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苏奕华:从语言模因的机制看英汉两种语码混用的翻译策略

苏奕华 语言服务 2020-01-19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从语言模因到文化复制”(11YJCZH146)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
语言模因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语言的传播与发展,而语言模因生成的机制又进一步阐释出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将异国文化的模因向本国传播的功效,即翻译。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因此,在针对跨文化模因翻译的处理上,决定采纳语言模因生成的第三个机制——即模因复合体,体现在翻译上就是英汉两种语码的混合。对于英汉语码混用的翻译策略研究有利于解决文化翻译中母语文化干扰的问题,此外也规避了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各自局限。
关键词
语言模因;功能翻译理论;模因复合体;英汉语码混用

1语言模因反思

模因就是在同一文化环境内对于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作发明、流行时尚等的模仿、复制。该理论阐释语言、文化的进化规律。模因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各学科领域中迅速传播,尤其在语言、文学界更是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模因理论本身一直在各专业中为专家、学者们所模因。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提到的那样,基因作为生物进化复制因子促进了物种的进化,同样模因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也推动了国际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发展。该理论的缔造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中模因“达尔文进化论”,再现文化进化规律,同时模因生物进化论的“基因”一词,从而产生了模因(Dawkins 1976:78)。纵观模因论的发展历程,模因论本身就是一个模因产物。根据道金斯对于模因的定义(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语言模因就是以语言为载体将信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或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再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周而复始的复制、传播,进而或保留原有的模因或创造新的模因(Dawkins 1976:81)。由此定义可以认定语言的发展与传播得益于语言模因,同时模因本身也通过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体现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信息的交际和交流3个方面。1.1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模因最原始而又根本的表现在于学校、书本或是媒体、网站等对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阅读,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及将若干词汇融汇为语句的规范法则——语法,以语言模因的表现形式被传授给学习者。以词汇和语法作为基础,以书写或言语形式进行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自然产生,同时信息得到传播,进而语言模因得以再次体现。1.2语言本身的运用语言模因除通过教育和知识的传授得以传播外,同时需要遵循语言自我发展的模因复制传播规律。例如,“单身”用来指称“未婚人士”,此外也可以称“单身男士”为“光棍”。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读出同一语言模因会出现多种变体。但上述称谓仅限于对婚姻状况的描述,而接下来语言模因的发展突破了原有的语意表达。“剩男”、“剩女”、“圣斗士”和“齐天大圣”等是遵照原模因的改装。这里的模因重新组合,出现新的变体,同时也赋予原模因新的意义与内容。1.3信息的交际和交流除以上两种语言模因之外,承载当下最流行信息的媒体及网络也为语言模因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舞台。例如通过在娱乐网站,我们认识了Gangnam style以及其所代表的信息,之后在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江南style”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从而形成多种新的模因表现——奥巴马版“江南style”等。与此同时各种版本的style 也竞相登台亮相——平壤style等,我们称它们为同一模因下的模因变体。

