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2022中国灵活就业新洞察报告》| 亿欧智库

苗茜 亿欧智库 2023-07-06



构建人才蓄水池的关键点即以就业者 权益为中心,帮助劳动者提升自身收 益和提供安全保障。




行业发展新动量



宏观环境:灵活就业符合当下新用工需求、新就业形态,为国家稳就业战略注入新动力



政策环境:政府加强灵活就业服务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趋势明显


2022.3.5《政府工作报告》—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2021年12月31前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灵活就业人员,和职工一样享受职工养老 金的发放和上调。 


2022.6.3《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创新发展灵活用工服务, 支持开发适合就业多样化需求的灵活就业平台。 


2022.7.7《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建 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 促进供需匹配对接。 


2022.10.16《二十大报告》—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 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社会环境:灵活就业可作为人才蓄水池发挥作用,为稳就业不断注入新动力



新一代就业群体涌现: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中国90后群体劳动力数量规模高达2.12亿,为主要劳动力。活就业群体更年轻,就业观念更 个性化,倾向于选择更为自由、灵活的新型就业方式。


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新用工需求凸显: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生产经营 的一大难题,企业更注重优化用工管理结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业务需求、项目周期进行人才匹配,以精细化进行用工成本管理。


灵活就业能够帮助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有序衔接,作为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有望持续显现,为稳就业不断注入新动力。


技术环境: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灵活就业供需两端的即时调动和精准匹配


人工智能:可进行AI智能招聘,提升招聘效率。分析企业存量资源,自动生成招用工需求,进行人才智能匹配。招聘后可进行实时考勤管理,智能自动排班,可实现工作任务全程透明化, 自动化。


大数据:可将岗位需求、就业者动态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形成用工画像,结合AI算法,进行供 需精确匹配。同时可对招聘、用工、资金结算数据实时分析与监管,保证规范化管理。


经济环境:灵活就业模式符合经济结构的变化催生的新就业形态, 市场快速成长


国内经济环境驱动:国内经济呈现逐步恢复回稳趋势,但同时经济 形势不稳定,促使市场各企业主体不断优化自身管理结构。灵活就 业符合用工企业方快速集中人才资源、进行转型升级的需求。


产业结构变化驱动: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恢复的主要驱动力量,增加 值比重不断扩大。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大量新兴岗位及新的 用工形态,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新就业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灵活 就业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期。



产业链服务模式:灵活就业服务模式具备抗周期性特征,雇佣型模式与平台型模式并行发展


目前灵活就业服务模式可分为雇佣型模式平台型模式。两种模式都是在前端承揽企业需求,但前者与就业者建立劳动关系,后者与就业者建立合作关系。雇佣型模式有先发优势以及客户资源积累优势,但灵活就业者覆盖群体较窄。平台型有自身流量优势,但服务标准化体系尚在探索,未来发展潜力充足。


服务模式都具备抗周期特性:涉及三大主体 (灵活就业服务商、灵活就业者、用工企业),将两权(劳动归属权和使用权)分离。服务商同时链接B端与c端,可进行多元性供给,需求增长的确定性和潜力大,商业模式在经济下行期具备一定逆周期属性,受经济周期影响小。


盈利模式:用工成本+服务费(15%-20%溢价)。服务费是可按人工比例收费、项目收取,主要包含招聘费、管理费和风险金。



核心价值:灵活就业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实现灵活、合规、便捷的精细化人力资源配置, 降低双方匹配成本


随着当下社会环境、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侧释放出的大量多样性非正式用工需求以及多样性用工岗位急需灵活就业人才匹配,就业者侧也因为外部环境以及就业观念的改变需要更灵活的就业机制来满足个人发展。


灵活就业模式可满足两端需求,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打破传统固定时间与空间下的用工模式,根据业务需要灵活调整雇佣方式。实现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激活个人经济、创造更加广阔、合规、便捷的精细化人力资源模式,而不只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产物。



竞争格局:灵活就业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竞争格局分散,尚未出现行业垄断玩家


目前灵活就业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拥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仍然有大量玩家进入,且灵活就业市场是以B端需求为主,各服务商基于 自身业务特点和优势开拓自身覆盖范围下的B端客户,呈现分散竞争态势,尚未出现行业垄断玩家。


