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教师谈思政课】叶启绩: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体会

叶启绩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8-28


[作者简介]  叶启绩,1949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带头人。发表论文80余篇,撰写与主编专著22部、教材5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广东省重点与一般科研课题20项、横向科研课题4项,中宣部、教育部研究报告2份。获1999年广东省高校“两课”优秀教师奖、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指导了2名博士后、20名博士研究生、57名硕士研究生、9名访问学者。曾被聘为国家、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赴美国、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讲学、讲课。



[摘要] 教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才会有讲好课的自信;要了解学生与课程内容,更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把唯物辩证法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感悟


我出生于1949年8月,与新中国一起成长。1966年后,我作为67届高中生,上山下乡,去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历练了十二年多。1978年9月,正在生产队养猪的我参加了高考,有幸被山东大学哲学系录取,但录取通知书却被农场党委书记暂留,在“我是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你能不支持吗”的催问下,我终于挤上了读大学这趟“列车”。所以我经常说,是马克思主义助我上大学,我与马克思主义有缘。1982年7月,我本科毕业。此后,直到现在都是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我后来人生的轨迹。

我的经历使我深知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它使我觉得任何理论的学习,最好以人生阅历作为思考的背景,在没有一定人生经历之前,人们有时是不容易真正进入理论境界的。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又充满诱惑的世界,对于爱好学习与思考的人来说,进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殿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应《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之约,我现借“老教师谈思政课”专栏,谈谈四十年来,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才会有讲好“原理”课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P12)这句话,讲得真好!

每次新学期开始,给学生讲“原理”的第一节课时,我都会说:“在高校中讲思政课很难,因为不仅要让学生听进去,还要学生去理解与践行。而其中的‘原理’课,因为它的学理相对比较抽象,又要结合国内外实际,讲好更难。所以你们上这门课时,有的学生会逃课,我完全理解,因为我当年也逃过课。”“你们还可能会问,我信马克思主义吗?我明确告诉你们,我信!但这经历了一个过程。”学生们听后表现出愕然,我就从给他们讲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开始。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认识,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在中国大地上,回荡频率最高、声调最响的是毛泽东曾讲过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2](P152)这段话还谱上了曲,在全国传唱。当时我觉得它言简意赅,既好记,又朗朗上口;同时我从当时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仅此而已。

进了大学,一切都感到新鲜,但一想到要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中真有想法:它有什么可学呢?所以我经常缺席自己的专业课,而去其他院系蹭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课,或去图书馆看各种书,甚至还想转专业。从上可知,当年的我不愿意学,更不要去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了。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对毛泽东的功过做出了评价。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成就,而“文化大革命”恰恰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犯了严重错误。可以这样说,我是从思考“实事求是”开始,产生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了一场影响很大的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的大讨论。其中给我印象深的是关于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交锋,它使我认识到人道主义解释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实践中的运用,才能科学地解释与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听了教师给我们精彩讲解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后,我为其中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论证、严谨的逻辑、令人信服的结论所折服,它真是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从此后,我啃读经典著作以及一些理论著作,逐步意识到今天的人们不管怎么议论马克思主义,但从它诞生至今一百多年中,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像它那样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科毕业后走上大学讲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的成绩,各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它促使我更想从马克思主义中来寻找这些变化的答案。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3](P137)这话给我很大的触动,从而启发与坚定了我对它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以至信仰。

我告诉学生们,在不断地学习、教学、研究过程中,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它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天才灵感的闪现,而是在不断地批判、改造、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平凡的伟大的真理,而不是带着光环的“神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在后来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丰富。

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善”。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4](P265)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表现出的“大公无私”,是它基本的价值要求。马克思主义虽然不奢谈伦理和道德,但却为人们提供了判断是非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评价和无情批判,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进而公开申明自己的理论是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和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富裕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高扬无产阶级的主体性,认为无产阶级代表现代先进生产力,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这就为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代实践的物质力量,找到了伦理和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的“真”与马克思主义的“善”的统一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如果说艺术美在“意境”,科学美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则美在“思想”。如果“思想”只是一般人的“意识”,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在“思想”就毫无意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特征,所以只有从“思想创新”的角度,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以宏大叙事结构为表达手段的博大的“境界美”,以穷根究底对人与自然、社会、自己关系的反思为特征的深沉的“思辨美”,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又不拘泥于生活而达到的理论真实的“抽象美”,以及在以上三者统一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百科全书式地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与人未来发展的“情怀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探索到马克思主义在1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衰的奥秘,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指导人们不断奋斗进步的原因,认识到后来者在不懈的思想与实践的探索中,为马克思主义这座丰碑添砖加瓦的根本。

