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情报 3.0 时代情报的特征、任务与工具

时艳琴等人 丁爸 情报分析师的工具箱 2023-01-02

引 言

随着全球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几何级数扩张,以互联网信息为情报载体的情报 3.0 环境为情报服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信息过载严重。情报工作者无法凭借人力从海量信息中整理分析信息,甚至单单倚靠人力无法定位情报分析对象,因此,互联网情报工具已经成为情报机构的工作基础。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情报机构使用智能化分析工具开展情报分析工作已成为现实。

1 情报定义与情报时期划分


1.1 情报定义 

情报是人脑做出的有价值的判断。

情报定义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人脑”。情报既不是人未经思考的条件反射,也不是信息、照片等未经过人脑思考加工的材料。


第二个关键词是“有价值”。情报的“有价值”是针对特定目标对象的价值,而不考虑对其他人是否有价值,这体现了情报对象的针对性。


第三个关键词是“判断”。“判断”既是一个表示过程的动词,又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名词; “判断”既构成情报生产的过程,又表现了情报生产的结果,即判断的结果———知识。


情报生产一般要经过信息采集、信息存储加工、分析和发布四个流程,其中“分析”过程以判断为核心,因此也是情报工作的核心。


情报产生知识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发明、创造的另一个维度的表达。情报学由此可定义为研究人脑如何做出有价值判断的科学。它既是从未知得到( 判断产生的) 知识的科学,又是研究如何取得新知识的过程的科学,也是研究人类创新过程和创新本身的科学。从哲学层面上说,情报学是研究人类探索未知、探索未知过程与创新的科学。


1.2 定义界定的说明

1.2.1 界定“信息”与“情报” 根据“情报是人脑做出的有价值的判断”,本文将未经人的智慧判断的资料界定为“信息”,将经过人的智慧判断得到的判读结果( 知识) 界定为“情报”。


1.2.2 界定“研判”与“判读” 本文将人脑所代表的人的智慧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判断过程界定为两个阶段———“研判”和“判读”。


其中“研判”界定为判断方向的定位和重要信息的选择,是判定情报方向和选取重要信息准备判读的过程; “判读”界定为对重要信息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背后的规律、可能形成的新的事态、在新事态下的益损,进而制定对策的过程。


判读一词原本是图像情报工作的术语,又称解译、判释,原指人们使用各种技术及手段,通过分析地物影像特征来识别照片和影像,进而获取情报,例如侦察卫星照片的判读。本文对判读的界定与其原有概念不同,特指通过研读既有信息中蕴含的规律、变化或影响,将信息加工成有价值的情报和对策的过程。


1.3 情报时期划分

情报本身并不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情报的属性,如知识性和可传递性并不会因此改变;而基于情报本身的情报处理思路也不发生变化。但是情报的载体、基于载体的处理工具和与载体相关的情报处理及方法和思路、手段会发生变化。


依据这些情报工作要素的变化,可将情报工作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国内一种情报阶段划分为:


情报 1.0: 从文献传递到信息服务( 1956 年———1978 年) ,以人际情报为主,纸质信息为辅。


情报 2.0: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 1979 年———2012 年) ,纸质信息为主,并过渡到互联网情报,人际情报相对被忽视。


情报 3.0: 从知识服务到智能服务( 2013 年至今) ,基于互联网信息的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工具迅速发展,纸质信息逐渐隐去,人际情报回归应有地位;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情报与人工情报结合成为新的方向。


情报历史阶段划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受到国家、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美国中央情报局不同时期政策、机构设置等的差异,发现美国中情局情报阶段与国内情报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大概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比中国科技情报的发展提前了约 10 年:


情报 1.0: 二战以前及战后初期

情报 2.0: 20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末

情报 3.0: 21 世纪初至今


各时期情报生产要素及任务变化情报人员依据情报生产流程,通过情报载体获取信息,先研判研究方向和重要标志性信息,再判读信息得到知识。


不同情报时期情报载体、研判及判读特点和情报工作任务等情报生产要素各有特点。具体表现为:情报载体从具体向抽象转变; 情报工作者在情报生产过程中资料采集由难变易,判断由易变难,资料阅读由相对简单变为重大难点,且判断重点从简单判断发展为复杂判断甚至是综合性复杂再判断; 情报机构工作任务由“武力”获取信息向智能处理信息转变。

2.1 情报载体由具体向抽象转变

2.1.1 情报 1.0: 

情报载体具体到人或物情报 1.0 时代,情报信息以人际情报(Human Intelligence,HU-M INT ) 信息为主,人际情报来源包括各种搜集国外动向情况的手段,其重点是人及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


