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姑娘,是这个社会欠你一个男朋友

2016-11-11 常远 别处World


这是别处「情感周」的第 1 篇文章。



又是一年「光棍节」。比起加入消费主义的全民狂欢,这一天或许可以被赋予更特别的「仪式感」,聊一些更私密、更湿润的话题。比如,情感。
为什么我们走遍千山万水却无法相爱?到底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表达爱?爱和相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结婚和恋爱可以有多少种形式?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追求怎样的情感,在情感里坚守怎样的价值?……
从今天开始,我们愿意用一周的时间来回答这些问题,也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探索。
本期题目「为什么找不到男朋友」,是闺蜜夜话里出现频率极高的设问。但这个问句似乎慢慢演变成了一种褒奖,因为潜台词是「没有人配得上你」。这么夸着夸着,好像姑娘们也就不再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发生、怎么解决了。
于是,江湖人称单身界领袖、有故事的常老师来为单身的姑娘们回答了一下这个问题。女读者不妨比照自身、看看说得对不对,男读者们也来擦亮眼睛看看高端撩妹吧。

F小姐一名单身女性
◆  ◆  ◆

《欲望都市》里的毒舌男 Peter Mason 说过这么一番话。「如果你是 20 多岁的小伙子,女性会在一段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但过了 30 岁,你就成了抢手货,女人们会你抢我夺。突然之间,你拥有了所有的筹码。我把它称之为『30 岁的权力翻转』。」
但我竟然在还没到 30 岁的时候体会到了这一点。今年六月,我从从欧洲搬到香港。一位住在香港的女性朋友看到朋友圈,私聊跟我说欢迎,末了还不忘提一句,她有六七个闺蜜还是单身。
「她们都太优秀了,所以找不到男朋友。在香港这个问题很严重。」她说。

在香港住下来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严重」。


从中环天桥上踩着细高跟走在早高峰人群里的金融女王,到尖沙咀街头穿着白球鞋小短裙挽着三五好友出来 hea 的白领妹子,她们中的一些人把任何社交场合都当做一次「机会」——无论是客户会议、下班后的 Happy Hour、老乡联谊会、同学会,她们焦虑地扫视着、试探着,寻找可能终结自己单身状态的雄性猎物。


想想中国女性的成长经历也是不容易:
一直被父母教导「让自己变优秀,还怕没得挑吗」。于是努力变得家教良好性情温和优秀独立,终于达成「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成就,集齐「都市白领」、「中产精英」、「新时代女性」等等标签,觉得可以歇口气开始挑男人了……
Boom!竟然没得挑?!

乍一听,这说不通啊。从性别结构来看,中国不是男多女少、号称有「三千万」光棍吗?这些男人都去哪儿了?
实际上,如果你把这帮都市女性的择偶标准加入考量,她们所能选择、愿意考虑的男性,都没有落在这「三千万」里。
优秀的姑娘们呦,是谁偷走了你们的男朋友?

这个锅,首先要甩给中国的男权社会。

中国男人果真「配不上」中国女人?

「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句话曾一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加藤嘉一这个日本男人说得更是尖刻:「我们老外经常感到困惑,并一起讨论:中国女孩子那么漂亮,苗条,轻盈,站在旁边的男人为什么总是那样?」
其实早在 2003 年,鄢烈山就在专栏里写道,「中国的女的,不论是衣着普通的打工妹,还是服饰时髦的白领丽人,个个都是有型有款,至少是穿着得体、容颜顺眼、双眸有光。男的呢?打工仔是面皮灰黄,头发干枯,衣履寒伧,眼神迷茫;『白领男人』则歪身佝背、蟹行狐步,睡眼惺忪,萎靡不振。中国男人中膀阔腰圆、雄姿英发的极其罕见。」

这类观点并不新鲜,数次让姑娘们拍手叫好,也让部分中国男人恼羞成怒愤而反击。但那之后呢?观点沉寂下去,中国男人依旧是不知悔改我行我素。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男权重灾区国家,男性获得了远比女性更多的资源优势、更友好的生长环境、更广阔的上升渠道。定义「配不配得上」的,是他们,而不是她们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都市女性专栏里满是幽怨:「但凡看到一个打扮精细、搭配讲究、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甚至还有一些清淡香水味的男性,无论长幼,总叫人疑心:这是 gay 吧?」

