捕捉、运算、反馈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的交互系统。尽管这种多维度的体验方式在剧场中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这种强调多维感官的艺术体验,必定会应用于戏剧艺术的创造中。

图7、图8:沉浸式装置《镜子迷宫》,

艾丝·德芙琳,2019年


二、 数字化技术创造新未来

       数字化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也正在影响我们的专业工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运用数字技术,如矢量软件、三维软件、渲染软件等,提供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案以实现设计理想。

       1. “镜像”整体设计空间

       “数字是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物理项目或活动”[4],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建立起一个与物理世界相平行的镜像世界。对于从事舞台设计的人来说,数字技术的这种能力,是超出想象和令人激动的。我们在剧场中创造的戏剧世界,是一个真实可感的“假定的”物理世界。在进行戏剧创造的过程中,由于表导演的排练工作与舞台美术的工作相分离,故而在装台合成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由于各部门间的艺术方式的差异,在合成过程中会产生分歧、矛盾,给未来的演出带来不确定性。这同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为了提高排练、装台、合成的工作效率,完成戏剧综合整体的表现,从导演制到艺术总监制等,无不是为了提高演出合成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制度、方法或手段上进行创新。其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合成演出时的不确定性,追求确定性。尽管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但追求确定性是人类的梦想。因为确定性是我们的普遍追求,它是我们可见的未来。而数字化技术就可以通过镜像,将可见的未来变为现实。在话剧《护士日记》的整体设计过程中,人们通过三维软件和渲染软件,在数字世界中真实地“镜像”未来演出的图景。

图9、图10:话剧《护士日记》的镜像世界

现实世界,2020年


       当然,数字化技术不仅能“镜像”未来演出的图景,而且还可以通过预演的方式,在时间的流动中使未来的演出在现在可见。这是数字技术带给戏剧创作方法的一次革命。芬兰国家歌剧院“超凡歌剧”项目经理安娜斯蒂娜·哈帕萨在“2021台湖舞美国际论坛”的主题发言中所分享的技术就是一例。由于剧院资源往往十分稀缺昂贵,故而舞台合成时间通常非常有限,为了让演员能体验真实舞台的排练情境,设计者通过扫描和建模,创建了一个尺寸和样貌都拟真的3D虚拟舞台副本。随后,设计者把其导入虚拟游戏引擎,演员借助VR设备可以在虚拟现实的舞台中进行排练。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综合仿真虚拟平台,包括灯光设计、视频投影、布景设计,甚至连演员、声音和音频都可以整合在一起,最终呈现一场完整的演出。”[5]可见,数字化技术可以在感官体验上,创造一个与我们物理世界相一致的镜像世界。

       站在今天的技术角度,数字化技术是建构整体设计的最好方法,正如维兰·傅拉瑟所说,“数字化时代的人在当下过着未来的多个可选世界中的选项”。[6]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一个全场景、全感知、全智能的数字化镜像空间,进而优化再造现实演出,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化技术会给我们创造更明确的戏剧图景。这样,舞台艺术的创造就能沿着艺术家所想象的艺术方向发展,而不是其他没有预见到的方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技术使舞台艺术的创造在可预见和可实现等方面实现了迭代发展。

       2. 更迭整体设计观念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催生出新观念,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从美学的流变可以发现,技术不仅始终存在于其中,并且成为其流变的直接动因。”[7]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开启了信息文明。回看这段时期的戏剧创作,斯沃博达的作品是令人激动的。他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大量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新的戏剧空间。由此带来的通过“运动与变化”创造人物的“心灵造型空间”,开启了对戏剧空间创造的新探索。布景的运动与变化、灯光的氛围创造、投影影像的叙述表现,无不体现着斯沃博达对剧场技术手段运用所展现出的新方法,形成了戏剧空间整体设计的新观念。

