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老了---老龄社会, 我们准备好了吗?

灵魂故事 2022-07-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旧雨新知 Author 梧村


作者 | 梧村

来源 | 旧雨新知(ID:gh_8261eb7d9186)

1962年,自然灾害结束之后的第一年,我的出生年,自那年之后,中国出现了连续10年的出生高潮。
60年后的2022年,这群婴儿群体进入了老年,而我也正在见证中国社会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生态结构的大改变---中国进入全面老龄化社会
从2022年伊始之后的十年中,中国每一年都约有2500多万人跨过60岁的门槛,也就是每年都有一个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大致为2570万)的人群进入老龄阶段。
再过十年,也就是2032年,当我迈入70岁时,中国将有接近4亿超过60岁的老人,从而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并且,由于现在很多青年人都不愿生孩子或只生一个,所以十年以后中国的总人口数却在持续下降,这样更显得这个社会的老态.
很快我们就会看到满大街都是打扮精致却满脸皱纹的老者。这样的社会我见到过,那就是日本。
十年后一个接近4亿老人的中国,将是世界上一道壮丽磅礴的银色风景线。
但同时,老龄社会也给我们这些老人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环境。

过去几十年当我们意气风发走在中国迅速腾飞的道路上时,很少人会想到我们的老年会遇上整个社会的变老,更没有人会从我们刚步入老年开始就深谋远虑地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布局。
但不幸的是,我们的老年社会将是一个越来越难用人工来服务老人的社会。
老年优待与老年挤压从老年发展的自身规律来讲,我们和上一代老年人的生活并无巨大的差异。
只不过我们在老年的三个阶段上(活力阶段,生活开始无法自理阶段和生命终结阶段)的时间会比他们更长,这是因为生活变得富庶,社会稳定和医疗水平更高,使活过百岁不是梦想。
但当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接近三分之一都是超过60岁老年人的社会时,我们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老年社会中老年人将不再得到优先
我们父辈所能享受到的老年优待到了我们这一辈就变成了老年挤压
年轻人不足,老年人的退休年龄不得不推迟,这是一个大趋势。
而在退休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休闲娱乐旅游学习场所将挤满了活力老人的身影。
上下班高峰过后就又是一大拨老人出行的高峰,节假日之后就是老年旅游的高潮。
与五零后相比,六零后的朋友更愿意花钱在自己身上并愿意将心得分享给朋友们。
网络让信息瞬间传播,便捷的交通使得梦想更容易实现。
但信息的共享也让很多地方人满为患,甚至老人之间争夺场地的情况也会屡屡发生。
对老人的优惠也会因为不堪老年人的过多而改变。
这些都是我的预测但也符合逻辑。所以在我们进入老年阶段之后要摒弃“老人优待”的旧观念,适应遍地老人的社会环境。
如果我们能早点意识到未来老年生活的新变化,就能及时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按照自己的愿望尽早实施自己的老年规划,
提高自己的“玩商”,学会有超前思维或反向思维,要有创造性的娱乐方法,想玩还要会玩,就能在浩浩荡荡的退休大军中独辟蹊径,找到自己快乐益智健脑养心的好方法。
从而在巨大的老龄化浪潮中从容不迫,风轻云淡,笑看人生,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充实而愉快。
当然,在享受我们老年生活的同时,也要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我们的后辈作出一个好的榜样。
顺便提一句,那些没有电梯的老房子也将越来越不值钱,要出手的应该早点。