2功能翻译理论

在译学界中,尤金·奈达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及受众的作用、翻译的文化蕴涵3个要素。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原文本语言构成要素本身,如语法和语义等,被置于其译学理论的核心地位,从而摒弃了语用在译作中的价值。在理论价值取向上,从西赛罗到奈达的传统西方译学一直以语言要素本身为其研究对象,相对忽略文本本身之外的功能要素。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67)。等值论中的对等一直作为基本概念在译学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基于对等概念的语言对等翻译是传统译学的首要标准,该标准反对与原文本不对等的译文。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源语与译出语在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译文与原文本的不对等。因为这种对等虽然忠实于原文本,却排除对译出语文化与受众的思考。这种单向翻译标准,一方面会引起对等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许多根本不必要对等或根本无法对等的翻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理论语用研究转向进一步凸现传统等值论中对等的局限。纽马克指出,等效与其说是任何翻译的目的,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中的结果。他认为,等效在两种情况下无法实现:一是原文的目的是要在读者中造成影响而译文是让读者了解(或是相反);二是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鸿沟(Newmark 1988:48),即一个文本的文化色彩越浓,时空距离越大,等效就越不可思议(张美芳2005:118)。在此背景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标志着翻译理论由语言及形式翻译理论向功能及社会学研究的转向。本文旨在借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语言模因的翻译从而规避其中由于文化因素产生的翻译干扰。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赖斯(K.Reiss)作为翻译理论的先驱,尝试创立一种基于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她认为,翻译的目标在于“目标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Reiss 2004:12),这样的翻译可以称为“完整的交际行为”。赖斯把传统等值论中对等概念的盲点翻译称为“输转翻译”,以区别于符合传统对等标准的“真正翻译”。输转翻译无法用传统对等标准来衡量,译文的功能处于翻译标准的优先位置。翻译理论发生从原文本聚焦到译入语功能聚焦的转变,这是对传统等值论对等概念的质疑与挑战。然而,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类型。例如,译者意图、语言功能的制约、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喻锋平2006:395-400)。由于赖斯的理论未能充分关注到文化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因而缺乏广泛的解释力。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费米尔的“目的论”,它对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翻译要求”,它包括译文的功能、译入语接受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地点、译文传播的途径以及产生或接受译文的动机。一般来讲,“翻译要求”指导整个翻译过程。此外,“目的论”中有3个重要的法则:目的法则、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仲伟合钟钰1999:47)。语内连贯指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Vermeer 1987:29)。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戈林(Hermann Gohring)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要么遵从另一种文化所接受的行为模式,要么承担由于违反该文化所接受的行为模式而产生的后果(Gohring 1978:10)。因此针对体现文化的语言模因翻译策略就是继续复制、传播源语言模因从而搭建文化共享的舞台,提供畅通的国际交流。

3语言模因的机制与翻译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表现为:内容相同形式或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型模因,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基因以及结合不同的语境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翻译模因理论由Chesterman 提出,他认为翻译理论进化的本身就是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Chesterman 1996:63-71)。3.1基因型模因与翻译基因型语言模因指同一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是直接复制和传播相同的信息内容或以不同的表达形式传递相同的信息内容,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始终同一。Blackmore在分析模因进化时指出,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可以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Blackmore 1999:61)。依据这一概念,一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以及原创性质的信息内容都可视为基因型的语言模因,如立春、清明、芒种、大暑、秋分和霜降等。依据Chesterman理论,基因型模因的翻译意味着源出语与译出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典型的翻译策略是音译模因、直译模因,如microblog(微博),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3.2表现型模因与翻译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Cloak 1975,Dawkins 1976,Blackmore 1999)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成模因的表现型。这种类型的模因采取相同的表现形式,但根据实际的需要表达不同的信息内容。例如,马伊琍的“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引发的马体模因效应。同样,依据Chesterman理论,表现型模因的翻译意味着源语与译出语的转化是一种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例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基因型模因的翻译是“一天吃一个苹果,不用去看医生”;表现型模因的翻译是“一天只玩儿苹果,不拿博士学位”。以上两种译文版本虽然针对的原文形式相同但内容相去甚远。第二种译文是对原文文字意义的曲解以便产生乖讹,即从两个内部协调,但外部冲突的参照框架去感知、理解同一情景。3.3模因复合体与翻译所谓模因复合体指相互结合在一起并能够同时被复制的一组模因(陈琳霞 何自然2006:76)。与处于分离状态时的单个模因相比较,构成模因复合体的各个模因更容易得到复制,发挥比简单模因更大的影响(Blackmore 1999:20)。针对模因复合体的翻译,本人提出两种语码混用的翻译策略,例如E-妹儿、Hold住、小case和你out了等。此种模因翻译的译出语既部分保留源出语模因的基因,又表现出翻译模因变体的多样性。这种通过模因理论研究翻译目的论的设想有利于深化翻译模因论,丰富翻译理论。

