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的生态批评:现状与展望

张建国 语言科学 2021-09-19


      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的发展历程几乎与美国当代生态思潮的兴起和壮大同步。

      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的奠基者是蕾切尔·卡森和洛伦·艾斯利,前者被公认为美国当代生态思潮和环保运动的奠基人,后者被誉为“生态主义者”①。随后的科学散文作家身处生态时代,耳闻目睹生态危机的现实,又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大多数作品或多或少蕴含着生态意识。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前,科学散文在国内外要么被视为科普(popular science)文章的一部分,要么被视为自然散文的一部分。一方面,科普文章的功能主要被认为是传播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或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通常被认为文学价值不高②,因而没有得到生态文学批评界的重视;在英语中,科普作家的称谓是science popularizer(科学普及者)。正因为如此,科普作品评介者关注的一般是其所普及的科学知识和观念,以及作者的生平。另一方面,科学散文一直被视为自然散文的一部分,而实际上科学散文的题材更广,涉及各门自然科学知识,这明显不是注重自然环境、动植物或自然景观描写的自然散文所能涵盖的,因而,科学散文在自然散文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入选主要自然散文集的科学散文作品,只包括博物学家③和研究生物及相关学科的科学家描写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作品,而不涵盖研究其他学科的科学家或科学新闻记者(科学报告文学作家)涉及其他学科的科学散文作品。虽然美国自然散文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生态批评的第一次浪潮的主要研究对象,但美国科学散文很少被选入该国的主要自然散文集,在生态批评的相关著述中也很少被涉及。 

      具体地说,在美国,很少有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除卡森和艾斯利之外的其他科学散文作家及其作品。1992 年,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发表了《边缘性、午夜乐观与自然密码:梭罗与艾斯利探讨》(“Marginality, midnight optimism, and the natural cipher: An approach to Thoreau and Eiseley”)的论文,比较了梭罗与艾斯利在对人类的存在处境的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精神探索等方面的异同。2000 年,克雷格·沃德尔(Craig Waddell)编选出版了论文集《不再有鸟儿歌唱: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的修辞学解析》(And No Birds Sing: Rhetorical Analyses of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该论文集包含9 篇论文,其中的第 5 篇论文《与〈寂静的春天〉之进步观相应的生态概念》审视了《寂静的春天》和当代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教科书的联系,强调指出,“《寂静的春天》中的许多词汇已经被纳入主流的环境科学教育”①。该论文集中的其他论文从语言风格、战争隐喻、与科幻小说叙述模式的异同等角度探讨了该部作品。2002年,迈克尔·A. 布赖森出版了专著《观照大地:从勘探时代到生态时代的科学、文学及美国环境》,其中第三部分“自然认同和对科学的批判”的最后一小节,论及卡森和艾斯利具有博物学家特色,运用了生态隐喻,超越了以女性比喻大自然的想象和征服控制思维,倡导环境保护,并批判科学的不恰当运用。这些著述只论及个别美国当代科学散文作家,而且只审视了其作品的一些方面,没有从生态批评角度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美国当代科学散文。

      在我国,2002 年,王诺发表了《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成就和生态哲学思想》一文,强调指出,卡森以一系列把艺术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揭示了重大的环境问题,表达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意识浪潮②。国内报刊发表有少许涉及卡尔· 萨根的文章,但大都是从科学普及的角度简要评介萨根及其作品的。2002 年 8 月,吕吉尔在《世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斯蒂芬·杰伊·古尔德(1941—2002)》“Stephen Jay Gould (1941-2002)”的译文,该译文的原文最初刊登在当年 5 月 21 日的《纽约时报》上,缅怀当时刚刚去世的古尔德,简要介绍其生平和科研成就,并提及其科学散文创作,把他誉为“一位使人愉悦并拯救濒危科学散文艺术形式的作家”③。2003 年,凯伊·戴维森撰写的卡尔·萨根的传记的中译本《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Carl Sagan: A Life,1999)出版。2006 年,爱德华·O. 威尔逊的自传的中译本《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Naturalist,1994,—笔者译为《博物学家》)出版。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人从生态批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国当代科学散文。 