优秀的姑娘们不相信这个社会能产出这款赏心悦目的直男,因为无论是按照逻辑推理也好、按照现实经验也好,真正广泛存在的「中国男人」,是那种自以为「有一点儿阅历,有一点儿经济基础,就能随意泡上或睡上各种普通漂亮妞儿」的秃顶、脸油多、戴手串儿的货色。
中国大多数男人都缺乏审美观和时尚感,这是毫无争议的;中国式直男癌的病兆,也罄竹难书。但问题就在于,中国男性压根就没打算在外形上取悦女性,因为他们的性别剧本就不是这么写的
换句话说,出厂设置决定了,中国男性被社会期待的「优质」,跟这些都市女性所欣赏的欧美男人身上那种「优质」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把男性比作一种社会产品的话,中国社会流水线打造男性的逻辑,不是为了你们这样的都市女性准备的,99% 的中国男性,都不以你们作为目标受众。
供需自然失衡。

男权社会里没有完整的「现代人」

我常跟朋友说,在中国这样的男权社会里,男性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受害者。整个社会衡量「男性价值」的标准是单一、粗暴的。对于「优质」的想象,在中国主流社会无非「权」、「钱」二字
中国男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活在性别角色的模型里,被期待成长为一个「强势」、「有本事」的人,要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哪怕再苛刻的要求都可以因一句「你是男人」而变得理所应当,与此同时,「不要连女人都不如」则成为了最 harsh 的警钟。

在这样的社会里,现代性别教育是完全缺位的,男性被这条流水线一步步修剪成了一个残缺的人,对于女性、自我、意义这些命题都缺少健全的理解。
他们本该在成人阶段,为这些「认知残缺」付出一些挫折和教训,可是没有。这个齿轮咬合严密的社会机器,在某种意义上是逻辑自洽的。


中国男人成年后的经历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优势性别群体,他们不需要考虑「用户体验」就可以在市场上立足,不要说懂得尊重女性了,他们对自我和男性角色都缺少尊重。



在欧美社会,一个男孩在幼年时期就会接受相对完整的性别教育,认识到男女在社会角色和权益上没有区别;及至成人,那些他身边的女同学,跟他一样熬夜写论文、去超市打工、在考试中得 A、去非洲做背包客、去别的国家做交换生、攻读博士学位;等进入职场,他们身边的女同事也跟他们一样,高效地工作、下班后喜欢跟朋友喝一杯、跟异性(或同性)约会、去宜家背回沉重的袋子然后一个人拆装家具……
无论男女,人生的道路是同样、同等、同构的。不会有人问,「女孩子家,为什么要读博士」,也没有女生会问相亲对象,「你是男人,你的薪水为什么不是我的两倍」?
这样潜移默化的性别教育不只在课堂里,生活中的场景每时每刻都在演示给他们看。

男权社会里「因祸得福」的女性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能够摆脱偏见和习惯束缚 (think outside the box) 的人都会是「少数派」。而在一个观念单一的社会环境下,注定了男女中的大多数都会下意识遵从主流的性别设定。
男性作为强势群体,承担了更多「符合规范」的期待。能够跳出思维框架,去质疑、反思这一套性别设定的个体,少之又少。而女性,天生是社会话语和权力结构下的弱势一方,因而有了更多的动力去挣扎思考,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索自我。

朋友曾跟我聊起某著名女记者,说她三十岁才入行,是很多人离开这个行业的年纪,但是她觉得没关系,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总是好的。这位女记者说,感觉女性更有执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男性总是迫不得已先衡量一下社会经济地位
是否可以说,这是女人在男权社会里的「因祸得福」?(当然,这类苦涩的「福」宁肯不要。)在男权社会里,姑娘们作为「被保护者」,更少地被外界在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上做出要求,似乎成年后最大的挑战就是「嫁出去」。只要顺利嫁出去,人生就是光明坦途。
中国的城市化不过三十年,面临着社会压力和激烈竞争的中国男人,在传统的角色期待里要对原生家庭负有更多的责任,尤其在农村地区,很多人是靠全家人的牺牲才得以离开农村进入都市。女性的牵绊则相对较少,往往能更轻松地适应和融入都市生活。中国社会常把「凤凰男」作为嘲笑的对象,却很少有人谈起「凤凰女」。

