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遥古感今,走向未来的空间考古

Lei Luo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3-27

导 读


遥感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传统又不断创新的分支方向,百年来凭借其大范围、多尺度、快速、无损探测等技术特点在考古调查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近年来,遥感考古发展遭遇了理论与技术的瓶颈而缓步不前。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郭华东团队探讨了人工智能(AI)、大数据(BD)、信息基础设施(CI)以及数字孪生(DT)赋能的遥感考古技术革新,创新性地提出了物理、精神、社会、赛博空间四元一体的遥感考古新范式


1923年,英国学者O.G.S. Crawford首次描述了航空摄影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奠定了遥感考古发展的基石。近年来,AI,BD,CI以及DT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与快速发展,为实现遥感考古技术革新和研究范式转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图1)。

图1 图文摘要


下一个百年的遥感考古

面向下一个百年,AI技术与遥感考古深度集成是最有希望实现海量考古遗址探测识别的手段。AI遥感考古为考古知识发现与考古大数据挖掘提供了新途径,既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细微的考古特征,还可以实现考古景观或古地形地貌的恢复与重建。

面向下一个百年,BD技术与遥感考古融合应用将引发过去人与环境关系认知从模型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大数据驱动的遥感考古旨在发现海量数据中隐藏的关系,并为认知和理解过去人类活动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提供基于数据的解决思路。

面向下一个百年,CI技术蓬勃发展和遥感影像等地球大数据的全球开放获取为公共参与考古调查与研究带来了新契机,有望成为遥感考古普及的重大转折。CI与BD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有助于推动遥感考古从一门专门科学走向公众科学

面向下一个百年,DT技术与遥感考古的深度融合将实现考古遗存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多维数字化存档,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考古遗存破坏风险提供新策略。DT和CI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促进遥感考古从研究物质遗存向研究孪生遗存转变


空间考古:遥感考古新发展

作为遥感考古新发展的空间考古包括人类对过去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诸多新解读,涵盖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以及赛博空间的认知范畴,通过AI,BD,CI,DT赋能遥感考古技术革新,推动遥感考古从物理一元空间解析到四元一体高维认知的研究范式转移,支持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以及过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空间考古将利用大数据获取过去人类活动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空间实践)的证据或信息,进而综合运用AI,BD,CI,DT等技术完成考古调查、遗址空间分布模式解释以及遗存数字化等工作(空间表征),并基于这些空间表征在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中实现对过去空间实践与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表征空间)的重建或再现。

空间考古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学科融合与交叉创新,旨在将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形式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优势与特长紧密融合起来,帮助人类认知和理解过去,应对当前面临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并寻找走向未来的可持续方案


总结与展望

过去一百年里,从遗址探测到文明探究,遥感考古从未缺席,致广大而尽精微。面向下一个百年,空间考古将扩大并深化遥感考古研究的时空领域和知识发现,支撑考古学家回答人类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演进路径以及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此外,基于宏观时空视角,未来的广义空间考古还可以涵盖利用遥感对天观测技术探索其它天体形成和演化以及寻找地外智能的星系考古。




责任编辑


洪子健    浙江大学

胡国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2)00131-X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三卷第六期以Editorial发表的“Remote sensing archaeology: The next century” (投稿: 2022-07-13;接收: 2022-10-08;在线刊出: 2022-10-10)。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2.100335


引用格式:Luo L., Wang X., Guo H. (2022). Remote sensing archaeology: The next century. The Innovation. 3(6),100335.



作者简介


郭华东,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国际科学理事会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使命高级别委员会委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和《地球大数据》主编,曾任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2018-2021)。


王心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世界遗产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数字遗产、空间考古、自然地理等研究,已发表论著170余篇(部)。


骆 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研究一部部长、国际古迹古遗址理事会空天遗产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从事空间考古、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认知、生物多样性遥感等研究。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预测中国城市能否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The Innovation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助力可持续发展

The Innovation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升区域整体可持续性?

The Innovation | 创新海洋负排放范式 · 展现全球碳中和前景

The Innovation | 迈向全球可持续草地生态系统的新征程

The Innovation | 碳中和技术与前景

The Innovation | 科学家构建首个近实时全球碳地图

The Innovation | 碳中和:通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49个国家;已被112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第3卷第6期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