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遵循这5个步,孩子爱上阅读,真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32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Photo by Joel Muniz on Unsplash
本文来自一土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主讲人:祝玉娟(Teresa),一土语文老师;郭小月,一土创校校长、一土北京小学部校长。文字整理:馨竹、归尘雨


写在前面:

适逢暑假,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又立下了关于阅读的flag。在制定书单、执行计划之前,建议您先抽出10分钟,来到一土家长学校,听一听一土老师讲解孩子阅读发展的规律,分享在孩子爱上阅读方面既创新、又诚恳的建议。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阅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阅读是语文学科的起点和核心,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习惯,甚至也和阅读习惯相关。

很多家长对阅读很重视,但又困惑不得法。该怎么读呢?孩子不愿意读?读不懂?怎么和孩子互动?有没有一些系统的结构性的方法?

在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中,一土的语文老师祝老师(Teresa)跟小月校长一起,分享了“阅读的五态”。

第一态

 老师给孩子们读 在一土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会给孩子们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给孩子读书是一种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可以拉进师生关系,也能让孩子享受像父母给孩子读书一样的温暖,无形中,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在家里才能享受到的阅读幸福感。
孩子们往往会乐在其中,不愿意停止。换言之,让孩子热爱阅读、爱上文学并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儿,高质量的陪伴是第一位的。这也是老师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给孩子们大声读一本书的意义,父母平时给孩子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除此之外,老师把成熟读者所具备的素质和策略,如怎么思考、理解、分析、预测展示给学生,是与孩子共读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了一个带领和榜样,孩子们在无形中会意识到原来我的老师是这样思考的,是从这个点进去的,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会学到一些能力和技巧。但在开始读一本书前,我们还需要做一些准备: 第一步:选择一本合适的书 
在读一本书之前,需要先选书,让孩子学会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跟孩子讨论——什么样的书你会觉得太难,什么样的书你会觉得太简单,什么样的书是最合适的?再来定义书的难易程度。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与孩子讨论后发现,太难的书,读得特别慢、特别困难,每页有4个或者更多不认识的字;而太简单的书,会读得特别快,每个字都认识,像骑着自行车下坡一样,太容易了;而最合适的书,读着不快不慢,每页有2-3个不认识的字词,就像在平地上骑自行车一样。但每个孩子的识字水平不太一样,讨论好后,可以让孩子们围绕上面的标准,给书进行分类,之后孩子自己就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选书了。

▍ 第二步:确定书的内容是否是你喜欢的

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引导孩子认识封面、封底,封面给的一些未解答的信息,常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们也可以从封底的书评中去判断这本书的价值、侧重点、我是不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了解是哪一位作者带我们进入这本书的世界,我有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书?出版质量和出版风格也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线索,有些孩子们对条形码和书码也很感兴趣。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阅读看做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在享受一本有血有肉的书。当孩子们对封面封底等信息看得足够多了之后,他们能迅速地对某一本书做判断,修炼一门未来选择优秀书籍和资料的“武功”。

读一本书,我们的着力点常放在读,但读之前还有思考、在思考之前还有体会。

孩子们可以参照这些去了解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并做下面的记录:

1 通过书名,我觉得这本书怎么样?

2 通过封面的图片,我觉得这本书讲了什么?

3 封面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我觉得这本书表达了什么情绪?(活泼的,欢乐的,忧伤的,幻想的……)

4 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个国家的哪位作者?是男士/女士?我还读过他/她的其他的书吗?

5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还发现了……

6 我又读了封底,发现了其他一些信息。

……


▲ 小土豆的记录

那在课堂上,老师是如何给孩子们读书的呢?