在第一堂课中,我开门见山地与学生们交流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交心式地与学生们坦言自己思想的变化过程,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距离。这样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面向学生的说教者,而是与他们在一起学习、思考、讨论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参与者。这样教学的效果是很好的。

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P8)这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开拓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由于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给学生上“原理”课时我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因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1](P8)学生经常说我上课时充满激情、嗓门大,很有“气场”,这点确实如此,我承认。这主要是因为我相信给学生讲的理论是真理,那为什么我不能充满激情、理直气壮地开讲呢!

2016年9月因一位教师调去外校,已经退休的我被学院紧急召回,来给学生上“原理”课。后来一位教师给我转发了学校评教网上一位学生对我的教学评价:“教育学院已经退休的老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启绩叶老,可以说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消失已久的文人气质。去年阴差阳错他临危受命来教马原,有幸听了他一个学期的课,真的获益匪浅,让我知道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学者应该是怎样的。大丈夫当如斯!”我虽然做得还不够理想,看到学生写下的这些文字,我真的很感欣慰。


、要了解学生与熟悉课程内容,更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实事求是地讲,有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从角色、任务、职责、期望、心态等方面的变化来说,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现状。同时有的“原理”课教师对这门课的内容不一定全都熟悉。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更多的是偏好于求“工具性”的专业知识,而对求“价值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可能会“不屑一顾”;他们都有迫切成才的愿望,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对什么是“成才”怎样“成才”不一定“心知肚明”;他们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对现实了解不够,有时会“坐而论道”;他们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有时会“浅尝辄止”。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多方面接触到一些外来理论与思潮,但又“良莠不分”。在当今世界,确实有人在冠以学术与学理旗号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精致与微观的研究中,暗含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软实力”的扩张。这会使一些学生困惑甚至膜拜,易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淡忘、冷漠和误读。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了解些自然科学知识,熟悉些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些人文科学知识,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讲台上讲好马克思主义。

“原理”课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核心与归属。具体来说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以揭示与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考察劳动价值与人的价值的背离与统一为内容、以明确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类解放为根本目标的理论体系。

针对学生现状与课程内容,决定了讲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部分,是讲好“原理”课的关键;哲学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讲授“原理”课的难点。在我国很多人都可以说上几句马克思主义词句,它似乎成了尽人皆知的常识;好像“原理”课的内容什么人都知道,因而也能讲。其实这些观点进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常识不一定是真知或熟知。“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6](P396)“原理”课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恰恰是在讲授似乎大家都知道的原理时,能讲出让学生信服的有新意的道理出来。这是由于他对“常识”中“惊人的变故”进行了深究,从而做到“腹中有料,脑中有数,心中不慌,口中出彩”,从而改变那种台上有气无力地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无可奈何地听的状况。

要提高学生对“原理”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认为一个有效切入点是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较普遍问题,如“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学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等问题,它们成了我课上或课下的必答题。

我告诉学生们,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到现在,其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确实有某些观点或论断已经过时了。这个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7](P376-377)他们就通过写序言的方式,对它进行了重要的修改与丰富。《共产党宣言》问世到现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一个半世纪多了,有过时的地方也就毫不奇怪,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没有过时。

我再告诉学生,马克思、恩格斯曾作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P413) 这个科学论断,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规律又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今天,以西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仍占优势,但它们中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多有表现,已日益显示出其腐朽、丑恶、力不从心、衰落的趋势。所以,资本主义必然要走向灭亡,无产阶级必然日益走向胜利的论断,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证明。正如习近平所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8](P66)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到现在不仅根本没有解决,甚至表现得更激烈。所以,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马克思主义所提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价值观。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关于学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我告诉学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不等于马上就能用。因为一种理论是否有用,怎么体现它的用途,这有赖于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如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包括学生自己,都可以提出一套说法,有的人也可以提出一套理论。但问题的要义在于,能说明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136)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解释”了中国问题,同时也“改变”了中国面貌。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使中国人突然面对着一个全然陌生的难题:中国向何处去?在这之后,出现了中国的、西方的,新的、旧的各种学说理论的“春秋”交锋;也伴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军阀割据的“战国”纷争。一个个方案都试过,却屡次化为泡影;一条条道路都探寻了,却撞得头破血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9](P1471)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9](P135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0](P405)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最好的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是改天换地更人间;中国人民也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通过这样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党魂、国魂,也是大学生成长安身立命之魂。就大学生个人来讲,要立志报国、服务人民,也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方能心正、身正,奋发有为,行稳致远,方能放飞青春梦想。


