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友谊之路”系友情

邓俊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邓俊秉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留校任教至1977年;之后在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1986年,任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8-2001年,先后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使馆工作,任参赞。


在巴基斯坦,有一条公路无人不晓,这就是被巴基斯坦人称为“KKH”(KaraKorum Highway)的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友谊公路。

1992年4月25日清晨,我们乘使馆汽车出发去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访问。离开伊斯兰堡不久,我们就进入喀喇昆仑公路地段,道路弯弯曲曲,在险峻的群山中穿行。公路南低北高,坡度和落差很大。公路沿河谷盘旋北上,两岸是悬崖峭壁。越向北走,路面越差,有的已多年未进行大修,有时有碎石从山坡滚下,险象丛生。司机曾大牛同志驾驶技术高超,左盘右旋,避开凹凸不平的路面和对面开来的车辆,有时加大油门,有时又急刹车。我们坐在车内也不时左右摇晃,时间一长,感到头晕目眩。

经过一整天的颠簸,于午夜时分抵达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北部地区的助理行政长官拉希德·巴吉瓦尔和穆罕迈德·沙法已在宾馆等候多时,并为我们准备了热腾腾的晚餐。主人热情周到的接待驱赶了我们一天旅途的疲劳。

喀喇昆仑公路

(网络图)

第二天清早起来,我们才看清名扬中巴两国的吉尔吉特的面貌。这座海拔约1500米的边远山城,头顶蓝天白云,四周环绕着覆盖皑皑白雪的高山峻岭,激流湍湍的清澈河水自北流向南方。早饭过后,我们驱车前往为修建中巴公路而牺牲的中国烈士陵园,中国88名筑路烈士常年安息在此地。

中巴两国工程技术人员用鲜血和汗水筑成的喀喇昆仑公路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堪称奇迹。从1966年开始,他们在自然和技术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险和困难,花了整整12年时间,分两期,于1978年建成了这条将中巴两国连接在一起的友谊之路。这在当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全长806公里。其中,中国援建的路段长613公里,始于距离伊斯兰堡100多公里的“塔科特大桥”(现名“友谊桥”)。蜿蜒曲折,穿越世界上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山岭和河流峡谷,绕经众多城镇,终点是海拔4600多米,位于中巴边界的红其拉甫山口。

巴基斯坦北部重镇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

(网络图)

为了缅怀为修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兄弟,巴基斯坦专门修建了一座依山傍水的陵园以兹纪念。我们抵达烈士陵园后,负责管理陵园的两位巴基斯坦朋友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陵园长91米,宽100米,正中竖立着6米多高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20个大字: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公路光荣牺牲同志之墓。

向为援巴公路牺牲烈士墓献花圈

(图源:《出便友邻十三载》)

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向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并敬献了挽联和花圈。之后,管理员带我们参观陵园。整个陵园的管理井然有序。林荫小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处处是青松翠柏,鲜花似锦。他们悉心照看陵园,让中国烈士们能安心长眠于此地。他们激动地对我们说,巴基斯坦人民永远怀念这些返回不了故土的可爱的中国年轻人,并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子弟。巴基斯坦政府还邀请烈士的家人来巴访问,祭扫他们在此地的亲人。告别时,我们向陵园管理员赠给纪念品,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向他们表示我们最衷心的谢意,感谢他们常年陪伴和照看中国兄弟,感谢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当天晚上,北部地区行政长官伊纳亚图拉·汗在他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官邸举行盛大晚宴,隆重而热情地欢迎来自友好邻邦中国的使节夫妇。下午,他又邀请我们观看马球比赛,并请我们二人分别在上半场和下半场为两队马球队员开球。

我们下榻的国宾馆的经理是位退伍军官,除了晚上回家照顾他患气喘病的妻子外,整日都在宾馆为接待好中国大使夫妇忙个不停。他早上见到我们时,“唰”地行个漂亮的军礼,不减当年军人的风采;晚上回家前向我们恭敬地鞠躬道别。负责我们安全的多达十几个士兵。他们昼夜辛苦,白天随我们到处活动,晚上轮流为我们值勤,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从不懈怠。平时见到我们时,总是报以亲切憨厚的微笑。

(网络图)

下面,我们要介绍给读者的是,在这次公务旅行的往返途中,我们亲身经历的两个感人的小故事。

在前往吉尔吉特途中,我们停车在路旁不远的山坡上开始野外午餐。只见山腰间有几个村童朝我们指指点点,然后渐渐来到我们身边,蹲下身子看我们就餐。这些孩子长得逗人喜爱,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邓俊秉忍不住和他们聊起天来。他们指着汽车上插挂的五星红旗,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欢呼雀跃,个个伸出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高呼:“毛主席!周恩来!”听到这里,我们心潮澎湃,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

这是一些边远山区的村童,他们可能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知道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和纯朴的脑海中,早已深深埋下巴中友谊的种子。

在返回伊斯兰堡的归途中,由于山体滑坡,沿途有些路段有时出现塌方。负责清扫路面的巴基斯坦工兵工作非常辛苦,随时要用铲土机清除滚到路面上的山石和泥土,以此来疏导交通。当我们行到一处塌方严重的地段,只好停了下来。看看天色已经不早,夕阳西下,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当晚赶不回使馆。

这时,一位士官模样的巴基斯坦军官向我们走来。他身材魁梧,长相英俊,留着小胡子。他在周刚面前叭的一声来了一个“立正”,并致敬礼。他说:“大使阁下,这条公路是中国兄弟帮助援建的,它是巴中友谊之路,它永远对中国朋友开放。请阁下放心,我的弟兄们将尽快清除塌方,打通道路,使阁下的车通过。”这是一位普通的巴基斯坦军人对中国的态度。听到他讲的话,看着他的弟兄们的紧张工作,周刚向前紧紧地握住这位年轻军人的手,用乌尔都文说:“巴伊-巴胡特-休克利亚(兄弟,非常感谢)。”

在此,我们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巴友谊公路的近况。中巴公路建成近40年来,为中巴两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巴基斯坦特别是其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为了使这条公路在日益发展的中巴经贸合作和巴基斯坦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6年2月,中巴两国同意改造和扩建友谊公路。同年6月,中国路桥工程公司同巴方签订《公路改扩建项目谅解备忘录》。

2008年2月16日,改扩建工程在伊斯兰堡启动。

2013年9月27日,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的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路段。(新华社 黄宗治 摄)

2009年3月9日,1700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赴巴,对中巴喀喇昆仑公路进行改扩建。这项工程包括新建桥梁32座,改建27座,修建防护墙815公里。整个项目全长335公里,现在已竣工。改扩建后的友谊公路更加宽阔、平坦,沿线的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友谊公路将焕发青春,为中巴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增添新的活力。

-end-

文章来源 |《出便友邻十三载》

作者 | 邓俊秉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