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的第一天,想说说这个敢把垃圾扣在官员饭桌上的人!

灵魂故事 2022-07-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家在世界 Author 德国优才


作者 | 德国优才

来源 | 家在世界(ID:Totravelandlearn)

这是一句被误读了快一百年的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这句话,被很多文艺青年们反复念诵,电视剧本甚至将这句话变成了一句情话,然而事实上,这句话是为他而作。
他是无数人眼中的“眼中钉”,他敢直接当面斥责北京领导,“睁着眼睛说瞎话!
他还敢将满满一大袋垃圾,扣在官员的饭桌上,他是谁?他凭什么如此大胆?
他就是,梁从诫

1932年,他出生在北京一处安静的四合院里。
他的祖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拓者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奠基者梁思成,母亲便是民国最有名的美女才女林徽因。
在他小时候,因父母爱广交朋友,家里的客厅便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化沙龙

当时,他家的院子里,经常聚集着无数民国时期最耀眼的文人志士。
作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他的幼儿时代,便是在这些有名的,文人志士宠爱下长大的。

从左至右分别是金岳霖、梁再冰、林徽因、费慰梅、费正清等
当时,金岳霖、沈从文这些,文学大家都是他们家的常客。
金岳霖就住在他家后院,因此经常来家里做客,每次金岳霖来,他和姐姐便把他,亲切地唤作“金爸”,
“金爸”在外人面前是知名大教授,可在他们面前就只是一个宠爱他们的长辈,会教他们唱儿歌,陪他们一起玩耍。
除了金岳霖,还有沈从文,沈从文每次来,都会给他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
他们一家人就在这个小院,平静的生活着,
只是这种安逸的童年时光没过多久,就被一个惊人的消息打破了......

1937年,他刚刚5岁,卢沟桥事件爆发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也戛然而止。
父母不愿当亡国奴,更不想活在日本的旗帜下。
于是在日军占领北平的前一晚,他们抛下了安逸的四合院,一家老小连夜逃去了西南“大后方”。
他当时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过来,我们往哪儿逃?
母亲摸了摸他的头,柔声细语道:“我们屋子后面,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年10月,他们一家人终于辗转抵达长沙,但敌人的炮火仍在他们身边徘徊,死神随时会来......
当时没有任何警报,炸弹就落在离他们住的地方十多米处。
轰炸时,他和姐姐还生着病,炸弹的每一次在耳边响起,父亲便用手死死搂住一家人。
当时父亲已经做好了全家人,一起赴死的打算。
母亲因为旅途的奔波患上肺病,父亲旧疾发作,脊椎疼到无法坐立。
再加上他和姐姐两个稚嫩的孩子,梁家当时的处境,“艰难”已经不足以描述。
林徽因曾用狄更斯笔下的难民自比:
“我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像狄更斯笔下贫民窟里的难童,从诫腿上满是各种蚊虫叮咬的疤痕,看上去已经不像腿了。
1941年,病中的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在四川李庄
那时,他和姐姐两腿都长满了疥疮,因为买不起鞋,只能穿草鞋。
他的脚被草鞋磨破了皮,就让父亲在煤油灯下剪下死皮,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忍着剧痛的他总是一声不吭,父亲只能轻轻摸着他的头,安慰他说:不疼,不疼......
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仍旧给他和姐姐读米开朗基罗,父亲每日教他们画画,陪他做玩具。
那时候,他们虽然过的很苦,但精神一直很富足。

