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喜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韩喜平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8-28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而生的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人民需要为重要依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奋斗方向,在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改变人民前途命运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前途命运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改变,不仅实现了从经济悲惨、政治卑微、精神不振、民生不安到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精神自强、民生繁荣的根本转变,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而且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将充分发挥百年奋斗凝聚起的强大力量,信心百倍书写更加伟大的历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美好生活;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为《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1](P62)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干革命、艰苦探索搞建设、守正创新抓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改变。


、中国共产党为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途命运不懈奋斗

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黑暗前途和悲惨命运,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和百年奋斗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贯穿到自己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1. 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属性决定了其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必然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论证和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进而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承担的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全人类谋解放的远大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化、中国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不同于世界上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性,是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国人民自救运动中产生的,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70)“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P1) 党的奋斗目标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动力来源,从根本上引领事物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贯彻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中,以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为目标导向。在百年党史中,不论哪一历史时期、哪一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发挥人民幸福目标对党的奋斗方向的引领作用,把自己定位为“答卷人”,要求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让人民做“阅卷人”,把人民评价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考核依据,“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P28)

2. 人民需要:中国共产党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明确奋斗方向、制定正确战略路线方针政策,进而有效推动社会矛盾解决、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判断是认识事物的主观意识活动,必然会体现认识主体特定的立场和价值意向。中国共产党在判断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时,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需要作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通过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精准把握人民幸福需要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内涵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把人民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评判标准,用社会条件对标人民需要,分析各种社会条件中阻碍人民需要满足的主要矛盾,根据人民需要的变化动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贯穿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始终,确保奋斗方向始终朝向实现人民幸福不偏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最迫切需要表现为改变当前生存状态。中国共产党在制约人民生存需要的众多社会因素中,判断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并依此明确了这一时期的奋斗方向,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生存层次的需要已经转化为生活层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把社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需要对标,得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P248)后将其提炼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P17)中国共产党相应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新的奋斗方向。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和人民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有了多层次、更全面的发展需要,即美好生活需要。在进行新的对标后,中国共产党着眼人民这一新的发展需要,结合各方面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依此,中国共产党明晰了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奋斗新方向。

3. 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

政党路线回答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行动总原则和根本途径;政党方针、政策回答的是政党路线指导下细化的、具体的行动准则。政党路线、方针、政策共同构成连接政党理想和政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直接、真实体现政党价值、立场的重要方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虽偶有失误,但都很快得到正确调整,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大方向上没有偏离,始终立足于人民利益,彰显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6](P1316-1317)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并把人民利益具体化为各方面的革命纲领,即在政治上建立属于人民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归代表人民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农民可以享有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在文化上人民普遍享有文化发展权利,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和人民新的利益诉求出发,确立了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根据人民需要变化,不断发展完善其内涵,形成“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7](P5)的最新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人民幸福的基本蓝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人民幸福的政治保障源,“坚持改革开放”是人民幸福的动力保障源,这条基本路线成为“人民的幸福线”。[8](P4)在宏观指向和微观指导的有机统一中,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共同有力地确保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实践中的落实。


、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命运改变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使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已经实现了从面临生存危机到正在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性转变,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的中国人民不再是为生存而斗争,而是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1.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求有发展的、丰富性的生活。《决议》指出:“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1](P62)这一表述揭示了中国人民生活质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努力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从人民生存难以保证到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转变。

一百年前,由于长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受剥削、被压迫和被奴役地位,中国人民只能为生存而被动地适应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和长期以来的阶级矛盾相交织,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人民的悲惨状况,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与同时代已经完成工业化变革的西方国家的人民生活相比,近代的中国人民大多数生活状况仅是处于维持生命存续的边缘,没有任何发展性和丰富性可言。资料显示,“据估算,当时全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万乃至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加之“疫病横行,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肆虐,几乎无年不疫、无省不疫,加之医疗条件差,民众健康状况十分恶劣,旧中国人均寿命仅有35岁”。[9](P4)

一百年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体中国人民已经步入全面小康的生活状态,并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发展着。今天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方面表现为人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量的满足和质的提升。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民已经不再关注“够不够”,而是更多关注“好不好”。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生活已经普遍步入富裕行列,中国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悲惨历史彻底被改变;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指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多方面需要,实质上是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从“百年前-今朝时”的鲜明对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显著提升。

