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欧被戴高乐羞辱,脱欧遭遇艰难险阻,英国无法摆脱的欧罗巴诅咒

关不羽 冰川思享号 2019-04-05

关不羽

专栏作家。人称“两脚书橱”,其实是个胖子。人生理想码字,平生所误贪吃。

专栏文章:

《iG夺冠,王思聪的“精神弑父”》

《大师归矣,只留下我们,作青春的遗民》

《化蜜糖为毒药,长租公寓爆仓是必然的!》

《硬核科幻,中国风,好鸡汤:流浪地球一锅乱炖》

《椰树“大胸美女”背后的美工老板王光兴,及其渐行渐远的时代》



如果没有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的跨海征服,英国的历史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大部分历史教科书中,对征服者威廉之前的英国史大都一笔带过,正是这场跨过英吉利海峡的征服,正式把英格兰拖入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人们赋予了英国历史一个开端,以匹配她的欧洲身份。



01

被卷入欧洲


仅仅在威廉征服之前30年,克努特大帝创立了一个丹麦-英国的海洋帝国。以维京人的视角看待世界——陆地只是连接海洋的“桥梁”,而海洋才是真正的“国土”。这种视角与同时代的欧陆迥异,罗马帝国覆亡后,欧罗巴的重心已经不再是地中海,而是转向了逼仄的陆地。当威廉的白马步入伦敦时,也埋葬了英格兰面对海洋的选择。


 ▲欧洲大陆版图(图/图虫创意)


从此,英格兰陷入了欧陆的梦魇。诺曼底王朝对这块新征服的领地还算是花了些治理的功夫,继之而起的安茹王朝却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欧陆的纷争。所谓“英法百年战争”,其实是跨海峡的安茹帝国与法兰西王国、勃艮第公国之间的欧陆纷争。英格兰只是安茹帝国庞大资产的一部分,只能徒劳地把资源投入到欧陆的深渊,以及为失败的君主提供喘息之地。大部分时间里,金雀花的王旗都在欧陆飘扬,留给英格兰的都是不靠谱的代理人恣意妄为。“狮心王”理查在位十年期间,驾临英格兰不过区区两次。

 

更为讽刺的是,直到“失地王”约翰败光了全部欧陆财产,英格兰脖子上的项圈才被松开,著名的《大宪章》诞生就是松开项圈的保证书。

 

然而,梦魇并未消失。虽然1588年,都铎王朝的一代明君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神话被大书特书,但那次胜利更多是因为天气的侥幸,而且只是西班牙五次远征中的一次,如果不是奇迹般的好运,任何一次西班牙的铁锤落下,都将轻易碾碎这个没有常备军的岛国。

 

女王脸上厚厚的粉底,未尝不是为了掩盖对欧陆巨人的惊恐。西班牙更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其霸权一直维持到1639年的唐斯海战,这场西班牙和荷兰的战争却在英国海域发生,而宣布中立的英格兰却无力干预,只能忍受屈辱。



02

海洋帝国的重现


幸运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清晰地意识到“争雄大陆”毫无前途,拓展海疆才是英格兰的前途所在。海外殖民的巨大成功造就了新一代的海洋帝国,这是古老的克努特帝国全球版——以大西洋为起点,没有终点,史称日不落帝国。

 

但是,大洋的胜利者仍然无法摆脱欧陆的阴影。欧陆争霸的游戏总是诞生出“大魔王”的角色,英吉利海峡从来不是有力的防线,满腹狐疑的英国人总是感受到欧陆强者的威胁。有时是神经过敏,比如对教皇的厌恶总是充满了阴谋论的气息,但大部分都是有根有据。


▲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的白崖和多佛港,距离英国仅34公里(图/图虫创意)

 

战争的乌云一次又一次从欧陆袭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拿破仑战争,参战的英国均以胜利告终,但换来的只是一点安全感,代价却是大量的财富和生命。

 

19世纪晚期,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完成了“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企图以斡旋和协调者的身份维持大陆的均势,避免结盟以保持自身的行动自由。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一本意不坏的政策在现实中更像是“幕后黑手”的操弄,四处碰壁。保守党为此批评自由党的外交政策是“他们成功地使欧洲大陆各国协调一致地反对我们”。

 

“光荣孤立”并没有换来安全,英国一次次卷入欧陆的烽火。此时英国军人所面对的不再是中世纪骑士战争的优雅堂皇,而是现代战争的肮脏绞肉机。克里米亚战争,参战的十万英国士兵和水手中,两万人在遥远的黑海之滨丧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为英格兰增加了十万座墓碑;第二次世界大战,27万英国军人的生命消逝。


▲一战中的英国士兵(图/网络)


因此,不要低估英国人对欧陆的疑惧,这是一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情感,是家族墓园里幽灵的叹息。英国贴着的“欧洲国家”标签,是用无谓的鲜血书写的。

 


03

无奈的选择

 

日不落帝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终于迎来了夕阳红。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帝国时代正式宣告终结——其实此前已经名存实亡很久了。聊以慰籍的是,帝国的残骸塑造成了“英联邦”,仍然发挥着特殊的经济作用,比如互免签证和关税同盟。而“英美特殊关系”的存在,也让英国更为安心。