1946年,已经14岁的他和家人,终于结束逃亡生涯,回到了北平。
父母也开始着手创立清华大学建筑系,当所有事情都步入正轨时,他却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打击。
18岁时,他报考清华建筑系,竟然因2分之差落榜。
当时父亲是清华建筑系的系主任,母亲是建筑系一级教授。
他身为系主任和一级教授的儿子,竟然没能就读于清华建筑系,
最后不得已,转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
23岁这年,他的母亲林徽因去世,这个曾经对着北京市委领导,义愤填膺的说出:
“你们现在拆真古董,将来盖的就是假古董!
这位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这个像一道光一样温暖他精神的人,在寒风凛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庞大的古城墙倒塌之时,怆然离世!
而他学业完成后直接前往云南任教,一直到他30岁,才被调回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
就在他准备一展才华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1966年,在他34岁这年,WG来了。
作为名门之后,他成了革命的对象,他的名字也变成了“梁三子”。
37岁时,他作为重点被革命对象,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这一去便是漫长的9年。
期间,在1972年,爸爸梁思成也在北京去世了。
这个为了保护中国古建筑,曾攀爬过险仄难行的山道,从土匪窝中逃过命,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去考察龙门石窟,勘测应州塔和佛光寺的男人。
他曾无所畏惧,然而却在北京大规模建新城之时心凉,当城墙被推到,牌楼被拆除之时,
梁思成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而这颗赤子之心最终还是郁郁而去。

在农场的梁从诫

作为儿子的他,此时只能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去犁地,焊接,开拖拉机......
世界史的专业慢慢淡入记忆深处,“罗斯福新政”在脑袋里旧得发黄......
他只能静静等待,光再次照进自己的窗内,还好,他还抱着希望等上了十年!
1978年,46岁的他终于被允许回京,但还是戴着“现行反革命”的帽子。
所以当时并没有单位敢要他,直到被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阎明复,调到大百科出版社,他的生活才开始有了改观。
事实上,他一直是,走在时代最前面的一批知识分子,只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期,他并没有显露出来而已。
47岁时,他创办杂志《百科知识》和《知识分子》,在杂志的前言,他写道:

“有人把知识分子誉为社会的栋梁,大脑等等,我们却宁可对他的局限性,保持一点自知之明。”

而《知识分子》的封面一直是一幅画:一扇半开着的门,门外有一道光透过。
就像他追求的真理一样,迟早会从半开的门中,透出新的光明......

那时候,中国社会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思想,都是通过《百科知识》和《知识分子》杂志传播的,
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偶然间读到的一份稿件,竟然改变了他的后半生,从此让他走上了一条,被无数人铭记的道路。
那是一位环保学家刘文源教授的投稿,文章中指出: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出路,但也成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分散污染源......

他从文章看到了,中国这个时期,存在着巨大的环境污染隐患。
自此他彻夜难眠,根植于梁家血液里的执着,正直和敢言,让他决定必须做点什么。
成立环保组织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在他的脑子里开始酝酿起来。
1992年底,已经60岁的他,联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和作家兼探险家的王力雄。
他们三人和他的妻子方晶,一起着手发起了,他心中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并根据国家条例,开始为注册而奔波,他向亲戚借了300元注册费,骑上自行车,找了一家又一家部门,可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
后面在他不懈的坚持下,终于为“自然之友”穿上了合法的外衣,这就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团体。
梁从诫与夫人
创办之初,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就将办公室设在自己的家中,对外公布家庭地址和电话。
全部员工也只有他和夫人方晶两人,他们手写座谈邀请函,一张张粘贴邮票......
自然之友的第一次会议,是在京西八里庄的一片荒地上举办的。
荒地上有个玲珑塔,当时他发动朋友亲戚,一共聚集了82个人到场。
从这座破旧的古塔开始,60多岁的他便带着,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中国环保的道路上摸索往前。
玲珑塔聚会
而想要加入“自然之友”,有一个首要条件,那就是: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其身不正何以安天下?”
秉承着这样的想法,他的后半生,在旁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当时的他因为主动离开体制,从而没有任何收入,家里的一切开销,以及“自然之友”所需的花费,都依赖夫人方晶的一点点退休金。
而对于“环保”这项事业,他真的是发自真心的为国在做。
他敢怒敢言,从来不会因为顾及某位同僚的颜面,而袒护其在“环保”上所犯的过错。