2. 人民地位根本改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真正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民主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社会地位,才能“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0](P373)《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1](P62)这一表述揭示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最根本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长期备受阶级剥削和压迫,地位卑微。不论如何改朝换代,都依旧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封建制度日趋完备,地主阶级的统治逐渐达到巅峰,为满足其阶级利益,日趋加重对农民等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中国人民在制度层面已经丧失了发展的可能性,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被西方国家辱为“东亚病夫”。辛亥革命后,即使“具有政党性质的政团多达300余个,各种政治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但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11]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建立了人民真正享有民主的制度。在当今中国:制度上,人民有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完整全面且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实践中,人民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等多样民主形式和民主渠道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总的来说,当今中国的民主已经成为覆盖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基本机制和制度形态,是一种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12]使权力真正归属人民所有,前途命运由人民自己掌握。再从国际地位看,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尊重,实现了从百年前被辱为“东亚病夫”到百年后有底气地“平视这个世界”的根本转变。

3. 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人民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也是衡量人民前途命运改变的重要方面。人的主观感受由现实满足理想的程度决定,来自于人的自我观察和体验。幸福感的不断增强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断完成对人的理想中的“现实”的超越、心理满足程度不断提升的结果。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看,百年前,中国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持续恶化,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人民对未来充满担忧恐惧、困惑迷茫,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就如毛泽东所说,当时的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13](P631)“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14](P338)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民生需要为准则及时调整民生供给,关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动态发展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践证明,中国人民能够享有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加,美好生活不断变成现实。百年后,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更加有尊严、有自信、有底气地享受着生活。

从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状态比较的横向维度看,当今世界经济低迷、发展失衡、动荡混乱、前景不明,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滞缓,人民生活品质下降。放眼世界,“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15](P7)相比之下,今天中国人民的生活改善却始终保持稳中求进,即使在新冠肺炎世纪疫情的巨大冲击下,仍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未来预期乐观,中国共产党还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规划。正如西方有观点认为在“全世界都缺少愿景”的今天,“中国愿景的长期性令人印象深刻”,“拥有这样愿景的国家独一无二”。[16](P3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更加伟大的历史

今天中国人民已经享有的全面小康不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终点,而是迈向更加光明前途的新的发展起点。正如《决议》所指出:“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P62)

1. 在百年奋斗中积蓄起人民奋进未来的力量

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根本改变,不仅表现为中国人民生活状态翻天覆地的巨变,更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蓄起改变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第一,物质力量。中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当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百万亿大关,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一万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实现更高发展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第二,制度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开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有力制度保障。第三,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促使人民在精神上逐步完成重塑,实现从任人宰割的被动接受到积极争取解放的自觉主动的转变,从“莫谈国事”的麻木冷漠到“强国有我”的主人翁精神的转变,从对中国能否赶上世界的怀疑彷徨到对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坚定自信的转变。党把人民组织起来并通过教育使人民在精神上觉醒,以其自身强烈的历史主动和历史担当激活了中国人民作为历史主体改造客观世界、推进历史进程、创造美好生活的高度历史自觉。

2. 在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人民的新需要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新目标。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7](P11)人民需要的这些新的增长点勾勒出人民美好生活清晰的、具体的理想图景,为中国共产党明晰了新时代目标。党中央科学评判了中国当前发展现状,揭示了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十九大还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点任务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7](P11)按照这一实践进路规划,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持续发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中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不断增强,美好生活的各项需要逐步被满足,中国人民将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中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

3.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平等

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邓小平曾说过:“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8](P364)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动态向前发展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今天,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宣告:“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9]党中央擘画了分阶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清晰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1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做出许多关键努力。例如,积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提出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推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等等。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将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4. 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人民生活更加自由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根本旨向。人的全面发展,一般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形态也是历史过程形态,它的实现程度会受到当时当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需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中实现,需要不断冲破束缚发展的现实障碍实现新的发展,并在发展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发展需要,依此循环往复,不断实现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在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P24)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人民追求更加全面多维、丰富均衡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未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实现全面进步,中国人民将具备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实现自身更高程度的发展,在自身能力发展中获得更多自由。

注释: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6月),第2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 习近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12] 习近平.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2,(15).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15] 习近平.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 [德]埃贡·克伦茨.我看中国新时代[M].王建政,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

[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责任编辑:代红凯

版式制作:陈镇鑫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道德与法研究、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社会思潮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职高专之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指导,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