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新冠肺炎“流行后期”的无症状感染率

Xiaoqian Jia TheInnovation创新 2021-06-26

导语●●


准确估计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患病率,对于处于疫情流行后期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人群筛查措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新冠肺炎已在全球大流行,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至2020年3月中旬,中国大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率先进入“流行后期”。面对各地逐渐复工、复产、复学,以及境外人员不断回国的情况,持续有效地控制新冠病毒传播成为抗疫工作的关键。此时,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的病毒传播情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这部分人群的真实比例对相关决策支撑尤为重要。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隔离管控,每日通报具体例数及其转归为有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并开展一定规模的无症状感染者筛查工作,以获取不同地区无症状感染者的准确感染率。根据文献报道和试剂盒生产公司提供的使用说明可知,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已很高。但由于检测过程中的核酸污染、非特异性扩增等原因,检测的特异度仍无法达到100%。




按照贝叶斯公式,当人群的感染率极低时,筛检的阳性预测值也会大幅下降,即检测阳性者中真正感染者的比例会降至一个很低的水平(假阳性率相应上升)[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人员研究发现,4月1日至5月14日期间的本土新发核酸检测阳性人群中,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现1303例无症状感染者,有43例随后出现相关新冠肺炎症状而转归为有症状感染者,转归比例为3.3%(43/1303)。其中在武汉市发现897无症状感染者,仅有7例随后转归为有症状感染者,转归比例为0.8%(7/897)。这两个比例均低于同期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的转归比例,即 58.9%(中国大陆)和77.8%(黑龙江省),以及文献报道的71%-100%。


既往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当[2],其病毒脱落时间甚至长于有症状感染者[3]。无症状感染中有超过70%,甚至高达100%的比例可后续出现症状而被确诊为有症状感染者[4-6],仅有较小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自始至终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注:该部分人群在此被定义为“隐性感染者”,以避免与一般宣传的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概念混淆)。


按照潜伏期为5.2天[7]估计,在研究期间的不同区域场景下,本土地区的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比例理论上应分别为92.5%(中国大陆)和95.1%(武汉市),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100%(中国大陆)和98.6%(黑龙江省)。由此推算,本土地区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未转归比例高达99.2%(中国大陆)和96.5%(武汉),均远高于同期境外输入人群中比例,即40.3%(中国大陆)和22.2%(黑龙江省)。若新冠病毒的致病能力没有显著降低,则未转化比例的差异可能是由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所致。


在假定核酸检测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情况下,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和武汉地区两个场景下的无症状感染率分别为百万分之15和百万分之3.4。若假设无症状感染者中存在20%的隐性感染者,则两者无症状感染率分别升高为万分之1.3和万分之1.1(图1)。假设武汉地区人口为1000万,则两种模拟情景下,当地无症状感染者分别约为340名和1100名。




综上可见,中国大陆地区在流行后期的无症状感染率非常低。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不遗余力地进行大规模筛查,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为控制疫情传播做出巨大努力。





图1 无隐性感染者(A)和假定存在20%的隐性感染者(B)情况下无症状感染者患病率预测结果。图例为特异度取值。


制定无症状感染者相关的具体控制措施,与疫情所处的流行时期有关。当人群的感染率处于极低的水平,若开展大规模社区人群筛查,有必要对检测阳性者进行复测,综合各种检测结果进行确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包括假定所有受试者的结果均为一次检查所得,缺乏试剂盒的真实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详细临床检测资料等。


总体而言,本研究从统计分析角度,结合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和流行特征,解释了疫情后期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率较低的可能原因,相关建议可为其他处于疫情流行后期的地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 合作期刊 The Innovation 第二期发表的Report文章 “Modeling the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投稿: 20200428;接收: 20200721;在线刊出:20200804;

DOI: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100026)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文

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0)30026-6


特别感谢张贤博士在论文设计提供关键支持。该论文所有作者,自疫情以来协同为国家相关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咨询。


参考文献

1.Gao, W., Zheng, K., Ke, J., et al. Advances on the asymptomatic infection of COVID-19 [In Chinese]. Chin J Epidemiol. 41.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00404-00514.

2.Zou L., Ruan F., Huang M., et al. SARS-CoV-2 viral load in upper respiratory specimens of infected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20; 382(12): 1177-9.

3.Long Q., Tang X., Shi Q.,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 Nat Med. 2020. DOI: 10.1038/s41591-020-0965-6.

4.Chen, Y., Wang, A., Yi, B., et al.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n in close contacts of COVID-19 in Ningbo city [In Chinese]. Chin J Epidemiol. 2020;41.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304-00251.

5.Hu, Z., Song, C., Xu, 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4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ith COVID-19 screened among close contacts in Nanjing, China. Sci China Life Sci. 2020; 63(5):706-711.

6.Wang, Y., Liu, Y., Liu, L., et al. Clinical outcome of 55 asymptomatic cases at the time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fected with SARS-Coronavirus-2 in Shenzhen, China. J Infect Dis. 2020. DOI: 10.1093/infdis/jiaa119.

7.Lauer, S.A., Grantz, K.H., Bi, Q., et al.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from publicly reported confirmed cases: estimation and application. Ann Intern Med. M20-0504. 2020. DOI: 10.7326/M20-0504.


作者简介

贾晓倩、陈俊熹和李良景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贾娜和王斌为共同通讯作者。

贾晓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陈俊熹: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李良景: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及蜱媒介传染病研究。


贾娜: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研究员。近年来主要围绕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开展研究,在Nature、Cell、NEJM、Lancet Infect Dis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王斌: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健康研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 Int、Environ Sci Tech、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环境化学等中外核心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