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侠非侠:贫穷让我的北大生涯变了味

空间作者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0-09-05


题图来自网络

贫穷不仅限制了我的想象,更限制了我行动,限制了我的生命方向,让我的人生选择变得异常狭窄。


一个清寒学子的北大成长史(8)
为5元助学金险些跟班长翻脸

贫穷让我的北大生涯变了味


文/侠非侠


上北大后,我首要的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当时,我哥哥答应每个月给我15元钱(这已经是他可以支持我的极限了,他每个月工资只有37.5元,后来才涨到70多元),但这连吃饭都不够。前面说过了,我即使最节省,每个月光吃饭都得至少21元。还要买生活用品,每个月的生活费,最低最低,也不能少于30元。整整差了一半。这怎么办呢?


当年好在国家对大学生有助学金,生活困难的同学可以申请。当年北大学生助学金分三档,一等每月20元,二等15元,三等10元。于是,我赶紧写了申请,通过班长老韩交了上去,学校对于我的申请及我的家庭情况作了调查。我当时觉得,从我们班同学的情况来看,我肯定应该发一等助学金的。我心里盘算着,若能得一等助学金,加上哥哥给的钱,虽然仍然有点紧,生活基本上可以保证了。


但结果,申请批下来后,我才是二等助学金。当时,班长老韩通知我时,我因极度失望,对着老韩就发了脾气。我质问他,为何不是一等,而是二等?这个班谁比我更有资格获得一等?老韩应该是从无经历过这事,也肯定无法理解我之窘迫,所以,对于我如此激烈的反应,有点懵了。不过,他应该是看见了我脸色非常不好,赶紧让我别着急,他再向学校反映,看能不能调整。


过了几天,老韩告诉我助学金可以调整,但要重新写申请。这让我非常恼火,我觉得本来我就该得一等的,却被批为二等,本身就不公平。是学校先错了,也是班长老韩办事不力,他们本该自动改正,现在却为了5元钱,让我低三下四写申请,我说我难以忍受。老韩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对于我的坏脾气,他并没怎么在意,一个劲地劝解。我最后还是重新写了申请。两个多月后,我的申请被批准了,助学金升为一等。终于让我的主要问题得以缓解。


当然,这助学金问题的解决,还只是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其他的花费也需要,我每个月还是得面临经济的窘迫,让我在北大生活的日子,只能是能省则省。


当年,北大总共有六七个学生食堂,再加上一个教师食堂,一个留学生食堂。那些食堂听说都是各自承包了,为了竞争,饭菜情况和价格虽总体差不多,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了解每个食堂的情况,刚入校时,我几乎把每个食堂都尝了个遍。我在充分调查后发觉,离我们32楼最近的学三食堂,既是北大最大的学生食堂(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就餐),又是饭菜品种最齐全,价格最为便宜的。学三食堂的饭菜,可以说是北大食堂的标准饭菜,其他食堂有的,这里基本都有。其他食堂没有的,学三食堂很多也有。当然,也有其他食堂有的,学三食堂没有。那就是那些食堂的新花样,特色了。


学三食堂正处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是教学区进入生活区的节点上,既近又顺道。于是,我就把学三食堂敲定为我的定点食堂。北大四年,我基本上都是在这个食堂用餐。尽管学一、学二也在宿舍区里,相隔并不远。学四食堂在图书馆附近,若在图书馆上自习,本来比较方便,我还是很少去。因为我发觉那里吃的人较少,比较便宜的菜少,也很容易早早就卖完了。为了省钱,即使绕道,我也会到学三食堂就餐。


学校食堂中,最好的是留学生食堂,在勺园,分中西式,还有清真,也是最贵的,大学四年,我几乎连门都没进过。其次是教师员工食堂,在五四操场边,离四教最近,而我们上课最多的就是在四教,本来就餐最方便。但我也很少去。主要是这个食堂是面向老师职工的,菜品好一些,也较贵。我太穷,吃不起。


在我们宿舍,只有老门和老刘他们常去。尤其是老门,他家经济情况比较好,基本上是把这个食堂列为定点了。这个食堂有真正的小炒(每个菜现点现炒,价格差不多贵一倍),老门去时,常买一种北京酱香排骨,那是一根根肋骨,整条整条蒸煮,又香又脆,骨头可以嚼烂吞了吃,尤其是从排骨中吸骨髓,又香又甜。


