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0年大火之后的“上海腔调”,值得郑州主政者学习

边城蝴蝶梦 有好报 2021-07-28
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胶州路一处高层住宅发生火灾,58人遇难,数百个家庭离散。


11月16日,灾难次日,很多上海市民来到烟火散尽的大楼下,捧花相祭。他们打出横幅“上海不哭”。对于市民自发的悼念行为,上海政府方面并没有制止,而是给予了肯定。

一天,两天……每天都有市民来献花,都没人阻止。有上海市民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没想到政府会默许献花那么久,“觉得这次不太一样了”。

11月21日,是火灾遇难者的“头七”之日。当天,上海市领导与上万群众一起公祭遇难者。上海主要领导全部来到火灾事故现场,与参与吊唁的群众一起,鞠躬默哀,献上菊花,向遇难者致哀。


中新社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写——

祭拜过程中,区委书记龚德庆泪流满面,强忍悲伤。旁边的一位静安区领导干部亦全程默默流泪。

这样有血有肉的干部,离人民很近。

当天,十几万上海市民手捧鲜花,来到废墟前献祭。有市民买了两万枝菊花,在路口免费派发。有人竖起了“上海不哭泣 我们在行动———让我们用最尊严的方式送别无辜的生命”的展板,并向路人发放免费的白菊。有的保洁员,见发花的人忙不来,还开着自己的清洁车,帮忙运送成捆的菊花。


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也自发来到悼念现场演奏。当时也有警察阻止,但是请示过之后,领导表示没问题。最终,乐队获准开演,从《圣母颂》到《让世界充满爱》,气氛肃穆又温馨。一个从杭州赶过来悼念的男子说, “这声音,震撼每个人的内心。”

演出时,没有喧闹,甚至没人走动。有人听着听着,就哭了。这是唯一一场没有掌声和喝彩的演出。

现场有很多警察维持秩序,但他们态度平和。不时有风把路边的花圈吹倒,站在一旁的警察会迅速扶正,动作庄重。

一些警察也眼含泪水。当时一家媒体这么评论这些警察:“穿不穿制服,都是上海人。”

这场演出被传到网上后,看了的人都说,这才是“上海的腔调”。


上海的开明,赢得了普遍赞誉。上海这场大火,也有人祸的因素,但是上海领导通过展示自己人性和温情的一面,为上海挽回了不少颜面。

领导手持鲜花参与悼念,与主流民意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这种对民众情感诉求的尊重包容,不但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证明了上海是一座真正文明的国际性大都市。

郑州的这次水灾,从目前看,死亡人数与上海大火差不多。但郑州水灾在全国舆论场上产生的激荡,比上海那场大火大多了。七天以来,随着对水灾的逐步了解,公众也从当初的同情,转向了要求问责。谁该为这次水灾造成的重大损失负责,这里先不谈。

前几天,有些郑州市民已经自发地来到地铁站,献上菊花,悼念亡者,寄托哀思。这种民间自发的哀悼,怎么看都是正常的。谁阻拦,谁就是没人性,也是与民意公然作对。但是我们已经看到,郑州那个地铁站出口前,围了一圈挡板。意图很明显,就是不让市民献花。


这种既蠢又坏的做法,引起了无数愤慨。

今天,从现场图片看,郑州沙口路地铁站前面的挡板已经被拆除。据说是昨天深夜,几个郑州血性汉子,勇敢地拆除了挡板。好在今天白天,有关部门没有再继续围蔽起来。

上海当年的做法表明,宽容民间自发的悼念活动,不但不会酿成群体事件,还会给城市形象加分。郑州这次水灾,谁加了分,谁失了分,全国人民心里有杆秤。

7月26日是郑州水灾遇难者的“头七”,但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年上海的那一幕。11年过去了,我们看到郑州人民的巨大进步,但是有些人显然并没有和人民一起进步,甚至还不如以前。

话不方便讲太多,只能说,郑州要向上海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