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民俗——拗九节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拗九节吃拗九粥,其实这个节日民俗只是福州十邑地区特有的,因此,准确地是


福州民俗



正月十五过后,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平常,然而南方的省会城市——福州,却在正月末仍有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拗九节。



农历正月廿九日这天,福州十邑(以福州方言十县市的通称)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这种食物称为“拗九粥”,可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福州十邑地区的习俗是,家有出嫁的女儿,“拗九节”这天必定要亲手做上“拗九粥”,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一并送回娘家,孝敬父母,寓意祝福健康平安。

如今,这个传统节日已成为亲朋好友、邻里相识互相赠送“拗九粥”的习俗。

那么

“拗九节”源于何时,无据可考。

但民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传说。


1

传说之一


根据“目连救母”的故事演绎成节日的。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黝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



福州民俗中,正月分“三九”,即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无论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民俗认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因此,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逐渐形成“拗九节”,以祝福父母平安、健康。


2

传说之二


“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

清代学者林祖焘在《闽中岁时杂咏》写道:“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如果“拗九节”出自


目连救母



的典故,那么就跟佛教的《佛说盂兰盆经》有关。只是佛教的“盂兰盆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办,而“拗九节”却在农历正月二十九。

据考,佛教传入福州大约在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建有药山院、灵塔寺、绍因寺、建造寺、林泉寺等。福州的佛教盛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有“佛国”之称。因此,“拗九节”应该是福州十邑地区一个古老的民俗。



往期精彩

福建美食地图大全

和珅住过福建吗?

一城一人一故事——林薇因

晋江,有一片藏在现代都市里的传统古建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