有时老门买了排骨,带回宿舍慢慢吃,敲骨吸髓,真是香极了,让我只吞口水。我曾忍不住去买过尝尝,感觉上真是世上最美味,吃过一次后,回味很久。离开北大后,想起北大的食堂,我最怀念就是那份排骨香。可后来,我再回北大,或者是到北京,可无论如何寻觅,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除了定点学三食堂,我也想方设法找到最省钱的饮食搭配方式。当时,学三食堂,早上一般供应馒头、包子加一勺咸菜,这个总共5分钱。而稀饭和豆浆、玉米粥,则是免费的,摆在饭厅一角,自己动手。刚开始时,我对于吃玉米粥简直难以忍受,因为那玉米粥中有玉米渣,喝到肚里很不舒服。但是,喝完了后,很经饿。而那些稀饭和豆浆虽然味道好些,但是清汤寡水的,喝完后很快就饿了。所以,后来,我每天早上就尽量喝难喝的玉米粥,这样一整个上午,就不会那么容易饿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有时为了省钱,我连包子馒头都不买,就站在玉米粥桶前,舀了一碗又一碗,常常不用勺,拿起碗像鲁智深喝酒一样,一仰脖子就咕咕地倒进肚内。后来听说因为有人写文章说玉米粥是猪狗食,北大食堂给学生吃,有损学校的声誉。学生食堂把玉米粥给撤销了,不再卖了,这让我一直感到很遗憾,也非常想念它。


中午和晚餐,食堂供应热菜。那时的菜,一般是每份5角钱,主要是青椒炒肉丝、苏造肉、木须肉、土豆肉丝、鱼香肉丝等,名字都挺好听的,听说,还有些是宫廷御菜名呢!为了省钱,我在校时吃的最多是四毛钱的木须肉和三毛钱的苏造肉,改善生活就买五毛钱的青椒炒肉丝或鱼香肉丝。最贵的是香蒸排骨,要1元钱,我只能很长时间才偶一为之,以解口馋。


我在学校时,还要用粮票。我们大学生按国家标准是,男每月36斤,其中20斤面票,16斤米票。女生是32斤。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吃面也可以,只是不能长吃,吃久了就受不了,而老门、老刘两个北方佬则刚好相反,他们习惯了吃面食,见了大米饭就受不了,于是每个月,我的面票基本都是跟他们换米票,大家各得其所。尤其是老门,简直是个面篓子,可以一天三顿吃馒头、包子。有时直接在食堂买根大葱、生黄瓜就着硬馒头吃的津津有味,把我们几个南方佬看得目瞪口呆。


除了在饮食上省,在日常生活上,也是省到极点。那时北京开始流行牛仔裤,我当时第一时间买了来穿。我那当然不是赶时髦,而是因为牛仔服既便宜,又耐穿,一次可以穿很久不用换,这样帮我省钱又省事。


另外,我是基本上不出校门,很少买书,更别说买零食,尽量不花钱。记得第一个学期,因为同学们还不大熟悉,班里几个活跃分子经常组织活动,以方便同学们增进了解。活动一般是到市内找个地方玩或去郊外。参加了几次后,我就不参加了,因为每次活动都要花钱。虽然一般只要几块钱,但对于开支那么紧的我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我必须首先保住饭菜钱。这样让我就跟同班同学们交往少了很多。因此,有同学以为我这个人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往,这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我穷。他们哪里知道,我对于同班同学一起外出游玩是非常渴盼的。


就是在这样窘迫的经济状态下,我每天除了上课、自习就是回宿舍、吃饭。课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周而复始。在北京四年,除了一些公园外,只要花钱多一点的地方,我都没去过,更别说去其他地方旅行了。天津、承德、保定、北戴河,那么近的几个名胜宝地,我都没去过。在北京四年,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八达岭长城了,其他的如鹫峰、潭柘寺也都是因为班里搞活动沾了集体的光才去过。就是名闻中外的北京烤鸭,我也没品尝过。


在刚到校不久时,我还干了件糊涂事。有一次,我在饭堂时,发现没面票了,我看见班上一位女同学,就向她借了二两面票。结果,这竟成了我一天的心病,因为我还不知她的姓名,我竟找不出还她的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是这样节省,我在北大的时候,还是多次发生经济危机。主要是有时哥哥的钱紧了,没有按时寄过来。或者是临时学校通知要买什么书本,或办什么事,需要花钱,都会超出我的预算,让我抓耳挠腮。