       如果说斯沃博达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剧场科技手段运用的前沿,是少数人所有的专利,那么,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在数字技术成为普遍共享的技术手段之时,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师。由于设计本质上是“造物”的行为,因此其必定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结果。每一次科技的迭代发展,必然催生出艺术与科技的新联盟,进而生成新的设计观念。毫无例外,舞台艺术也必将受此影响。以往,我们的整体设计观念总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去创造我们熟悉的艺术世界,令我们获得审美的满足感,而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整体设计观念总是希望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陌生的艺术形象,去探索未知的艺术世界,从而创造出令人震惊的审美新世界。

       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造物”革命,即镜像预演物理世界的能力,开启了人类设计的新篇章。镜像预演具有即时感知的特性,这种即时感知,既表现为即时性的创作思想的交流,又表现为共时性的直观体验。这是一次创作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思想和观念的变化。例如,在话剧《侯绍裘》创作中,运用了四百个LED屏幕单元组织动作空间。LED屏幕单元结构具有形的要素,而屏幕本身又能展现图像,它是形式与传播内容的统一体,传统方式无法对这种设计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因此,必须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设计。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设计与体现的统一。我们借助三维软件及虚拟引擎,虚拟出四百个LED屏幕单元吊挂在空间中,对未来演出进行充分的镜像预演。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既不可能创造出LED屏幕单元装置结构的空间形式意味,也不可能创造出具有完整影像的动作环境空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技术在参与整体设计的过程中,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且使人能在现在看见未来。

图11、图12:话剧《侯绍裘》的镜像世界与

现实世界,2021年


       因此,数字化技术更迭整体设计观念,表现为创作主体以在场的方式,在直观的镜像世界中进行审视、思考和判断。这必然会形成新的创作方法、新的表现手段,在镜像预演中使目的与结果达到统一。新技术创造新方法,新方法必然带来新观念。

       3. 提升整体设计价值

       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设计,强调舞台手段的“合力”所能创造的剧场价值,追求全局的视野、整体的观念。整体设计的实现依靠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创造才能完成。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建立在理想主义状态下的整体设计,因为不同创作者不同的创作要素,导致了整体设计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的过程。然而,整体设计期望各部门进行艺术综合时,能以整体的观念进行表现,这又是整体设计的内在要求。而这种整体性,又恰巧是数字化技术本身的属性。因为,数字化所“镜像”的那个可见的未来,就是那个整体本身。因此,数字化技术介入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所见即所得的过程,其价值表现为未来演出的确定性。

       2017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剧院上演的音乐剧《格列夫游记》中,借助增强现实手段,使现场的观众可以同时观看舞台上真实演员与虚拟角色的互动表演。其“失调”的比例关系,为观众呈现出原著中所描绘的魔幻景象。真实演员与虚拟角色相比较,便成了小人国里的角色,巨大的猫把玩着玩偶一样的真实演员,虚拟的巨人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真实的演员。这创造了奇妙的演剧审美新体验。这种新体验是数字化时代所独有的,并且是一种多维度、全过程的“造物”新体验。正是这种“造物”新体验所开掘出的整体设计的新内涵,使整体设计具有了新的价值。这种新的价值体现,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为对未来演出的镜像预演;在交流协作中,体现为集体想象的直观参与;在未来演出中,体现为对戏剧审美体验的创新。

图13、14:音乐剧《格列夫游记》,

以色列特拉维夫剧院,2017年


       数字化技术对整体设计的镜像预演来说,是以“在场”的方式创造未来,而不是消解“在场”。这种镜像预演,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包含数字世界对戏剧世界的再创造。此外,它还意味着数字世界通过数字技术与戏剧世界相连接并融合为一体,彼此深度关联、共生,创造剧场体验的全新审美价值。虚拟角色与真实演员所构建的亦真亦幻的“现实世界”,是超越我们主观经验所认识的,它创造着数字化时代的新现实。

       鲍德里亚说过:“数字化影像的直观不再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8]确实,数字化世界所建构的正是现实本身。它把人与人交互的场景从现实的物理世界搬迁到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它们随身而动,如影随形,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整体设计的核心是重建“在场”的价值和意义,寻求更大范围的思想、观念与能力聚合的“共生”,使“直观”成为实现理想镜像世界的桥梁。