在一次到川西一个县城考察的时候,县长向他敬酒,他却对主人说:
“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还好意思喝酒?
一次去海南三亚,他在海滩上捡了一塑料袋的垃圾,吃晚饭的时候,他就把它带到吃饭的地方去了,直接搁在自己的椅子底下。
当那里的领导说三亚的环境很好时,他直接把垃圾拿出来,啪,就倒在了吃饭的桌子上,并厉声说到:
“你们说三亚的水干净,那这些,我刚从海里捞上来的垃圾是什么?
他还会因为河床干涸的原因,和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甚至直接当面就对着领导说:
“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一切,让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
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远离他,觉得他特立独行,是想引起大家对他个人的关注。
而事实上,他只想的是,让那道门外的光,更快的照进屋子里!
他为中国的环保起步事业敢说敢干,他会跑到各个高校,各个企业去演讲,去告诉大家:
自然已经快要无法负荷我们的需求了,他请求这个社会停一停,慢下来给土地一点修复的时间。
但在当时那个经济、社会都极速发展的大潮中,他的这种诉求,实在是不合时宜。
在环保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太多太多,他燃起过希望,感到过愤怒,但更多的是失望和无奈。
在考察三峡的过程中,面对黑漆漆的污水顺着江水流下时,他严厉的质问当地领导。
得到的答案是治理废水的费用,远远高于这个污染厂家的资产。
而且厂子养活着这个几万人的小县城,里面有2000多名工人,关门了谁来养活这2000多人口,这让他无言以对。
在宁夏考察的时候,穷苦的村民在草地里,挖掘发菜出售换取粮食,他不忍说出:
“挖掘发菜会破坏植被”这样的话,只能黯然心酸。
他说:
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社会问题,这不是高歌,“还我蓝天,还我绿水”的口号,不是简单的振臂一呼就可以解决的。
时代的潮流下,清醒的人虽已不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总是还会有那么几个!
他抛开了,“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他秉持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他毅然决然地奋战在中国环保事业这个“败多胜少”的战斗前线!
他曾在政协会议上“不合时宜”的提出,要尽快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而如今,这个诉求终成现实。

67岁这年,他还在和“自然之友”去筹集基金,支持西部野牦牛队艰苦的反偷猎活动。
将至古稀之年的他,还登上昆仑之巅,和队员们一起焚烧了收缴的藏羚羊皮。
在这里他的一句“好像回家了”,让队里铁血铮铮的男儿们都流下了眼泪。

在可可西里焚烧收缴的走私藏羚羊皮
而在回程中大家太过劳累,还遭遇了车祸。
他右上臂关节完全脱臼,这让67岁的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活动,那他就用手和笔继续战斗......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访华期间,他大胆写信给他,正气凛然:

请您运用您个人在国内和欧洲的影响,和我们一起来防止,藏羚羊这种珍稀动物,因“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的现状。

那时布莱尔当天就给他回了信,隔天便和他见了面。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应邀参加了全球500强财富论坛,当各个经济巨头们侃侃而谈,描述着自己心里的未来蓝图,他却铁青着脸说:

“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厨房’。


用我们的原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我们剩下一堆鸡毛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中国的资源能支撑得起吗?


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

他质问这些商业巨头:
“你们想过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此番话,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作为梁家后人,他持有了和祖父、父亲一样不畏权贵的斗士的姿态!
之后他还保护了川西洪雅的天然树林;
为滇西北德钦县森林里的金丝猴请命,直谏当时访华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取消了在自然保护区的飞机特技表演;
治理周口店人类遗址的粉尘污染;
保护北京四合院;
……
梁从诫与比尔·克林顿一同探讨保护滇金丝猴

一系列的环保举措和外交,使得他在国际环保领域声望载道,“民间环保组织第一人”逐渐取代“名门之后”的影子。
除了这些傲人的“伟业”,更让人们感到钦佩的是,他将环保丝丝入扣融入到了生活中:
不管是上街买菜,还是去政协开会,他都会骑上他那辆老到掉牙的自行车,
一次,他骑车去政协开会让门卫给拦住了,原来,门卫从来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全国政协委员骑自行车来开会的。

