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心为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点赞!网友为何如此感慨?

张禾年 钧正平工作室 2023-02-22
近日,由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播出,在广大学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各地、各学校也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开学第一课”。
在福建,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邀请老战士一同到闽西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聆听老战士讲述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在浙江,龙游县端礼小学通过叠军服、观看飞机模型、VR射击等国防教育体验活动,让强军梦的种子在学生一年级入学时就种下;在四川,巴中市各中小学通过组织唱红歌、编排红色舞台剧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屈辱,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许多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开学第一课”该有的样子!
不难发现,在各地组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中,国防教育课的比重尤为突显。作为开启全新学年的第一课,为什么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防教育?
大家或许都读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作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被迫割让一部分土地给普鲁士。因为即将要开始异国统治,这里的小学生再也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作品映射现实,曾几何时,中国也处于有国无防的境地,大片国土成为敌占区、沦陷区。为了达到稳固殖民统治和以华制华的目的,日军在华北等地区开启愚民教育,企图将中国青少年彻底变成拥护日本的机器。他们将宣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书籍报刊全部销毁,将日语取代汉语。
历史的伤痕给了我们清醒的答案:一个缺乏抗争精神和国防意识的国家与民族是难以长久发展的。除了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切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也非常重要。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余年前,梁启超殷切期盼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既往开来,不断奋发进取。而透视无数革命前辈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无一不是从年少时就在心中种下以身许国、赤诚报国的种子,并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人生之中。
雨花台纪念碑上镌刻的英烈名录中,年龄最小的雨花英烈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1930年他因参加反帝斗争的示威游行而被捕入狱,狱中的他给二哥这样写信: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身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
秋收起义总指挥、被毛泽东同志慨感慨“给3个师也不换的烈士卢德铭,从小身怀报国之志,决心学习军事,以武力打倒列强和军阀。因在掩护部队转移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而壮烈牺牲,以生命践行了以身许国、冲锋在前的铮铮誓言,牺牲时年仅23岁。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17岁的欧阳立安面对敌人的审讯,表现得十分坚强,在“我为主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的呼声中英勇就义; 26岁的陈乔年牺牲时慷慨陈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28岁的夏明翰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同样不可回避的是,因为没有全民国防意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许多革命党人没有牺牲在敌人的枪炮之下,却倒在了叛徒、甚至是平民百姓的冷漠与自私之中。
鲁迅先生曾在《药》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刑场的周围,簇拥着很多像鸭子一样围观的人……他们根本不了解夏瑜究竟是为何被处斩,更不会在乎别人的生死,他们只知道今天又被结果了一个犯人。”文中惨遭敌人杀害的“夏瑜”正是烈士秋瑾的原型。他写这篇作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讴歌革命英勇就义的烈士,另一方面讽刺了普通百姓的无知愚昧。
为什么同样在炮火纷飞的“觉醒年代”里,不同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从而分别走向了伟大崇高与平庸懦弱的不同终点?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国防教育是否得到普及,国防意识是否牢固树立,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是否真正成为大家普遍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自觉。
殷鉴不远,这些沉痛的记忆虽早已成为历史,却时时在警醒后人:只有不断强化国家安全意识,重视培养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激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才能避免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在新近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建设巩固强大国防的崭新蓬勃力量,新时代青年特别是学生群体,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然怀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在他们中间抓紧抓实国防教育,努力培养党和国家的优秀接班人,十分必要、正当其时。
有人说,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生气、有希望、有未来,关键的一点,是看青少年群体的精神气质、群体作为怎么样。立学者,先立志。“开学第一课讲国家、谈国防,就是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接受洗礼、锤炼意志、陶冶情操,让爱国爱军的意识深植于心中,使他们在热爱军队、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中树立奉献国防、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当然国防教育远不止于开学第一课”,国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滴水石穿、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习主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每个青年热爱自己的祖国,勇于担当,将每一个“小我”与国家民族之“大我”关联,何愁这样的国家、民族没有希望。

者 / 张禾年   

编辑 / 金   晶   

校对 / 李妍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