三、 数字化时代整体设计的语境逻辑

       数字化时代整体设计的语境逻辑包括双重含义: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使用数字化技术方法和手段而达到目的的技术逻辑;从精神层面来说,就是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中包含了时代精神的价值逻辑。因此,数字化整体设计语境的底层逻辑,要求整体设计运用数字化技术去“镜像预演”未来演出图景;而顶层语境逻辑,则要求未来演出具有匈牙利美学家巴拉兹提出的视觉文化观念中“可见的思想”[9],即“可见的思想”具有直观感性的形式。

       1. 重建整体设计的新路径

由于数字化技术所具有的迭代效应,故而在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要采取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借助大数据、云空间、物联网在世界的互联互通中,实现整体设计的路径是繁多的。在前期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一方面,它将传统的设计过程中有限的、碎片化的资料收集、整理转化为具有指向性的海量的信息涌现;另一方面,当我们进行整体设计过程中产生某种指向性的图片索引时,大数据会通过后台运算,给我们提供海量的关联形象做参照,启发设计构思。

       数字化技术不仅是设计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自演化,它还是一个强大的创意代理者,提供无限的创意及多种设计方向的选择。由于数字化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自演化特性,它能辅助、深化甚至代替设计者的设计工作。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选择的“苦恼”。由于数字技术的高度智能化,故而在计算设计师心思的过程中,它将给出趋势相同且形态各异的更多的方案选择,而设计师要做的是选择出他所想要的那个方案。在装置作品《山水》中,数字化技术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一幅山水画的创作。其特点是,观众通过线条实行对山形的绘画,激发出计算机中存储的宋代至今的数千幅中国山水画作品数据,通过运算,将平面的单线信息实时转化为层次丰富的立体山水画。

       这种整体设计的新路径是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工作方法上的变革。在未来的数字化进程中,当其智能化程度完备后,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完成设计的新路径。数字化技术的人工化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10]程度越高,软件系统的综合平台的服务能力就会越强,整体设计就变成了只要输入语言或文字信息,数字化平台就可以进行分析,依据设计需求,自动完成整体设计的全过程,呈现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这种新路径所体现出的优化设计方案、自演化设计过程,使设计、装台、合成、演出全程处于交互控制状态之中。

图15:装置作品《山水》,

中国香港DBIS公司XRT团队,2019年


       数字化重建整体设计的新路径就是要求我们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管理演出。同时,这个新路径要求我们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拓展人的思维边界,在面对或解决整体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之时,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利用数字化技术突破物理世界中的所有限制,创造一个能完全感知和控制的虚拟世界。

       2. 重构整体设计的新模式

       整体设计的观念就是将戏剧剧场中的各种艺术要素做整体、统一的安排,建立起和谐统一的综合性整体。这个综合性整体强调各个不同质的部门之间的协调融合,反对各艺术部门以自我为中心的离散状态。

       数字化时代这种离散性很容易在数字化镜像世界中找到平衡,各艺术部门可以在虚拟的镜像世界中看到自己融入整体中所具有的有效性与无效性。它要求我们做选择题。面对数字化技术所呈现的结果,我们可以回答“是”、“不是”或者“是否可以更好”。在这样的镜像世界里,我们总是寻求想象的边界之外的地方,使整体设计更具有震撼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数字化时代必然要求创作团队容纳更多的科学家、艺术家、技术工程师共同进行创作。这种跨界融合的思想、技术、艺术语言方式,必定会形成多维立体的设计图景,在相互碰撞中启迪、更新设计思路。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

