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杨金海: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识

杨金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5-09


[作者简介] 杨金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识,需要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分析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比较研究和学理分析上,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丰富内涵、显著优势等的认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实意义;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大在我国现代化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极大丰富和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境界。在2023年2月7日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明确提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这就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习近平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当前与未来的结合上,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认识并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分析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性,包括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世界潮流的高度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他说:“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2](P442)那么,百年来的世界潮流究竟是什么?只有认清世界潮流,才能把握人类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也才能认清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并自觉推进的历史必然性。

站在21世纪的时代坐标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和现实就会看出,自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170多年间,世界潮流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层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即现代化潮流;二是社会制度发展的层面,即社会主义潮流。这两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

所谓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潮流,是指近现代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的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较早提出人类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科学思想,这实际上成为20世纪许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源头,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源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使用了“现代化”概念,说“现代化的资本家却能把积累看做是对自己的享受冲动的‘禁欲’”。[3](P685)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有大量作为形容词使用的“现代”概念,如“现代大工业”“现代世界市场”“现代城市”“现代社会”等,指的都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社会状况。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书中把当时德国的大工业称作“现代化”[4](P568)的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概括说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由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其中包括以大机器生产及其广泛应用为特点的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世界市场化等。当然,随着后来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十月革命后,适应电气革命的潮流,列宁在工业化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气化的概念和思想。随着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其广泛应用,现代化潮流中又增加了信息化。尽管现代化的内涵以及人们对其的理解在变化,但上述基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还要这样继续走下去。这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规律所决定的,即人类的经济社会形态总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表现为从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演变的趋势。这便是人类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共性,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尽管各国所追求的现代化有上述共性,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这也就是说,对于怎样搞现代化这个问题,各国有不同的答案和道路选择。这里的“道路”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总体来看,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制度体系,一种是人类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另一种是十月革命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类自觉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此相应,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即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毋庸讳言,人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最早是由资本主义推动的,而且,资本主义在其中曾经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给予高度评价。然而,资本主义在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矛盾和弊端。其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此,资本主义产生了诸多弊端,最突出的两大弊端即是遵循资本逻辑和遵循自发逻辑。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的逐利本性和发展趋势,即哪里有剩余价值,资本就往那里投放,相应地,经济就往那里发展。所谓自发逻辑,是说资本的投放及其所推动的经济走向具有自发性,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这样的自私自利性和自发性弊病,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曲折,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乃至出现了残酷的西方国家对外扩张掠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当今世界的很多矛盾和危机,从本质上说,仍然是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矛盾所引发的。

社会主义潮流是为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而出现的。历史地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生相伴的。如果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潮流的兴起则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才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决不反对人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恰恰相反,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对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阻碍。他们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制度,消除社会的两极分化,让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人,从而共同占有社会财产,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为此,他们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建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人类由此可以通过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来自觉地推动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最早体现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后来又发展为斯大林模式或曰苏联模式。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模式,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又充分考虑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特点。列宁认为,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市场交换体系等;还要允许多种经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来俄国投资,等等。实践证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

斯大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即取消市场、完全靠政府计划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此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矛盾以及由此出现的资本逐利性、自发性弊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依靠人民的逻辑和自觉的逻辑、由人民政府来推动的现代化。由此,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对经济社会现代化走向的自觉驾驭,这就为人类自觉驾驭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进程开辟了道路。从效果看,斯大林模式的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28年开始,在20多年时间里,苏联就实现了工业化,打败了法西斯并带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是,苏联模式也有很多弊病,主要是走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另一个极端,即不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取消市场等。这就出现了两大新的弊端:一是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违背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规律;二是违背了社会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比如,斯大林要求“消灭劳动力的流动现象”,[5](P282)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限制。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主要是在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以苏为鉴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0世纪50—60年代,我们提出要搞“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的计划经济模式曾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我们在短期内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完成了多项大型建设工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经验方法要充分肯定。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现代化走了不少弯路。最典型的现象是,由于限制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员的自由流动,我国的城市化进展缓慢。而没有城市化,人口不能集中,社会资源(如水、电、气等)就不能集约利用,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不可能升级,第二、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高速稳定发展的阶段。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而深入。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同时,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既包括原来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又包括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化,是具有“小康”社会性质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现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等。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现代化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更加成熟、全面、规范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结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此后,习近平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多方面思考和阐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阐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点、丰富内涵,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主要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等,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从世界潮流的高度,认清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是深入认识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前提。认清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也关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点和显著优势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在把握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国内和国际结合的广度、比较研究和学理分析结合的深度,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点、丰富内涵以及显著优势等的认识。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讲得很清楚,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P22)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定义,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从总体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现代化,也就是四个方面的规定。这四者缺一不可,共同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就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正确方向,使中国式现代化站在科学和道义的制高点,既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凝聚起建设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前景光明、繁荣昌盛;否则,就会偏离方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所以夭折,原因固然很多,但放弃党的领导是根本原因。我们必须牢牢记取这一沉痛教训。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点,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铲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弊病。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指不仅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点。原有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曾搞现代化建设,但实行的主要是计划经济模式;尽管也有一些改革,如南斯拉夫曾经实行自治社会主义体制,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这是影响其经济社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在充分吸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由此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又扬弃了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实践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也不能离开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大道而孤立进行。党的十八大所确立的“新四化”就是建立在对当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但中国式现代化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途径、目标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又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后发国家,还是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所以,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次第进行的,即习近平所说的“串联式”顺序发展,用了几百年时间;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完成现代化,就只能用“并联式”发展的办法,即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乃至同步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性质和文化传统,注重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国内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以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两极分化、对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等情况。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和科学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P22-23)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的进一步展开说明。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所以,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7](P164)今天,我国人口多的特点仍然十分突出,尽管底子薄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但要彻底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6](P22)“底子薄”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后发式的、因而也是跨越式的现代化。“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可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同时又需要努力解决人口压力问题(包括劳动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现代化。这些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统筹兼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解决不好,都会出现短板效应,影响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从“小康”做起,还不可能把标准定得太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通过长期奋斗,今天,我国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全面小康,但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6](P22)通过不懈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新路,这就是举全社会之力推动脱贫攻坚,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显著特点和优势。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党历来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9](P20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两个文明”概念,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P208)“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P378)这里的“超过他们”就是指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习近平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6](P22)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包括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现代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物质贫困问题,厚植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取得了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双丰收。可以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人民精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昂扬向上、充满自信。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经济社会现代化规律积极探索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又一突出特点。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由于遵循资本的逻辑、自发的逻辑,所以在生态建设方面走了很多弯路,最主要的教训是先污染、后治理,是消极被动的。我们则是积极主动的。一方面,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指导;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尽管我们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生态破坏问题,但能够及时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广泛赞誉。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优越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历史地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奉行丛林法则,发动或参与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战争。中国式现代化则从根本上破除了“国强必霸”的霸权逻辑,创造了“国强不霸”的人类新文明逻辑。我们完全是通过和平共处方式同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大国外交思想,特别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广受世界人民好评。

