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抒怀 | 外婆和老屋

吕聪敏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吕聪敏 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曾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中美议会交流机制中方副主席、中国加拿大议会协会中方主席等职。



吕聪敏(资料图)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了,总是借口忙,那里是我人生的源头,封存着整个童年的记忆和梦想。元宵节前夕,我拨通表弟的电话,想问候老家的亲人。使我顿感不安的是,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异样,断断续续,表达不甚清楚,还明显带着几分沧桑和凄凉:“聪敏,我想你了,回来看看吧!”他哽咽了。这分明是年迈多病的二舅的声音。听着他的话,我的眼泪掉落在电话机上。

我的老家是呼和浩特市区以西的察素齐镇,背靠大青山。我上次回去看望二舅,已过去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变化不小,大多数人家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住上了砖房瓦屋。而我舅舅家是个例外,他依旧守护着那几间上百年的土屋,房子虽然老旧,倒也整理得干干净净。

儿时,在我的眼里房子高大而宽敞,现在却如此矮小。今昔的印象全都不重要,老屋留给我那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才是真切而宝贵的。我喜欢那冬日给我温暖的土炕,靠门的那座炉灶原模原样,使我想起了外婆烟熏火燎为我熬稀粥、煮土豆、蒸莜面的情景。靠墙立着的长方木柜,可算得上一件文物,它见证了老屋的沧桑。我估摸着,它十有八九制作于抗战以前。记得日本兵进村那时,外婆一急之下把我藏在柜子里躲避,这是我最初的儿时的记忆。

近几年,二舅和舅母身体一直不太好,我说能不能把这房子修补一下,改善改善居住环境,对治病养身体可能有好处。他们说,这样挺好,住习惯了,城里住楼房的人不也生病么!我理解舅舅的良苦用心,他守护老屋是对外公外婆和其他亲人一辈子艰辛的缅怀。


外婆生前不止一次对我讲:“你的妈妈和你都出生在这个土屋。”每次听她老人家讲这句话,我就难忍内心的哀痛。后来外婆怕我伤心就不再说了,可我总是希望她讲妈妈的故事,情愿让泪水一次次流淌,因为我太想念我的妈妈。我终于明白了,舅舅守着它,不是因为花不起修缮的这几个钱,而是因为他不能忘记离世的姐姐,也是想让我这个两岁丧母的苦命外甥有个唤起念想的地方。

吕聪敏(左一)

令我终身遗憾的是妈妈连一张照片也没给儿子留下。可我总认为,儿子身上有妈妈的影子。我脑海里妈妈的音容笑貌总是那么清晰。妈妈清秀、美丽、端庄。外婆说,妈妈因长得白皙,所以小名叫白女。妈妈勤劳、贤惠。外婆说,妈妈从小懂事,很会做饭,也会做针线活儿。妈妈不识字,但羡慕读书人。外婆说,妈妈临终时仍放心不下她心爱的儿子。“孩子长大一定要念书,”这是妈妈唯一的遗言。家乡老屋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看到它,我仿佛看到我的妈妈。这里有我痛楚的记忆,也有我对妈妈的精神寄托。

妈妈的离世对外婆犹如晴天霹雳。自己心爱的女儿才刚满25岁,就这样丢下一家老小撒手而去,老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但性格刚强的老人,咽下伤心的泪水,把对女儿全部的爱给了刚刚牙牙学语的外孙。

外婆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为了不使我懂事后面临没有母爱的悲凉,她劝我的父亲尽早续娶一个贤惠的妻子。我4岁半时有了继母,同样是一位农家女子,家住离我们镇不远的哈素村。继母娘家姓赵,她小名叫桂云,秉性淳朴善良,贤惠识礼,对我疼爱有加。过门两天她即登门拜见我的外公外婆,并表示想把我带回去亲自抚养。外婆通情达理:“他就是你的孩子,接走吧,什么时候想来就来。”外婆待我继母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呵护备至,隔三差五把她接到老屋吃顿家常便饭,生怕她初来乍到过不惯,想家。

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不幸遭遇往往是始料不及的。

我小学五年级时,继母遇到一次意外事故,出血不止,抢救无效。老天爷如此不公,先后夺走了我两个母亲的生命。比我更可怜的妹妹(5岁)和弟弟(3岁),正是需要母爱的时候失去了最亲的人。继母的病,照今天农村的医疗条件也不是什么难治之症,可在当时无医无药的贫穷农村,我的父亲是那么惊慌无助。从抢救到停止呼吸也就是两个小时光景,外婆闻讯赶来,自始至终守护在她身边,看着她强忍病痛在无望中闭上了眼睛,最后留着伤心的眼泪为她换上了干净的衣裳。

料理完后事,外婆把我和妹妹弟弟带回老屋,她自己整夜独坐在炕头,眼泪不住地流淌。外婆为我失去了两个母亲、弟妹失去了生母、她自己失去了两个女儿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继母生前,外婆从不在她面前提及我的生母,怕她有一星半点儿生分,心里不痛快。同街坊邻里聊天时,外婆总是夸我的继母如何贤惠。当我开始懂事后,外婆总是告诫我对继母要孝敬,要听话,不能耍性子。

吕聪敏(右一)

外婆对我和弟妹恩重如山。看到我们长大成人,有了出息,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我从英国回国那年,回到老家,坐在老屋的炕头同年迈的外婆有说不完的话,彻夜不眠。那时国家不富裕,在国外工作的人没有固定工资,只有微薄的津贴,我攒钱给外婆从伦敦买了一件厚厚的毛衣,那天我给老人家亲自把毛衣穿上,看到她眼角噙满了泪水。

外婆去世时我在加拿大工作,未能赶回来为老人家送终,至今痛惜不已。听表妹讲,那件毛衣老人每年冬天必穿,虽已破旧,也舍不得脱掉,一直穿到临终。她对表弟表妹说:“这是你表哥从英国大老远给我买的,穿上它身子暖和,心也暖和。”

每当回到老屋,我就想起了外婆,好像她就在我身边。她呵护我长大成人,她给了我加倍的母爱。

外婆出生在大青山一个叫乌兰哈达的小小村落,是位典型的传统女性,但她有着山一样宽厚的胸怀。她虽没有文化,但明事理,通人情,是方圆百里无人不夸的好人。她是家里的主心骨,也是街坊邻里的贴心人。她教我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宽厚、什么是无私,这是我今生今世最宝贵的财富。

— END —

文章来源 |《西交民巷23号院随想》

作者 | 吕聪敏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