       数字化重构整体设计新模式,体现为创作、体验的多维化。从镜像预演到虚拟体验,再到未来的演出现实,数字技术能提供给我们创作与观演的所有信息。其镜像预演的方法,让我们知道未来演出的图景;而虚拟现实则让创作主体以观众进入沉浸式观剧体验的方式,感知未来演出现实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这种对未来演出进行观众式体验的创作方法,将戏剧创作工作的“试错”阶段前置,极大地提高了整体设计的工作效益,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从技术上模拟一切,甚至独特创造性的意识活动也可以被技术所呈现”。[11]2016年,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上演了根据席勒《海盗》改编的《幽灵先知》。他们在剧场中搭建了演出所需的五个场景,并通过立体扫描将这些演出场景“镜像”或映射到数字世界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使剧场和虚拟现实场景之间建立联系。由于故事同时发生在五个场景中,故而观众必须借助虚拟现实设备,才能任意选择观看每一个场景中的不同故事。而这样的戏剧创作及观剧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戏剧线性的观剧模式。这种剧院与虚拟现实之间建立的戏剧方式,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整体设计的模式。

图16、图17:《幽灵先知》,

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2016年


       在数字化时代,新模式体现为整体设计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创作主体从前期立意到构思再到创作与体现,重构新的演剧观演方式。如果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现实,那么基于数字化技术整体设计所生成的对未来戏剧演出的镜像,则为我们提升创作质量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重塑整体设计的新生态

       整体设计是指戏剧发生过程中所必须依附的空间环境的要素总和。而环境要素总和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整体设计的生态环境。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设计的生态观。数字化整体设计建构的戏剧世界,是虚拟的镜像世界,可以是物理世界的,也可以是网络世界的。对于观演双方来说,具有广阔性、无限性和世界性。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必将重塑整体设计的新生态。

       以往,舞台美术设计师可以单独完成全部的设计工作,包括装台、对光、操作管理等;而现在,则必须通过和技术工程师协作,才能完成系统建立、编程控制、操作管理等工作。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生态环境。在当下,数字化重塑整体设计的新生态,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方面,对于设计师本身来说,需要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对于辅助的技术人员来说,需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这种新生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性质,它是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而生成的新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了解、熟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技术工程师共同构成。

       事实上,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还存在更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上述所说的创作生态系统,还包括观众生态系统的建立。这是一个神奇的新的戏剧体验系统。例如,2020年3月,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首次使用虚幻引擎进行线上互动式戏剧表演的探索,这说明观众除了到剧院观看现场表演外,还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体验线上的虚拟表演。根据《仲夏夜之梦》改编的《梦幻》,就是这样一个线上线下互动表演的尝试。在剧院设置的线下表演空间,由一块LED屏幕和动作捕捉设备组成。该屏幕展示出戏剧所需环境的影像内容,使表演者可以看到自己在影像环境中的位置并进行表演,通过虚幻引擎实时生成表演者在影像森林中的精灵形象。世界各地的观众,通过鼠标、触控板、触摸屏,与演员进行互动交流:或由演员带领,进入森林世界;或由观众指引,演员听命于观众的要求进行表演。在50分钟的线上演出中,是线上的观众与线下扮演精灵的七位演员之间的共同体验。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通过这次演出,尝试疫情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戏剧演出的更多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线上线下的观演模式,重塑了数字化时代戏剧演出的新生态。

图18、图19:《梦幻》,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2020年


四、 数字化时代整体设计的世界景象

       数字化创造了新的世界,必然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无论是从感官刺激的角度,还是从技术呈现的角度,乃至心灵情感的依托上,数字化整体设计都会给我们带来从未有过的审美震撼。纵观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当代世界演出,数字技术以无所不能的姿态介入艺术创造中,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创造超凡的世界

       数字化技术创造超凡的世界,是指它创造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能产生审美震撼的艺术世界。它超越经验、超越常规,而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完成这样的创造。因为数字化技术所构成的整体设计关系,必须借助复杂的数字运算才能够关联为一个整体。正是这种复杂的数字运算,才能使这些超凡的、超常规的艺术要素关联在一起,最终完成整体的表现。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整体设计的解决方案,必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先锋的、实验的性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技术来展现,新的思想需要有新的语言来描述。而数字化技术不仅是新技术,而且还是新思想,因此,它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总是超出想象,造成心灵的震撼。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对前一代的技术而言,都具有迭代的性质。这种迭代的性质既体现出技术所带来的形式的独特性,又体现在其技术展现过程中。由于难度、复杂度等因素,要求运用更加复杂的方式来实现。而这种复杂方式本身具有的陌生化特性,能造成集思想、观念、技术、形象为一体的超凡的审美体验。

