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何虎生: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何虎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3-13

[作者简介] 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是要讲清楚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增强学生对关键时期党确立核心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二是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发展,增强各个时期形成的党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激励作用;三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增强学生对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刻理解;四是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和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四个讲清楚”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只有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P34)作为一门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渠道,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结合“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本门课,可围绕“四个讲清楚”来进行。


、讲清楚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增强学生对关键时期党确立核心的决定性意义的认识

明确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决定性意义,讲清楚各个时期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作用,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关键一环就是必须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2](P21)的领袖作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将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历史经验融入“纲要”课,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一方面,把握历史大势,讲清楚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纲要”课教学的应有之义。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历史问题,也是我们党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要讲清楚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党的领导核心形成的关系,讲清楚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党把握历史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作出的必然选择。

其一,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顺应规律的实践成果。应通过比较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需要真正触及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根基的革命斗争,需要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凝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无产阶级政党,天然重视组织体系建设和团结统一,有严密的组织文化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能够统一全党意志,帮助全党把握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其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生命,这是对党百余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经验总结。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分析党把握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时,不应忽视党的领导核心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供的向心力和方向感。党的领导核心一方面在制度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政治素养,推进政治路线的实施和组织工作的实践,另一方面能够将党的历史目标理论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团结全党上下、各族人民。

其三,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应对历史风险和挑战的现实需要。党的发展历程中,不管是什么时期,面对何种困难,都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统一全党意志、应对风险挑战、领导全党渡过难关。为让学生领会这一点,应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体现不同阶段党面临的风险挑战,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年代,生死考验少了,但考验也无处不在”。[3](P285)面对新征程中更为艰巨复杂的风险挑战,“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P5)更需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统一意志,坚守信念。

另一方面,结合历史实践,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中蕴含的党的领导核心的形成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依其自身属性,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要讲清楚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成就与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的关系,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是在长期锤炼中形成的,是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的坚定抉择。得益于党的领导核心的形成和确立,党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不同时期的历史成就。

其一,党的领导核心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应讲清楚党的先驱们在困难历史时期,已认识到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和在领导集体中确立领袖核心的重要性。毛泽东面对抗战的局面和之后的问题,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4](P604)邓小平面对改革开放的局面及其带来的问题,也指出“中央要有权威”,[5](P277)并明确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在工作中必须“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5](P310)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时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结论。通过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机制,党进一步增强了组织力、动员力、号召力。

其二,党的领导核心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将历史与现实充分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明确党的领导核心能够在严峻复杂局面中坚持正确方向,在历史紧要关头发挥主心骨作用。1945年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抗战胜利关头,明确指出了“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6](P7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节点上,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等决策中获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戴,成为党实际上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

其三,党的领导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要讲清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主题和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而党的领导核心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的统合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开辟、发展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第三个方面,立足新时代,讲清楚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时代呼唤。“纲要”课教学中,应讲清楚“两个确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把握,突出新时代进一步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核心周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清楚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新的历史方位上的时代呼唤。

其一,明确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是进行新的更加复杂的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以中国近现代史为窗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明确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相关内容的授课中,不仅要关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也不能忽视新时代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不能忽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其二,明确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学中,要明确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决定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引方向,引领时代发展和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核心领航掌舵,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统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不同章节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形势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等干扰因素时看清历史脉络,夯实思想根基,强化政治认同,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发展,增强各个时期形成的党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激励作用

明确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时期的传承和弘扬,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另一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P44)结合教学内容,可从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发展两个方面融入“纲要”课。通过本课程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厚实的学理基础和崇高的精神力量培养人、感召人、鼓舞人。

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锻造的革命精神,从四个层面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宗旨、作风品格。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关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内容,使“创建中国共产党”与“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即伟大建党精神直接源自建党实践,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近代以来的历史背景和共产党人的社会活动,自觉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地位作用。

其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明确了党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这一内涵可以穿插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关内容中,通过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事迹来加以理解。

其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内涵,树立了党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导向。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不难得知,我们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中国人民饥寒交迫的危亡之际。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是党对民族梦想和历史任务的回应,也使得党打破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性,成长为足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领导核心。

其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品格风范,铸就了党实现民族复兴的革命本色。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7](P19)不怕牺牲,就是要直面困难,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大无畏气概许党报国;英勇斗争,就是要直面矛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夺取胜利。