自在生活与照顾孙儿在活力老人阶段碰到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就是,如何在自己的自在生活和帮子女带孩子之间找到平衡。
我是赞成老人为自己的独生子女照顾孩子,以支持孩子更好的工作,就像当年我们的父母帮我们照顾孩子支持我们的工作那样。
但前提是独生子女不能把孩子全部托给祖父母,自己不履行做父母的责任。
独生子女这一代必须通过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使自己长大成熟摆脱巨婴的心理
而作为(外)祖父母这一辈也能通过帮助自己孩子照顾孙儿来加强和自己孩子的感情交流和与社会保持接触。
在我的经历中和父母最重要的记忆是在父母退休之后帮我们一起照顾孩子的那些年。
因为在他们工作而我们是孩子期间,彼此的关注点不同,基本是他们说我们听。
到了他们老的时候帮助照顾外孙之后我们才有机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听到更多他们的故事和对生活的感悟。
同时我们也能将社会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继续跟上社会的步伐。
但在这里我强调照顾孙儿的重要性还有一种更务实的养老思维
因为在我们到达高龄年纪时,我们的独生子女也已经进入老年或准老年的年龄。
一旦我们的独生子女无能力监护高龄老人时,第三代就成为无可推卸的责任人。
所以今天我们为第三代的付出也是为自己的高龄老年投资,这是在全面深度老龄化社会中为自己添加了一道保障,
而第三代对老一代的亲昵程度因带过和没带过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我们这一代大多对带过我们的奶奶外婆有着深厚的感情,有时甚至超过了对父母的感情。
尽管很多人对依靠子女来保障养老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子女靠不住,孙辈更加靠不住,但我认为那是你根本就没往这方面去努力。
我的经历告诉我,所有的靠不住或靠得住都深植于家庭文化之中,这里包括精神上的引导。
当然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也是极其需要智慧的。但不在本篇的论述之中。
跨代际照顾在我们父母辈老人身上还不明显,他们有几个子女,照顾老人还有所分工。
但在我的家族,已经初见端倪。
在我们的父母辈都进入高龄年纪并需要帮助时,已经成年的第三代都自觉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为父母分担压力,给他们的高龄(外)祖父母们送上自己的关心和支持。
这三个独生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外)祖父母的照顾,他们也深爱他们的(外)祖父母。
尤其是在同城居住的外孙用自己当医生的医学知识帮助他外婆缓解疼痛,很值得褒扬。
而我的孩子在他外祖父生病期间也利用假期去医院看望,端水喂饭。
只要他在家,推轮椅搀扶老人就是他的责任。
当我在照顾自己有认知障碍的父母深感压力时,他就成为我通过网络倾诉的对象。
他虽然不在我的身边,但由于他和外祖父母一直有着亲密的互动关系,共同的血缘让他的安慰更有说服力。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上一代老人在孙儿幼年时孕育的亲密情感会在年老时获得福报。
这里再一次强调,在照顾孙辈方面一定是以他(她)父母的主张为主,切记不要喧宾夺主。
而且要防止过度疲劳,要和自己的孩子以及亲家商讨如何分工的事。
喘息是必须的,和孩子约法三章也是必要的,合理平衡自己的休闲生活和帮助子女照顾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是老年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在政府放开三胎政策之后,我极力劝说年轻人应该至少生两个孩子。
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深谙独生子女所带来的种种弊病,尤其是在性格养成上的先天不足。
而在多子女家庭,往往会有一个孩子特别能干,这对已成为父母的独生子女来讲就是分散了家庭的风险,又多了一份养老的保险。
多子女的家庭虽然在孩子小的时候养育很辛苦,经济上也不如独生子女家庭那样潇洒,但一旦他们成人之后就是最大的人力资源。
尤其在一个深度老龄社会,谁家的年轻人多,谁就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兄弟姐妹们对照顾老人的责任就有所分担,这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讲是先苦后甜的生活方式。
其实无论是为孩子着想还是已成为父母的独生子女着想,这都是艰难但理性的决定。
因为越到老,独生子女越感到照顾老人的压力,尤其是现在连家族血缘亲属都很少联系。
但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六零后我的同龄人并不支持他们孩子生二胎。
网上常说我们是有孝心的最后一代也是被独生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但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我们也是想放弃孙子辈,不太在乎做(外)祖父母的第一代。
是不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当年无奈接受的独生子女政策竟然成为了这代独生子女父母以及我们这一代老人的自觉选择。
而且越是条件好的大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越不想生育。
他们总以为这是个有钱就能买到服务的社会。
其实,就是不说为养老考虑,独生子女孩子的家庭也是最脆弱的家庭,一旦孩子遇到不测,整个家庭就遭遇灭顶之灾。
说到底,这是一代人对当下生活和未来命运的取舍。
还是那句话,选择没有对错,一种选择就是一种命运,而且总是有利有弊,没有一种是完美的。
而老祖宗教育我们的就是在“活在当下”与“造福未来”之间取之中庸之道。

