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魔都剪辑师】我们为什么要创作?

编者荐语:

我们的精神就像热水一样,如果你对它不做功,它是会持续变冷的,也就是热力学中的趋于失序。

以下文章来源于玉米与莫妮卡 ,作者玉米

中秋快乐!🌽又来更新了!

上个月搬到上海,开始了一份新工作,成为了一个纪录片/广告剪辑师,目前在新房子刚住两周。#2021年我真是一直没消停

这半年好像心理状态逐渐稳定下来了,不会像以前时不时地就会在“我可太🐂逼了”和”我真是个垃圾”的状态之间反复横跳。即便有一些挫折和失误,也能还算及时地调整过来,不会钻太久的牛角尖,终于是有了点成年人的样子。#也可能是被社会毒打得还不够

因为一个我准备拍的剧本憋了一年还没构思完,所以抱着“既然我写不出来就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吧”的想法开始看各种编剧工具书和导演手记。看了《救猫咪》《这世上的偶然》《反正竞赛还长》《赖声川的创意学》还有贾樟柯在看理想上的电影课等等,内容覆盖了商业电影,纪录片,综艺,戏剧,文艺电影。#这么一看真的是有够杂七杂八的

看了这么一圈,各个导演都有各自的说法,而我还是一头雾水,“大佬说的都对,但我的本子到底应该怎么写”。

巧合之下我接触到了两个东西,为我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工作流打下了基础。之所以说是东西,因为它们一个是一本书,一个是一个app。且听我慢慢道来。#不是打广告,我不配给大佬打广告

书叫《心流》,全名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主要提出“心流”这个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完全集中注意力时进入的一种忘我状态,《心灵奇旅》里钢琴家Joe弹琴时飞升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画面就可以理解为心流的一种感觉。我相信很多人大概多多少少都会有经历过这种状态。#这个片子真强力推荐

米哈赖最有意思的观点是,他提出这种心流状态是可复制的。他认为,就像肌肉在锻炼后可以承担超强的负荷,人的精神在不断的锻炼后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

如何锻炼呢?他又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用来指代精神的混乱程度。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就像热水一样,如果你对它不做功,它是会持续变冷的,也就是热力学中的趋于失序。精神熵具体的生活表现我们大概都经历过,比如上课开会稍微不注意听思绪就会飞到八百里外,走路稍微失了个神就拐错弯。米哈赖说,想要达到心流状态,我们就要“反精神熵”,也就是使我们的精神有序化。

我们现代人的脑子每天都要接受大量信息轰炸,这个信息并不只是文字信息,而是包括味道,声音,触感,视觉等所有身体和大脑可以接收到的一切感官信息。正是这些讯息在使我们的精神熵增,逐渐失序。而想要有序化我们的精神需要有意识地去筛选这些讯息,决定哪些讯息可以进入并且留在我们的意识里。

书里仔细分析了很多可以锻炼精神的方法论,比如工作,阅读,体育活动等等,我就不一一阐述了,本质上它们都是一种筛选讯息进入意识的机制。

下面这张图片简单阐述了意识的作用。


写到这里就很有趣了。简而言之,他说,我们的脑子会二次处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比如白日梦,比如艺术。

这,不就是创作吗?而我,恰好处在一个和造梦最接近的艺术行业,电影。

心流理论除了可以让人产生积极幸福的心理体验,是否也可以提高创作的效率呢?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很巧的是,我差不多时期得到了一个可以实践这个想法的工具。

接下来就要说到第二样东西了,flomo,一个卡片式笔记软件,而上面这张图片,就是我在阅读《心流》时在flomo里做的其中一张卡片笔记。它的使用逻辑并不复杂,反而它的团队有些故意维持小而美的简约设计。

下面是我的flomo首页


左上是根据日期排序的热力图,下面是四个特色功能,再下是标签。右上是输入框,右下是我的笔记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微博。#非常适合社恐以及emo的时候喜欢乱写又不想别人看到的朋友们


使用这个软件的契机是因为《救猫咪》里提到了一个卡片式的编剧创作法。简单来说,先把想法写到卡片上,比如故事场景,人物背景或者一句台词,不管它在故事里的顺序和位置,等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再开始给他们排序和筛选,最后根据留下来的卡片上的内容来写剧本。


而flomo的底层逻辑源起于另一个方向的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使用逻辑类似,但因为是用于学术写作,所以更加强调每个卡片之间的逻辑链接。


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认为卡片笔记写作是一种良性的工作流程,“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很容易变成一个良性循环,积极的体验会激励我们轻松地接受下一个任务,而这又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进而享受工作。”而心流体验产生的条件中就有:活动需要有一连串的目标,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适当的技巧,并激发出相当的乐趣。


无独有偶,《卡片笔记写作法》强调:“每天吸收一点信息,然后根据兴趣进行过滤,这对我们未来理解、思考和吸收和写作都大有裨益。” 而这无疑和前面提到的心流理论中筛选信息的重要性相映证。


如果说flomo可以代表我的意识资料库,那么我在其中【输入新卡片,二次编辑卡片,删除卡片,标注卡片】的过程,就是我对我的意识进行信息筛选的一种行为外化。


这篇文章的想法都是我在使用flomo做笔记中产生的。可以说,我的创作方法论帮助我寻找到了合适的工具,而使用这个工具的过程中也我的创作方法论也在不断进化。就像那张卡片里说的,注意力塑造自我,同时也被自我塑造。


目前的这个进化的成果是,
  1. 我在使用flomo期间创作这个公众号前几篇电影短评和我的上一个vlog

  2. 最近接手了一部女性群像的长篇纪录片的剪辑工作,巧的是我写的这几篇短评都是关于纪录片式的创作,给我的剪辑思路还是提供了很多帮助。

  3. 在读麦基的《故事》的过程中,带着对这个纪录片的剪辑思路的思考,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对storytelling的想法,得到制片的肯定。这个后期工作卡壳了一年的片子肉眼可见地有了叙事雏形。


  4. 在看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以后,我又对我输入卡片的逻辑又进行了一些改改进。

    👆是之前的笔记  👇是改进后的笔记

改进的部分

  1. 把标签从笔记前移到了笔记后

  2. 删除了关键词这个部分

  3. 对概念的解释更加简短而精炼

  4. 说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5. refer to有价值的原文摘录

#能看出来我做这些改进的目的吗?


5.  而通过flomo学院知道的其他一些效率工具,Notion和GTD系统也影响了我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以及工作效率。
比如我在notion里把flomo里的笔记整理成了这样,章节的命名和归类完全是用我自己的语言总结:


虽然《故事》看了一年还没看完,剧本还是没有写完,但这结果或许也不赖?#我才不承认我就是拖延癌 

毕竟,



创作万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