在情报 1.0 时代,情报多存在于特定人员的脑中,记录情报的纸质档案或其他物品上,以及保存情报的保险箱或其它容器内。情报的载体以人或特定物品为基础。获取情报依靠的是匕首、万能钥匙、神偷、特工及敌方叛逃人员等。


2.1.2 情报 2. 0:

 情报载体从文献资料到互联网信息,情报 2.0 时代( 文献情报时代) ,情报信息以公开来源信息为主,公开来源信息指的是公众可得到的已出版材料———报纸、书籍和期刊,因而有时被称为文献情报( Literature Intelligence,LITINT)。


情报 2.0时代情报以“硬拷贝”来源为主,公开来源的信息并非通过网络获取,而是以传统的出版物为情报来源。


情报 2.0 时代以图书文献作为情报来源,情报载体以报纸、书籍和期刊为主。情报工作者花钱购买资料并获取情报,情报工具主要是剪刀浆糊。更多的占有资料、阅读资料、联想问题和判读信息,就意味着更多的获得情报。


从情报 2.0 时代开始,情报信息以公开来源信息为主,人际情报仍适用于提供其他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人际情报的主导地位在很多情报领域被公开来源情报所取代,其作用相较情报 1.0 时代有一定程度的衰退。


人际情报的衰退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多数情报机构及情报工作人员出于成本、道德、法律约束减少了通过人际情报获取竞争对手信息。即便并非所有企业都囿于道德因素限制,绝大多数企业也不会选择人际情报来源,因为企业使用人际情报一旦曝光,会给企业造成声誉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例如 2001 年宝洁公司通过人际情报搜集对手联合利华的非公开信息,该事件曝光后,宝洁公司向联合利华赔款 1000 万美元,且该赔款仅是该事件解决方案的一小部分,声誉损失不可估量。


其二,情报界已经证明了 80%以上的情报可以通过公开渠道取得,公开情报相较人际情报不仅获取难度小、成本低,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强的分析和研究价值。

2.1.3 情报 3.0: 情报载体为互联网

当前,公开信息所包含内容远远多于历史上各个时期。情报 2.0环境下多数公开来源信息是印刷成册的出版物,而情报 3.0 最常用的公开来源资料则是互联网信息,人类的活动印记被大量记录,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最全最快的数据库。


得益于全球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猛扩张,情报人员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以前无法得到的开放信息,例如:


①商用成像卫星获取的大量图像;

②商业数据库包含的大量经济数据;

③非公开数据资源的公开化。例如过去未被企业公开或被个人存贮在本地的数据资源,在情报3.0 时代以音乐、照片、视频、音控录像等形式被上传或传播;

④移动互联网终端点击数据,例如金融交易、浏览历史等;

⑤电子地图所产生的个人旅游出行及日常行为数据流;

⑥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社交行为数据及信息传递;

⑦电子商务形成的个人购买物品清单、支付数据、点击排序、评价行为等网上交易数据;

⑧搜索引擎保留的用户的搜索行为和提问行为数据。

……


情报 3.0 时代,在线公开信息成为情报的主要载体,网络成为情报分析的最佳起点,互联网作为最大的公开来源资料储存宝库,涵盖了几乎所有情报机构感兴趣的主题。人际情报和图书情报仍然是情报分析的对象,但是绝大部分情报产生于互联网。


情报载体的演变需要情报工具的同步发展。情报 2.0 时代的剪刀胶水或是复制粘贴已经不能满足情报 3.0 处理信息的需要,情报 3.0 时代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来利用人工智能处理互联网上种类繁杂、数量巨大的信息。智能互联网情报+人际情报将是新的趋势。


2.2 情报判断由侧重判读向侧重研判转变

根据情报生产流程,情报工作者需要收集信息,然后梳理出方向,进而做出判断。不同时期情报工作者判断的工作量和侧重点不同,情报工作者在情报生产过程中搜集资料由难变易,判断由易变难,且情报人员判断重点从侧重简单判读发展为综合性复杂情报判读和对策研究。


2.2.1 情报 1.0: 难点是信息收集,判断相对容易在情报 1.0 时代,人际情报的主要工作是搜集信息,主要难点在培养和联络特工、套取和窃取信息。

人际情报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信息搜集而不是判断分析。绝大部分情报一经获取,情报判断工作难度较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来源、目的定位非常明确,从而易于研判。

另一方面是因为情报多是对手真实意愿的表现,从而易于判读。


情报 1.0 时代是人际情报时代,情报的关键在于信息采集,也就是特工采集信息情报。例如美国十分注重保护情报来源———特工,对特工所收集信息的保护程度清晰展现了对情报来源———特工的保护。


