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中国苏丹石油友谊之花盛开

张维秋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张维秋 曾任中国驻巴林大使馆参赞、驻突尼斯共和国大使馆参赞、驻苏丹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伊拉克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项目,令世人瞩目。人们对它赞不绝口,称之为新时期互利合作的样板、中苏友谊的新篇章,恰似一朵艳丽的中国-苏丹石油友谊之花。

1

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项目是中苏友谊的结晶,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在关键时刻,双方领导做出的明智决策。

1996年3月,我被派到苏丹当大使。当时,苏丹政府内外交困,处境严峻。在国际上,美国一直指责苏丹庇护恐怖分子,早在1993年就将苏丹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

1996年,美英则利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埃塞俄比亚遇刺未遂事件,指责苏丹包庇进行刺杀的恐怖分子,进一步对苏丹政府施加压力,在安理会通过了对苏丹进行外交和航空制裁的决议。

1997年,美还单方面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西方媒体普遍认为,美欲以此整垮苏丹现政府,实现政权更迭。在苏丹国内,内战形势严峻,反政府武装从苏丹南部、东部和北部不断发动攻势,攻城略地。本来,苏丹就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独立后一直依靠外援过日子,此时,西方国家中断了对苏丹的一切援助。苏丹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使其经济雪上加霜,货币贬值,物资匮乏,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燃料的供应也非常紧张。1996年苏丹出口总额约8亿美元,而燃料进口则至少花费4亿美元。苏丹政府虽然用一半的外汇收入购买燃料,但是燃料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就在首都喀土穆,汽车常常因无汽油而趴窝,发电厂因无柴油而停止运转。电力的供应断断续续,每天至多供电4个小时,多数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

显然,石油问题成了苏丹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此情况下,苏丹政府为加快开采国内的石油,心急如焚。

• 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


苏丹的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系非洲第一大国。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究竟有没有油?有多大储量?早在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壳牌公司就曾在苏丹北部进行过石油勘探。

70年代,美国雪伏龙公司又在苏丹南部的穆格莱德盆地和迈鲁特盆地投资10多亿美元,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石油勘探,并发现了两个大油田和几个中小油田。

80年代末,美国雪伏龙公司由于政治原因撤离苏丹,苏丹油田开采陷入停顿。这说明,尽管美英等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勘探是局部的,但是证明苏丹是有油的,而且具有商业开采的价值。

中国苏丹长期友好,为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基础。互有需求成为双方石油合作的催生剂。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丹为了加快开采国内石油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当时,中国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日益扩大,从国外进口石油势在必行。

• 巴希尔在苏丹石油外输出口的庆典仪式上


1995年9月25日,苏丹总统巴希尔访问中国,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见时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中国领导人当即表示支持,并指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苏丹的投资环境和石油地质情况进行研究。次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苏丹能源矿产部正式签署了苏丹穆葛德盆地6区块石油产品分成合同。中国政府为此提供了优惠贷款。这是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正式启动,是石油友谊之花的第一颗种子。

然而,按照当时勘探情况,6区块虽然面积很大,但是地质条件复杂,油藏多为小断块,短期内难于进行大规模商业开采,而处于苏丹中南部穆格莱德盆地的1、2、4区块,已探明储量巨大,商业开采的前途光明。但是,苏丹政府出于种种原因,把1、2、4区块给了马来西亚和加拿大两家公司联合开采。令苏丹政府始料不及的是,这两家公司由于实力不足,工作进度缓慢,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应该做的工作。

苏丹政府再次着急了。大约在1996年6月份,苏丹外交国务部长伊斯梅尔对中国大使说:“加快开采苏丹石油的步伐,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中国公司讲信誉、重承诺、有实力,在6区块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要解决问题,现在要靠1、2、4区块。而在那里作业的公司,其表现令人失望。为加快苏丹石油的开采,我们不能再等待下去,我们已经决定更换公司。苏丹与中国的友谊深厚,我们信任中国,希望中国的公司能够承担重任。”

在此之前,马来西亚和加拿大公司的经理曾找到中国使馆,表示愿与中国石油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苏丹的石油。加拿大、马来西亚公司的经理之所以找中国使馆是有苦衷的,他们如不寻求与中国公司的合作,就有被扫地出门的危险。

当时,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耀文和处长周吉平得到此信息后,迅速赴苏丹了解情况并同苏丹有关方面商谈。他们认为,这个项目巨大,不仅要在1、2、4区块抓紧勘探,打出足够的油井,而且要修建从穆格莱德至苏丹港约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苏丹对原油的需求,同时大量出口剩余部分,使苏丹增加外汇收入,使外国公司大约18亿美元的投资得到回报。

