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战时奇遇

徐明远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徐明远 1946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9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自1960年起,先后任中国驻瑞典使馆随员、三秘、二秘,外交部政治部组织处长,中国驻乌干达使馆政务参赞、代办,中国驻斐济兼驻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大使。



临战祸 飞车走险


1985年,随着乌干达大选临近,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日趋尖锐。进入7月,乌干达总统奥博特同乌军总司令蒂·奥凯罗之间的斗争已经白热化。

一天,美国使馆一秘赫尔利告诉我,奥凯罗的嫡系北方旅当天有可能打进首都坎帕拉。为了观察局势的变化,我叫上正在使馆的新华社记者小俞,立即开车进城。

我们刚刚绕过横卧在使馆和城区之间的科洛洛山,就远远地看到城区上空飘荡着团团白色烟雾,接着就听到隆隆炮声。继续向前行驶了一段路,枪炮声由远而近。呼号着的人群和狂奔的汽车从城区迎面而来。这时,我才发现马路上驰向城区方向的只有我一辆车。转眼之间,枪声密集,人群堵路,前进不得,回头更难。

在骤雨般的机关枪和冲锋枪声中,我抬头望去,可隐约地看到政变军北方旅的一队军车正从不远处开来。他们不分在逃的政府军、官员或百姓,只顾盲目扫射,有人中弹身亡。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


为了躲避北方旅的锋芒和呼啸的子弹,必须当机立断,调转车头。我面对那飞驰而过的车辆,立即见缝插针,冒着危险,高速急转,飞车横穿。就在掉转车头的一刹那,两辆风驰电掣般的汽车冲了过来,一辆擦我车尾而过,另一辆从车头左侧穿过。所幸本人也算命大,未出车祸。

接着我把车开到一山崖的拐弯处暂避。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北方旅那一辆辆满载军人的十轮大卡车,在混乱的人群和车流中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对那些来不及躲闪的人不是乱射就是撞倒,有的汽车被撞翻,有的起了火。等这些军车开过,我们要跟踪去看一看政变军的作为,便开车去了乌干达总理阿里玛迪和乌军参谋长史密斯的官邸。

在那里,两处官邸已被北方旅占领,财物正被洗劫。院内衣物满地,一片狼藉。这一局面表明,北方旅的政变在很大程度上已得手。战斗还在继续,只能就近去新华社分社暂避一下。

约一个小时后,枪声渐稀。我小心地出门察看,只见路上被撞的汽车有的正在燃烧,有的东倒西歪,尸体横躺竖卧,衣物遍地都是。但路上再无行人和行车,整个科洛洛山麓呈现着惊人的寂静。为把情况及时报告国内,我开上汽车,左躲右闪绕过那些障碍物,以最快的车速回到了使馆。


粮食不先于兵马行


北方旅政变成功,奥博特总统逃往坦桑。我们参加完奥凯罗总统就职典礼后,便择日驱车去东部地区慰问援乌的员工。

汽车出城不久,在那条通往肯尼亚的东非国际公路上看见一些由人嚼过的甘蔗渣,开始这并未引起我们太大注意。但越往前行驶,蔗渣越多越厚,路面上一片白花花的,且延续10多公里。这使我们好生纳闷:公路上怎么会出现这种景象?这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跑到公路上来吃甘蔗?在那10余公里长的公路上,又会有多少人多少张嘴才能把如此多的甘蔗渣铺满路面呢?



当地小孩在吃甘蔗


我们一面走,一面议论。司机小宁说:“你们搞调研的就爱发现问题,难道吃甘蔗也能和政局有关?”看来,他还真的言中了。当我们快要到达重镇金贾时,见一队士兵在路边休息,人人嘴里正在大嚼甘蔗。为了解情况,我们把车开到这队士兵的尽头时停了下来。下车后我们信步向他们走去。

一位自称是排长、名叫奥乔的军人,一手提着冲锋枪,一手拿着甘蔗,有礼貌地同我们搭话。我们递给他一支香烟,说:“你们辛苦了!”奥乔说:“我们正在吃午餐,吃甘蔗。”

“午餐,吃甘蔗?”我们乍听起来感到有些诧异。小王不由地问道:“甘蔗也能当饭吃?”只见那军人笑了笑说:“可以。行军战斗,甘蔗携带方便,吃着省劲,既解渴也解饿。再说,乌干达到处都有甘蔗,取之容易。当然,我们在兵营里不能天天吃甘蔗。”

奥乔的解释,使我若有所悟地问道:“从坎帕拉开始10余公里路上的甘蔗渣都是你们军队吃的了?”

