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2021年第2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编辑部 古代小说网 2021-09-15



《文献》2021年第2期封面

文学文献研究专刊

专刊导言  刘跃进


北宋西湖莲社社集编纂考  陈斐

内容摘要:西湖莲社是北宋文化史上的重要社团,有学者称其为“目前可以考知的宋代最早的诗社”,社主省常亦被尊为“莲社七祖”之“七祖”。向敏中、王旦、王禹偁等重要人物纷纷投诗入社,但又未能亲临寺院参加活动。莲社这个“ 共同体” ,很大程度上是寺方通过编纂社集“建构”、宣传出来的。本文以近年从韩国流入国内的宋刻孤本《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为基础,对西湖莲社的社集编纂情况做了稽考,指出:西湖莲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基于弘法宣传、招徕或联络社员的目的,编纂过《西湖莲社集》《续西湖莲社集》《钱塘西湖净社录》《莲社诗盟》《白莲堂诗》《莲社诗》《入社诗》等一系列的社集。这些社集呈现出层累递编或续编迹象,符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莲社社员不断壮大、诗作不断累积的状况。社员丁谓参与了莲社诗集的编纂并为之作序。南北宋之交,因为一场大火,寺院及社集版片化为乌有, 故这些社集流传不广, 宋以后罕见传本及谈艺家提及。

关键词:昭庆寺 莲社集 入社诗 编纂

作者简介:陈斐,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唐宋和近代诗词。

明嘉靖范钦抄校本《玉壶野史》

《玉壶野史》“生旦杂处”考辨  林杰祥

内容摘要:北宋文莹《玉壶野史》载南唐韩熙载事,有“生旦杂处” 一语,学者或据此而论定其时已有“生”“旦”脚色。今梳理该书历代版本流变,知是书在明初后五卷阙佚,嘉靖年间抄补时已有阙文,作“ 生□杂处”,鲍廷博校刊本则去此空格,作“生杂处”。另有清抄本作“生冝杂处”,乃抄录之误,周星诒、陆心源等人校订时皆删去。作“生旦杂处” 者后出,最早见《四库全书》本,乃将“冝”误作 “旦”。参酌《南唐书》《宋史》《续通志》的相关记载,“生□”之本意当为“生徒”“门生”,故此语不可作为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之依据。

关键词:《玉壶野史》 《玉壶清话》 版本流变 生旦杂处

作者简介:林杰祥,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文献。

 

《九家集注杜诗》版本疑点考辨

——兼论“聚珍本”说的产生背景   龙伟业

内容摘要: 《九家集注杜诗》共有五种版本,依次为南宋淳熙八年郭知达刻本、南宋宝庆元年曾噩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清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民国二十九年《杜诗引得》铅印本。但因叶德辉、洪业等名家误导,学界对此多有误解,所谓“乾隆武英殿刻本”、“乾隆武英殿聚珍本” (活字)及其“嘉庆时翻刻之本”,实皆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所谓“元明间刻本”,纯属子虚。以《九家注》为例,可以窥见清代修书刻书与书籍著录之一斑:《四库全书荟要》不收《九家注》,是其编纂从速、去取不精的例子之一;学者、书坊、官书局等未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实情,错误地著录乃至“ 重刻” 不少“聚珍本”。今人从推测清宫印出“聚珍本”《九家注》后又“不欲其流传”,到断言清宫宋本《九家注》“绝不会是宋刻”等等,以讹传讹,应予澄清。

关键词:《九家集注杜诗》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武英殿聚珍本 武英殿刻本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荟要》

作者简介:龙伟业,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杜诗学、唐宋文学。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罗履泰序《须溪批点杜工部诗注》