当我们出现腿脚不便,长期卧床,认知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再加上脾气变得怪异,必须依靠外人帮助,或进入养老院才能维持生活时,就是进入了老年生活的第二阶段,即居家或开始机构养老阶段。
而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紧迫,这让我们顿悟我们父母辈只要肯出钱总能解决养老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即使我们不想麻烦自己的独生孩子,想请人进门照顾或进养老院、护理院,我们也可能因老龄社会年轻劳动力严重短缺而更加难以实现。
那时候极有可能要排队等待养老院的空位。尤其是那些口碑比较好的养老院。
这是不是和现在父母为自己的小孩能上好的学校而焦虑似曾相识?
现在大家总焦虑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却不关注人生也有可能输在终点线上。
其实真正的人生不幸是在自己走到生命边缘时生活一地鸡毛,孤独无助,无人关心,而人生的成功就是在爱的簇拥下中从容地告别世界,而这与功名无关。
为避免老人无人顾暇的困境,我认为和子女同居一城是最好的选择。
甚至要在同一城中比较近的地方居住。
因为只有同城居住,对父母和子女来说,才能免去奔波之苦,互相照应,事半功倍。
如果在父母尚未老去时和孩子同居一城是父母帮助照看孙儿,那么这个阶段父母和孩子同居一城就可以得到孩子的关心还能解决看病吃药无人陪护的困扰。
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很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流向了海外,小城镇的年轻人流向了一二线城市。
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迅速瓦解,家族内部互助的传统也在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同城居住也成为一项重大的家庭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成家后的年轻夫妇,他们各自的父母很可能来自不同的城市,要同城居住更是困难,因此需要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依照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渐进调整。
但如果一直回避问题直到不得不考虑时再考虑,就有可能出现与社会的焦虑共振。
在一个有几亿老年人的社会中一定会有一大批老人的衰老时段比较接近,所以早做预案就能避免与一大批老人一起抢跑道。
尤其是那些独生孩子在海外定居的,父母更应该早点做好规划,未雨绸缪,掌握生活的主动。
不管现代医学多么发达,老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总有一天老人会无法自理生活,包括管理自己的财产和家庭事务。
我家族的高龄老人们都不愿意麻烦子女,但天命难违,最终还是要麻烦的。
就如我姑妈说的,“我总不能自己走到火葬场去吧”。
所以,如果不想麻烦子女,最好就是考虑选择与子女同城的养老院,便于子/女常常监护和探访,这是最不麻烦孩子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老人在经济上都不会依靠孩子(甚至还要资助孩子买房),但当老人们身体出现状况时,有孩子常常出现在自己面前是极重要的心理安慰,也是对养老院服务的一种无形监督。
我们一直认为这一代独生子女不会关心老人。其实是他们还没到那个懂得岁月的年龄。
我相信他们对父母的那份爱是深沉而敏感的,一旦父母有了状况他们的孝心不比我们这一代差,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熏陶和积淀。
因此,在第二阶段的老年人一定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以更务实的心态适应一个可能以机器人服务为主的全新社会环境,以孩子的探视方便为前提,安心成为社会的旁观者。

老龄社会意味着太多的老人需要帮助,人口短缺的问题不是首先出现在中国,西方发达国家(除美国好一点)早已经开始并正在经历。
欧洲解决老龄问题的办法就是引进了大量的移民,从而导致了种族问题的激烈冲突,社会矛盾激化。
而日本解决老年问题的方法是将产业转移到海外,从而保持着国内单一民族的安定和和谐,
其结果是很多孤寡老人无人照管,生活孤独和寂寞,死后多日才被发现,这是大和民族“不喜欢麻烦他人”的特点。
记得看过一个日本电影《入殓者》,其中讲到男主角刚成为入殓者时去安葬一个孤寡老人,她去世多日才被人发现,身上散发的臭味几乎动摇了他从事这项工作的决心。
事实上中国现在孤寡老人去世而不被发现的事,也已经屡屡发生。
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最近几年政府放开生育控制,开始搭建应对老龄社会的整体框架:
比如建老年医院,扩大社区养老智慧养老服务,支持父母与子女就近居住养老,帮助异地养老的老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甚至未雨绸缪地开始对殡仪馆进行扩建,以应对未来老年死亡人数的剧增。
但任何政府的安排都是外部环境的改善,无法改变年轻人正在淡漠的生育观。
人口学家们对通过提高福利补贴来提高生育率感到悲观,因为西方的高福利待遇并没有对本土的生育率带来显著的改善,反而是外来那些多子女的移民获得了优惠。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与老人同居一城的“养儿防老”模式是在老龄社会中占用公共资源最少,但效果相对最好的一种模式。
而我把它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养儿防老”。
是啊,人生转了一个甲子,想过无数突破老话的可能性,住养老院,居家保姆,智慧养老,
但一旦生活无法自理了,就还是绕回到了老祖宗的树下,崇尚父慈子孝的人性光辉,重新理解“养儿防老“的深刻含义。
似乎老话根本就没有问题,只是进入现代社会,养儿防老的内容就从传统社会的赡养老人的义务转变成监护老人生活的责任:
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的监护(比如购买老人的生活用品,陪老人看病,帮老人管理财务等)和心理安慰,并与照顾老人的养老机构及时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老人的习性,分担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
只有经历过老年生命全过程的人才更加清楚,把生活不能自理时老年生活完全交给养老机构是太简单化了。
在老年的任何一个阶段,子女的作用都无法替代,而身边有孝顺子女更是晚年的福气。
老话讲的养儿与防老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轮回,它让子女有机会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直面生命的终结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到生命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养儿与防老”就是代际之间的能量转换,它使家族血脉在彼此的交融中薪火传承。
前些天我和朋友相约共进午餐。在见面之前我们彼此去了不同的医院看病配药。
见面之后,她叹息道,看到医院里有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在看病,一脸焦虑。
她说,养个孩子真辛苦啊。真不知道为什么要养孩子?
我说,我刚从华东医院(以治疗老年病著名)出来。
我看到了很多年轻的老人或推着轮椅或搀扶着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去做磁共振,还看到他们为老人挂号配药,极尽耐心。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养孩子的原因。
养儿与防老,真正的生命轮回,没有什么比这样两幅画面更让人感动和感慨的。
老龄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END-

更多好文推介(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当我老了——对老年管理的一些思考

当我老了(二)——对老年健康生活的一些思考

一些人的晚年就是一场腥风血雨

关注灵魂故事,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