       英国的当代舞台美术家艾丝·德芙琳(Es Devlin)所创作的演出艺术,便具有这样的性质。例如,在威肯演唱会(The Weeknd)的《星际男孩》的空间设计中,艾丝·德芙琳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飞行物”装置。这个装置“悬立”在场馆上空,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星际飞行器。它能让飞行物起飞、滑翔、降落,带领现场的十万观众经历一次星际航程。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它不断运动、变化、转向、折叠,可以垂直地“高耸入云”,可以水平地“静如处子”。它还可以倾斜,制造动荡不安……更奇妙的是,通往星际飞行器的漫长的登舱夹板从天空缓缓降落时,仿佛星际男孩从太空飞行器走向十万观众,创造着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除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动力结构和控制系统,这个彼此关联的巨大的结构装置作为一个整体变化时,必须依赖于一个智能化的软件平台,以支持各机械部分的无限运动并提供实时定位,确保投影影像准确地映射到结构上。它是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空间创造。如果缺少数字化技术手段,“飞行器”丰富的动态变化则无法实现。

图20:威肯演唱会(The Weekend),

艾丝·德芙琳,2017年

       我们可以说,数字化技术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技术平台。它能使艺术想象变为现实,它能架起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桥梁,使数字世界的镜像预演在物理世界中实现交融,创造出超凡的艺术世界。

       2. “镜像”诗情的世界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当表现了某种美轮美奂的境界或创造了意味深长的感受时,我们常常用诗意或诗情来表达这种内心体验。这种诗情总是在“物”与我相交汇的过程中产生,是现实之“物”触动心灵所生成的那种审美感受。这是传统的审美经验对诗情的理解。舞台刹那间充满碧绿的湖水,海盗船由天边飞往观众席,巨大的天马由天而降潜入湖底……这不仅是传统审美意义上的诗情,更是高科技手段所创造的具有现代审美意蕴的“工业诗情”。这种现代的“工业诗情”,是借助艺术化了的现实之“物”,重构、组织崭新的艺术关系所创造出来的。

       而数字技术同样能给我们创造诗情的世界,所不同的是,它创造的是“数字诗情”。这种“数字诗情”是以镜像世界的方式,构造数字之“物”,在人与数字之“物”关联、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超验感觉——亦真亦幻、真假难辨、既实又虚……这种超验感觉与我们以往审美世界中所理解的诗情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以往审美诗情必须通过主体对“物”在想象中的建构才能获得;而数字诗情则是主体参与并沉浸其中,使数字之“物”成为可体验、可感受的“活体生命”,并演化为一个新的审美世界。

       在2014年由法国艾德里安与克莱尔联合制作(Adrien M & Claire B)的“人与虚拟像素共舞”的舞蹈表演《像素》(PIXEL)中,制作者通过现代舞、芭蕾舞及嘻哈舞,结合光、空间和数字媒体科技,使舞者在与数字像素互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奇幻的交互世界。数字的雨滴落在舞者透明的雨伞上,像珍珠般洒落大地,为舞者建构了一个奇妙的数字诗情世界。虚拟的数字光点围绕在舞者的四周,舞者的移动创造出阵阵涟漪……这种利用全息投影数字化技术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是当代技术条件下所创造的数字诗情。

图21、图22:舞蹈表演《像素》(PIXEL),

艾德里安与克莱尔联合制作

(Adrien M & Claire B),2014年


       在二元世界中,我们常常将技术与诗情分离,但在数字世界中,数字化技术却创造了技术与诗情的融合。在数字化语境范畴中,所有的对立都被消解,它们融合在一起,将传统的二元世界观彻底颠覆,共同创造着数字诗情的世界。

