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摘要一览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17-02-15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一览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汉英新奇表量结构的认知修辞分析  作者:李勇忠、白黎

新奇表量结构是名词与量词的非常规搭配,属于隐喻性搭配。本文基于认知修辞视角,关注汉英文学话语中的新奇表量结构。具体以隐喻性量词的分类为参照,针对名量新奇搭配的再范畴化现象,从识解操作下的突显、形象类比映射和概念整合三方面进行阐释。 

外交情态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新视角  作者:王彦、陈建生

本研究采用一种从宏微观研究专业话语的新视角,基于文本分析并结合外交话语实践和跨文化社会情境的对比分析,对中美例行记者会话语中情态系统的语言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求两国外交话语的情态表达及人际意义协商策略的跨文化差异。中美外交发言人在情态资源的运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表明了此类话语的语域同一性;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两国政府面对媒体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和策略,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汉-英中介语语法中虚指词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非对称性实证再探  作者:马志刚

以二语阅读能力为协变量探讨非英专学生习得英语虚指结构的语义感和语法感是中介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先前研究中形式宾语难于形式主语的结论,本研究从语义感和语法感入手进一步探讨英语虚指结构的中介语状况。所得结论为:中介语语法中,语义感显著强于语法感,而造成这种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介语表现本质上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适应性行为,因此成人二语者不太可能具有目标语的语言直觉,因而导致目标语语法感的缺失。 

语言哲学

从“私人语言”到“内在语言”的哲学嬗变  作者:王和玉、谢国平

语言外在论者坚持语言知识和语词意义的公共性,否认"私人语言"的存在。语言内在论者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心智/生物实体,语言的私人性和内在性不可避免。乔姆斯基的"内在语言"概念跨越了"私人语言"形而上学的哲学困境,其内涵超越了"私人语言"。语言同时具有私人性和普遍性:语言之"私"在于其"内在"、"隐藏"与"默会";作为人类共享的生物属性,语言也具有心理现实性、普遍性和可知性。 

我们缘何“不知道”——论“言语失效”的成因  作者:杨晓波

本文所谓"不知道",乃"言语失效",其源于"知"与"道"的不对称。"不知道"可理解为"不知如何说"或"不知天地之大道",故对其研究宜采用语言学与哲学双重进路。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不知道"的三种形式("说不出"、"说不尽"、"说不得")之成因,归纳为七条:语言具有"自反性",语、默互为背景,言说带有视角,逻辑形式无法自指,私人经验与公共经验不对称,形而上世界超越于现实世界,逻辑铁律不可破。 

模态逻辑视阈下的自然语言情态阐释  作者:谢昆

自然语言情态与模态逻辑具有密切联系,情态按照和广义模态逻辑的不同对应情况可以划分为真势情态、认识情态、意向情态等不同类型。本文运用预设原理,对从言模态(de dicto)、从物模态(de re)命题所具有的不同情态特征予以分析;将意向情态中叙实谓词、非叙实谓词的主观化表现进行区别;对心理感受动词衍生的施为性用法进行辨析

语言学

中国学生汉语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研究  作者:邓巧玲、李福印

本研究从认知能力发展和汉语类型学角度考察了中国学生汉语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学生在表征运动事件时,从3岁开始会同时编码[方式]和[路径]信息,且"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的表达方式占主体;2)"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方式动词的类型和[背景]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多样性,话语密度增强,10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3)"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中,大多数路径动词可做谓语中心词,汉语属平衡框架语言,但同时也具有卫星框架语言的特点;4)空间语言的发展同时受认知因素和母语类型特点的影响。 

论语法隐喻图示化的语义波  作者:罗载兵

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性原则出于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动接触,本文在语义性原则基础上探讨语法隐喻的一致性与隐喻性定义,进而讨论语法隐喻图示化的语义波特征。分析得出小句图示化体现隐喻过程中其参与者角色的不同配置,小句图示化的核心配置呈现SG-/SD+的语义波;小句图示化的边缘性配置呈现SG+/SD-的语义波,为语法隐喻的一致性与隐喻性定义给出了"合法化"的定义依据。 

强化词“absolutely”搭配构式语义趋向与语义韵的历时变异  作者:黄莹

基于语料库的历时搭配构式分析发现,absolutely与形容词搭配的语义趋向在类符上未发生明显历时变化,但在语义韵方面,absolutely与积极形容词搭配的比例在类符上明显上升;与absolutely搭配的情感动词在类符上呈上升趋势,且在语义韵方面,与absolutely搭配的消极动词仍多于积极动词,但积极动词呈上升趋势。absolutely与形容词和动词搭配构式语义趋向的历时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其所在语篇出现了口语化的趋势。  