上述这五个方面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五个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一起,很好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3. 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优势”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优势,主要是指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相比具有优势,有时也指它与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相比具有优势。从上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点和丰富内涵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很多自己的优势。但对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即直接的功能优势和深层的制度优势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有突出的功能优势。这就是习近平指出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1]工业化本质上是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是现代化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才有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西方工业化历程,如果从18世纪70年代算起,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工业化的历史则很短,但我们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今天,我国的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而且在世界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与此相应,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已经达到65.2%,[10]农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化水平达到世界前列。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连续保持在高速水平,年均增长8%左右,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而且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很高。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空前的。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有科学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具有上述巨大的功能优势,根本在于具有完善的制度保证。经过长期探索,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日益完善成熟、规范定型的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我们的治理体系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是有强大优势的。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体系等,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了这样的制度,我们的现代化就彻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自发逻辑,使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民的逻辑、自觉的逻辑,也就是使现代化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并能够在人民政府的自觉驾驭下逐步推进的现代化。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在不同方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例如,基本经济制度中把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公有经济的稳定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其他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具体制度就是通常讲的体制机制,它们都在更具体的社会治理层面发挥着作用。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弄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和内涵,并增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仅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还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主要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也就是说,在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应如何”的问题。前者侧重于理论阐述,后者侧重于实践部署,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大体系、大逻辑。

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任务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点和丰富内涵可以看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顺利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五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六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九条要求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和内涵的展开,旨在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前两条是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而不能各行其是;都必须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绝不走邪路、老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性质不变,方向不偏,目标行稳致远。第3—7条是各个工作领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五大文明”建设。第8—9条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核心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还要造福世界人民,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系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只要我们按照这九条要求去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任务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要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原则。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这五项重大原则与上述九点本质要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上述九点本质要求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要求,其中有总体要求,也有各个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而这里讲的五项重大原则是管全面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强调的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认真遵循这些原则。

这五项重大原则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共同构成指导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讲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问题,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方向问题,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和主体力量问题,强调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讲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强调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讲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意志和精神状态问题,强调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这五项重大原则明确回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什么样的领导核心,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制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依靠什么样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机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重大原则问题,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及其实现步骤作了更加全面的描绘,进一步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从八个方面对我国现代化的推进目标作了明晰规定,对任务要求作了具体划分。特别是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对未来五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这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六大关系。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1]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发挥各级党和政府的战略谋划、总体领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实践探索的积极性。二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既要确保战略规划的稳定实施,又要在具体工作中灵活机动,取得实效。三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又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等,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又要维护社会公平,为中国式现代化长期稳定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五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既要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又要坚定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想精华,很好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其内容极其丰富,本质特点十分鲜明,任务目标和实践路径十分清晰。把握住这两个方面问题的答案,也就基本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历史意义

要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不仅要研究这一理论体系本身,还需要从更高更广更深的视野,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历史意义。

从理论上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展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必将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获得空前的话语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类现代化乃至人类文明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西方现代化理论普遍认为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西方化,也就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它既发生在先行国家,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11]这种理论体现于各个学派、各种学科的文献中。例如,这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就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为任何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都必须走由市场调节的自由主义道路。但事实上,这种现代化理论具有严重缺陷,它不过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抽象;而且是片面的抽象,因为它并没有把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侵略掠夺等非经济因素考虑进去。由此,它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弊病。正如有的学者所正确指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殖民下鲜有其他现代化成功者”。[12]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恰恰在于创造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能够极大推进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各人文学科的繁荣发展。

从实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国发展、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党制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现代化,就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方面提供了经验。当然,各个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运用也不能照搬,而要因不同国情而灵活借鉴。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1]而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又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而同时吸收了二者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给人类的不仅是走向现代化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包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对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行得通的,还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接受中国现代化成功实践的现实,并深刻反省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自觉破除“西方中心论”,避免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独断主义的历史叙事,摒弃傲慢与偏见;同时应该与发展中国家一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世界潮流发展高度深邃观察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刻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状况、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思想结晶,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注释:

[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3-03-06(3).

[11] 何传启.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J].理论与现代化,2016,(1).

[12] 林毅夫,付才辉.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J].经济评论,2022,(6).


责任编辑:鲍莉炜

版式制作:陈镇鑫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投稿邮箱:sxlljydk@163.com

微信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