其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属性,彰显了党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并以共产党为组织力量,领导人民群众的解放运动。因此,共产党人的忠诚对象是党和人民,这是一体两面的,也是完全一致的。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在不懈奋斗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卓越功勋。这些人物事迹、历史事件都是学习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素材,要在“纲要”课上讲清楚、讲明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另一方面,作为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百余年奋斗历程,集中凝练了党的精神标识、精神特质、精神风貌,要在各章节的讲授中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系列伟大精神,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一脉相承和赓续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特别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干革命、抓建设、促改革、谋复兴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和历史主题统领下,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在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中赓续发展,在传承精神实质的过程中结合不同时代条件具体化为一系列革命精神,并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而体会精神谱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革命理想、为民宗旨和优良作风。

其一,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党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融入“纲要”课。这一时期,我们党在完成救国大业的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事件的概括凝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相关内容中,可围绕井冈山精神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坚定信念”,又如何在攻打大城市受挫后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以及如何“依靠群众”获得斗争胜利的,等等。

其二,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党的一系列艰苦奋斗精神融入“纲要”课。这一时期,我们党在完成兴国大业的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以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3](P100)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实现新的突破,其主题由革命救国转变为建设兴国,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其三,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精神融入“纲要”课。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推进富国大业的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以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不仅为改革开放精神的诞生提供了时代背景,而且促进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拓展和深化。从标志着改革开放起步出发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到反映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到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浦东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源于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交相辉映。

其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党的一系列伟大奋斗精神融入“纲要”课。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在推进强国大业的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为代表的伟大奋斗精神。新时代是继新中国、新时期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在改革开放40余年基础上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的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并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不变的初心使命唤起全党全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正如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8]总之,从革命精神到艰苦奋斗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代表性精神,共同传承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增强学生对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刻理解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纲要”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丰富内涵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做到与实践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

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由发展阶段决定。只有认清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保证发展方向和路径,才能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P6)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前后历史时期、充分理解新时代丰富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内容来全方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其一,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要体现其与新时期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9]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0](P10)既体现了新时代是具有新特征新要求的新阶段,又体现了新时代是与新时期一脉相承的历史延伸。在教学中,明确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应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之“新”。新时期伟大成就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伟大成就进一步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其二,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内涵,同时也要体现其深刻的历史内涵。“纲要”课教材涵盖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件大事。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党对时代课题的把握,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的深刻历史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三个进程”上。一是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入手,通过对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讲解,明确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二是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入手,通过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讲解,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三是要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入手,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讲授,明确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其三,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也要体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P11)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实际。另一方面,横向上我国一些地区和领域发展仍有不足,纵向上我国发展质量和创新水平仍需不断提高和加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引导学生懂得,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讲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而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学中,在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要讲清楚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没有改变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判断,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没有变,也没有改变我们党对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判断。在讲清楚“变”和“不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要讲清楚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在教学中,要通过爬梳补缀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P15)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其一,要在教学内容上,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全面融入“纲要”课,使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包括十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

其二,要在教学方法上,将新时代伟大变革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视域中,使学生自觉以大历史观思考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接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崭新篇章,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新选择,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极大地增强了党和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和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条主线。讲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在教学中,应明确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以历史视角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以理论视角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使其能够自觉奋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正如毛泽东多次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1](P162)

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纲要”课作为一门历史感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历史的纵深与视野。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客观进程,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发展追求。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现代化的历史。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思潮的冲击,中国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从着眼器物现代化的洋务运动、到力图政治现代化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再到以文化现代化为先导的新文化运动,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摸索一次次碰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走过了长期的艰辛历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不走苏联工业化弯路,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安排,初步确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2](P226)重大论断并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三步走”战略安排、新“三步走”战略安排等内容丰富了其内涵,独立自主地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3](P25-26)等重大时代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P22)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根本的不同。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P23-24)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是本质,也是要求,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科学概括,也是新征程上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标准。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时间表。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其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首要的、居统领地位的,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灵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法宝;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力量。在讲授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要以大历史观的高度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如此”和“何以可能”,要以大格局观的高度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布局”和“如何展开”,要以方法论的高度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前进”和“该有何为”。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从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四个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伟大建党精神及其赓续发展的旗帜引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等,并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懂得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力量,进而实现认清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更加坚定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教学目的。



注释: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2).

[9]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J].求是,2022,(18).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鲍莉炜

版式制作:陈镇鑫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投稿邮箱:sxlljydk@163.com

微信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