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杜厦奖学金 | 邹欣悦:我的血液里有涌动的色彩

南大学工 南大育教 2024-05-03

这是邹欣悦在南大度过的第三年。过去的近三年里,她仿佛备有装满热忱与活力的蓄电池:
是广告学专业课上笃定自信的汇报者,是新闻传播学院专业选修课的助教,是小蓝鲸草地音乐节中的歌唱者,是在年度剧《土拨鼠之日》幕后掌舵的导演。
“我这个人就是冲动型人格,想到什么就立马去做。我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她说。



01

把“有趣”作为初心




在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时,邹欣悦并没有与父母进行商量,而是先斩后奏选择进入新闻传播学院学习。“对我而言,一开始选择广告的初心其实蛮幼稚的,就是我觉得它有趣。”比起他人对广告“像是路边印刷小广告”的刻板印象,她认为广告应该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专业或职业。于是她选择广告作为自己的专业。“我只是觉得,我在里面会很好玩,我对广告是有热情、有兴趣的。”以“有趣”为名的初心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化。邹欣悦对广告的理解受到了两次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次是在专业分流咨询时,胡菡菡老师说‘广告需要洞察’。”当时,她觉得广告需要洞察人心,发现痛点,发挥创意。“第二次是在朱江丽老师的课堂上,她在回答我的问题时跟我说,‘广告并不是要套路消费者,它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看起来像是很简单的四个字,却道明了许多专业学习的共通点,不同专业的价值在于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邹欣悦认为,作为广告人如果带着这种“解决问题”的心行动,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意义所在。“事实上,我很清楚很多时候,仅仅凭借推出或推广一种新产品、新服务,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但如果我们能帮助人们缓解这种问题,或者提供更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那我会觉得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0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走错路的时候。大二下学期的《社会研究方法》曾经给邹欣悦带来困难与考验。当时已经是四月份,投入颇多的第一个选题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也不建议继续推进下去;就像是投入了过多的沉没成本,没有带来任何水花。

《社会研究方法》线下讨论

“那一天好像是特别糟糕的一天,原定的选题不得不放弃,课外生活也有些不顺利;我一个人站在阳台上落泪,边哭边思考,”邹欣悦回忆道,“一开始我想逃避,大家都很痛苦焦虑,没办法立即找到出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我到底有没有那种重新再来的勇气?”她当然有这种从头再来的勇气——放下原有的选题思路,抛弃已完成的文献综述,“我们已经不是从零基础开始了,我们有方法也有方向,这样的话,我们在正确的路上走起来就会是原来的好几倍速度。”下定决心,从头开始,只要拥有打破僵局的勇气,翻越过名为“挫折”的高山,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些走错的路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有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她意识到即使结果不完美,过程也是一种历练与成长。她在市场营销的课堂上得到了更深的体会。“这门课其实我认为我们小组一直进行得蛮顺利的,也收获了很多认可。期末有一个最终的汇报,朱老师邀请了外界人士来为我们打分,评出一至五名;而我们组当时拿了第三,很居中的名次。”邹欣悦说,“我记得当时朱老师问我,对这个结果甘不甘心、满不满意。”她不愿意用既定且僵硬的标准来评定付出,她觉得课堂中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得到第几名更重要。“所以我对名次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到不甘心或是不满。因为我们团队在做那次市场调查的过程中一直是很有活力、甚至享受的状态,而且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已经意识到不足之处,也明白了什么才是好的。”对于邹欣悦来说,付出一个学期努力的课程,不一定就会有一个所谓的“好结果”;而在过程中汲取到的知识、收获的成长回忆,才是最为重要的。



