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育儿路上,Less is More

2017-08-31 徽仪 一土教育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114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作者:徽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PP,目前金融从业,育有一子一女。业余时间在公号“妈妈笈”(ID:manergy)写作,新浪微博@徽仪,分享带娃创意。


“Less is more”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被建筑界和时尚圈广为使用。我这段时间的领悟是:在育儿方面,其实也完全遵循"Less is more"的原则。

陪练带来的思考

我的领悟来自于最近和老大相处的经历。四岁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开始给孩子选择课外班,我已经非常克制,却仍然给孩子报了三个:钢琴、围棋,还有一个体育类。然而课外班最大的挑战不是上课、不是接送、不是学费,而是每天都需要坚持练习。任何一项特长,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学而不练,靠一周一次的课,根本没什么进步。

说到练习,就需要有人陪练,这就是矛盾的开始。每晚,我们就在“快来练琴了”、“我想和妹妹再玩一会儿”、“先去做题,然后网上下盘棋”、“我想先打会儿牌”、“这个跳音弹的不准确,是向上发力”、“我弹得是对的,就是对的”、“再来一遍”、“为什么”……中周旋,很多时候我憋着一肚子气,他也嘟着个嘴,往往弄得不欢而散。这样的夜晚,比白天上班让人心累一百倍。

有一阵子,妹妹去外地避暑,家里少了一个玩伴,诱惑一下子变少了。晚上的时光变得安静有序。弹琴、对弈、做题、读书,一项接一项,井井有条,在我看来是完美的时间规划:时间利用充分,活动安排充实,孩子进步迅速。然而,我认为好的,孩子不一定也这样认为。

首先是情绪变化,平时俩娃一起疯玩时那种单纯的傻傻的大笑声没有了,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压抑和劳累,他会抱怨:好无聊啊;其次,也影响了亲子关系,我和孩子们一直都是朋友般的关系,但是陪练要求我变成老师,变成上级,盯着他完成任务,纠正他发生的错误。孩子们都是天性崇尚自由,希望被肯定的。陪练过程中一旦出现了批评指正,他就会很沮丧,有时会暴躁、会反抗,亲子关系不再温馨。

有一次因为他总是犯同一个错误,屡教不改,我忍无可忍地吼了他,吼出来的瞬间就后悔了。我只是把自己的压力转给了他,把自己的焦虑压在了他小小的身上。但是我的压力和焦虑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仔细梳理了一遍,找到了答案:

一是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不在于现实怎样,而在于预期过高。有时我生气仅仅是因为我觉得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他却做不好。但是细想,我已经三十多了,我能理解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天大的难点。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

二是来自于比较。我越来越觉得育儿需要坚定不移的三观,以及强大的内心。现在的信息过于发达,商业模式都是利用焦虑。家长们或多或少都会被那些宣传的牛娃案例洗脑,也会下意识和周围的孩子比较。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为什么我们对自己可以百般容忍,找到借口,对孩子却容不得半点瑕疵?归根结底,因为我们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作品。

而他们,不应该是我们的作品。

等他入睡后,我看着这张稚嫩的脸,觉得有点不忍心。才五岁的小朋友,需要承担这么大的任务和压力,接受一个又一个挑战。想想自己五岁的时候,大概只是和弄堂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串门、疯跑、摔跤、过家家。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关于忙碌儿童的文章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家庭组合就是匆忙赶路的孩子+焦头烂额的父母。孩子们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培训班父母们不仅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陪得了兴趣班、搞得定学区房。由此而来的结果是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家庭氛围难得轻松更为可怕的是可能会对孩子长远的成长不利。

来自哈佛的研究

最近我读到一篇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研究结论证明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时间而不是技能上的训练。

这项研究发起人是丹尼斯·坡普(Denise Pope,哈佛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其团队(Challenge Success,一个致力于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团队),他们在调查了易于导致孩子不良行为、心理疾病和学习成绩问题的原因后认为现在的孩子都太专注于学习成绩却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非认知性技能沟通和合作能力也很欠缺。即使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大学也是问题重重。

年幼的孩子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自由活动特别是没有什么具体计划的玩耍和游戏。坡普认为这种没有具体计划的活动恰恰可以使孩子学习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思考自己是谁长大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好朋友意味着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和同伴矛盾等等。而这些认知才是对人生影响最大的。

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他们需要时间休息来放松自我、反思生活,甚至做做白日梦。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补充睡眠比什么都重要然而即使是睡觉的时间都因为课业压力和兴趣班被一点点吞噬。此外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亲子时间都是必须的。

由此坡普团队提出了一个方法:PDF

P — Playtime  游戏时间

D — Downtime 休息时间

F — Family time 亲子时间

他们认为,PDF方法可以让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中寻求一种平衡。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要想健康成长每天都需要这三种放松时间。游戏时间、休息时间和亲子时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因为孩子可以在其中学到重要的生活技能 — 也就是如何成长为快乐、健康的成年人。

家长应该怎样实践?

对于怎样在家实践PDF,坡普也给了具体的指导:

游戏时间(Playtime)

游戏和玩耍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去公园骑自行车、玩玩泥巴、探索大自然、玩角色扮演和想象的游戏、在家里搭帐篷模仿露营等等都是很好的游戏。总之把玩耍的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如果孩子暑假参加了夏令营那么一定要把重心放在上。不要因为错过了一个游戏或者一节课就担心会落后于其他孩子。

不要将孩子的空余时间塞得太满。暑假、周末、放学后都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闲时间。

休息时间(Downtime)

让孩子放松。无论是坐着发呆、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读本闲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小憩一会儿都是很好的休息方法不要去干涉他们。

放假时允许孩子睡懒觉晚一点起床。

允许孩子无所事事这是一种放空。

亲子阅读。读完与孩子一起讨论还可以问他们想要听什么样的文章。

当孩子闲着没事干的时候,控制住自己,不要立即命令孩子去做这做那(当然,如果孩子休闲时间过长,比如好几个小时一直在玩电脑游戏,家长应该加以制止)。

亲子时间(Family time)

把亲子时间作为每日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给生活设定一些小小的仪式,比如选定每周有一晚为游戏之夜、或者墨西哥卷饼之夜”。

一起吃晚餐。

饭后一起散散步。

每周去一次图书馆,不一定非要借书,可以就在图书管理逛一逛,随意看看书。

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需要花钱。比如,和孩子一起去周边的小区、街角的公园逛一逛,重点在于陪伴,以及探索未知空间。

亲子陪伴不一定非要大块时间,每天花20到25分钟就非常有益。

结语

作为家长我也在一边犯错一边思考一边成长。今天还看到一篇郑也夫的文章里面写到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 — 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什么叫兴趣兴趣就是精力不平摊把你的精力侧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计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兴趣就给你做了最好的指导。一般来说,你的长项和你的兴趣是贴合的。而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

这也让我想起最近一年关于人工智能对未来冲击的讨论。当人工智能远远超越人类时人类还能做什么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会逐渐被电脑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会有长久的价值。未来有六种技能最重要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会玩、找到意义感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恐怕就是从没有目的性的玩耍中获得的。

所以放开手放轻松。


本文来自公众号:妈妈笈(ID: manergy)。


-  END  -


推荐阅读 

这件看起来最“容易的事”,90%的家长都没做好

名师徐莉:帮助孩子的前提是什么?

都是从零开始学做父母,凭什么你就成为“育儿达人”?

完全没有艺术细胞的我,如何培养孩子学艺术?

看见才能爱


了解一土学校的建校历程、教学理念、招生介绍,请点击菜单。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