中文足球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分布及其价值  作者:董晓波

用"战争"这一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其他社会生活概念的作法,语言学家称为"战争隐喻"。"战争隐喻"在体育语言足球报道中广泛使用。本文从语料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语料库、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全面解析体育足球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广泛运用和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其修辞效果及语用价值。研究表明:战争隐喻贯穿体育足球报道中比赛全过程;在体育足球报道的战争隐喻七大子隐喻类中,按照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战争布局>武器及使用>战争结果>战争过程>战争主体>战前准备>交战史/恩怨。战争隐喻的合理使用语言表达形象、生动、贴切,不仅增强了体育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所表示的意义易为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也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战争隐喻的滥用则造成了影响体育精神、加速体育外交政治敌对化情绪、宣扬了语言暴力的负面效应。   

英语医学研究论文讨论部分弱化性和强化性情态动词序列研究  作者:张正厚、吴迪、吕磊

本文以Hyland(2005)提出的立场模型为框架,对英语医学研究论文讨论部分的弱化性和强化性情态动词序列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生命主体we、抽象主体及隐藏主体与情态动词形成的情态序列都具有鲜明的结构和语境特点。情态动词与后续结构构成的情态序列遵从简约化原则。 

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学对日语语法理论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学

现代日语语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对现代日语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影响深远。服部四郎、影山太郎、等语言学家为代表的日语语义学研究,以浅羽亮一、小泉保等语言学家为代表的日语语用学研究,以山梨正明、池上嘉彦等语言学家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者们不仅把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介绍到日本,同时也对日语存在类似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显示出日本语法理论研究开始走向成熟和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说,西方的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推动现代日语语言学研究起到了一个划时代的作用。 

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输入间隔与频次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的微变化研究  作者:崔靖靖、刘振前

本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微变化研究法和词汇知识5级量表(VKS),从变化的5个纬度对二语词汇习得的输入间隔和频次进行测试和分析,旨在揭示输入间隔和输入频次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输入频次和输入间隔对词汇习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输入间隔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词汇的习得,适当的输入间隔更有利于词汇的习得,而且输入频次的增加有利于词汇习得的产生和长时记忆的保持。

外语学习对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影响  作者:祈文慧、倪传斌

文章针对儿童外语学习这一热点问题,以外语学习对语言能力的影响为切入点,从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词汇意识、句法意识和语用意识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外语学习对儿童元语言意识的提升作用,并分析了其中的解释机制以及对语言基本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   作者:李海伦、李芳军、王力

网络辅助外语教学(Network-assisted EFL

Instruction)是基于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一种新型外语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辅助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外语教学已成为一项热门课题。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网络辅助外语教学在给传统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必将发生变化。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这种典型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中,教师所进行的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定位和构建了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即课前是课程的信息发布者和设计者,课中是课程的讲授者和组织者,课后是课程的协助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及促进者。本文同时分析了目前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障碍,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的完善及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评估素养提升模式探索  作者:蒙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评估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估素养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与效率。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估素养开始吸引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援用生态学的平衡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评估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教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运行图,探索了教师评估素养提升的模式,以期提醒相关各方对教师评估素养的重视与思考,通过促进教师评估素养的提升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活动教学”融合“形式教学”的研究  作者:樊湘军

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而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尝试活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行活动教学,将教学内容转载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研究表明,活动教学能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它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其语言修正功能的不足。而形式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修正性,在活动教学中融入形式教学,发挥形式教学的语言修正功能,可以保证语言表达的正确。实验证明,活动教学与形式教学的融合行之有效,两者能够发挥互补性功能,适合高职层次学生的英语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解释语言加工中的预测现象?——正演模型和语言习得使用观之比较  作者:孙洁菡

通过批评分析关于语言加工中预测现象的两种理论解释——正演模型和语言习得使用观,一方面揭示了正演模型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语言习得使用观提供证据,并依据这种观点解释预测案例。文章最后总结语言习得使用观相对于正演模型所具有的优势。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论亨利·詹姆斯《淑女画像》中伊莎贝尔的“自恋”  作者:费小平

亨利·詹姆斯《淑女画像》中女主角伊莎贝尔身上承载着浓郁的"自恋"问题。她"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沾沾自喜"、"高度自信",但又深思熟虑、冷静沉着。她与安娜、爱玛、利蓓加等人物既相似,又相异。她的"自恋"通过"期盼他人赞赏"、"修补母爱缺失"、"向往菲勒斯(父爱)"三方面予以实现。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对伊莎贝尔"自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这一人物心理的学理层面理解和整体推进英美心理小说的文本化实践。  

论《宾果宫》中的消费悖论  作者:李靓

《宾果宫》聚焦部落赌场的发展所引发的传统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矛盾。本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的消费文化和身份表征悖论来阐释厄德里克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两个悖论为理解"部落赌场之争"提供了新视角,呈现出不再消极地"被消费",而是运用智慧和科技来消费白人文化的当代齐佩瓦人的形象,这一新形象是当代印第安书写的独特一笔。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逃避主义思想分析  作者:

