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供销社与食堂“又回来了”,为何有人欢喜有人忧?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进入十一月,“供销社与食堂”的话题出现频率开始剧增,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议题。

“供销社与食堂”这个名词,对于“80后”显然是个陌生的词汇,因为它们产生并存在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

先说说“食堂”这个名词,笔者孤陋寡闻,只知道出自唐朝诗人兼政治家柳宗元笔下的“贞元十八年五月某日,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也。”。据说,食堂是唐代官员宴客之场所,今天的日本和韩国,餐厅仍沿用汉字“食堂”两字。到了1958年夏天,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遍布神州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吃饭不用钱”成了“跃进”提前进入人类理想主义社会的标识。

据60岁以上的人说,当年农村的国营供销合作社,是村里唯一可以买到物品的地方,只有“供销”,没有“合作”的功用。供销员爱理不理的傲慢态度,令光顾者胆战心惊,生怕买到东西。当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手中没有“粮票、油票、肉票、布票、食品票”,到供销社也是无济于事,只能眼观寥寥无几的物品。

今非昔比,当然今天的供销合作社已经不是昔时“村里唯一卖东西”的地方了。其实,供销社这个职能部门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后一直存在着,只是自“改革开放”后规模逐渐缩小,功能也弱化了。如今的农村供销社,已经不是只管卖货了,还需要到农民家收购,通过全国联网信息优势进行调配并包销,使得农民无忧无虑地只管种植,收获成果后,“一手交货,一手收钱”。

如今的供销合作社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一供一销”为农民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新功能定位,体现了供销合作社连接城乡商品流通的独特作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农民种粮最担心的是种子问题,国营供销合作社就担当起粮种没有虚假的责任担当,让农民买“放心粮种”踏实地种植,确保有个好收成;再如,柑橘大丰年,果农或许正愁于挂满枝头的果实无处销售时,供销合作社就可以网络优势调配到有需要的市场进行贩售,解决了果农的销售聚道担忧,真正实现了“供销与合作”。

食堂亦如此,如今的食堂多见于城镇,或称“长者食堂”,或谓“社区助老食堂”。据说,这类新型食堂“起源”于老年常住人口密集且物价偏高的大上海,2007年上海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首开“社区食堂”后,2019年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施项目。如今的上海,遍布社区的老年助餐点达1200多个,日服务17万人口之众。

今天的“供销社与食堂”没有万恶的资本介入,员工领着政府的俸禄,不以利润率为目的。“供销合作社”砍断了中间商的利润差价,于种植者和消费者均有利;“长者食堂”解决了退休工薪阶层银发长者的吃饭问题,亲民的价格,实惠又安全,吃出健康的幸福感。

在城镇,扶老助困或许是社会热点议题,助老食堂并没有“一刀切”地搞行政垄断,而是给普通市民在舌尖上有更多的选择,是人民政府的一项亲民工程。

由此可见,吃了亲民饭菜食堂的长者,有了“供销合作社”保障农民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就无需担心会回到那个“吃大锅饭”和“计划经济时代”了。




往期推荐



“沙县小吃”,您吃过几种?

中文(普通话)的英语单词为什么叫“Mandarin”?

中国最美六大草原

为什么叫作“桃花运”?

外星人究竟有没有到访过地球?《山海经》要告诉我们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