03

大幕拉开的时候




与繁忙的课业同步进行的,还有歌声魅影音乐剧社年度剧《土拨鼠之日》。大幕拉开,场灯开启。2022年5月30日,剧目上演至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邹欣悦站在恩玲剧场的操控台后哭了二十多分钟。“在演到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突然才有了一切都要结束了的实感,就是这么痛苦的八个月,我竟然觉得很不舍,好像我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很忙很累,但心里总有一个很大的期待。”时间回到2020年。大学刚入学的时候,她对音乐剧的了解仅限于中学音乐课上放映的《猫》、《歌剧魅影》选段,并没有想要进入音乐剧社;只是恰好在合唱团的面试准备时,被当时年度剧的导演询问说“愿不愿意来歌魅(即歌声魅影音乐剧社)的面试”,之后便加入了歌魅,并逐渐为音乐剧这一特别的艺术形式所着迷。“就像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狂欢。”接下来的一年里,她扮演了第16届年度剧《致埃文·汉森》中的Alana Beck,这是一个穿梭于各种实习工作与社区服务的“时间管理大师”角色。那时候每天进入角色,唱唱演演,有着纯粹的快乐。在第17届年度剧中,她摇身一变,从“演员邹欣悦”成为了“导演邹欣悦”。面对已知的忙碌,她很纠结:“那个暑假很煎熬,有害怕也有担心。如果没有那么忙碌的话,我会马不停蹄、义无反顾地去做;但事实是,大二专业课才刚刚要开始。”
为了年度剧的上演,邹欣悦从大一暑假就开始做好计划:“每个月、每个季度,我们需要做什么;在排练表上也有规划。在列计划的时候,我也把专业学习的任务列进去,这不仅是年度剧的规划,也是我个人的规划。”选定剧本后就是准备角色,反复看原版剧目;开学之后三轮面试选定演员,并在学期内完成对剧目中所有歌曲的学习;寒假里的十几天每天都在排练室里度过,准备好演员、道具上下台的脚本,确定好服化道等工作的推进;进入下学期,日常排练与早功持续进行,排练之余拍摄定妆照、去录音棚录音,到剧场里实地彩排……“有那么一段时间,年度剧马上要上演,课程大作业也到了需要发力的时候,我的计划基本上是以小时为单位的。”邹欣悦说。

邹欣悦在排练现场(左一)

从台前到幕后,遇到的困难并不少。2022年4月,疫情严重,校内封闭管理。男女主角都是鼓楼校区的同学,无法进入仙林校区参与联排。在排练室,男女主的台词只能由剧组人员代念,其他的18个演员只能对着空气表演。“当时我就想,没有男女主角,我们对着空气表演都能把一部剧过下来,还有什么可怕的。”联排过后,气氛些许低沉,大家的心情有些沉重,担心准备了好几个月的剧目无法如期上演。邹欣悦为大家打气:“当时我开玩笑,说在座的诸位,如果咱们这个剧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都做出来了,以后你们都是人中龙凤。几十个人听了我的话之后,都围坐在一起大笑。”她认为自己是导演,是最不能倒下的人;她需要对自己负责,对剧组负责,对100多人的制作团队负责,对所有排队领票的观众负责。

歌声魅影音乐剧社第17届年度剧《土拨鼠之日》剧照

毫无疑问,《土拨鼠之日》为观众们呈现了精彩的舞台,也收获了热烈的反响。邹欣悦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作品,是与剧组中的所有人一起运作的一个真正的作品。这个剧社汇聚了来自南大本硕博各个年级的学生, “我从来不认为歌魅只是一个学生社团,我们用专业剧社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说。“以前觉得在台上表演,能够被大家看到是一件很棒的事;当了导演之后,大家知不知道我是谁并不重要,但如果记住了一部剧,并觉得它演得不错,那就好了。” 邹欣悦说,“在歌魅,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是一个团体,就像家一样;我从来不觉得我是一个人,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04

拓宽生命的宽度




在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之外,邹欣悦还担任过新闻传播学院专业选修课《Smartphone Storytelling》和《International Reporting》助教。“《Smartphone Storytelling》这门课让我觉得讲故事是一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情,讲述自己的故事,做真实的自己。”在“助教”这一新的身份下,她在沟通交流、处理学业事务上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此外,她也初尝了学术研究带来的果实。她参与南京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并获得国家级优秀项目的成果。“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挫折,当时没有任何关于学术研究的经验和基础,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东西是什么。”这次关于学术的尝试给她带来了很多启发:一是在前期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准备,二是学术研究是要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并要得到落地。邹欣悦积极在实践的原野上进行躬耕。2022年暑假,她参与了建行江苏省分行与新传院合作的南大新传院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社会实践。一开始,她并没有很多关于新闻采访的经验,而在实践中她也慢慢体会到沟通交流的作用价值。“社会实践中有很多东西是坐在课堂里学不到的,而是要真正进入到社会中与人沟通才能获得的;乡村振兴和基层工作需要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有所收获。”这次社会实践为前期调研埋下了种子,之后,她与所在的团队将会继续延展其中的内容,持续深入话题,将其变为一个学术研究,能够对社会有所裨益。

邹欣悦参与南大新传院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社会实践


而对于尚未铺陈开来的那些未知,邹欣悦是充满憧憬的。“能把握住自己的节奏,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她说,“我希望能做出规划与打算,往长远一些的地方去思考,也希望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尽管可能与专业学习无关。”她的血液里有涌动的色彩。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里,她想要多多尝试,慢慢探索,找到可以为之坚持的事;在这片辽阔的海面上,能够掌握有自己的风帆。
图片 | 邹欣悦采访 | 邱子涵美编 | 史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