▍ 带孩子学习开头和结尾

在带着孩子们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如何开头和结尾。设计一个表格给孩子,一边读一边做记录,就像个存钱罐一样,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各种不同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和案例。

比如说,有一种本书,开头是“又来了!”当老师读出来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特别好奇——谁来了,为什么又来了,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并期望继续往下听。

老师便会和孩子们一起总结这是什么开头形式,孩子们自己就会说出来是“设计悬念”,特别让人愿意往下读。

这样以来,当孩子存储得足够多,写作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便也不会觉得写作很困难了。

▍ 搭建故事结构

当孩子们对书的整体感受还比较弱时,老师会给孩子们一幅爬山的图,里面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帮助孩子们具象化地理解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原来故事是按照这样的曲线起伏发展的。

让孩子练习久了后,在写文章时,也能慢慢有意识地去看,我写的是哪一部分。

老师们给孩子们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阶段。策略也好,技巧也好,都不是老师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做,更不是需要孩子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和老师一起共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一起体会出来的东西。

就像种下一颗种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种子自己生根发芽。

第二态

 整本书阅读 

课堂里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会在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后,把学生按水平分组,这是一个很好的分层教学的机会。而且,老师和学生的书一样,大家人手一册,这样可以让孩子对书有归属感,并且能够在书上记录下任何感触感想。

在阅读一整本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生字,生词怎么办呢?课堂上会设置“迷你课”,在这个环节,老师会集中来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给孩子一些阅读中必要的脚手架。比如让孩子把生词画下来,而不仅仅是教孩子认字、认词。

在阅读中提升理解能力。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会困惑,尤其考过英语阅读理解的人们,我每一句都能读懂啊,为什么我一做题就错呢?这就是因为阅读并不等于理解,从阅读到理解,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阅读并思考,贯穿着阅读的整个过程。阅读到理解需要一些脚手架、需要一些策略,老师一般会用到下面这些脚手架:

问题框架:阅读前的引导,读前看到什么(封面信息)、知道一些什么(比如关于作者的);阅读后的整理和总结。海报:为让孩子有清晰和具象的思考,可以把上述问题归纳整理成一个海报。
表格:用表格的形式,做笔头上的练习和记录。观察、推测、提问、联系、总结。
轮状图:用圆轮状图做梳理,并提出基于文本、与文本相关、甚至超越文本的问题。绘画:阅读时,读到某一段文字,也可以画一画,以增进理解和感受。
通过阅读,发掘书与自身、与世界的联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培养逻辑和独立思考能力,练习思维;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去找并没有唯一答案的答案。阅读不是孤立的,它能够锻炼和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对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都很有帮助。

第三态

 独立阅读/伙伴阅读 在经历了“老师给孩子们读”、“整本书阅读”之后,老师会让孩子带着疑问、带着策略在课堂上进行独立阅读,帮助孩子养成习惯。这时,孩子们往往读得非常投入,经常到了时间都不愿意收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即培养孩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不管是在坐地铁的时候,回家的公交车上等,都可以自然地拿出书来读。在学校,孩子们每周五也有和小伙伴一起阅读的时光。他们可以从家里带喜欢读的书来,你给我读,我给你读,彼此交流书中的兴趣点。伙伴阅读也能满足孩子们分享和互相表达的需求。

第四态

 精读与写作 

整本书阅读有精有略,有轻重有缓急。对于书中精彩的段落或相关知识点,我们就可以拿出来做精读。而读写不分家,二者如何才能更好地联系起来呢?

让孩子从阅读中去体会,体会够了再去写作,就会有文思如泉涌的状态,从“我思考”、到“我想说”,最后到“我想写”。

▍ 让孩子们通过案例和文本,学习想象和描写

找到一个案例故事。比如以巴德的故事为例,巴德喜欢去图书馆读书,观察到的“打瞌睡”景象非常有意思:

“每当看到图书馆里有人翻着书页,你可以想象内页的粉末吹出一口气,慢慢地、悠哉悠哉地堆积在读者的眼皮上让他们的眼睛越来越沉重,重到眨眼的频率越来越慢,最后合上双眼。接着,他们张开嘴巴,脑袋开始上下摇晃,好像苹果在水槽里浮动。不知不觉间,砰、扑通、咚……他们失去意识,一头埋进书里。”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跟故事相关的场景。先问孩子,你见过人打瞌睡吗?有没有观察到打瞌睡会是在什么样的场景呢?孩子们会说上课的时候会打瞌睡、爸爸看电视的时候会打瞌睡等等。

观察到打瞌睡是什么状态了吗?孩子们常常会回答:闭眼睛、不说话啦、流口水、打呼噜…..