亿欧智库从服务链条长度客户资源积累度技术能力品牌认可度四个方面来衡量行业各类型服务商竞争潜力。其中综合服务类服务商自身服务链条长,客户资源多以头部企业为主,技术能力和品牌认可力均为最佳;垂直招聘类服务商在客户资源积累度和技术能力表现优秀,基于行业人才资源为主要价值的特性,竞争潜力巨大;薪税结算类与用工管理类服务商虽然服务链条短,但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叠加技术能力较强,同样具有竞争潜力;福利保障类服务商由于自身服务链条较短,客户资源积累较少,技术能力较低,且当下品牌认可度不足,竞争潜力较低。



市场规模:灵活就业万亿市场,渗透率可进一步提升


灵活就业万亿市场:市场引领、政府引导双引擎驱动灵活就业市场进一步发展,2022年灵活就业整体市场规模估算可达11030亿元,突破万亿市场;预计2022-2025年CAGR达20%,灵活就业市场将持续高速扩容,足够容纳大量玩家进入。


灵活就业市场进入以渗透率提升为主要驱动的高景气周期,对标海外渗透率具备很大提升空间。2021 年通过人力资源中介的劳动力人口仅占整体 灵活就业人员的 5.22% ,对标海外成熟市场(美国)渗透率(美国2019年渗透率为10%),中国灵活就业渗透率具备很大提升空间。




行业变化新态势



模式新:灵活就业用工需求上涨且周期变短,呈现混合用工方式快速组合与拆解需求


用工需求上涨:在宏观环境、企业自身优化管理结构、降本增效的诉求、对灵活就业用工认知度进一步提升等因素的驱动下,21年企业灵活就业 用工需求相较2020年呈现大幅度提升。


用工周期变短:21年灵活就业需求岗位中临时性项目(53%)和季节性项目(41%)占比最大。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方基于降低成本和 提升项目效率的需求,更趋向于按照不同项目周期和业务需求进行精准人才匹配,灵活就业用工周期相较之前进一步缩短。


混合用工方式快速组合与拆解需求:基于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出发点,企业把一部分全职用工转化为了灵活就业用工模式。随着用工需求上涨且周期变短,企业方对于人才资源的快速流动性也提出更高要求。不再是单一人才用工需求,而是根据企业在发展阶段、业务规模、项目周期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外包、短期用工、临时用工等混合用工方式快速组合与拆解。



场景新:总体来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仍是灵活就业用工主力,现代服务业将衍生更多灵活就业场景


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仍是灵活就业用工主力:2021年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灵活就业用工使用率分别为68.77%与62.97%,且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 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流动性、用工需求季节性强,受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预计仍会继续保持稳定的灵活就业用工需求。


制造业需求高但供给不足的用工问题突出:制造业用工数量需求庞大,但据人社部发布的2022第一季度全国“最缺工”职位占比来看,制造业仍 居首位,反映出制造业存在供给无法满足高需求的用工问题。


现代服务业灵活就业渗透场景更丰富: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行业起步晚,但灵活就业人数用工比例(14%)与传统服务业(14.8%)、制造业(14.2%)相差不大,灵活就业渗透率较高。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建设下,现代服务业增长空间进一步拓展,将衍生更多灵活就业场景。


交通物流运输行业中灵活就业变为“新常态”,对于及时性、规模性人才匹配要求高:交通运输物流行业是灵活就业典型场景。2021年交通物流 运输行业使用灵活就业用工企业数量占比最高(72.9%),用工人员构成中仅有506.5万灵活就业者,却占据总用工人数近一半比例(46.39%)。反映出灵活就业模式在交通物流运输行业中已变为常态化,在此情形下,用工企业对于及时性、规模性人才匹配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IT相关、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行业灵活就业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对比2020年,2021年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行业灵活就业需求企业占比增加近40%,需求大幅增长。互联网/IT相关、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行业在2021年有超过一半比例企业使用灵活就业模式,但人员占比不到 20%。这些行业通常受业务驱动,专业属性较高且对工作场所依赖度较低,数字化转型驱动下,将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管理,灵活就业渗透率可提升空间大。






以下是报告节选正文内容

扫码加入社群获取完整报告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