4两种语码混用的翻译策略

“江南style”的传播似乎偃旗息鼓但余波未尽,语码混用现象层出不穷,在翻译领域这实在是一场革命。曾经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神似和化境都无法像今天的语码混用这样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以上传统译法的不足均被这种新型的翻译策略——语码混用所填补。“江南style”的翻译策略是一种典型的英汉两种语码混用的现象。这种部分地将异国文化植入到译出语的组合形式可以真正地重现原文的真实思想。也许会有人提出异化翻译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可回避的是异化翻译产生的文化冲击往往抵消了翻译的预期。因为不借助注释,有关文化的异化翻译充其量是看得懂但读不懂的一连串译出语语码的排列组合。语码混用翻译策略符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思想即翻译“目的论”。曼迪把弗米尔的目的论归纳为: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译文为目标语文化提供有关源语语言文化的信息,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译文必须语内连贯,译文必须语际连贯(Munday 2001:79)。以上5条准则的排列体现轻重的顺序,以目的论为最高标准(张美芳2005:85)。根据以上目的原则采用语码混用翻译策略可以原汁原味地再现源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福娃”的翻译,它的最初译版friendlies体现典型的传统翻译思想——注重语义、语法的对等而忽视语用的功能。Friendlies给人以不好的语义联想,如friend lies,friendless.最终遵照“目的论”思想取“福娃”的汉语拼音组合Fuwa.然而该译版对于非汉语文化的目标人群而言,又有着些许不知所云的遗憾。可见,语码混用策略无疑在翻译崎岖之路上另辟了蹊径——在无法借助翻译达意的状况下索性直接保留原文。如果承认对于每一个人行为的观察都要置于一个具体的文化背景中,那么翻译也适用于同样的道理。两种语源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色是我们在翻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翻译首先意味着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借鉴古德纳夫(Goodenough 1964:36)和戈林(Gohring 1978:10)的定义,文化是知识、能力和认知的总和,与行为和事件密切相关,而且依靠社会群体的心理期待和社会规范。特定文化中的语言具有动态性,能够能动地反映整体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发展。一个文本的文化内涵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完整的传译,要取决于这个文本对于特定文化的依附程度,以及源语文本和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的时空距离和差异。同时,可译性的程度也与源语文本的文本类型和译语文化中的翻译标准密切相关。翻译的过程即译者用目标语对源语文化现象的解释。译者究竟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对源语文化进行解释取决于翻译对译者而言是译出还是译入。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本文的关键。民族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整合,成为某种特定的属性,它是我们在语义解码和文本解读中的重要线索。鉴于文化翻译观与目的法则的理论指导,两种语码的混用是目前翻译策略的权宜之计。

5结束语

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也就是将语义赖以生存的语境视为研究的重点,即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目的与功能。虽然系统功能语言学并非翻译专业的研究理论,但却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功能语言学理论流派中持目的论的费米尔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一种有着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的行为。而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种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对译文存在预期的受众者。他们既有自己专属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又对译文抱有期待,对交际心存需求。每一个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Vermeer 1987:29)。既然交际情景包含于文化中,那么对任何个别情景的评估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成分,均取决于其在所属文化中的地位(Nord 1997:11)。翻译不再被看成语言间一对一的转换,而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因而需要一种文化的理论来解释交际情景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言语和非言语情景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便是弗米尔将其理论称为目的论的原因(张美芳2005:85)。本文对于模因幽默翻译策略的试探与猜想就是以上述理论为指导。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新型的跨文化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受众的期待也不仅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文字释义,而是一种跨越文化的无缝隙交流。这种更高层次的跨文化交流为我们翻译工作者提出挑战。而模因的属性又决定了它的从一而终,基因特色是模因文化的主要标识。为突破基因的屏障,本文尝试以保留原有模因的方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复制源文化模因从而完成跨文化的交际。两种语码混用的翻译策略既是本文对于模因幽默翻译方法的初探,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所能提供的解决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本文来源:《外语学刊》2015年第3期。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作者简介:苏奕华,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英汉翻译研究。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