在这样的「宽容」环境里,女性自然有空间发展一些「无用之用」的性情爱好,比如喜欢阅读和音乐,强调生活品味,注重仪表和外形,而幸运的是,这些特质恰好都符合了「现代人」的肖像——她们比一个傲慢的男权群体更早触到了现代社会的边缘。
这让我想到当年散落各国的犹太人,由于社会歧视,不被允许拥有土地,只能经商或从事货币借贷等被视作下等的行当,反而赶了个现代金融业的早集。历史的吊诡,让人唏嘘。
同样是「月薪五千和月薪一万」的差距,对于都市女性来说,可能只区别于化妆品是用开架还是专柜、衣服包包是上淘宝还是买名牌,至于有没有户口房子要不要攒钱结婚,这些都不是社会期待她们去操心的。但倘若是都市男性,这个薪资差距则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竞争力」,所对应的资源配置方案和选择空间就相去甚远了。
很多女性之所以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气」的优雅,主要由于生活的重担没有落在她们肩上。而男性们之所以看上去「狼狈不堪」,因为他们还在为安身立命的「硬实力」挣扎,根本顾不上「软实力」。

男人最好养家,养花,还要貌美如花

远古时代,部落里男人的职责就是获取食物,所有的男人都拼命磨炼自己的打猎技巧,以赢得女性的欢心。但某天,一些女人也学会打猎了,不再依靠男人生存,她们开始欣赏别的属性。这时候,那些英俊魁梧、会打猎又会唱歌、还知道森林里哪里风景最美的男猎人就变得空前抢手起来。
在资源稀缺的环境里,大多数中国女性都更重视物质基础,认同男性应该提供资源和安全感,所以大多数中国男性都会跟着这个指挥棒蜂拥而去。但是,现代都市里的姑娘由于摆脱了温饱需求,观念意识也更为多元,她们不再需要依赖男人,对于伴侣的要求和期待也就不再符合千人一面的男权社会设定。

都市女性的审美和现代社会是同步的。对于在战后福利社会成长起来的欧美女性来说,她们对伴侣的考量更多是看外形、身材、谈吐、性情、自我丰富程度、兴趣爱好等等,相应的,男性只能更注重培养绅士风度,提高自己的谈吐和性魅力。否则就撩不到妹子。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男人很难受到欧美姑娘的青睐。
如果一个掌握优势资源的猥琐中国男人去追求一个 25 岁的丹麦姑娘,说你看,我给你买大房子,买豪车,买包包。丹麦姑娘很可能会礼貌地说,滚。想搞定丹麦姑娘,只会买游艇飞机是没有用的,可不得能聊两句美国大选和欧洲难民危机,扯扯毛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运动出色,言谈幽默,床上功夫一流吗?
只能养家的男人没什么吸引力了,你还得养花,最好还貌美如花。

这群在都市里活得精彩惬意的姑娘,她们成功地在一个男人占据绝对优势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事业上发挥着跟男人同等甚至更重要的角色,她们独立、强大、聪明、理性,而且居然在社会压力和男权偏见的围追堵截下设法保全了自己的「有趣」。


她们一个人收拾行囊走遍四方,讲着几种语言,听过不同大陆的故事,通过有价值的资讯了解世界,藉由常年的阅读习惯理解自我。她们珍视自身的价值,也尊重他人的差异,当然,她们也没有丢掉女性特有的天赋——把自己收拾得光彩体面。


这些了不起的姑娘,当她们说「我也想找个男朋友」的时候,不是想要「迅速嫁掉、摆脱『剩女』名号」,也不是想要「找到一张让自己少奋斗十年的长期饭票」,而是在期待一份「有价值的亲密关系」

然而,即使是那些在经济水平上和这群姑娘相当的男性,也往往在心智和性情上和都市女性不匹配
他们大多是这套「唯权钱至上」的系统里的优胜者,因此更信奉这一套让自己得益的逻辑,认为胜者为王弱肉强食才是生活真相,两性之间无论情感还是婚姻都如同交易,男人有钱、有权、有资源,就自然会有女人扑上来。
他们恐怕连什么算做「亲密关系」都不知道。
如果我们把中国社会想象成一条机器流水线,最终得以在粗鄙的价值灌输和洗脑中还保留住性情的「现代人」,就是这条流水线上的「优质产品」。
按照这个标准,其中的女性肯定比男性多。换句话说,中国男性的次品率比较高。

而能在这个体系下存活下来的「现代男性」,自然稀缺、抢手。



是「棋逢对手」的智识酣畅还是「待价而沽」的市场逻辑

在这一整套叙事中,中国的都市女性都像是无辜的受害者,姑娘们头脑清醒、思维开阔,只可惜很难遇到与之相匹配的「对手」,于是单着。而男人都有着男权社会的原罪,头脑粗鄙,思维守旧。
但其实,在我看来,大多数中国女性都是搭了「都市女性」这个身份标签的顺风车,实际上却有着一颗「直男癌」的心。对于大多数抱怨中国男人的女性来说,在期待一个「现代男性」作为伴侣的同时,你们自己,足够「现代」了吗?
说得更尖刻一些,你们配得上自己所声称的价值吗?

