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書訊】常森《出土文獻〈詩論〉〈五行〉與先秦學術思想史的重構》

作者:常森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頁數:1004頁

定價:300.00圓

ISBN:9787301311745

內容簡介

《詩論》《五行》等中國早期典籍重見天日,意味着中國古典學之本體發生了深刻變化。它們以大量漢初以來人所未知的事實,修正了一系列關於中國古典學的歷史敘述;中國古典學不得不重新開始和建構。毫無疑問,並非所有簡帛古書都有如此巨大的學術思想史意義。本書立足於深度挖掘新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文獻的關聯,以歷時性探析,揭示由《詩論》《五行》所代表的新出土早期儒典在《詩經》學、《尚書》學、儒學、諸子學多個層面上的價值,剖析它們在思想乃至思維、表達層面對嗣後儒、道、墨各家學説以及屈原辭的塑型或影響作用。在這裏,《詩論》作爲早期儒家詩學與《詩經》學經典的特質和意義被深入挖掘;孔子至子思時代《尚書》學、《詩經》學的影響得到了嶄新的呈現;依儒家禮文詮釋《詩經》的定式以及它所面臨的歷史限度得到了清醒的反思;儒家心性學説之觀念體系和歷史軌跡,從《詩論》到《五行》等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的著論,再到《孟子》和《荀子》,得到了完整的梳理。一方面,《孟》《荀》之前那段湮滅已久的重要學術思想史得到了開掘;另一方面,在這一由殘缺而變得圓滿的歷史發展序列中,《孟》《荀》在觀念體系和思想架構上受到的塑型作用得到了嶄新的剖釋。而作爲原始儒學的核心理論和價值體系,《大學》被放回它所由生成、所曾關聯和影響的完整歷史語境中詮解,“漢儒已失其義”的格致學説第一次被如此“近距離地”觀照,《詩論》和《五行》等新出土早期儒典的價值再一次彰顯;它們與墨、莊、屈諸家交光互影的新圖景,也粲然綻放。

作者介紹

常森,山東新泰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於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學。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於東京大學講學。主要研究楚辭學、詩經學、諸子學、簡帛文獻與先秦學術思想史、文學歷史與文學史書寫等。已經出版的主要論著有:《簡帛〈詩論〉〈五行〉疏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屈原及楚辭學論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屈原及其詩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先秦諸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先秦文學專題講義》(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等。