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成书及其价值发微   曾祥波

内容摘要: 宋元之际罗履泰序、署名彭镜溪集注的《须溪批点杜工部诗注》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为底本进行删削,补入刘辰翁批点,被高崇兰编、署名刘辰翁批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扬弃。高本以蔡梦弼本为底本形成初稿,然后引入黄希、黄鹤《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为参考本形成定稿,大量误读“梦弼曰” 注文。署名徐居仁编次、黄鹤补注的《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受高本启发,径以《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为底本(篇目编次框架用《门类诗》),同时参考蔡梦弼本。徐本对底本、参考本先后主次关系的选择恰与高本相反,故能纠正高本对“ 梦弼曰” 注文的误读。高本是宋元之际“集注批点杜集” 的枢纽,上承罗本,下启徐本。总的看来,罗本初创而失之粗略,高本化用《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系年为篇目编次颇具用心,徐本辨识注文最为准确。结合高本编次与徐本注文,可以形成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最佳新本。

关键词:《杜工部草堂诗笺》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 罗履泰本 高崇兰本 徐居仁本

作者简介:曾祥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文献。

 

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作者考   罗鹭

内容摘要: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是一部罕见元人诗集,收诗225 首。由于该书仅残存卷二至卷五,且阙失作者名字,因而长期被学术界忽视,也为《全元诗》所失收。该书递经明代晋藩、清代内府、清末民初藏书家刘启瑞、傅增湘等收藏,可谓流传有绪。经考证,作者应当是元人王旭的友人,名不详,字伯诚,号秋堂,山西泽州人。出生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至元七年(1270) 岁贡生,任职中书省兵刑部长达十馀年,于至元二十一年辞职后,游宦于江西、浙江、山东等地,负责赋税、盐业等繁剧的吏事。邵秋堂是元初儒吏作家的代表人物,《秋堂邵先生文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秋堂邵先生文集》 元刻本 邵伯诚 王旭 儒吏

作者简介:罗鹭,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宋元文学文献学、版本目录学。

 

明清以来唐寅文集误收及著作权有争议者考论   邓晓东

内容摘要: 唐寅文集自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增补。人们在对唐寅文字作品有了比较全面认识的同时,错收、误收也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限于之前文献搜集比勘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也与艺术市场长期充斥唐寅的书画伪作有关。唐寅文集目前存在如下问题:他人作品误作唐寅者、原诗略经改动并易题后署名唐寅者、作者有不同说法者、改易数字另成一作等。另外,署名唐寅所作的散曲中,亦因各种晚明曲选的题署不一而存在争议。利用故宫博物院藏唐寅行书自书曲,可以部分地解开其散曲著作权之谜。唐寅文集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需要引起唐寅研究者的注意,也值得今人编辑艺术家文集时重视。

关键词:唐寅 文集 著作权 辨伪

作者简介:邓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献。

 

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考论  黄成蔚                                 

内容摘要: 通过对罗振玉旧藏抄本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还原出彭宗孟的交游网络,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处于东林党对立面的晚明浙党成员,不仅不是像传统认知的那样一味在政治斗争上党同伐异,反而与不少东林党成员也保持着较为友好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上更喜与僧道频繁往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彭宗孟向往归隐与厌弃党争的真实创作风格与思想倾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彭宗孟作为清初著名文学家彭孙遹的祖父,其“宗唐” 诗风对海盐彭氏的文学旨趣塑造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浙党 彭宗孟 《侍御公诗集》 彭孙遹

作者简介:黄成蔚,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明清文献与文学。

 

澹归散佚诗文辑录与探析   薛涓、谢谦

内容摘要: 澹归作为明末清初由儒入释、寓居岭南的遗民僧,著述繁富。但由于乾隆年间遭遇禁毁,再加上时代动荡,文网森严,其作品损毁流失颇为严重。目前可见作品集屈指可数,又多为出家后所作,不利于对其出家前后思想进行整体观照。今通过对笔记史料及方志等文献的检索查阅,辑录出澹归散佚诗歌十二首、残联一句、文两篇,丰富了澹归研究资料。辑佚诗文情感丰富, 体现了澹归较为强烈的思想情感, 为推进澹归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澹归 遗民僧 禁毁书目 散佚

作者简介:薛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研究方向:明清文学。谢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与康熙中期文坛   吴留营

