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直·激情·一腔赤诚——记外交官李肇星

苏葵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从1985年到1991年,整整6年间,李肇星频频出现在中外媒体面前——他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定期新闻发言制度以来,外交部任职最长的一位新闻发言人。

1993年3月,李肇星出任中国驻联合国长驻代表——他成为1/4世纪以来中国最年轻的驻联合国代表。

2001年1月29日,为表彰李肇星使美3年所做的卓越贡献,华盛顿市市长威廉斯特别颁布文告,宣布当天为“李肇星日”——他以正直与赤诚赢得了特别的尊重。

李肇星离任驻美大使回国履新之前,曾在中国驻美使馆与海峡两岸的驻华盛顿记者及当地华文媒体记者茶叙,在应媒体的要求谈及3年来他最感满意的事和最不满意的事的时候,他说:“最满意的事是,中美两国元首成功互访,两国领导人保持比较经常的联系,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最不满意而且是极为愤慨的事,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中国3名记者牺性、10多名使馆官员受伤……”

祖国至上 义正辞严

在李肇星大使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可谓经历丰富、功绩卓著,有许许多多可圈可点之处。最让国人振奋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莫过于1999年5月间,他为了民族的尊严与美国媒体唇枪舌战的经历。华盛顿的外交圈和媒体对李肇星痛斥“炸馆”事件至今还记忆犹新,称他是“铁嘴钢牙”。有媒体评论说,“李肇星在华盛顿的3年时间里,以作风强硬又讲道理而闻名外交界”……

•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吊唁簿上写下道歉。中间站立者为李肇星大使。

1999年5月8日上午,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应邀来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本周》节目直播室,就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袭击事件接受现场采访。在美国名气很大的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被聘为客座主持。

该节目的主持人山姆·唐纳德是全美电视界有名的“铁嘴”,他不顾人之常情,闭口不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暴行,却劈头就问:“你刚才在电视上看到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外面的情形,你能保证美国驻中国外交人员的安全吗?”

李大使当即反问:“你们一直不断地谈论你们外交官的安全,我很奇怪,你为什么不问问在贝尔格菜德被杀害的中国外交官的情况?我不明白你们的提问为什么不从中国外交官的被害开始?”面对李大使的严正言辞,一向能言善辩的唐纳德顿时语塞。

李大使说:“过去两天,每一分钟对我、我的同事和中国人民都是悲伤的,整个中国对大使馆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激怒了。所以,请首先让我表达我对遇难中国驻外人员的深切哀悼,在他们中间,有一对新婚的夫妇,请让我对20多位受伤的中国驻外人员表达我内心的慰问,祝他们早日康复。连日来,许多美国友人、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向中国驻美大使馆发来了唁函,我对他们表示感谢。”

李大使说:“至于美国在华外交官的安全,你们从电视上看到了,中国警察为保护美国大使馆做了些什么。中国的警察以爱岗敬业著称,他们是出了汗、尽了力的。你如果听说有哪个美国外交官受了伤,欢迎现在就告诉,而不要背地里又去捕风捉影。”

”你能够接受美国官员所说的那是个‘悲剧性的错误’的说法吗?”唐纳德接着问。

李大使字字铿锵地指出:“谁都不能把暴行粉饰成错误。如果以为这样做就可以推卸掉自己的责任,那就太过分了、太不明智了……”

那段时间,李大使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在美国“舌战群雄”,不仅受到了所有华人华侨的赞赏和钦佩,也给全世界的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

• 李肇星大使在美国演讲

其实,李肇星大使的雄辩和好口才早在当中国外交部做发言人和驻联合国代表时,就已经折服了许多西方记者和外交界人士。

在西藏问题上,他曾与西方众记者唇枪舌战而令人佩服。一个曾在西藏问题上与他打过“嘴仗”的西方记者,后来因佩服他的雄辩和赤诚与他成了朋友……

在台湾问题上,他曾一再挫败少数拉美国家企图帮助台湾“重返”联合国的阴谋。中国的立场最终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所谓“台湾问题”的提案连续两年都被当作一团废纸扔进了联合国的垃圾箱……

他曾多次指出,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耐心的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赞成随意施压,甚至使用武力。在海地问题上,在波黑、索马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冲突中,在朝鲜的核问题上,李肇星总是代表中国表达着同样的主张。

无论在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大厅里,还是在安理会上,李肇星总是用他那带着浓浓的、洪亮的山东乡音,表达着祖国的立场。

听说李大使一直在悄悄地学习普通话,但对外有时却开玩笑道:“山东口音也确实难改,因为它是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的口音,历史的积淀太厚重了。”

激情澎湃 侠骨柔肠

在为了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时候,作为外交家的他总是铁板钉钉、坚持原则,被许多西方人士认为是“态度强硬”。然而,在生活中,作为儿子、父亲、丈夫和朋友的他,又是个非常和蔼、质朴、亲切的人。

在朋友们眼里,李大使开朗、幽默又亲切,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他曾在出任非洲使节时为年幼的儿子写过一本散文集《彩色的土地》,在那本小书里,字字句句都凝结了他的谆谆父爱。

李大使从小由母亲一手带大,对母亲的爱更是深沉而执着,甚至儿时的奶娘,也总是难忘。母亲去世后,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总是挤出时间看望年迈的父亲。在老人的眼里,他不是什么身居要职的外交官,只是个有着拳拳挚爱之心的孝子;在妻子眼里,虽然不擅家务,却是个好丈夫。