目录



上册


緒論:詮釋對象與詮釋原則  1

一、《五行》與經説體”  4

二、基於出言談者的經説一體性  26

三、《五行》系譜化特質及其歷史語境49

四、闡釋之循環”  60

五、文字之學與義理思辨之學66

餘論  82

第一章  由漢代《詩經》著述之内外傳體回觀新出先秦文獻的

《詩經》學價值 89

一、内外傳體之辨 89

二、外傳體著述之特質 93

三、内外傳體的局部疊合 99

四、對内外傳體的迷失及《詩經》學的缺憾104

五、簡帛文獻中的《詩經》著述及引《詩》之體113

餘論 118

第二章  《詩經》學視野中的楚竹書《詩論》  120

一、《詩論》:《詩經》學創立初期的一種具體形態122

二、《詩論》對認知《毛詩序》作者及年代的意義134

三、《詩論》與《詩經》學基本發展脈絡之復原144

(一)關於闡釋者的《詩》學思維144

(二)關於《詩經》學的形態156

餘論162

第三章  論以禮解《詩》之限定

——從《詩論》評《關雎》説開去  163

一、禮制的罅隙 168

二、遒人采詩言與基層詠唱匯集於朝廷174

三、法制張設,未必奉行”:再析理論與現實的疏離  181

四、《詩》文本與禮文的睽異186

五、可確證婚禮用樂及婚禮可賀的《詩》文本與相關史實190

餘論  194

第四章  先秦儒家心性學説的理念體系及歷史軌迹

——從新出文献到《孟》《荀》  199

一、《詩論》”“”“等範疇  199

(一)眚  199

(二)心  214

(三)志意  216

(四)”  221

(五)小結 230

二、郭店上博儒典”“”“”“諸範疇  231

(一)”  231

(二)“或生於内,或生於外” 245

(三)“青生於”  256

(四)心268

(五)於青”  273

(六)心的參與及性的塑造279

三、《五行》性二元化理論及其承繼者與變異者

——《孟子》與《荀子》  285

(一)《五行》心性學説及其對性的二元價值判斷285

(二)《五行》心性學説的承繼者《孟子》及學界之誤讀292

(三)《荀子》及其性一元化學説317

餘論 324

第五章  《尚書》學視野中的《五行》  341

一、“聖”和“聖人”  341

二、“視日明“聽曰聦”  347

“思曰睿”  355

“玉色”“玉音”“金聲而玉振之”  359

“五行”與“和”  367

第六章  《詩經》學視野中的《五行》

——並論《五行》與《詩論》的關聯  393

一、“聖”和“军人”  394

“君子”  396

“知”“聖”以及“德”的生成圖式  405

“慎獨”  413

色榆於禮”  421

六、“興”與“赋”  428

“文王”  432

餘論  452

第七章  文本解讀與歷史語境:二重證據中的《大學》  453

一、格致説之系譜化特質  462

二、“格物”“致知”之本義  475

三、從“知止”到“得(止)”  492

“明明德”  498

五、“誠意”“正心”  501

六、“親民”  515

餘論  526


下册


第八章  從《五行》到《孟子》  537

“仁氣”“義氣”“禮氣”  537

二、“進端”“終端”“終心”  552

三、推其所爲  560

 565

五、“尊賢”等  572

六、《孟子》與郭店其他儒典  576

餘論  577

第九章  從《五行》到《荀子》  592

一、“於内”  592

、“安”“流脱”“忘塞”  598

三、“責”  603

四、“心”  610

五、“尊賢”“遂直”“仁有里”等等  620

“目”與“辟”  631

七、個案:《荀子•不苟》篇及《五行》與《中庸》  633

餘論  646

第十章  學術思想傳播授受的交光互影

——從傳世文獻到簡帛古書  650

一、《五行》與《老子》以及《大一生水》:德行、天地萬物以及宇宙的生成圖式  650

(一)由一到多與由多到一  651

(二)系譜化(附論《大一生水》與《老子》學説的關聯)  664

二、《五行》等新出儒典與《墨子》  682

(一)《五行》及其他新見儒典的思維、認知和言説方式與《墨子》  684

(二)《五行》命篇方式以及經説體結構對《墨子》的影響  699

(三)《語叢三》簡六十四至七十二的書寫體式與《墨子經上》《經下》  703

(四)《湯吴之道》等儒典對《墨子》思想的影響  720

三、《五行》《義》《六》等儒典對《莊子》的影響  746

(一)《五行》“時”“獨”諸範疇與《莊子》  748

(二)《五行》《義》《六》《眚自命出》等儒典典《莊子》  755

(三)《莊子•外篇•在宥》:一個傳世文本中的思想史層累  821

(四)《語叢四》鉤者與《莊子胠篋》《盜跖》《秋水》《外物》等  850

(五)《孟子梁惠王下》與《莊子·雜篇·讓王》之太王去邠遷岐  858

四、《五行》等儒典與屈原辭  865

(一)《詩》《書》與屈原辭作  867

(二)《五行》與屈原辭作  870

餘論  876

結語:中國傳統之古典學特質以及中國古典學的重新開始  889

一、中國古典學  889

二、中國傳統的古典學特質  893

三、新出簡帛文獻與中國古典學之重新開始:綜論  901

四、新出筒帛文獻與中國古典學之重新開始:個案分析  910

餘論  936

主要書篇名索引  939

附 相關簡帛古書及其中書篇名目要覽  972

主要參考文獻  977

後記  98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