内容摘要: 由于时空阻隔和沧桑世变,琉球文献史料的短缺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清代中琉封贡体系下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彼此影响深且广远。究竟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关注和认知情况如何? 散见于诗文笔记中的琐言片语似不足以观全貌。近来笔者新见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一书,或可解答这一问题。该书所著录的康熙中期赠行册封琉球使诗文,作者多至180 馀人,涵盖广泛多元,既有冯溥等朝廷重臣,又不乏王弘撰等前朝遗民;既有当时诗坛宗主,又有于史无传的中下层文人。藉由该书,数百年前赠行册封使的史实,得以“还原”成鲜活生动的场景。京师、江南两处诗歌高地创作与交流的盛况,斯时朝野频繁互动的文学生态与宽松和谐的政治生态亦得呈现。

关键词:《使琉球赠言》 江户写本 汪楫 册封使

作者简介:吴留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东亚汉文学。

 

新见《增补儒林外史眉评》考论   朱泽宝

内容摘要: 笔者新近发现的清末文人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是学界未曾注意的《儒林外史》新评本。童评为抄本,仅有评语,无正文,以齐省堂增订本《儒林外史》为底本,逐页点评了原书的前二十三回半,计有六万五千馀字。童评批语精湛,对《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质阐发得尤为细腻深刻;着力发掘作者的用笔相犯之妙,能从细笔中阐发作者的意蕴;关注叙事方法与叙事视角,善于从细微处体察世态人心,长于从无文字处见世情;语言风格或庄或谐,与小说风格随处匹配,更熔铸着评者强烈的个人意志。

关键词:童叶庚 《增补儒林外史眉评》 艺术特质 评语风格

作者简介:朱泽宝,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献。

 

《都门纪变百咏》考论   高春花

内容摘要: 《都门纪变百咏》是庚子事变时期的重要典籍,组诗的两位作者疁西复侬氏与青村杞庐氏究系何人,一直悬而未决。笔者依据目前文献可确定这两位作者分别是夏曰琦与庄礼本,并对作者行迹略作钩稽,考订其生卒年。组诗采用的诗歌与纪事相结合的体例是庚子事变时期诗歌新制之一。两位作者为庚子事变之亲历者,诗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载录及对社会百态的观照均具有史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对组诗的评价与定位不能离开创作背景、庚子诗歌史及诗体演进等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不合宜,这对庚子事变时期其他诗歌的评价与定位也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都门纪变百咏》 作者 学术价值 定位

作者简介:高春花,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近代战争文学、清代词学、清代女性文学。

 

王国维抄校《录鬼簿》考   李家桥

内容摘要: 1908 至1910 年,王国维曾先后抄录、批校过三种版本的《录鬼簿》,所涉底本有明抄本、清尤贞起钞本和清《楝亭十二种》刻本。而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前两种抄本在大陆已不可获见,故关于王国维抄校《录鬼簿》及《录鬼簿》版本相关的研究均未能细论其详。本文结合前人对王国维校勘《楝亭十二种》本《录鬼簿》的研究成果,另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的明抄本、尤抄本及国家图书馆藏影抄尤本、日本东洋文库藏王国维据明抄本所作的过录本四种纳入综合考察,在对王国维抄校《录鬼簿》的始末进行细致梳理过程中,发现王氏起初措意于抄校的目的乃是为其正在编纂的戏曲著作《曲录》作参考。但王氏在得到影抄尤本后虽收齐了三种版本《录鬼簿》,却最终放弃当初的刊刻打算,乃是因为刘世珩主持的《暖红室汇刻传奇》计划中早已纳入《录鬼簿》。藉此不仅可明晰王国维早年戏曲研究脉路,而且对《录鬼簿》的版本研究亦可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王国维 《录鬼簿》 抄校 版本

作者简介:李家桥,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文献及戏曲史。

鲁迅致曹靖华书简

新发现鲁迅致曹靖华书简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  吴密

内容摘要: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原稿连同附带的一封书信一直没有被外界发现和披露。近日碑文和书信手稿首度现身公众视野,从其内容、特征和相关记载分析,可以确定为鲁迅手书原稿无疑。这两件手稿的发现,为我们对比研究《教泽碑文》的原稿、清稿、初刊本、文集本、全集本等诸多版本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1986 年所立碑文石刻文字的底本问题,同时也廓清了包括曹靖华本人在内对这篇碑文手稿回忆的不准确之处。