由于这些年单身,朋友都热心给我介绍姑娘。曾经见过几个,生活在北上广,大多有留学经历,整体上都不错,但刚接触没几天,我就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被考察」「被索取」的状态。在她们眼中,男人就该买单、男人就该养家、男人天生就该为她们提供物质资源。


我愣了,这在欧美社会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我在欧洲时认识很多对情侣,他们大多从事一些自己热爱但不一定稳定或「体面」的工作(无论兼职全职),两个人一起租房子住,从来不会问父母要婚房说,在一起是因为「彼此适合」,而不是因为什么经济资源社会地位。


这年头,有太多的「都市独立女性」,可称为「自以为女神」。
当她们抱怨说「好男人都死哪去了时」,只是在挑剔和等待更符合内心期望的 deal,以此在男权体系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她们为男权社会的合法性声张,也认同刻板的性别角色设定。她们从内心支持男性的强势地位,并通过这套体系来助力自己。
「独立」、「自由」,这些字眼,她们相信,却又不真的相信。她们的确自己双手挣钱,跟自己匹配的同龄男性看不上,普通的「长期饭票」也是不甘心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是直达上流社会的头等舱机票。她们也嚷嚷「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但是在说为什么中国男人都不像她们期待的那样温柔多金,而且爱她。
她们所寻找的亲密关系,绝非「棋逢对手」那样智识上的酣畅,而是「待价而沽」的市场逻辑。

但还有一种姑娘,是真正的女神。
她们独立而自信,温和而理性;她们在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里活得很孤独,但她们仍然愿意坚守一种「现代人」的模样。
她们偶尔失望,但从不咄咄逼人、说男人都配不上自己;她们深知,在这样的社会里,跟自己的 mindset 处于同一波率的同类虽然少之又少,但一定存在,就像沙漠里长出的花朵,远空里闪耀的孤星,就像一个稳定的流水生产线上偶尔意外的「失败作品」。
她们知道自己的处境,但并没有妥协的打算。因为她们见过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模样,且笃信现代社会的价值,见过,就再也不能假装不存在。
她们不期待也不需要从男人那里获得任何面包或背包,也清楚地知道任何伴侣都无法取代自我的内心世界;她们不只相信良善的公共生活应该具备均等的性别权益,也相信美好的个体生活应由男女在共识和差异中携手构建。
她们一个人活得足够精彩,也见过足够大的世界,却也偶尔会希望遇到一个能并驾齐驱的家伙,组队探索这个世界的复杂和瑰丽,陪伴彼此度过一些各自孤独的瞬间和默契的静默(comfortable silence)。
她们只是想找到一个能够对话、携手、并肩的丰富个体,一起建设充满未知与可能的生活。
姑娘,请让我隔空抱抱你。也请让我给你一些人生幸福的建议:
请放弃中国男人。找个外国小伙吧。

浪游者 | 常远
现居香港过去六年住了三个国家五个城市浪游近五十国的媒体人正经的创业者和不正经的人生玩家三观矫正师,蹩脚嬉皮士虚无又热爱这世界
(重要的是还单身)




能在光棍节编这么走心的稿子也算挺值了,干脆借着这个有「仪式感」的日期来说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吧——
你有无数种技巧开始一段旅途,有无数的故事可以说,所以你也一定能够遇见一个明白你的人,学会留在 ta 身边,接管彼此动荡的人生。
而你呢?你理想的亲密关系长什么样?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对了,大选纪念版帆布包的众筹活动仍在进行。扫码下方二维码可以购买(或点击底部原文链接)。如果这几天有出现购买 bug 的小伙伴,也请扫这个码。(友情提示:用微信支付更方便哦。)

 一群浪游在「 别处 」的人  行走列国洗涤三观捍卫开放社会热爱并嘲讽人类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欢迎将你喜爱的文章分享至朋友圈欢迎置顶本公众号


▼点击进入预售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