他的友人王军也回忆道:在一次政协委员考察途中,同车的人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子,随手扔在了车外,他马上让停车,下车捡起被扔掉的瓶子说:
“瓶子要回收。”
而只要外出吃饭,他一定会带上一个大布袋,里面是不知道用了几年的筷子和勺子。
哪怕是去赴香槟酒宴,也会“寒酸”的拿出自己的筷子。
而更让他“格格不入”的是,他永远会随身携带一块发黄了的旧手帕,他说:梁从诫从不用纸巾。
他的名片也是印刷在废纸的背面……
梁从诫的名片
而他的办公室,也是用“捡破烂”的方式:办公室里的打印机,文件柜等,都是他的朋友不要了给的;
一组黑色沙发也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然后缝好了椅套再盖上,看上去才有了样子;
招待客人时永远只倒半杯水,怕“倒多了喝不完浪费”。
今天,泱泱大国,环保理念渐入人心,民间环保组织已有了近4000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参与。
是他,作为中国第一代环保卫士,以谦和致远的普通人身份,坚持不懈的唤起了政府以及民间,大家对中国环保的重视和反思,凝聚起环保志愿者的一支大军。
“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他以国家的扫地人自称:
“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
所以从花甲之年起,他就为我们这个国家,做了十几年的扫地工。

而晚年的他变得越来越沉默,自然之友的理事长杨东平说:
“这些年他做的事情,失败居多,哪怕有时候胜利了,也只是表面的胜利。
他的话越来越少,话语中渐渐开始多了些孤寂。后来他曾和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开始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少,我们不知道这个领域到底有多糟糕。


但我们不忍啊,心有不忍,就想去做点什么。


可是做了之后,知道了更多,看到了更多,就如同一块疤痕下面,是已经溃烂到骨髓的剧毒,


可偏偏大家都以为这块疤好了,毒素就盖上了。“

人们无动于衷,可他无法无动于衷啊!
而直到他临终病重之时,他还念念不忘自然之友。
梁从诫和自然之友会员的合照
2010年10月28日,78岁的他在北京去世。为环保事业付出大半生的他,最终以树葬的形式,睡在了昌平十三陵的国际友谊林内。
墓碑是一块不规则的长圆形石头,上书“自然之友梁从诫”。
家人将骨灰撒入小树周围的土地
在他的告别仪式上,社会各界上千人士自发赶来,献上一枝枝菊花,寄托一片片哀思。
在送他最后一程的,回旋百余米长的送行队伍里,有青春年少的面孔,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不少人低头默默流泪,众人自发为他吟唱《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哀乐是他早就和夫人商量好的《送别》
而他过世的消息就像一枚小石子,在当年激起了些许波澜,但很快便淹没在了各类娱乐八卦当中。
人们甚至意识不到,他的离世,也许代表着中国环保一个时代的结束。
时至今日,雾霾,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稀有生物灭绝......
这些问题仍存在在我们的家园里,中国的环保事业仍旧任重而道远。
善其身,兼天下,梁启超,为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奔走呼号;
梁思成,为拯救传统城市建筑而奔走呼号;
梁从诫,为拯救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而奔走呼号。
梁家的三代人都用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的在做着殉道者和启蒙者!
这种根植于梁家血液里的,执着,正直和敢言,甚至悲壮的坚持,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该有的模样!
他为时代使命而生,再决然奔向社会苦难而去,他以天下为己任,悲壮而执着,当年林徽因说他的孩子:
“是爱,是暖,是希望,人间的四月天”
而他确实用自己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样的爱和希望!
可是,如今又有谁可以像他一样,甘愿为这一切献出毕生心力呢!

-END-

关注灵魂故事,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