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 朱腾:《六合为家:简牍所见秦县治理研究》

先秦秦汉史 先秦秦汉史 2023-06-05

《六合为家:简牍所见秦县治理研究》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年:2023-5

页数:570

定价:19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47520949



作者简介



朱腾,浙江舟山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哲学研究》《法学家》《清华法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多种,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



目  录


绪  论  中国法律史学“危机”说与秦法制研究/001


第一章  秦县的官府构成及官吏选用/029

第一节  商鞅变法与秦的县制/030

第二节  秦县官府的组织结构:县廷与诸官/049

一、县廷之长吏与列曹/051

二、诸官之概貌/066

三、县廷与诸官之关系/077

第三节  县吏选用之诸问题/083

一、关于官吏选用的一般问题/084

二、史:官僚系统之底座的形成/105

三、新地吏/112

小  结/120


第二章  秦县治理之展开:在官府与平民之间/123

第一节  户籍管理与授田/124

一、户籍的基本内容及县对户籍的管理/124

二、授田与劝农/143

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民力征用/152

一、财政收支/153

二、民力征用/185

第三节  治安与“狱治”/202

一、伍邻制、逃亡者与治安/203

二、“狱治”与“狱留”/222

第四节  规范伦常与管理祠祀/236

一、家庭伦常与家内秩序/236

二、祠祀管理与精神统一/244

小  结/254


第三章  秦县治理之展开的另一向度:政务信息流转与刑徒役使/257

第一节  官文书与官吏:两种移动的政务信息载体/258

一、官文书流转与政务信息沟通/260

二、官吏徭使与政务运行/290

第二节  刑徒使役与管理/304

一、刑徒之来源/305

二、刑徒之劳役/312

三、刑徒之待遇/325

小  结/336


第四章  秦县官府的为政准则/339

第一节  律与令及其传播/340

一、律令治吏之概观/340

二、律令的传播/344

第二节  律与令的周边/362

一、“廷行事”与“比行事”/363

二、课与程/375

三、式/386

四、“太守令”与“守府书”/393

第三节  吏道文本与吏德/398

一、吏道文本的文献性质/399

二、吏道文本所论之吏德/405

小  结/416


第五章  对县吏之考课与对县官府之监察/419

第一节  上计、考课与县吏之仕途发展/420

一、秦县的上计/421

二、考课之要点与县吏之职场成长/445

第二节  郡监御史、执法对县官府的监察/461

一、郡官府中的监御史/462

二、执法官与县/476

小  结/496


终   章  “海内为郡县”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99


参考文献/512


后   记/568




后  记


这是我第三次为自己的所谓著作撰写“后记”。今年距离我个人所撰的第一本著作的出版年份正好是十年。照理说,这段不算太短的人生经历应当能有效地帮助我对为人为学形成较为深刻、通透的领悟,从而使第三次撰写“后记”比第一次撰写“后记”显得更为言简意赅、挥洒自如,但实际情况却是,已逾不惑之年的我仍困惑满满以至于难以清晰地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些许理解。究其原因,或可归结如下:在现代化道路上飞速奔跑、甚至略具后现代迹象的中国社会已将人们拖入一个凡事无可无不可的生活环境中,进而使人们对其心中之所是所非均时不时地产生了怀疑。


然而,惑则惑矣,终不能毫无定见;否则,恐怕会陷入非迷失即愚妄并终至碌碌无为的状态。此刻,我不禁联想起自己在个人的第二本书的“后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那么,为何写书呢?关于此问,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在我看来,写书与生命的意义密切相关。每个人如流星般划过,倘若在此过程中,只期望基本生存欲望的满足,那么,人与其他动物就没有任何区别。事实上,也很少有人承认自己只是为活而活;相反,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内心映射出两个字以概括一生的追求,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大概是功名利禄。巨大的名声以及由此带来的前呼后拥的荣耀和膨胀的财富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声色犬马的享受当然会给人以强烈的满足感,但无论怎样的荣耀和享受都会因出现次数的增加而归于无趣和平常,并最终被贴上短暂风华的标签,所以,用功名利禄堆积幸福无疑在缩短人生的有效区间。鉴于此,人们跳出这几个充满功利意味的词汇,到情感世界寻找幸福。无疑,由友情、爱情、亲情构成的情感空间确实会让人们获得更长时间的幸福,但在商业化过度的时代,真挚的友情、完美的爱情和感人的亲情并不容易得到,缺憾大概才是常态;而且,即便得到了,这些情感很可能也只存在于此生此世的某一段时间,因此,用情感浇灌而成的幸福其实也不能说长久和坚固。既然如此,是否就放弃幸福?《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范宣子问叔孙豹“‘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答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叔孙豹所说“三不朽”或许与中国人的人生观相契合,且显然超越了人的寿命的局限,因此成为了永久幸福的立足点,古圣先贤则为之不断奋斗。尽管如此,在两三千年的中国史上,成就此“三不朽”者实为屈指可数,作为当代普通人的我们推崇“三不朽”岂非好高骛远?的确,“立德”或者说在道德上成为万世楷模对普通人而言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身心负担,而且在今日中国何为善的标准也令人捉摸不定,所以,“立德”也许是不现实的。可是,“立功”呢?虽然普通人做不到普渡众生或内圣外王,但尽己之能以助他人难道不是一种“功”吗,世人不正能通过他人的快乐延续自己的幸福吗?再则,“立言”呢?尽管至理名言多归于圣贤,但普通人的真知灼见难道就不是一种“言”吗,世人以其“言”让他人的知识或智慧得以增进不正是一种因“立言”而产生的可持续的幸福吗?换句话说,在当代,全面追求“三不朽”或许过于艰难,但凭借“功”和“言”让他人获得内心的喜悦,进而使自己的幸福超越生命的时限其实是可能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愿意去实现这种可能。对以教学、科研为本职工作的高校教师来说,如欲影响他人进而延续自身之幸福,以课堂言行向学生们展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问态度当然是一种选择,但通过自己的论著向更多人传达自己对某个问题予以深入思考的结果同样是一种选择。由此立论,以论著连接生命的意义正是我对为何写书的解答。


换言之,所有职业群体尽管都在为生计而奔波以至于其工作、生活尽显庸庸碌碌,但又无一例外地拥有以本职工作推动生命光辉充分闪耀的巨大潜能,而对高校教师来说,此种潜能就源于认真、负责的“传道”“授业”与严谨、深刻的著书立说。这一论断虽是我在五年前撰成的,但至今仍无改变。正因为此,对本书,我有信心说,书中文字确为本人秉持着“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精神反复思考秦汉法律史之所得,也确为本人从初涉学术时的无知以致大发狂言走向今日的因无知而审慎求知的一个证明。至于本书是否内含些许新见,那恐怕非我所能自诩。事实上,在我看来,只要自己仍在努力并进步就足够了;毕竟,为了让自己不惑、不虚度时光,舍此之外,别无他法。


最后,必须指出,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家人对我因忙于工作而不够关注家事给予了足够的忍耐和理解,师友们则对我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予以详尽解答。所以,本书的问世或为我对家人及师友们的诚挚谢意的最佳表达!另外,我的博士生尹嘉越校对了书稿全文,中西书局的姚骄桐女士对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诸多辛劳。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本书问世之时正当春暖花开之季,不求本书如群芳绽放般娇艳,惟望其即便成为落红仍能滋养群芳。是为记。

                                                     朱  腾

                                                    于立心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