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建军、邱安琪:论坚持问题导向

刘建军 邱安琪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3-18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安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所谓“问题导向”,是指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致力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向和工作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内在地包含了承认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发现问题而不忽略问题、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问题、研究问题而不搁置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放过问题的基本要求。在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应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P18-19)报告从六个方面对其作出概括和阐述,“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习近平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其中之一。从理论上对“坚持问题导向”加以研究阐释,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问题导向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问题导向”的提出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梳理习近平提出“问题导向”的过程,厘清“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明确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坚持问题导向”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和方法论原则。

1. 问题导向的提出过程及科学内涵

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过一篇题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的短论,提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2](P235)到中央主持工作后,习近平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4](P49)在这次讲话中,“坚持问题导向”被正式且完整地提出来,并从此高频地出现在习近平在各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

最初,“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就如何推进某些具体领域的工作,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方法论层面的具体要求,先后出现在习近平论述“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坚持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等具体工作该如何推进的重要讲话中。随后,“坚持问题导向”从做好某些特殊领域工作的工作方法,逐步发展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须遵循的一般方法。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5](P157)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首次对“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了集中论述,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内涵、根本缘由、具体所指。“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成为人们应当遵循的一般工作方法,而且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正是顺着这样的脉络发展下去,“坚持问题导向”从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升为一种抽象的理论特质,并于党的二十大被确定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P34)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遵循,实际上为坚持问题导向被进一步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提供了铺垫。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将“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其中之一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由此被确定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

所谓问题导向,是指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致力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向和工作导向。“问题导向”由“问题”和“导向”两个关键概念构成。就“问题”这一概念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含义。其一,“问题”指的是话题、主题。这实际上并不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而指的是内容聚焦的主题。其二,“问题”指的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这里的“问题”并不指犯了错误才会出现的问题,其存在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其三,“问题”指的是工作中出了差错才犯下的错误、造成的问题。理解“问题导向”,不能把其中的“问题”简单归结于第三种意涵,而要理解到其更广泛的意涵,也就是既包括工作围绕的中心,也包括客观存在的工作推进点,还包括需要纠正的错误。“导向”则指的是发展的方向,以什么为导向就是指引行动朝着什么方向前进。根据人类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类,习近平提出的“问题导向”,既指一种思维导向,也指一种工作导向。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终究是为了指导实际工作怎么做,那么“问题导向”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方法论层面的要求。总之,就思维导向和工作导向的关系而言,作为一种思维导向的“问题导向”实际上是被包含在作为一种工作导向的“问题导向”之内的。

2. 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传承延续,同时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鲜明理论品格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P289-290)这段话清晰指认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所特有的鲜明问题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他们正是在不断追问资本主义社会涌现出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坚持问题导向几乎成为马克思主义颠覆传统哲学、政治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概念体系,实现人类思想史伟大变革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迸发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所拥有的强大思想武器的重要缘由。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便是我们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充分彰显的重要体现。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中积淀的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延续。坚持问题导向,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推动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重要原则。毛泽东提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8](P1161)邓小平指出:“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使整个国家的各种体制越来越完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9](P810)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P38)“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P8)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把握住了党领导人民在百年非凡实践中积累的充满着智慧和勇毅的历史经验。

最后,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引,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聚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所遇问题的深刻性、复杂性、系统性世所罕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方才取得了新时代十年历史性、开创性的成就。习近平对此总结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0]而今,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

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内在地包含了诸多环节。具体而言,坚持问题导向包含了承认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发现问题而不忽略问题、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问题、研究问题而不搁置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放过问题的具体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坚持这一科学工作方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 承认问题而不否认问题

承认问题而不否认问题,指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前提准备,实际上包含的是世界观的基本内涵。这里所说的承认问题,不是指承认某个具体问题,而是指在进入实际工作领域、直面具体工作前,需要提前做好的关于“承认问题客观存在”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这种前提性的准备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层面。其一,从世界观建构的思想层面来说,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到问题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毛泽东曾明确论述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1](P839)“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2](P305)其二,从个体主观的心理层面来说,要做好置身于风雨之中,接受困难磨砺与锤炼的心理准备。仅仅在认识层面承认问题是不够的,有些人能在理论层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但具象到个体的实际经验层面,就不接受问题出现在自己身边,而妄想自己成为突破世界观原则的例外。以这样的心理面对生活,是没法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阴霾的。因此,必须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和提前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活生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上去,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准备好迎接问题和困难。

