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孩子自主权”到底误导了多少爸妈? | 爸妈内参

2016-05-07 点此訂閱👉 爸妈内参

爸妈内参主播:小麦子


作者: 呼呼猫妈(爸妈内参专栏作者)

01 

冉宝升中班时需要重报兴趣班,这次她不想再学电子琴了。


我自然是听她的话,没再报名电子琴。我一向尊重冉宝的选择,给她自由,不强迫她。哪怕她的选择完全跟我反着来,我也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任由她自己做主。我总告诫自己:那是她自己的人生,我可没有行使权。


跟老师说不再学琴时,老师特别诧异。她说冉宝学琴学得很好,比别人学的快也弹得流畅,手型也很合适弹琴,就这么放弃实在太可惜。我也突然不甘起来,想着我和她爸两个人都凑不足五音,好不容易家里有点“优良基因”的苗头,真不应该这么早就掐灭。


我跟冉宝重新商量了一下,希望她再给“电子琴”一次机会,别这么快就淘汰它。冉宝也听从了我的建议,愿意再学一学期试试。


就是因为再坚持了这么一小下,冉宝开始展露出对电子琴的兴趣了。以前回家从不搭理电子琴,现在也喜欢多玩玩了。她在家里没事儿就练练指法弹弹曲儿,还总拉着我当热情观众,过一把开演奏会的瘾。


原来兴趣这个小东西也是矜持得很啊,哪怕不差天赋,也需要多给它点时间和耐心才能把它唤来。要是我当初真的完全依着冉宝的心气儿来,说不学就不学,冉宝哪有现在的弹琴乐趣?说不定多年之后的“冉郎朗”也会因为我的自由理念被彻底扼杀,没一点可能性了。


我突然意识到,对孩子的选择完全照单全收其实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孩子一时的选择只能代表他当时的心情,不能代表他真正的渴望,这么小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任何选择都是一时之兴,草率之为。


太小的孩子,对自己根本不了解,对未来和人生也没什么概念。父母急着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就像撤下一个路痴司机在车上安装的导航系统,实在不明智。世界大的很,他却找不到北,这样的自由带来的更多的反而是错失和危险。


有方向的自由才不会迷失,有指引的自由才不会沉沦。


在还孩子自由之前,父母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帮着孩子唤醒埋藏在内心的期望,让他们在尝试中再多点耐心再多点时间,给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机会。当孩子的人生地图建立起来之后,他的自由骋驰才能更有底气。

02 

冉宝兴趣班的事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同学小米,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学画画了,是一个典型的“没有童年”的孩子。


别看小米现在自带女神光环,刚学画的她通身女仆范:围个大围裙,满脸满手油彩迹,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不单有女仆的扮相更有女仆的辛劳,别人在玩她在练画;别人在睡懒觉她在练画;别人在大快朵颐她还在练画。


小米学得太苦,私底下没少哭,也没少跟父母闹着不想学了。要不是父母心“硬”,一直让她坚持,小米也学不出个结果来。但是你要问她怨不怨父母,悔不悔没个快乐童年,她却总是一脸庆幸和满足。


能不庆幸和满足吗!因为画得一手好画,小米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老师喜欢,父母骄傲,同学羡慕,成长的历程充满了鲜花和掌声。


上大学时,别人埋怨想旅游没钱,想看演唱会没钱,想买单反没钱时,她随便当个家教就能小赚一笔,有什么兴趣爱好都不会因为没钱而不能尝试。她的大学生活比别人的三个还精彩。


找工作时,小米的简历也非常拉风,光获奖那栏就足足列出了半篇儿,都是绘画届的大奖。这样的简历瞬间就获得了公司领导的青睐,让小米拼到了去著名大公司实习的机会。


而她父母所期盼的,也是令小米最高兴的是,因为画画她拥有了别人没有的“神力”。在她的朋友都在抱怨生活苟且爱情狗血的时候,她却更容易感受到细碎生活中的美丽和乐趣,更容易体会到平谈日子中的温暖和感动。她的世界就像她的画一样,因为有了发现真善美的力量,一直发着光。


不得不说,小米如今不同于“平凡人”的快乐都是拜画画所赐,而画画却是她小时候没少埋怨的强势父母赐予的。她的父母没有让小米自由地陷在和着泥巴躲着猫猫的“平凡” 快乐里,而是带着她更进一步,得到更有质量、更会持久的快乐。


如果孩子只能在狗尾巴草和鸡冠花里挑,你就应该带着他去看看玫瑰和郁金香了。你得让他开开眼,知道还有更漂亮的花。


相比给孩子自由,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是更优质更多元的选项。在差强人意的选项中,再自由的选择也只不过是从一种将就换成另一种将就。只有在成就孩子的选项中,自由才会更有意义。

