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收藏无价值、输出无灵感?过去一年我终于解决了!

花生酱真是太好了 flomo浮墨笔记 2022-12-01

虽然在 flomo 历史的倡导中,一直不鼓励大家收藏。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依然无法避免收藏的行为,比如看到好文章、但当下没时间细读(虽然听起来像个借口🤪)。


如果“收藏行为”终究难以避免,那么也不妨从消灭思路转换为利用思路,比如 Jeff 在分享中提到的:在我们“收藏”的时候,尽可能地把“输出动作”,也“部分地完成”。


如果你也有使用心得想要和大家分享,可以‍点击这里提交,或者扫描二维码提交(入选有🎁)。

以下内容节选自 Jeff 的《想用这 9000字 帮你找回效率生活》,完整版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大家好,我是喜欢“用产品思维解构生活”的花生酱,你也可以叫我Jeff。
2022 年的我,是一枚 7 岁的产品经理,也是一个公众号的主理人,同时还是一名效率产品领域的作家。我曾对信息获取、方法论总结如痴如狂,却从未对“获得信息”感到满足。
截止到去年,我已经读了产品领域 90% 的书籍,订阅了 500+ 公众号及付费阅读产品,并且还在持续每周花 50 小时在电子设备上摄取内容。但我仍然觉得空虚,焦虑,以及,不满足。
海量的信息在我脑海飘过,我害怕错失任何一点点“有用”的部分,试图抓住全部,却几乎遗忘了全部。
但最近半年,我好多了。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具、方法,以及自己对信息的期待、和信息的关系,进而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并进一步对自己的“效率生活”进行了重构,终于和“信息处理”步入了近乎“握手言和”的阶段。
所以,这篇文章,想讲讲这一路的心得,供君参考。

1)如何让“收藏夹”的内容产生价值?
第一种思路是,通过更好的收纳和检索机制,来二次发觉“收藏夹”内内容的价值。这是一种类似于“图书馆学”的思路。
但实际上,“收藏夹”存在的意义,或许并不是“收藏”本身?我并不想鼓励每个人去搭建一个自己的“图书馆”,供别人随时参观使用。因为这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过分繁杂的工作。
收藏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我更加鼓励每一个人能成为一个“生产者”,这里有两个出发点:
  • 我希望个体都能变得更加智慧、更加有生活的技巧。从“费曼学习法”的理论来说,只有能够输出,能够把技巧教给别人,自己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所以,成为生产者,是一个不错的,且能帮我们走向智慧、做到知行合一的协同目标。
  • 我认为“收藏”并不是信息处理的终点,信息处理的终点在于“内化”,进一步,“输出”又是“内化”的一种表现。所以,一个“收藏系统”的使命或许不在于“收藏再利用”,而是成为“输出系统”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打磨收藏技巧,不如以终为始,看看收藏怎么能够帮我们输出。
于是又邂逅了第二种思路,即以输出为目标的“卡片笔记法”。

2 每次在收藏时,尽可能输出一部分“碎片”

“卡片笔记法”将“输出”这个动作碎片化地拆解到每一个当下。

即,在我们“收藏”的时候,尽可能地把“输出”动作,也部分地完成。

“部分地完成”指的是:虽然每次在收藏的时候,不能完整地输出一个观点或者文章,但至少可以输出一部分“认知碎片”。当“碎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通过“碎片”之间的关联和组合,即可形成完整的“文章”。

我自己在“卡片笔记法”的实践中,使用 flomo 来记录我的“输出碎片”。
我不再纠结于是否“错过收藏了好文章”,而是专注于“我能输出多少好碎片”。我不仅仅是复制优秀的文字贴进 flomo 做剪藏,而是在每一个邂逅好文字的当下,记录原文,同时碎片化地输出自己的看法。
只有“有自己的输出”,才是“有效的信息处理”。
实操层面,简单地说,我用“费曼学习法”作为指导思想,鼓励自己以“输出”作为目标,来倒逼自己摄取信息。再用 flomo 来记录自己每天的“碎片化输出”,最终在飞书文档中形成“完整输出”。
2021年,完成了 555 条“输出碎片”。这接近 7 万字的碎片文字,都是我从诸多内容体验中找到的闪光点,然后加以自己的归纳和联想,不断输出的。
为了能让这些碎片拼成观点,我还会每天抽 10 min翻看,就像看自己的“私人朋友圈”,遇到有感触的“碎片”,还会加以评论、编辑。
这样通过“输出碎片”和“感悟碎片”两个步骤,我可以让“碎片”越长越大,直到成长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话题,我会直接抽出这个议题来写作长文。
这种方式,解决了我之前的两大难题:
1. 收藏无价值→以碎片化输出为目的做收藏,在收藏时一并处理信息
2. 输出没灵感→用碎片不断长大的方式,让灵感不断继承、累积

🔖长期投稿渠道
如果你也有使用心得想要和大家分享,可以点击这里提交,或者扫描二维码提交(入选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