叶芝笔下的玫瑰已从自然物升华为超自然物,在某种程度上凝结了叶芝复杂多变的时间观,其时间意义随着不同的空间表征即神秘宇宙空间表征、身体空间表征、家园空间表征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融合之中。存在于叶芝诗歌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性和永恒性这一对矛盾在玫瑰的空间表征中实现调和并达成统一。 

芥川龙之介中国题材小说中的非东亚异质元素——“升华型”精神防御机制中作家创作的心理分析  作者:樊星

《芥川龙之介全集》收录的所有短篇小说共148篇,其中多篇创作以中国故事为背景,又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以基督教、印度教等非东亚传统文化元素的异域色彩,这些多元文化共存现象可以理解为作者在面临心灵困顿时,创作心理中所体现的"升华型"精神防御机制。结合芥川本人的重要叙述、东方主义、基督教艺术思想等理论,可以进一步将这类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精神防御机制分为:"追忆"式升华、"和解"式升华,以及"化用"式升华三种。 

翻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  作者:许敏、王军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在解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上,从非遗英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出发,主张用异化策略翻译非遗的文化概念。研究重点是针对非遗的文化概念,提出了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这五种具体的翻译方法,认为运用该方法能保留非遗文化的异质性,符合联合国设立《公约》的初衷与宗旨。最后,针对非遗的文本特点与《公约》的填写要求,提出非遗文本英译过程中语言的客观性与逻辑性、简洁的两原则。非遗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契机,在非遗申报轰轰烈烈进行的当下,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体选择和译者的价值取向  作者:张道振、方玲玲

批评话语分析中"意义就是选择"的论述揭示了日常话语背后态度、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运作,同时也揭示了语言和语法常被当作意识形态的载体这一不同寻常的事实。语言的模式化用法反映了译者在文本中表达的特定价值取向,继而为译者提供了在组篇机制中对文体选择进行操控的机会。语言作为一套可供选择并致力于创造意义的资源,其词汇—语法层面的建构对实现和揭示不同性别译者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小畑薰良英译《李白诗集》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作者:石小梅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于1922年出版的《李白诗集》是世界上最早的李白诗歌英译文集。该文集首次向西方全面介绍李白,为中国古代典籍中个人专集的译介提供了范式,首次引发中国学者对中国典籍翻译的热烈检讨。该文集的巨大成功也为当下中国典籍外译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典籍外译必须在打造精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阔思路、引领时代、包容文本、开拓渠道等方面下功夫。   

以经释经,以典释典——卫礼贤《道德经》翻译研究  作者:徐若楠、王建斌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影响力,却长期缺乏相关的翻译学研究。有鉴于这一学术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本文以卫氏《道德经》译本为对象,通过对"道"和"德"的翻译分析,阐述卫氏如何以基督教教义诠释老子思想,进而构建起了《道德经》与《圣经》之间的互文关系。 

“异化”“归化”视域下的中国市场奢侈品品牌翻译探析  作者:胡伟华、李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内奢侈品市场也不断扩大。成功的品牌翻译可助企业品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好的诠释。本文以国内美西时尚奢侈品网站中的品牌翻译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其品牌翻译的特点与问题,在国内奢侈品市场前景谨慎乐观的情况下提出了异化与归化渐变连续体中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中国本土品牌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注:本文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到知网下载或者订阅《外语教学》杂志。

本文编辑:上海语言学通讯 编辑、同济大学博士生王峰

上海语言学通讯【上海语言学通讯】公众号由同济大学博士生王峰(电话13917738016)负责更新。主要收集发布1全国范围内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会议、研修班讯息;2上海各大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讲座;3学术期刊和学术观点推送。我们也可以协助各地外国语学院邀请专家来讲学和科研指导。欢迎大家在平台留言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历史消息”

学习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快乐


欢迎关注!

上海语言学通讯


学界新闻|推荐阅读

【征稿出书】语言学专著出版征集令(上海交大出版社)

学界新闻|《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目录

【学界新闻】《外语教学》 2016年第3期目录

【学界新闻】2015年《外语教学》总目录及载文分析

【学界新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总目录

【学界新闻】北大中文核心外语类学术期刊排名

【学界新闻】2016年国家社科公布名单(语言学+文学+翻译)

2016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语言学+文学)

【学界新闻】2016年国家社科西部项目(语言文学相关课题整理)

【学界新闻】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语言学)

【学界新闻】2016年教育部人文立项课题(文学研究)

【学界新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语言文学项目)

读书小札|推荐阅读

【读书小札】 实证类研究语步设计与相关分析SPSS统计软件操作视频

【读书小札】融入大生态的文体学超学科研究 ——张德禄教授《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

【读书小札】徐盛桓教授: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研究

【读书小札】《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之“语篇格律”

【读书小札】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读书小札】党争胜教授谈“民族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

【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读书小札】学术英语之语法选择

【读书小札】Metaphor in Culture:LIFE IS A SHOW in Chinese

【读书小札】语言哲学三问

【读书小札】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悖论与阐释

读书小札|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