2. 发现问题而不忽略问题

发现问题而不忽略问题,指的是保持敏锐性,积极主动寻找问题所在。这是继在思想前提的意义上承认问题之后,进入到现实的工作领域,主动发现具体问题之所在的重要环节。其作为坚持问题导向正式展开的第一个逻辑环节,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明察秋毫的能力。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从产生到发展势必经历一个过程。问题在最早产生的时候,往往不会立刻暴露在人们的眼前,而是以一种隐而不显的状态存在。如果能够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及时、提前地发现问题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便能最大程度减少问题造成的伤害,尽可能地降低解决问题的成本。相反,人们如果忽略问题,等到问题愈演愈烈以至于彻底暴露出来,甚至引发非常负面的影响后才将问题纳入自己的视域之内,问题势必已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也就不再容易解决了。因此,我们要尽早发现问题,敏于观察、勤于分析、善于归纳。其一,要敏于观察。这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也就是时刻保持敏锐性和警惕性,在没有问题的时候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从而保证在发现问题上领先。其二,要勤于分析。勤于分析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研究判断力,“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11](P839)也就是要开展调查研究,弄清楚问题在哪儿,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其三,要善于归纳。仅仅发现了问题是不够的,还要提炼问题,准确地指明问题,使问题清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才算真正完成“发现问题”的基本要求。

3. 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问题

问题发现了之后,能不能直面它,也是考验人们的一个环节。所谓直面问题,就是指对待已经被揭示出来的问题,能做到既不“装睡”,也不“打盹”,不捂不盖,不遮不掩。这一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人发现问题能够正视,有些人则不能。有些人在发现问题之后,如果有十足的把握能解决,就正视问题,但如果发现问题很难解决,就会假装没看见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旦察觉到问题追责下去与自己有关,就选择掩盖问题,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这个问题不会暴露。习近平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怕就怕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结果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13](P328)因此,必须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检视问题要防止大而化之、隔靴搔痒,避重就轻、避实就虚”。[14](P11)具体而言,直面问题需要具备迎接问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其一,要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面对困难,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其二,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势必取胜的信心,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坚决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其三,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险心态,摈弃不顾大局、患得患失的利己心态,确立服务大局的大局意识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躬身入局,挺膺担责。

4. 研究问题而不搁置问题

在发现了问题,也能够正视问题之后,往往还会遇到解决问题的时机并不成熟的情况。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是把问题留着以后再说,还是开始着手研究,为解决问题提供条件,是人们所面临的抉择。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们必须做到研究问题而不搁置问题。因为搁置问题并不会让问题迎刃而解,相反只有分析问题才能推动解决问题的条件走向成熟。毛泽东指出:“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11](P839)也就是说,想要顺利解决问题,必须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研究问题而不搁置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要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积极研究事物的特点规律和突破现有桎梏的制胜机理。其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15](P139)依据现实情况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明确问题解决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其三,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习近平提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16]要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如果仍有问题暂时没法研究透彻,也不应将其彻底放到一旁,而要对问题保持随时更进、持续研究的状态,为问题的妥善解决做好充分的准备。

5. 解决问题而不放过问题

我们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从敏锐地发现问题到细致地研究问题,再到踏实地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又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遵循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些环节无一可以省略。“解决问题而不放过问题”作为坚持问题导向的最后一个内在环节,主要包括了以下具体要求。其一,增强自身本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17](P3)当今时代,改革发展速度加快,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我们要有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勤学、善学、多学,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其二,讲求方式方法。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分出轻重缓急、辨好主次易难,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带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解决,带动全局工作。其三,发扬“钉钉子精神”。问题的解决往往一环扣着一环,而且很多问题都不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保持耐心和恒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像钉钉子一样保持力度、保持韧劲,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从而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终有所成。


、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聚焦

知其道更要行其道,把握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指导实践。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P20)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1. 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只要继续发展,就必然会在新的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历史发展是辩证的,只要发展不要问题是不可能的。”[18](P187)诚如马克思所言:“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7](P289)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我们在充分认识过去十年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意义的同时,也要认清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致力于解决过去留下来的旧问题,还要聚焦迅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只要我们能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下大力气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2. 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强化问题导向,必须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这些深层次问题躲不开、绕不过,只有将“问题导向”贯穿发展始终,把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方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19](P348)切实做到深化改革绝不停顿。

3.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13](P155)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群众期待,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 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20](P2)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如何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中国将同各国一道,用实际行动回答世界之问、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5. 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腐败,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切实做到不论什么问题,不论谁出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注释: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1-14(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人民日报,2020-10-11(1).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1).

[17]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8] 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0] 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鲍莉炜

版式制作:陈镇鑫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投稿邮箱:sxlljydk@163.com

微信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