关键词:鲁迅 《教泽碑文》手稿 书简 曹植甫 曹靖华

作者简介:吴密,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

 

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   艾俊川

内容摘要: 《论再生缘》是陈寅恪晚年转向明清文学研究后的力作。陈先生根据间接材料旁征博引,加以合理推测,考出《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丈夫为范菼、因大赦归家,进而推断出陈端生的卒年,为陈端生和《再生缘》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根据陈端生父系《陈氏宗谱》、母系《汪氏世谱》等新见史料,钩沉相关人物的碑传文字,考得陈端生父亲卒于端生身后、其母汪氏未曾随宦云南、陈汪两家直到乾隆末年仍保持密切来往、陈端生之夫是吴门范菼而非秀水范菼、陈端生去世的时间更可能在嘉庆二年等细节,有助于加深对《再生缘》和陈端生的了解与研究。

关键词:陈寅恪  《论再生缘》 《再生缘》 陈端生  范菼 《陈氏宗谱》 《汪氏世谱》

作者简介:艾俊川,金融时报社编辑。研究方向:版本学、文献学和近代史。 

专刊导言

刘跃进


本期专刊围绕着文学文献问题刊发十四篇文章,研究对象从北宋西湖莲社到现代鲁迅、陈寅恪的著作,时间跨度很大。从选题类型看,这十四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对新见文献的考辨。

《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

近年从韩国流归国内的《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是宋刻孤本,根据这个本子,陈斐对西湖莲社的社集编纂情况做了稽考。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由于作者不详,所收二百馀首诗亦为《全元诗》失收。罗鹭考出作者是元人王旭的友人,名不详,字伯诚,号秋堂,山西泽州人,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黄成蔚《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考论》,从版本信息、交游唱和入手,通过明末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考察了晚明党争的复杂情况。澹归是一位诗僧,在明末清初江浙及岭南文坛有一定影响。其著述丰富,可惜在乾隆年间遭遇禁毁。

薛涓、谢谦《澹归散佚诗文辑录与探析》从笔记史料及方志等文献中,辑录出澹归散佚诗歌十二首,残联一句,文两篇, 多为澹归出家前或出家初期作品,颇有鲠慨不平之气,丰富了澹归研究资料。

吴留营《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与康熙中期文坛》涉及到琉球历史。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张海鹏《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一文,谈到“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文章发表后,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其后,他又为《琉球救国请愿书整理与研究(1876—1885)》(新华出版社,2018年)作序,再次呼吁学术界关注琉球问题。

吴留营特别指出,康熙年间三次册封琉球,尤以康熙二十一年(1682)汪楫为正使、林麟焻为副使的册封之行,留下的诗文资料最为丰富。汪楫将同僚及亲友陆续赋诗题序汇为一编,作者多至180 馀人。这些资料的意义自是不言而喻的。

有关《儒林外史》的文献资料,近年时有发现。朱泽宝《新见<增补儒林外史眉评>考论》则就他所发现的清末文人童叶庚的《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展开讨论。

鲁迅《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

吴密《新发现鲁迅致曹靖华书简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以轻松的笔调追溯一段历史。

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演讲中说:“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从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当然,新文献,未必就一定有新价值。最近四十年,考古文献、域外文献、电子文献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但并未颠覆或者改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认识,这一事实,值得思考。

其二是对前人已有研究的澄清与考辨。

吴翌凤抄校本《玉壶野史》

《玉壶野史》有“生旦杂处” 一语,研究者可以用来证明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是关于生旦脚色的最早记载。林杰祥《<玉壶野史> “生旦杂处”考辨》不赞同此说。她梳理该书历代版本流变, 说明该书在明初后五卷阙佚,嘉靖年间抄补时已有阙文,留空格作“ 生□杂处”, 参酌《南唐书》《宋史》《续通志》的相关记载,“生□”之本意当为“生徒”“门生”,故此语不可作为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之依据。此处虽仅有一字之别,却关乎戏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九家集注杜诗》三十六卷,南宋郭知达编,是现存最早的杜甫诗歌注本之一。龙伟业《<九家集注杜诗>版本疑点考辨》认为,世间通行的所谓“乾隆武英殿刻本”“乾隆武英殿聚珍本” 及其“嘉庆时翻刻之本”,实皆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所谓“元明间刻本”并不存在。这两篇文章的作者皆从版本入手,在版本差异中发现问题,说明从事版本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比对之学,也有方法论意义。