 

与此同时,欧陆却是一片狼藉,德国被肢解,法国和意大利名实具损,也无法承担世界一极的角色。老帝国颓势难挽,但新帝国气势如虹。苏联的阴影冉冉升起,唯有美国可以与之对抗。“老欧洲”不得不接受美国的庇护,场面尴尬。

 

与英美之间“父子情深”不同,法兰西对美国执牛耳的局面是别有心肠。“昔与尔为邻,今与尔为臣”的境况肯定不是骄傲的高卢雄鸡所能接受的。1959年戴高乐执掌法国后,欧洲联合的速度加快,以“抱团取暖”强化独立于美国的立场。


▲1944年,图中戴着军帽走在最前方的是戴高乐将军(图/视觉中国) 


最有趣的是美国的态度,美国对“英美特殊关系”有自己的底线。美国人对殖民主义的天然反感,以及寻求国际领导权的现实诉求,决定了英美之间的目标冲突。英国的战后外交框架显得不切实际。

 

按照丘吉尔著名的“三环外交”设想:以第一环英联邦和大英帝国作为力量的基础;利用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借重美国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国地位;进而利用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谋取西欧的领导权。

 

可惜每一环都有问题。美国无意配合英国维持“帝国形象”,尤为反对其维持在原殖民地的特殊权益。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美国不惜对英国发出军事威胁,体现了“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的矛盾。而且,美国人知道戴高乐是个“坏孩子”,却视之为“有用的坏孩子”——欧洲能够一定程度上自立,美国的防务压力显然减轻不少。英国的本意是挟美自重,成为“第三环”的领导者,但美国对英国的角色设定可没有那么重要,只希望英国可以成为一个欧洲联合体之中的坚实盟友,因此敦促英国加入欧洲联合的进程。“英美特殊关系”同床异梦,让英国的“孤立”不怎么光荣。

 

更致命的是经济。英国的走向是两个“超主权联合”之间的经济竞争——英联邦VS欧洲联合体,而英联邦迅速败下阵来。二战后的英联邦一度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英国在联邦范围内实现了一半的出口,但是这个不错的开局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英国的实业界在市场保护中不思进取,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迟缓。当英联邦成员逐步经济上更为自主时,现成的市场开始萎缩,英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问题凸显。


国内的经济形势也很不乐观,艾德礼政府执政以来,把经济拖入了福利主义的轨道,维持战时的计划经济模式,英国经济从此陷入泥沼。1950年到1969年的二十年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都在2.6%左右,仅为法、意等欧陆国家的一半左右。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英国病”。外交、政治、经济的三重逼迫,留给英国的选择并不多。1961年英国第一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诞生(图/图虫创意)


更可悲的是,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申请,并且在其后的67年再次否决。甚至在戴高乐离任后,他对英国的“诅咒”依然有效——英国必须公开放弃“英美特殊关系”才能加入欧洲俱乐部。很明显,这是一种形式上的羞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1971年英国履行了这一“效忠仪式”,才换来了两年后的正式加入——同时宣布退出了英联邦的关税联盟,这是帝国最后的葬礼。

 

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剧烈的痛苦和羞辱,很难想象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


 

04

分手并非意外


即使加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仍然是异类。作为欧盟两大支柱的欧元区和申根区,都没有英国的影子。她在欧盟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远远不及德、法的领导地位。而“英美特殊关系”当然不会因为一次公开宣告结束,撒切尔—里根时代、布莱尔—小布什时代体现的特殊关系远超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可以称为“一体化”的成就是:欧陆和英国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的趋同。福利社会主义、全球主义、环保主义等欧盟标准已经跨越了英吉利海峡,成为了英国社会的主流。撒切尔夫人离开唐宁街十号的背影,就是英式保守主义的最后谢幕。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套“欧洲共识”终于把欧盟的元气也消耗殆尽,“英国病”没好,“欧洲病”又来了。如今欧盟已经处于危机边缘,英国选择“下船”意料之中。


▲2016年6月24日,选举监察人正式宣布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图/东方IC)


但是,“下船”就能走出困境吗?“脱欧”仅仅反映的是英国社会对现状不满的情绪产物,英国的重重问题主要是自身因素。“欧盟的拖累”并不存在于现实。比如成为焦点的移民争议,不属于申根区的英国主要移民来源是原殖民地的印巴,近年来中国移民增加迅速,最后才是欧盟内部的波兰。而“难民问题”对英国也没有形成太大的冲击。脱离欧盟唯一的好处是,可以不受欧盟社会政策标准的约束迅速推行有力的改革,可是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内部。

 

2018年,英国的税负水平已经达到了50年来最高,占GDP的34.6%。而英国民调机构统计显示仅4%的受访者支持政府增加税收和减少开支。改革,没有任何可能,和脱欧与否无关。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冰川精华


寻找一个不可言说的无政府主义者


在巴黎遭遇黑车、偷窃、罚款


还靠放开生育解决劳动力短缺?


钱锺书真的看不起陈寅恪?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