如果我们公司要进入1、2、4区块,需要与马来西亚加拿大公司组成联合体。但是,为了使联合体的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至少要握有40%的股份,成为领导公司。使馆对他们的初步想法表示赞同,同时要求他们对该项目的可行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 中国在苏丹的油田项目


这是新合作方式的有益尝试,是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的,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友谊,有利于苏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其影响巨大。如果不出意外,对中国公司来说,不仅可锻炼队伍、培育人才,而且经济回报也是可观的,并可带动我国设备和技术的出口。

但是以这种方式在国外投资10多亿美元,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如果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尤其是在苏丹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其国内政治和安全局势令人堪忧。另外,1、2、4区块的原油储量还没有完全探明,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加之,当时原油的国际价格低迷,每桶约14美元,对苏丹石油进行开采成本较高,利润不大;亚洲金融危机已露端倪。这些,不能不让人慎重从事。

机遇与风险向来是并存的,这个项目更是如此。果然,在这需要决策的关键时刻,中国有关部门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应该搞。有人认为风险太大,这不是什么机遇,不要冒险为好。使馆认为,人们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这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思考和避免错误。我们必须对形势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各种风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估,并全面客观地权衡利弊,提出合理的看法和建议,供有关领导决策参考。

中国政府和石油部门的领导,从两国友好的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亦表示对此项目有决心,也有信心。

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和信任,为双方石油项目的合作搭建了平台;互有需求和共同的目标,使双方走到了一起,并紧密合作。

1997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各合作伙伴一起同苏丹政府签订了产品分成与管道协议。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主,组建了“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接管了1、2、4区块的作业权。

在这个新组建的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占有40%的股份,马来西亚公司和加拿大公司则分别占有30%和25%的股份,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占5%。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苏丹能源矿产部签订了合资建设喀土穆炼油厂的协议,各占50%的股份,投资约5亿美元,设计原油加工能力为年产250万吨,全部采用中国技术和设备,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承包建设。

如果说中国-苏丹在6区块石油项目上的合作还带有经援的性质,那么中国-苏丹在1、2、4区块石油项目上的合作以及合资建炼油厂,则完全采取了互利合作的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而且在苏丹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中唱起了主角。由此,中国苏丹在石油项目上的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苏丹的石油友谊之花,也由此而盛开。

2

巴希尔总统在协议签订后说,石油是苏丹的命脉。苏丹与中国的友谊久经考验,苏丹信任中国。苏丹政府将竭尽全力确保协议的执行。苏丹与中国在石油领域的战略性合作,肯定会招致某些方面的不满,他们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阻挠、破坏协议的执行。苏丹不怕,有思想准备。但是,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和密切合作。当然,中方深知执行这些协议的重要性和难度,既然签订了协议,就已没有退路可言,只能勇往直前,争取胜利。

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协议所规定的任务,首先是苏丹及其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形势,能够有基本的保障。可喜的是,在协议签订后,随着苏丹内外政策的调整,苏丹内外紧张关系慢慢趋向缓和。其后,刺杀穆巴拉克总统的嫌疑犯被捕后,供认刺杀活动与苏丹无关,这样,对苏丹的指责也不攻自破。苏丹形势朝着对实施石油项目有利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为协议的顺利执行奠定了基础。

然而,1、2、4区块和油管的一部分处于政府所控制地区的边缘,反政府武装分子时有渗透和活动。另外,苏丹的部落几百个,其政治态度不尽一致。中国公司为执行协议,在施工期间派往苏丹的人员最多时达到六七千人,分布的地区很广。

•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


为确保中方人员安全,中国驻苏丹使馆和中国公司共同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强化组织纪律性、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成立预警机制、紧急状态处理机制等。使馆除了密切观察形势外,与苏丹外交国务部长、能源和矿产部长建立了热线。出现紧急情况,可随时联系。

在苏丹工作的确很艰苦。苏丹以世界火炉而闻名,一年中有九个月的温度在40℃以上。毒蛇、蚊虫横行,是恶性疟疾、出血性登革热、脑膜炎等传染病的重灾区。蔬菜品种单一,食品匮乏。而且,还要面临炮弹的袭击和绑架的危险。然而,这些困难对那些胸怀祖国重托的中国石油工作者来说,真算不了什么。他们以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勇于奉献的精神蔑视着海外创业的艰辛。

• 苏丹雇员在接受培训


为了培养苏丹人的本领,中方尽可能多地雇佣苏丹人一起工作。在一次勘探活动使用炸药爆破时,2名苏丹人因违反操作规定不幸被炸死了,苏丹人所属的部落酋长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说他们与中国人一起干活,为开采苏丹石油而死,死的光荣。酋长起初坚决拒绝中方赔偿,在中方坚持下,他表示,那就按照部落的惯例,给每人家属50头牛吧。当时,在苏丹一头牛至多值70美元,也就是说,总额不超过3500美元。