邓晓东《明清以来唐寅文集误收及著作权有争议者考论》梳理了明清以来唐寅文集刊行情况,重点分析了文集中著作权有疑问的诗文作品,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可以视为一家之说。

《都门纪变百咏》是庚子事变时期的重要典籍,高春花《<都门纪变百咏>考论》考定作者为夏曰琦和庄礼本,并对其生卒年作了探索。

其三通过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将一种或一类文献的基本问题解决清楚。

日本内阁文库藏元刻本徐居仁编次《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

曾祥波《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成书及其价值发微》以《须溪批点杜工部诗注》《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三书为例,梳理了宋元“集注批点杜集”的成书过程,比类参证,论析得失,视野比较开阔。

李家桥《王国维抄校<录鬼簿>考》引入《录鬼簿》分藏各处的五种版本,探明了王氏抄校的目的以及最终放弃刊刻的原因。

艾俊川《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使用家谱资料补充了《论再生缘》中如陈端生父母的家世等若干细节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留在文学研究所工作,曹道衡、沈玉成两位先生交给我的第一项学术工作,就是编纂《中古文学文献学》。书名有些拗口,是沈先生审定的,我也认可,在“引言”中,将古代文学研究分为文学阐释学和文学文献学“两大阵地”。

《中古文学文献学》

文学阐释学涉及思想的阐释、艺术的赏析等,有较多的主观色彩。这种阐释,有时是符合作者的本意,但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读者自己的理解,甚至与作者的本意南辕北辙。

所以古人说,诗无达诂,作者用一致之思,而读者各以其情得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阐释学,很可能是无边的学问。

文学文献学则不然。它主要涉及作家生平、作品本事、文字训释等,相对来讲比较客观。所以,文学文献学是有边界的学问。

我研究古典文学,更倾向于用文献学的方法。第一本论文集取名《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在“文献”后缀一“学”字,不过是给自己壮胆,好像有体系似的,其实并无深意。

无论做什么研究,读书识字是第一步,古人称之为“小学”,今天叫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实为专精之学。小学之后推衍文意,便是义理、考据、词章之学,如果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大约就可以算作研究了。

《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

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今天重新组合,分为文学、历史、哲学等门类。古今分类的变化,只是表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研究的途径并无二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十分重视文献学,视为繁琐,以为掌握了某种先进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升堂入室,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

为此,我们曾“东倒西歪”,到处寻找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追寻的结果,是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渐行渐远。研究中国的学问,说一千道一万,都得从最基本的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做起。离开基本文献空谈义理词章,如同在沙滩上盖楼,根本靠不住。所以我曾说过“偏激”的话:谁绕开文献,学术史就一定绕开他。

文学文献学当然要严谨求实,但终究是为文学研究服务的。文学阐释学,既然是一门学问,就不宜天马行空,遨游无际,终究还要建立在文献考订基础上才有意义,所以,文学阐释学又是有限的。

《跂予望之》

当然,无论是文学文献学还是文学阐释学,其核心是文学;而文学的核心是人本身。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的意义,经典作家给予了最经典的阐释。

上述十四篇文章,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家或文学作品,所以统称文学文献研究。这些文章,研究方法比较传统,所得结论也很平实,并无惊人之论。但他们努力用材料说话,少做主观臆断。这就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宽了前进的道路。





《文献》杂志2021年第2期销售链接:

https://k.koudai.com/FFszr0U1


【相关阅读】

《文献》2021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杂志2020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文献》杂志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文献》杂志2020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文献》杂志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文献》2020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献》杂志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本文经《文献》编辑部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