比如说,北京的天气冷得比湖北早得多,我们刚开学没多久,北京就开始冷起来了,一个接着一个冷空气,很快就把北京城搞得寒气逼人。11月初,北京就下起了第一场雪。而我上北京前并没有准备御寒的衣服,所以,给冻得够呛。我只好写信给我三姐夫求助(他在广水一家工厂当农民工,有工资领)。


结果我三姐夫寄了钱过来,让我买了毛衣毛裤和一件军大衣,总算可以对付了。当年,北京流行军大衣,几乎是人手一件。到了冬天,北京城一片片绿油油,都是攒动的军大衣。这军大衣,当时可真是我的至宝,出门穿它,睡觉时盖它。北大四年,那件军大衣给了我最大的温暖。那时羽绒服也开始有了,但那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我曾跟老师和学校打听过,有没有银行可以贷款,我想贷些钱,不要让自己活得那么艰辛。但当时根本没有助学贷款这一说,我的经济窘状也就无力改变。


我也曾试图勤工俭学。但当时还没有校外打工一说,那时的商店饭馆还基本都是国营的,个体的很少,是香饽饽,很多北京人都挤不进,更别说我一个学生。我也曾试过去当家教。但当时,北京请家教的还不多,即使请,也都主要是请理科方面的,我学中文的,没什么人请。


在北大四年,尽管我一直在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最终也还是只得到了两次。一次是系里安排的,替邮局分发报纸到学生宿舍。为此,我有年寒假没有回家,就留在学校发报纸,干了20多天,每天一块钱,赚了20多元钱。


另一次是本专业古籍研究所在搞一个大型丛书,需要把大批古籍复印。我因为一直有申请,所以这份工作也给了我。我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都去所里,把那些古书一页一页的复印。当时,一边印,一边差点要落泪。因为这个工作太简单太枯燥了,完全是重复劳动。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需要钱啊,但没有本事去赚,只能是干这样的苦力了。


上北大后面临的那么多的问题,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想到过的,在把我搞懵了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所以,上北大没多久,我就暗暗决定,赶紧混完四年大学,拿个文凭找个工作得了。我渴望摆脱困窘,也渴望为家人减轻压力,帮家人翻身。而要做到这一切,只有尽快参加工作,拿上工资。因此,这北大上的怎么样,并不是我心中考虑最多,能不能尽快毕业拿走文凭找到工作,才是我最关心的。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咨询过学校有关人士,怎样才能提前毕业?他们告诉我,北大是实行学分制,每个本科生须修满140分以上,才有可能拿到学士文凭,而在这些学分中,专业课的学分占十分之三,是必须拿到手的,其余的可选修。我仔细算了算,即使我每学期选修十几门其他课程,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专业课是按年级学的,根本无法提前完成。也就是说,我基本上不可能提前毕业。


有人说,千金难买少年穷。我觉得这是鬼话。我更相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北大四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贫穷不仅限制了我的想象,更限制了我行动,限制了我的生命方向,让我的人生选择变得异常狭窄。当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了生存而奋斗时,北大于我就变了味。


一个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神圣殿堂,被我当成了职业养成所,也就意味着我离真正的北大越来越远。多少年来,我总觉得自己愧对北大,浪费北大,配不上北大。总觉得自己恐怕是北大最差的毕业生,总在怀疑自己够不够称得上北大人?所以,无论在哪里,能不提北大就尽可能不提。我怕给母校丢脸。

~未完待续,每周五晚9.00刊发连载~

作者简介:

侠非侠:六零后,现居广州,媒体人。1984--1988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爱读书,爱思考。奉行真知真见真实真人“四真”主义,虽常遭头破血流犹未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延伸:蒙古汉子,美女模特以及那些活色生香的故事
樱木:贫困村的江湖盗亦无道
丁松:四十元钱引发的家庭惨剧,甲子之祭侠非侠:不打不相识,不锤不人生

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 杨振宁 樊锦诗   艾芬  林青霞
专辑:方方记录  方方读者日记  武汉故事  大家  时评  大学  疫情之后  人间事  万花筒  菊子  侠非侠  小草专辑 二湘专辑

文学的光亮·生活的实录

情感·家庭·职场·教育

关注“二湘的六维空间”

点击链接收看更多11维、九维好文


生存的艰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