      鉴于以上原因,本书拟从广义的生态批评视角研究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美国当代的优秀科学散文作家较多,本书尽量兼顾科学的多个分支,同时考虑科学散文作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以及其作品蕴含生态意识的情况,对下述 8 位有代表性的科学散文作家的 28 部代表性作品,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1)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 4 部科学散文代表作:《海风下》(Under the Sea Wind,1941)、《我们周围的海洋》(1951)、《海之滨》(The Edge of the Sea,1955)、《寂静的春天》(1962)。

      (2)人类学家洛伦·艾斯利的 4 部科学散文代表作:《没有尽头的旅程》(1957)、《时间苍穹》(1960)、《意想不到的宇宙》(The Unexpected Universe,1969)、《无形金字塔》(The Invisible Pyramid,1971)。

      (3)医学科学家和内科医生刘易斯·托马斯的 5 部科学散文代表作:《细胞中的生命: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1974)、《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集》(1979)、《最年轻的科学:一个医学观察者的手记》(The Youngest Science: Notes of a Medicine Watcher,1983)、《聆乐夜思》(Late Night Thoughts on Listening to Mahler’s Ninth Symphony,1983)、《脆弱的物种》(The Fragile Species,1992)。

       (4)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爱德华·O. 威尔逊的 4 部科学散文代表作:《关注生命天性》(1984)、《缤纷的生命》(1992)、《生命的未来》(2002)、《造物:拯救地球生灵的呼吁》(2006)。

       (5)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卡尔·萨根的 4 部科学散文代表作:《伊甸园里的龙》(1978)、《宇宙》(1980)、《淡蓝光点》(1994)、《魔鬼出没的世界》(1995)。

       (6)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的 5 部科学随笔代表作:《自达尔文以来》(1977)、《熊猫的拇指》(1980)、《火烈鸟的微笑》(The Flamingo’s Smile,1985)、《八头小猪》(Eight Little Piggies, 1993)、《鼎盛时期的恐龙》(Dinosaur in a Haystack,1995)。 

       (7)科学新闻记者乔纳森·韦纳 1995 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科学报告文学作品《雀鸟之喙》(1994)。

       (8)环境科学记者丹·费金 2014 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科学报告文学作品《汤姆斯河》(2013)。

       本研究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原则,以生态的世界观为依托,从美国当代科学散文这 8 位名家从事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科背景出发,逐本细读、分析上述 28 部科学散文英语原作的生态意蕴,并兼顾文本的美学、艺术之维的探讨。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分别梳理 8 位名家的科学散文各自独特的生态意蕴以及美学价值或艺术特色,然后概括出其在生态意蕴、艺术风格方面的总体特征,并审视这些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艺术风格及其与相关思想内涵的内在联系。最后,我们将探索其对我国当下科学散文创作的启示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第一,在国内率先用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美国当代科学散文 8 位名家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前卫性;第二,点面结合,既有概述,又有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研究,并有总结,具有系统性、深入性、综合性的特点;第三,研究作品做到生态意蕴探讨和艺术分析并重,并使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完整性。

      从生态批评角度研究美国当代科学散文8位名家的28部代表性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理意义上看,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国内外在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的生态批评方面的严重不足,推动我国比较薄弱的美国散文研究,而且将有助于洞察美国当代科学散文在生态蕴含和艺术风格方面的主要特征,为我国方兴未艾的科学散文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些许借鉴。从实践意义上看,这一研究既可以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发,又可以使美国当代科学散文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早日走进我国大学的课堂,为推广辩证的科学观,普及生态意识,实现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万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做一些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美国当代科学散文上述 8 位名家的 28 部代表作,不仅包含着相关领域新颖的科学知识和辩证的科学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是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人类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高效帮凶”,又可以帮助人类正确而清醒地认识自身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存在物生死与共的联系,从而使人类能够呵护地球,实践一种可持续的生态生活(存在)方式。美国当代科学散文是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文学的成功联姻,上述 8 位名家的代表性作品是其典范;对美国当代科学散文进行生态批评,将为促进我国方兴未艾的科学散文的创作和欣赏、弘扬辩证的科学观和科学创新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张建国,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外语学院副教授,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散文、生态批评及中英散文比较研究。