、要把唯物辩证法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与分析问题能力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而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作为“原理”课老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提高分析与解决矛盾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所说的,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1]所以,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如我在讲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来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诉学生为什么中国革命胜利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新旧更替的发展规律。因为这个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抽象;但从某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看,会出现跨越某种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如处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日耳曼人,在公元5世纪跨越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专制社会;16世纪后欧洲移民的到来,使美洲大陆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专制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跨越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往往发生在一些旧社会形态不完备的国家或民族。如封建专制社会没产生在奴隶制完备的古希腊罗马,而产生于奴隶社会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古代中国等国;资本主义社会也没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完备的中国等国,而是产生在封建专制社会完备性远逊于东方的西欧国家。

我向学生讲述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使他们认识到以俄国为典型的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历史条件,借助统一的世界市场,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卡夫丁峡谷”,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然后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发达文明,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完成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工业化等,这是跨越能否最后实现的关键因素。这样学生也就好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诞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中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再一次证明,这种跨越并非是盲目的、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正是历史辩证法的精彩表现。这就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那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搞早了,应补资本主义课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通过上面层层递进讲解,使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印象非常深,理解得更透彻;而且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实践意义,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考察,得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结论。但现实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在世界上还占有优势,学生难免对“两个必然”有所困惑。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认识问题。要讲“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条件,有主客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说,如马克思所讲,“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2](P3)从主观条件来说,还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两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两个必然”才能实现。由此可以看到“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性,这是根本的方面;而“两个决不会”讲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性,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全面、科学的。

同时,“共产主义”包含着先进思想、先进制度、现实运动三个方面。要把这种对理想追求,落实到行动,才能实现先进制度。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现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就是在不断促使人们从社会的奴役中、从自然的灾害中、从艰险的劳动中、从贫穷的生活中、从愚昧的精神中解放出来吗?!实现共产主义,正是表现在我们曾经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不断努力与艰苦奋斗之中。

教师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讲得机械与浅泛。比如在分析事物之间关系时,你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这并没错,但用它去硬套或代替对事物及关系的分析,就不容易深入下去了。所以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与把握事物内部和外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等多方面的关系,并在其中牢牢把握住本质、内容、全局、主流、趋势等方面。

在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那些年,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使人们思想茫然,这很自然反映到学生中。我告诉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何看待它?就应该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清主流与支流。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善,精神面貌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这就是主流。对支流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忽略不计,更应加以改善、纠正,使主流更加光彩夺目。

在讲事物辩证统一时,通过讲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要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它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它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起重要作用。所以不能只讲一个方面,更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让学生明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在教学中,有的方面会涉及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问题。这些也是学生较关心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我们都是“人”,但都不是抽象的、观念的人,我们“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7](P152)所以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即从历史中、认识中、实践中、创造中的人出发,才能在“其现实性上”、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的本质。

作为现实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纪念碑”上,留下了自己大小多少深浅“痕迹”的同时,也就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就必须把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一致起来,而不是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

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那就要把高远的思想境界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自信的中华文明与博大的海纳胸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踏实的科学精神、广阔的世界视野与精湛的专业知识、崇高的人生理想与创新的平凡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去托起共和国的太阳,去圆那中国人已经做了太久太久的富民强国梦。


结语

2014年6月,我65岁时退休了。当我翻看保存下来的历年课程表,统计后知道到现在的40年中,先后有26000多名学生听过我的课,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一年9月,广州的一所高校,邀请我去他们的政商研究院,给这个学院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讲授“哲学与现代人生”课。如今,这门课我已经讲了八年,学生非常欢迎。每当看到学生送给我的赠画上写的“启学子之思·绩桃李满园”时,我感到当今大学生不是不需要马克思主义,而是很需要它的滋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3](P13)这么“行”的理论,我还要继续讲下去。

我希望我的教学,能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正确思考历史进步的尺度、寻找知识真理的根据、激发奋斗争先的动力、提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历史感、现实感、逻辑感、境界感、使命感;使自己成长为合乎国家、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正是表现在那些方面吗!


注释: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习近平: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本领[EB/OL].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5/c70731-26444411. html,2015-01-25/2022-03-03.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陈绍辉

版式制作:陈镇鑫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道德与法研究、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社会思潮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职高专之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指导,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