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许继莹:《中国汉前四灵文化研究》




【书名】中国汉前四灵文化研究

【作者】许继莹 著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ISBN】978-7-308-21569-5

【定价】78.00元

【上架建议】文化 传统文化

【装帧】平装



作者简介





许继莹,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科举制度和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四灵”是指麟、凤、龟、龙。“四灵”的整体或个体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建筑、雕塑、壁画、服饰当中,出现在文化典籍、神话传说、器物器皿当中。“四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等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和阐释密切相关:如中华民族为什么以龙为喻?中华龙象征着什么?“四灵”结合的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殊的涵义?本书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历史为经,以各个历史阶段对四灵的研究为纬,综合性地展开对四灵的研究。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四灵”形成背景及过程

第二节  汉代四灵发展及四灵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四灵”研究现状及意义

小 结

 

第一章  四灵之一——龙

第一节  龙原型考

第二节  汉前龙文化形象

第三节  汉代龙的文化涵义

第四节  《汉书》龙文化形象

第五节  《后汉书》龙文化形象

小 结

 

第二章  四灵之二——凤

第一节  先秦之凤

第二节  汉凤文化形象

第三节  凤原型考

第四节  汉昭帝、宣帝凤凰年号初探

小 结

 

第三章  四灵之三——龟

第一节  史前的龟文化

第二节  夏商周的龟文化

第三节  战国到秦汉龟崇拜的衰落

小 结

 

第四章  四灵之四——麒麟

第一节  汉前麒麟文化涵义

第二节  汉代麒麟文化形象

第三节  麒麟原型考

小 结

 

第五章  四灵体系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节  四灵体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四灵对后世之影响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出版后记







许继莹同志是我2011级博士研究生,2011年至2016年间,他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化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他不仅研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发表了一些颇见功力的专业论文,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不畏难题,选择古代四灵文化作为学位论文题目。经过四年的辛勤笔耕,终于完成了二十余万字的论文写作。在论文匿名评审和毕业答辩会上,分别得到了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如今,他撰写的这本《中国汉前四灵文化研究》,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补充之后,形成的一部颇有研究深度、颇有创新见解的学术成果。

一部四灵文化发展史,贯穿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之中,直到现在四灵文化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四灵文化个体的龙、凤、麒麟、龟,依旧活跃在我们当下社会生活中。四灵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中,在古代信仰和动物崇拜里,四灵文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四灵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同原始宗教和氏族部落信仰密切相关,同民族形成、融合和迁移密不可分。四灵文化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是伴随着以中原为中心的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四灵文化从单个个体到形成四灵整体的过程,也是中国各民族从松散的结合走向真正融合的过程,是各氏族部落或民族间文化交流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结晶。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令世界感叹她独一无二的顽强生命力,窥一斑而知全豹,似乎可以从四灵文化中找出某些轨迹和线索。

随着现代社会的建立,“四灵”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已经失去了使用的社会环境,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组成“四灵”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继续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建筑、雕塑、绘画、服饰、器物器皿、宗教和民间信仰中较为常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增加了新元素,赋予了新内涵,呈现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新形象。

这部学术论著有诸多的学术创新。诸如从历史发展角度厘清了“四灵”的概念及其影响。作者认为,自汉至明清时期,“四灵的内容顺着主辅两条线索传承下来。一条是主线,在社会上层和民间广泛应用,这就是麟凤龟龙;另一条辅线主要在道教、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中传承,这就是一般称作‘四灵神君’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书中提出了“四灵”形成的“民族融合说”。在陈久金“图腾说”、倪润安“天象和兵家说”及萧兵“生命力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灵”的形成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某个部落或民族信仰通过民族认同,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整合上升为共同信仰的结果。这部学术论著开创性地阐释了《史记》中龙文化与皇权的关系。受大一统思想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把龙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秦始皇是第一位被比喻为龙的皇帝;在刘邦身上运用了龙脉系统,来证明大汉王朝是正统的、应天命而建的、不可替代的封建政权。司马迁将刘邦比喻成龙,是基于汉政权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需要,《史记》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文献价值。这部学术论著探讨了封建统治者用“凤”作为执政年号的原因。以汉宣帝为例,从天人感应的视角,探讨了帝王年号用凤的原因。帝王年号用凤的思想根源是“万物有以相连”理论产生的天人感应,而汉宣帝之所以用“凤”作为自己的执政年号,主要是从舆论上证明自己继承帝位的正当性,赢得民心,粉饰太平,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这部学术论著还有其他一些独到的、言之成理和自圆其说的论述,值得我们重视。

许继莹同志认为,这部论著的付梓,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他还想对四灵文化继续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他打算补充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其他具体的考古实物图像资料,以作探讨和研究。他认为图像是当时人们观念的载体,通过图像更能直观体现“四灵”观念的演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良好基础。许继莹同志认为,“四灵”形成是社会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象,根源上是中国历史上以中原为中心融合周围蛮夷各部落民族的结果,是某个部落或民族信仰整合后上升为共同信仰的结果。他还想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继续加深和拓广探讨“四灵”形成过程,从而对中国历史上以中原为中心融合周围蛮夷各部落民族的文化现象和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剖析。许继莹同志还想以时间为轴,纵向比较“四灵”个体之间地位的此消彼长。他认为四灵之中,龟与龙的地位变化最大,龟的地位呈下降趋势,龙呈上升趋势,麒麟下降趋势较小,凤的变化最小,等等,从这诸多方面继续探讨这种思想观念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校训。我们对好些问题的探讨、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

许继莹同志不但学习刻苦,钻研深入,学风纯正,而且品德优异,性格和善,对待师长非常礼貌周到,所有老师没有不说好的,对待同事、同学也是关心备至,同事、同学都乐于和他交心,成为朋友。现在好些师生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矛盾重重,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检讨的。许继莹同志离开山东,前往贵州,我心中着实有些恋恋不舍,隐隐地也怕他跑到这么远的一个新地方,“打生不如混熟”,会有更多的不容易。结果,许继莹同志远赴贵州,工作、家庭安排,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这一方面说明贵州当地的领导同事对他很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包括待人处事等各个方面都是很招人喜欢的。我年老体弱,想起我的这些像许继莹这样的好学生,心中都是莫大的安慰。

这部书稿准备付梓,继莹同志嘱我为序。我看到学生们的业绩,心中十分地高兴和快乐。同时,更祝愿他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希望他不断地拿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佳作来!

 

徐传武

2021年4月19日

(本文转载自“浙大文史出版”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