03 

周末追剧,有一个故事很让我触动。


一个女孩因为“胃痛”独自一人到医院就诊。之所以背着妈妈一个人去,是因为她怀孕了。刚刚14岁就怀孕了,她自然不敢让妈妈知道。


很不幸,检查结果是脾脏的动脉瘤。动脉瘤一旦破裂,这个女孩和她肚中的孩子都会有生命危险。


医生建议女孩马上做手术,但女孩死都不肯。她不想因为做手术让妈妈知道她怀孕的事儿。眼看女孩情绪就要失控,医生就尊重了她的意愿,用药物控制。


女孩的妈妈很快找到了医院,原来她通过手机追踪到女儿根本没在学校。发现女儿不在学校本就让人担心了,得知女儿的动脉瘤就更让这位妈妈忧心不安了。


女孩的妈妈赶紧和医生咨询治疗方案,医生实话实说,正在按照女孩的要求用药物治疗。


这个妈妈愣了一下,然后喃喃自语:“我14岁的时候在嗑药,还去超市偷东西,从不好好上学,脑子里也没有未来...”她突然紧盯医生的眼睛,理智地说:“请恕我不能遵从一个14岁孩子的要求,你给我答案,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医生也异常严肃起来,她郑重地回答了两个字:手术。


其实,这个医生一直都知道最好的方案是手术,但是她更知道不让动脉瘤破裂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她不能刺激女孩的情绪,这样做只能增大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当她看到女孩的妈妈如此理智和坚定时,她意识到了这位妈妈一定可以协助她一起劝服女孩做手术。


这个医生,无论是选择尊重女孩暂且用药物治疗,还是违背女孩告诉她妈妈必须马上做手术,都是以女孩的生命为第一原则的。而女孩的妈妈更是如此,女儿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面对一个14岁并不靠谱的孩子和一个专业的医生,她必须强行替女儿做主选择相信专业的力量。


既要说服女儿又不能引发情绪崩溃,这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还夹着怀孕的秘密。但是女孩的妈妈没有轻易放手,她始终知道女儿的安全最重要。


故事的结局定然是好的,妈妈知道女儿怀孕并谅解了她,最后女孩也选择了最优的治疗方案,做了手术。


不会为了尊重而尊重,不去为了自由而自由。


明知孩子的选择不对却不管不顾,这样的父母不是民主和明理,而是懒和不负责任。给孩子自主权绝对不是放任孩子不管,尊重孩子不是遇到困难轻易放弃的托辞,它承载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克服困难的勇气,还有永远爱孩子的心。

04 

前几天听到一个发生在国外的故事,让我更理解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自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8岁的莉莉告诉妈妈,周末时要去男朋友家中约会。莉莉和妈妈都心知肚明,在这次约会中这对小情侣很可能干柴烈火然后来一次亲密接触。


妈妈很不想让女儿去,她觉得女儿看上的男孩其实有很大问题,为人油滑,而且显然对莉莉只是“玩玩”的态度。她不想让他们发展下去,她更不想女儿的第一次要献给这个没有真心对她的人。


即使妈妈极不认可女儿的男朋友,也没有强行把女儿困在家里不让出门。她先是和女儿表达担心,交流意见,希望她能再考虑一下是否不要和男孩交往。


莉莉显然陷入热恋,认定自己是男孩的真爱。她相信男孩一定会为了她彻底改变,从此不再爱别人,只对她一人全情投入。


莉莉妈见劝不动,就建议女儿把约会地点改在自己家。她想着如果自己在场,男孩也就不会乱来。可惜女儿还是拒绝了。


妈妈眼看阻止不了女儿,只好允许女儿去赴约了,但是她跟女儿提了两个要求:第一、一定要戴着安全套,第二、要让她亲自送她到男孩家。


哪怕不认可,哪怕担心,莉莉妈也并没有仗着“我是为你好”强迫女儿,她以更周全更客观的角度,向女儿分析她所面临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并努力想办法降低她会受到的伤害。


当你抱着一定要说服对方的心态去劝服对方时,往往就注定了对方强烈抵抗的态度。因为你让他感觉到:对不对已经不重要了,不听你的话才最重要。当你不是说服对方,而是抱着探讨、交流、互换意见的方式和对方谈话时,反而最能让对方放下抵抗的姿态,他会好好思考你说的话,并审查自己的选择。


正是莉莉妈抱着尊重不强迫的态度,莉莉才愿意反复思考妈妈的话。最终在去男孩家的这段时间里理解了妈妈的担心,认同了妈妈对男孩的评价,取消了这次约会。


我一直在思考尊重和自由的尺度,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答案。我想,尊重就是:我不认同你,但我永远愿意理解你、包容你。自由就是:我不拦着你,但我依旧用心保护你、惦记你。

 

作者简介:呼呼猫妈,富兰克林俱乐部专栏作者。80后,来自哏都天津。虽然自己不调皮,却是一个调皮小妞的妈妈。喜欢写作,总觉得写作就像给旧时光拍照,能记录最美的过往,愿文字是生命的最好注解。简书@呼呼猫妈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旗下原创品牌:90后爸爸妈妈的教育内参(shenduwenhua),专注0-8岁亲子阅读、育儿经验、亲子旅游和童书推荐。微博@爸妈内参,头条号@爸妈内参

↓↓↓开个店成为更好的妈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