他与夫人秦晓梅女士是大学时期的同学,又是外交舞台上的同志,可谓青梅竹马、夫唱妇随、志同道合。曾任外交部香港特派员公署国际组织部副主任的秦晓梅女士,还曾供职外交部国际司,做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参赞,也堪称一位出色的女外交家。

• 李肇星(后排左二)等同朝鲜留学生举行篮球比赛后合影。

与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外交家相比,比较鲜为人知的是——李肇星大使还是个诗人。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

李大使属于那种朴实的诗人,他的文采就像他的人品一样,总是饱含着凝重,克制着飞扬。在作为中国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向克林顿总统递交国书的当晚,他在《重托之下》一诗中写道:“爱而知渺小,做而知不足。”寥寥几句诗文,写出了他为人的态度。

其实,诗人的文学梦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

1940年,李大使出身于山东胶南一个贫苦农家,出生不久,父亲就外出参加抗日斗争了。他从小是由吃苦耐劳的母亲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艰难的岁月里,母亲生下的6个孩子只活了3个。他出生后,奶水不够的母亲时常背着他,在乡里乡亲的帮助下,找奶娘养这个生命力顽强的男孩。

乡间的生活贫寒又温暖,广袤的大地给了一个农家孩子无垠的想象空间。他从小就满怀憧憬与梦想,特别喜欢在村头的树上读书,读累了就望着天空展开梦的翅膀。

然而,少年时代的李大使并不逍遥,我曾听过他小学和初中同学的回忆,据说那时的他学习十分刻苦,书读得很多,而且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才华横溢了——不仅功课极好,而且不时地在上海的《少年文艺》等报刊发表文章。

1959年夏,品学兼优的他高中毕业,开始向高考冲刺。怀着对文学的憧憬和向往,在第一志愿下写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了能考进神往已久的北大,他一口气填写了7个志愿,全都是北京大学的不同专业,西语系英语专业是他的第二志愿。当怀揣着西语系的录取通知书走进北大时,一个文学少年的梦想受到了重挫。然而,这一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变化,转变了他人生航船的风帆。

历经坎坷 童心未泯

作为一个职业外交家,李肇星大使的命运始终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起起浮浮,事业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峰回路转。他总是坚信“爱的执着 / 派生着辛苦”。

考入北京大学后,李大使没有因为没进中文系而沮丧。在未名湖攻读的5年中,他一如往昔钟情迷恋文学那般,学英文学得如痴如醉。有好几次,他因埋头读书,被关在了图书馆里。即使在西语系,他也依然没放弃“文学梦”。大学毕业时,他的诗作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1964年秋,李大使因学业优秀,分配至地处北京城东外交部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他没有马上投身外交事务,而是立即去了外交部委托北京外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翻译进修班。经过7年敲打修炼,他的英语水平让人刮目相看。

据圈内人士称,他已能毫无障碍、相当轻松地观看用古典英语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而在英美等国,这通常是英语专家一级的人员才能具备的水准。当然,后来我见到李大使时,他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诚恳地说:“怎么可能呢?我学汉语都学了50多年了,还没学好呢。”

辛苦遭遇起自“文革”。在十年浩劫的最初日子里,他几乎到过外交部的所有“五七”干校:从山西的离石、汕头的牛田洋、江西的上高,一直到北京家门口的北郊干校。他甚至险些死在牛田洋的洪水中……

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爱下,挟着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东风,很多年轻的外交官相继回到了北京,李肇星大使也回到了久违的北京。

1970年对李大使来说,无论是人生还是事业都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立之年的他第一次迈出国门,踏上炽热的非洲大地,开始了风雨数十载的外交生涯。

李肇星大使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迈出了他外交征程的第一步。在包括他在内的全馆工作人员努力下,中肯两国间的误解开始得以冰释,昔日的沟壑渐渐填平。1976年,中肯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国大使又出现在内罗毕……

可以说,李大使真正的外交生涯是从70年代开始的。本来,在内罗毕、马塞卢度过的10个春秋足以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一位精通非洲事务的专家。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新闻司的工作履历,改变了他未来的外交航向。后来6年的外交部发言人的经历,更让“羽翼渐丰”的他在中国外交舞台脱颖而出。

• 李肇星大使与基辛格先生在一起

1993年春,以外交部长助理的身份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为起点,李大使开始转向多边外交。从此以后,他登上了更加广阔、多姿多彩的外交舞台,开始在国际多边活动中大显身手。从走进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联合国总部的那一刻起,李大使就充分意识到:要代表12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阐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对联合国每一项重大决议投下庄严的举足轻重的一票。

他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在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政府关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结束地区争端、维护和平和地区稳定的立场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赞扬。

1998年,58岁的李大使又出使美国,这也使他的外交家生涯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使美3年间,中美关系波澜起伏,峰回路转。

1998年底,克林顿总统访华。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5月发生“炸馆”事件;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11月,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赢”协议》。

2000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纽约会晤,美国会通过PNTR案。

这3年间还有所谓的“政治献金案” “李文和案”以及“人权”问题等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他使美三载,折冲华府,不辱使命,而李大使则自谦是“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End-

文字 | 《走向世界》2001年 

作者 | 苏葵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