本文摘编自张建国著《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的生态批评》一书。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本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科学散文及美国科学散文概观 1
第二节 生态批评再认识 12
第三节 美国当代科学散文的生态批评:现状与展望 19
第二章 海洋生物学家对自然万物的关爱 24
第一节 物质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蕾切尔·卡森科学散文 27
一、文本中的物质:所有物质均具有能动性 28
二、物质作为文本:所有物质都有叙事能力 32
第二节 卡森科学散文的生态审美特色 42
小结 47
第三章 人类学家不仅仅关爱人类 49
第一节 洛伦·艾斯利科学散文代表作的生态意蕴 52
一、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52
二、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55
三、怎样看待科技文明?58
第二节 艾斯利科学散文的生态审美特色 61
小结 66
第四章 医学科学家力倡共生共荣 68
第一节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散文的生态意蕴 71
一、强调协作共生,倡导生态整体观 71
二、力促环境保护行动 73
三、倡导国与国、人与人协同共荣 75
四、提倡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以及与人文的结合 77
第二节 托马斯随笔艺术风格之巴赫金生态文艺学解读 80
小结 87
第五章 博物学家的博大胸怀 89
第一节 爱德华·O. 威尔逊科学散文代表作的生态意蕴 91
一、倡导生态整体观与尊重非人类自然万物 91
二、提出生态心理学命题—“关注生命天性” 95
三、揭批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97
四、构建生物多样性理论,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2
五、提倡生态科技观与生态社会观 108
第二节 威尔逊科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111
小结 116
第六章 宇宙学家的无疆大爱 118
第一节 卡尔·萨根科学散文代表作的生态意蕴 120
一、提倡宇宙整体观与生态实践观 120
二、力倡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平等协作、共存共荣 124
三、力主既弘扬科学,又使技术有利于人和自然 126
第二节 萨根科学散文精湛的艺术造诣 128
小结 136
第七章 古生物学家不单单关爱生物 137
第一节 斯蒂芬·杰·古尔德科学散文代表作的生态意蕴 139
一、消解人类中心论,倡导生态整体观 139
二、揭批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提倡生态环境保护 145
三、反对伪科学和滥用科学,力倡生态社会观及生态科技观 149
第二节 古尔德科学随笔的艺术风格 156
小结 161
第八章 科学新闻记者展演进化生态学的重大意义 162
第一节 乔纳森·韦纳《雀鸟之喙》的生态意蕴 163
一、展演进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163
二、揭批人类对进化知识的滥用 166
三、引导大众呵护生态环境及其他生物 169
第二节 韦纳《雀鸟之喙》的艺术成就 170
小结 176
第九章 环境科学记者笔下的环境灾难和科学救赎 178
第一节 丹·费金《汤姆斯河》的生态意蕴 179
一、揭示人类与环境的通体性及环境非正义问题 179
二、昭示环境问题的根由是社会问题和观念问题 184
三、显示科学的益处和技术的双刃性,倡导生态科技观 190
四、彰显生态恢复的途径:改变观念并诉诸行动 196
第二节 费金《汤姆斯河》的艺术特色 200
小结 206
结语 208
参考文献 212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延伸阅读
生物语言学核心问题及其过程哲学基础

关于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重要问题

英汉虚拟位移构成式翻译技巧研究



语言科学公号


语科Y编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