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学术沙龙 | 潘祥辉:比较文明视域下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12月8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在橙厅举办学术沙龙,特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祥辉,进行了题为《比较文明视域下的传播考古学研究》的学术分享。传媒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福轩、教学副院长顾杨丽以及传媒学院骨干教师参与了交流。讲座由方玲玲教授主持。

方玲玲教授主持讲座


秉承初心,做传播考古学领域的“拓荒者”

潘祥辉教授在提及自己的研究时用“拓荒者”一词形容自己,传播考古学作为一个新领域,可视为一片“荒野”,而潘祥辉教授便是那个坚定迈向荒野的拓荒者。他认为,“媒介制度变迁研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媒介制度变迁这个课题放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都不会过时,都值得被研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媒介制度的变化日新月异,对媒介制度变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拓荒”不止是个人的功绩,也是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新命题。


跨学科视角,以“集大成者”的思维做研究

在交流的过程中,汪曼老师注意到,潘祥辉教授的研究前前后后跨越了四种学科,将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浓缩和提炼。他的《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此研究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集多家思想于一体。此外,“去科层化”这一属于华夏传播学媒介制度、媒介社会学研究的观点也非常具有现实价值,值得关注。


“传播考古学”:

对华夏传播研究的一种“新探”

潘祥辉教授对传播考古学与西方媒介考古学进行了比较,指出东西方对不同媒介材料的偏好完全不同,西方属于黄金文明,而在古代中国,玉、青铜器的地位比黄金的地位要高得多。在比较的过程中,潘教授发掘了一种“新媒介”,与西方媒介学者对话、跨学科的研究路径、“传播考古学”研究范式的探索都是潘教授在华夏传播研究路上所做的努力。潘教授还指出,在青铜时代,作为媒介的青铜器,具有政治传播功能,提出“通过青铜器宣示和合法化政治权力”,“通过青铜器实践政治意识进行整治沟通”等观点。潘教授还以“圣“与“宣”为例分享了一个汉字的传播史研究,印证了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话: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在互动环节,教师们从各自的科研经历出发,谈及了学术研究的感悟和困惑,并与潘祥辉教授进行了交流。

Q1

我觉得您研究领域非常广,有创新视角、跨学科视角,我想请教您如何找到这么好的一个视角?

研究领域广跟我的学科背景有关。怎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值得思考,围绕要解决什么问题,去做一些交叉。

Q2

您有什么学术习惯吗?

我兴趣比较广泛,阅读量还是挺大的,因为阅读所以想法源源不断,把一篇论文写好需要很多时间,我习惯研究角度小一点,喜欢以小见大的东西,有点新意,做学术没有什么窍门,要注意平时积累,看到一个东西把它摘录下来。


沙龙的最后,潘祥辉教授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提出建议,可从小处着眼,做深做精,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并持之以恒。




文字:传媒记者团 杨佳妮

图片:传媒记者团 谢金霏

排版:传媒记者团 虞婕




● 往期推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