3

用血汗浇灌的中国苏丹石油友谊之花终于开花结果了。自从中国人接手1、2、4区块的作业权之后,石油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可采储量大幅度增长。1999年6月底建成年750万吨的生产能力。更为可喜的是,从油田至苏港铺设的年输油能力1250万吨、全长1506公里的原油管道,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于1999年8月竣工,修建的速度和质量均堪称“非洲第一”。

2000年5月,喀土穆炼油厂投产一次成功,各项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并超过了设计水平。这不仅满足了苏丹国内需求,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欧洲和周边国家。这就是说,所签协议都得到了认真执行,苏丹由此从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

当初在中国、苏丹石油产品分成和管道协议签订的时候,某西方国家驻苏丹的大使问中国大使,输油管什么时候修成,中国大使告诉他,从施工到竣工为1年。他摇着头说,在苏丹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年修成是不可能的,就是3年修成也是奇迹。他说:“对此,我敢与你打赌。”中国大使对他说:“中国人向来是说话算数的,你就等着瞧吧。”他还算讲信用,在竣工仪式前他给这位已赴伊拉克任职的中国大使打电话说:“你说得对,我低估了中国人,中国人真了不起。”

• 在南苏丹工作的中国石油工人


中国-苏丹在石油项目上的互利合作,为苏丹经济注入了活力,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仅在前3年,苏丹1、2、4区块油田的原油销售就达2.66亿桶,其中苏丹政府获得的销售收入为32亿美元。苏丹财政部长曾对喀土穆《观察家》报透露:“苏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1%来自石油。”

除石油领域外,中国苏丹两国在发展电力、建设公路桥梁、海港和机场维修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因为双方这种真诚的合作,促进了苏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改善了苏丹人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石油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培育了中国苏丹石油友谊之花,赢得了声誉和尊重。巴希尔总统在苏丹南部油田投产庆典仪式上说:“美国雪伏龙石油公司曾进入苏丹,又退出苏丹,其目的是想控制苏丹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中国人的进入,则帮助我们开创了苏丹的石油工业。今后,苏丹政府仍将全力支持中国石油公司来苏丹进行互惠互利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直至苏丹变成世界石油大国。”

2001年,中国石油总公司已经全部收回其在苏丹的投资成本。早在签署互利合作协议之前,中方就对苏方承诺,这是我们互利合作的开始,随着合作的成功,中方会在苏丹扩大投资。的确,中国人言必信,行必果。在此后的几年里,中国石油不断扩大对苏丹石油资源的投资,并于2000年11月获得3、7区块油田的41%股权。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石油总公司在苏丹总投资约27亿美元。

这几年,中国石油在苏丹硕果累累。已经在苏丹修建了长达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年产250万吨的原油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逐步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同时建立了集地面工程、物探、钻井、管道施工、物资供应为一体的承包服务体系。

2004年,仅1、2、4区块的原油生产能力就达到了1560万吨。2004年6月,苏丹37区块的1000万吨油田产能建设和1382公里的油管管道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计划2005年投产运行。完全由中国石油公司承建的苏丹6区块,已经建成60万吨的产能规模。对这种大好局面,苏丹领导人形象地比喻说,两国石油合作的新生儿已经长大成人,并在不断地繁衍后代,令人欣慰。

此外,这几年,中国石油企业为造福苏丹人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积极捐助苏丹公益事业,例如为苏丹建学校、医院、打井、修水塘、修桥梁等一再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捐款已达数千万美元,受益人已超过150万。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每年可以获得约4亿美元的收入。至2003年年底,中国从苏丹获得的份额油总额超过1000万吨,位居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


这还是一所国际石油大学。苏丹工程建设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人王莎莉女士颇有感触地说:“开始时,我们对联合体的运作、管理缺乏经验,语言也不过关,有的外国人在我们面前傲气十足。几年下来,他们不得不心服口服。在苏丹,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大规模的国际化石油投资、工程建设和承包服务。我们学会了如何与资源国政府双赢共处、与伙伴公司携手共进、与当地人民同舟共济、与当地的环境和谐共存。有许多中国人从这里毕业后走上了领导岗位,走向了世界各地。”

同时,这所大学也为苏丹培养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锻炼了一支国际化经营队伍。苏丹能源矿产部长贾兹说:“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关怀下,在两国人民的精心呵护下,苏中双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前景喜人。事实证明,这种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遍布苏丹的中国石油、工程公司已成为传播友谊的使者,特别是中方为苏丹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是中国向苏丹赠送的一份厚礼。我们要共同努力,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End-

文字 | 《丝路新韵—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50年外交历程》 

作者 | 张维秋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