 “是的,但不是我们这个部队。那是前几天大部队向肯尼亚边境追击政府军时,急于战斗,一面行军,一面吃甘蔗。”奥乔回答着。

奥乔还说,乌干达到处都有野生水果,甘蔗林也很多,随时随地都可取用。行军战斗,无需顾虑食物的供应,绝不会饿肚子。

看来乌军行军打仗的粮秣供给有其独到之处。国情不同,军队的后勤保障也各有其高招。在那里,似乎并不那么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呢。


无意当了先头兵


仅仅过了半年,奥凯罗政权于1986年1月被抵抗军推翻,建立了以穆塞维尼为总统的新政府。同往年一样,政变后第二天,我陪同金伯雄大使去首都南部我援乌项目处看望员工。

那时战斗尚未结束,街上响着时紧时疏的枪声。大街上无行人,无行驶的汽车,只有荷枪实弹的抵抗军。在布满各路口的战斗工事中,伸出一条条黑洞洞的机关枪口。高射炮手们也均处于临战状态。道路上不时出现躺在血泊中的尸体和燃烧着的汽车及一堆堆的子弹壳。

在首都完成慰问任务后,照例得去东部地区。当年,中国医疗队、农业技术组等大的援助项目都在东部的金贾和奇奔巴地区,员工百余人,最远处距首都150余公里。每当政变,电话、通讯必断,无法取得联系。援外人员的情况不明,使馆急需了解他们的安危。




1986年1月,抵抗军攻占坎帕拉的第四天,我同经参处王参赞驱车东去,沿着那条年久失修的国际公路颠簸着前进,窗外不时传来稀疏的枪声。

车行近一小时,我忽然发现,迎面无一来车,而东去的汽车没有一辆超过我们汽车的,且均以我们车速为准,我快,他们就快,我慢,他们则慢,并自动形成以我们车为首的几十米长的车队。见此情形,感到有些异常,便停了车。谁知,我们的车一停,那几十米的车队也全部停下。我当即向后面尾随的车主发问,他们为何停车不前?那位黑人兄弟笑了笑说:“战斗还在进行,前面局势不清,路上怕有地雷,谁敢贸然前进,还不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走,一旦出现危险便于逃脱。”

我们听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正在充当着为他们开路的先头兵角色。我们继续上路。汽车一启动,那几十米的车队也全动了起来。但行驶不一会儿,从前方一土丘的马路拐弯处,闪出一辆红色小汽车,迎面飞驰而来。车中驾驶者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伸出窗外摆手高喊:“STOP!STOP!”转眼那车来到我们身边,那白人急言快语:“前面林中散兵劫车抢物,快回!我是逃出来的!”他一面说,一面急驰而去。这一消息犹如军令,只见那几十米的车队,一辆辆纷纷掉头,争先恐后地向坎帕拉飞奔而去。在此情况下,我们也只好返回使馆。


外交证也不灵


使馆责任在身,为尽快同医疗队和农业技术组取得联系,时不我待。第二天我们又驱车驶上了那条东去的国际公路。

随着局势的变化,一天一夜之间,抵抗军扫清了由坎帕拉到肯尼亚边境国际公路上的前政府军,占领了公路沿线所有城镇。我们上路后,看到公路上仍有未清理的死尸和被打坏的坦克与军车,并有零星枪声。但一路上抵抗军的岗哨一旦知道我们是中国外交官,就友好放行。

只是在距离奇奔巴不远的一小镇上,遇到了十几个年轻的抵抗军士兵。他们查看了我们的证件,又用部落语言卢干达语向我们提问,可我们谁也不懂卢干达语。我们用英语同他们讲话,他们又无人懂。拿着我们的英文外交官身份证,他们也看不懂。身份证失灵,这下卡壳了!



乌干达奇奔巴水稻农场项目是我国70年代援建的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营企业。1976年建成投产,曾为乌干达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图为中农公司的专家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图源:《美篇》周建军(ID:872317)


他们立即把路障摆在公路中间,硬是不准通过。看样子还要搜查我们的汽车。正当双方僵持部下,我们心急如焚之际,也不知是什么灵感的驱使,几个人嘴里齐声蹦出了三个字:“奇奔巴!”说来也怪,只见那些年轻的战士们立即笑逐颜开,像接到一道通行令一样,立即拉开路障,示意放行。

我们几个人惊讶不已,对方何以对我们由怀疑而友善,从阻止又放行?当我们向在奇奔巴农场工作的中国农业技术组同志讲述这段经历后,才解开了谜底。原来,中国援建的奇奔巴农场生产的大米,逐渐遍及乌城乡,且生活在改变着乌人家庭传统食品结构,因而“奇奔巴”之名不胫而走。所以一提起“奇奔巴”,对那些抵抗军战士来说,自然胜过那些不为他们所懂的外交官身份证了,怎能不友好放行!




-End-

文字 | 《惊心动魄的外交岁月》 

作者 | 徐明远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