读准备好的案例故事给孩子,通过提问,启发孩子进行思考。在和孩子们讨论观察之后,读提前准备好的案例故事(巴德观察到的打瞌睡的场景)给孩子。带着孩子们思考,巴德的观察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他是从哪个角度来观察的?

经过这样观察和对比,孩子们学到一种之前没有思考过的表达角度。原来观察一个人打瞌睡还可以这样说出来,原来还可以吹出一口气,原来还可以眼皮越来越沉重。

通过案例,可以学习文本里面作者的想象力。也得到一种范本,原来文字可以这么表达。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怎么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记录生活。一段精读也能打开孩子的写作之路,并带领着他们看到精彩的世界。▍ 抄写原文、画出来除了读之外,抄写和配插图也会让孩子们对原文更加熟悉,更多体会。抄写每句话的过程也是更深入地跟着作者走了一遍,配图的过程又是把整个段落细细再过一遍,再以图画的方式把整个画面落然纸上。至此,孩子已经通过讨论、写和画的方式用心体会了三遍作者的创作。这时孩子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生活中的小画面,比如弹琴,一起一落弹出音符;骑马,翻身,上马,一个漂亮完整的上马动作;又比如学舞蹈时的劈叉动作。
 经过以上步骤后,一土学生的场景描述▍ 不断地引导提问如果孩子们一时无法进入“我手写我心”的阶段,只是知道怎么开始,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来引导。 比如:写自己的爱好。孩子写完“我爱好踢足球”就没了,不知道再继续写什么了。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地问:你爱踢什么样的足球?半场还是全场?跟谁一起踢?你是怎么踢足球的?踢的时候,是喜欢痛快的感觉还是喜欢踢足球时团队合作的感觉?追问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思维就会慢慢打开了。当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写在『我爱好踢足球』下面,我们能读到的,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经常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孩子慢慢地就也能自己问自己,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也会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第五态

 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爸爸妈妈和孩子感情沟通的桥梁,也是带孩子进入文学世界的机会。但爸爸妈妈也常会困惑,什么时候适合停止亲子阅读呢?

给家长的建议是,该不该停?什么时候停?什么年纪停?以孩子为主,在于孩子是否需要,这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因为只有你前期有充足的、且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保有充盈的内心,之后也才能自信地开始独立行走。

而且,亲子阅读要放下功利心,如果过于在乎读了多少、在意孩子们从阅读中学到了什么,反而会干扰了孩子。试想,如果每读完一段,我们就问孩子,这一段是什么,总结一下,孩子还能继续享受阅读的乐趣吗?如果每次都要总结,我们就生生把整本书的阅读给割裂开了。

跟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过程,才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正确姿势。


写在后面:

祝老师在创新的语文课堂中,通过一个个的“脚手架“来引导孩子,相信,家长们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借鉴这些结构化的方法,更有技巧地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阅读。

同时,在孩子成长的这条路上,亲子关系永远都应该是首位。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放平心态,放下功利心,方法可以有,但心法永远是最重要的。

关于阅读,您和孩子有什么好的方法,发生过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也欢迎在留言里分享,和大家一起交流~

- END -

只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带回家的语文课


寒假里读什么书?13位一土老师走心推荐


随着微信推送规则的变化,或许您已经发现,一土教育的文章并不总能出现在您的推送界面里。下面一些小举动,可以降低咱们彼此错过的几率,您可以: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通往全村社区 | 与认同一土的5000+父母共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