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伟大的教育,竟然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 爸妈内参

2016-07-31 点此訂閱👉 爸妈内参

主播:迷路的九尾狐,出品:爸妈内参(shenduwenhua)


作者:婉轻(爸妈内参作者)

爸妈内参的新栏目「兰妈问答」颇受好评,宝爸宝妈依旧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写下你们的困惑和不解,会由兰妈给大家答疑解惑。北北会为你们整理出来,你们的问题会出现在第二条哦! 

01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毫无疑问,母亲的养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最伟大的教育,是妈妈有一颗淡定的心。

 

我用最伟大的人物来说明。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当我们来到世上,第一次睁开双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母亲。


躺在母亲的怀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承受着母亲的爱抚,聆听着母亲的呼吸,接受着母亲的哺育和熏陶。


母爱的光辉使母亲成为孩子心理、性格与思想形成的总设计师。教育学家说,“一个慈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毛泽东主席离开我们四十年了,他的一言一行至今是世界各国学者探讨研究的主题,毛泽东能从湖南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伟人,谁是他的启蒙老师,谁是他的带路人呢?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师,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的慈母才是真正影响他一生成长的最主要人物,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毛泽东的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


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文七妹,不逊色于三太和孟母,养育出了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 


对少年毛泽东来说,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于母亲,毛泽东十分敬重。毛泽东曾在给同学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毛泽东回忆往事的时候,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毛贻昌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这遭到了文素勤的坚决反对,她常带着毛泽东偷偷地去接济这位穷本家。


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他幼小的心灵,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像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


02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到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素勤以为儿子是为了利用往返时间多读点书,于是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素勤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却依旧显得很饥饿。


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当她得知儿子带饭是为了和穷苦的同学一起吃的时候,文素勤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正是文七妹那种忠厚贤慧、善良慷慨、勤劳简朴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母亲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中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礼物。而他自己则吃穿都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母亲的高尚情操让毛泽东受益终生。

 

毛泽东的母亲,是大度、稳重、情绪成熟的人,她不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不会对着丈夫牢骚满腹。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说过一句话:“但凡脾气暴躁,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大部份都得不到幸福”。


在生活中我发现:周围很多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要么来自单亲家庭,要么父母离异,要么父母的关系不健康。母脾气暴躁的,孩子也是一样。


03

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

 

朋友小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她才貌双全,各方面都不错,为什么会过不如各方面都比她逊色的人?就在她三十岁这一年,通过大量阅读,反思和学习,她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因是她脾气不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安全感。恋爱时,因为患得患失而失去对方;工作时,因为脾气不好而得罪领导;生活中,因为玻璃心而失去朋友。

 

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有一个脾气暴躁,焦虑,脆弱的母亲。

 

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就把她交给别人照顾。而且,她还会随时吓唬小吴,说不要她了。

 

那段时间,爸爸妈妈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爸爸工作时间很长,时常家里就只有她和她妈妈。她妈妈不知道怎样让小吴安静下来,有时候不想理她,就把她关在卧室,任她哭吼;或者狠狠地打她一顿。

 

养育孩子的辛苦让她妈妈的心境十分差。每次爸爸回家她就会和他抱怨。

 

她的母亲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她小的时候一直努力想要让她注意到她,然而无论她怎么做都没有用。


她努力做到最完美,进入最好的大学念书,进入一流的单位工作,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却还是不能让她开心。她的快乐只有那么一点,会经常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在她所有努力都失败以后,她和母亲变得越来越疏远。她离开了家,独自生活。


后来她才明白,她的母亲一直影响着她。她几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然而这些,是一个健康的孩子生来就有的。


虽然她在其他方面也获得了不少成功,比别人走得更远。可是,这一块巨大的短板,却严重的阻碍了她的发展。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别人只是偶尔郁闷一下,而小吴会经常伤心的哭泣,还会经常失眠。

 

研究发现,越早能识别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越容易成功和获得幸福。


曾经有人问一个企业的老总:“你最喜欢雇佣什么样的员工”?老总回答说:“情绪稳定的”。


04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


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 Ainsworth 的认识,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全依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


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05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恋爱中的行为与婴儿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取决于成长环境和步入成年后的经历,能够决定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行为表现。

 

焦虑型:渴望与伴侣亲密,会产生不安全感,担心遭到拒绝。单身时会感到不快乐,会想尽办法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经常让人无法理解什么事情惹他们生气,只能去猜。这种类型的人会怀疑对方有不忠行为。

 

躲避型:这种类型的人会在恋爱中释放出令对方困惑的信号,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独立性。


与其他类型相比,他们不太重视对方的价值或者将前伴侣完美化,会采用疏远策略,这种疏远包括情感上和身体上的。


他们对伴侣不信任,担心被伴侣控制而失去自我。他们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也不愿谈及彼此的恋情进展到何种程度。

 

安全型:值得信赖,始终如一,会和你一起做决定,对恋情的态度具有柔韧性,善于与伴侣沟通。

在发生争吵时,他们会选择妥协,他们愿意奉献,不担心自己依附对方,不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总体上说,安全型喜欢彼此间的亲密行为,通常温柔多情。

 

而这一切的形成都跟幼年的经历有关,与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

 

06

临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与母亲的关系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多大影响。很多人都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做了父母。


父母,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作,很多人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作为父母,却还是一败涂地。

 

年轻的时候,人们的择偶标准总是那样的肤浅:美丽,帅气,多金。可是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并不构成幸福的必要条件。


尤其是男性,更容易陷入视觉的泥淖,都对美女趋之若鹜,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到老了也还是这样。

 

比尔盖茨说过:“我最大的成功不是事业上的成功,而是选对了共度一生的人。”


在经历过失败的感情之后,人们才开始懂得:一个人格健全的伴侣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一个好的女人可以旺三代。


一个男人的品味,就看他选择的女人。决定一个男人高度的,是他的枕边人。


的确,一个多疑,自私,脾气暴躁,有性格缺陷的女人会给孩子,给这个家带来很大的伤害。


为什么很多女人选择了成功,就不能兼顾爱情?因为她们把职场上的那种刚强倔强的性格带到家里来了。女人的特质就是柔情似水,失去了这一点,就失去了阵地。

 

在国外,已经把打小孩的行为列入犯罪行为。每当我看见一个情绪失控的妈妈和大哭的小孩,我便会很难过,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会更可怜孩子,虽然大人也很无奈,但是孩子更无辜一些。长期的打骂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有的孩子,一辈子都会记得。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在摸索中学习。

 

有父母后来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只是再没有机会重新来过;而有的人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曾经那么优秀,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长,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尤其是妈妈的素质。

 

作者简介:婉轻,80后,一个体制内文艺女青年,总是想用国际视野来衡量国内情况,难免失望。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不愿意改变自己去迎合这个世界,所以仍然过不好生活。


👉想进爸妈内参育儿交流群的,请加北北微信:zwy04258455,备注:爸妈内参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旗下原创品牌:90后爸爸妈妈的教育内参,专注0-8岁亲子阅读、育儿经验、亲子旅游和童书推荐。微博@爸妈内参,头条号@爸妈内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