       3. 创造魔幻的世界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各个领域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较之以前的技术手段来说,具有了迭代性质,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惊奇,就如同模拟信号时代的“大哥大”与数字化时代的现代手机在功能、作用等方面产生的惊奇一样。数字化技术时代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往往具有超大、超常规的性质,因此,也就能给人造成极度的从未经历过的审美震撼。比如,把微观世界放大到现实世界,将现实世界微缩成微观世界,都能造成惊异的、魔幻的感受。

       在艾丝·德芙琳设计的U2演唱会中,制作者通过使用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魔幻般的审美体验。利用增强现实技术,通过随机选取,将在场的观众映射到增强现实的设备中,让观众以间接的方式,更有趣、更亲密地与现场的表演者进行互动。这种数字化互动能使观众自我沉醉,满足他参与演出的渴望。每一个人在心底里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都希望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或宣泄。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这样一种魔幻世界,为未来剧场演出中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与体验的方式。

图23、图24:U2演唱会,

艾丝·德芙琳,2018年


       数字化技术所创造的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为观众带来了奇妙、魔幻的审美体验,借助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可以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中徜徉,让自己恍如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中与自己奇遇,这是一种超常规的审美新体验。

       事实上,数字化技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自我创意的方式展现出设计的才华,使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成为另外一个自己所喜爱的角色。这是数字化时代全面到来时的未来景象,且这种未来景象并不遥远。今天,我们沉浸在“蜘蛛侠”在天空中巡视的世界中,沉浸在惩恶扬善的魔幻的舞台空间创造中,我们为“KA”秀中强盗们攀登岩壁与多媒体形象紧密互动的场景而诧异万分,我们也为艾丝·德芙琳沉浸式空间所创造的多维度体验赞叹不已……无论怎样,数字化技术在创造艺术世界时所具有的无穷体验魅力,都是以往艺术世界所创造的艺术感所不能替代的。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数字的价值在于创造震撼人心的陌生的新世界从而令我们折服,而不是去创造一个我们熟悉的新世界从而令我们得到满足。


结语

       中国古人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2]数字化对人类整体而言是福祉;而对于个体来说,则是“福兮,祸之所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技术迭代更新的周期是不断缩短的,每一种迭代的科学技术,都生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语境,都需要掌握新知识,这样的话,新的技术方法才能被有效利用。对个体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

       幸好,人类的存在是延绵不绝的,这就为迭代互补提供了必然的联系。前一代总是后一代的引导者,后一代又总是在前一代的引导中超越前一代。这样的联系不仅使承载思想的技术在迭代互补中发展,而且也使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因此,面对科学和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非但不应恐慌,反而更应该张开手臂去拥抱它。

       因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将充满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美]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5页。

[2] “镜像”一词最早来自拉康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镜像理论”,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的“镜像”根据需要用作名词或动词,是指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真实地刻画、模拟、还原、再现物理世界,而且还能在当下与真实物理世界交互、关联,预演未来的物理世界,简而言之,成为真实物理世界的平行世界。

[3] [德]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4] Gartner. What Is Digital. www.gartner.com/en.[EB/OL] 2020/05/13

[5] https://mp.weixin.qq.com/s/u0MljpP0OP9cM3sYaWKO8g[EB/OL] 2021/10/05

[6] [巴西] 威廉·弗卢塞尔:《技术图像的宇宙》,李一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3页。“威廉·弗卢塞尔”即“维兰·傅拉瑟”。

[7] [德]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第19页。

[8] [法] 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6—37页。“博德里亚尔”即“鲍德里亚”。

[9] [匈]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10] Ashish Sabharwal, Bart Selman, “S. Russell, P.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Third Edi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ril 2011, 175: 935-937.

[11]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6页。

[12] 老子:《道德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18ZD05)、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中国特色戏剧学学科建设研究”(19JZD035)、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1949—2020)”(20ZD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关于我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稿须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欢迎关注

制作:史晶

责编:吴靖青

编审:李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