1941年 12 月,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在整个二战期间“战略情报局”(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 始终没有争取到使用情报特工收集的原始信息的权利。


战后,中央情报组( Central Intelligence Group,CIG) 刚建立时,情报分析工作者也不能使用这些信息,直到 1948年,部分得到许可的分析员才得到了定期阅览信号情报的权利。美国在情报 1.0 时代对信息的保护说明了信息收集和保护的重要性。


2.2.2 情报 2. 0: 情报的判断与信息的获取同样重要

情报 2.0 时代,情报的来源定位没有 1.0 时代清晰,所需信息具体在哪本杂志哪篇文章并不明确,需要经过研判确定。与此同时,情报人员需要通过判读获取文献信息背后的联系才能判断出结论,大量阅读成为情报分析判断的基础工作。


例如,有些文献需要知识面较为丰富、专业知识强的情报分析人员将文献资料中的不同知识点整合、提炼重点; 尤其一些需要通过迂回方式得到的情报,需要情报人员对信息进行大量判读。


情报 2.0 时代,情报的内容需要有专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因此钱学森先生提出了综合研讨厅的理念。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部建立“收集指导中心 ( Intelligence CollectionGuidanceStaff ) ”,负责向情报收集人员发布决策者和情报分析人员的收集要求。


与此同时,情报部以单位名义聘请外部专家与情报人员定期交流指导,并要求情报分析人员主动同外部专家接触,增强情报分析人员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中情局“收集指导中心”的建立表明情报 2.0 时代的情报来源定位没有情报 1.0 时代清晰,所需信息需要经过情报分析人员判断确定。


而聘请外部专家定期交流则说明该时期已经不能通过对信息的简单判读得到情报,情报工作需要知识面较为丰富、专业知识强的情报分析人员对信息进行判读。


从情报 2.0 时代开始,情报工作对情报工作者能力的要求已经从“神偷”发展到 T 字型人才———既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也有广泛跨领域的广阔的知识面。


这一情报行业对情报工作者能力的要求延续至今。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综合研讨厅理念,成为跨越情报 2.0 和 3.0 时代的情报研判和情报判读过程的基础性指导方针。由此,情报界引入了系统科学,尤其是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方法,情报科学从个人英雄时代进入了团队作战时代。


2.2.3 情报 3.0: 情报研判成为情报工作的核心,也是最大的难点,基于互联网的情报采集成为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成为新时代的标杆。


情报 3.0 时代,商业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使情报人员获取信息变得相对容易。随之而来的是情报工作者面对的信息太多,难以筛选有价值信息,甚至难以定位信息。研判有价值信息成为情报判断的主要工作。


互联网作为信息来源为信息研判带来两方面挑战:

一是互联网信息量巨大,情报工作者不可避免地遇到信息过载和信息维度灾难,他们无法利用所有信息,亦难以从大量数据中过滤出有价值信息。


二是互联网信息质量差异很大,有些内容是误导性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情报 3.0 时代情报人员需要对信息来源快速定位和判别哪些信息有价值,即研判,再对信息进行判读,进而得到情报。情报人员要从大量信息中快速研判信息,并解决判读能力与需要判读的信息之间的巨大差异。


2.3 情报机构工作主要任务从信息搜集转向信息智能化处理

2.3.1 情报 1.0: 情报机构聚力信息收集

情报 1.0 时代,情报工作主要工作量是收集信息,判断工作量小。情报机构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发展信息收集部门,严密保护信息来源,增强信息收集和管理能力。

 

图 1 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部1952 年组织结构图

以美国中情局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为例分析各时期情报机构情报工作主要任务( 参见图 1) ,情报 1.0时代中情局的组织和管理有以下特点。


①1952 年,中情局“情报部 (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DI ) ”和“计 划 部 ( the Directorate of Plans,DP) ”均隶属于中情局。其中“计划部”中的情报特工负责收集秘密情报。“计划部”不仅与“情报部”隔绝封闭,且“计划部”地位高于“情报部”。


②情报部内部的“收集与分发司( Office of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同样负责搜集信息,且地位凌驾于情报部其他下属机构。


情报 1.0 时代情报工作判断工作量较小,情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强化情报搜集部门职能,美国中情局在该历史时期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也有该特点,具体体现在:

①“计划部”与“情报部”的完全独立,说明“计划部”搜集什么样的信息不受“情报部”指导。此时中情局还没有专门机构从事信息研判,表明情报研判工作量较小。


②负责收集信息的“计划部”比负责判断信息的“情报部”地位高; “收集与分发司”地位凌驾于情报部其他下属机构; 中情局为保护情报搜集来源而对“计划部”实行封闭管理,这些都说明了情报1.0 环境下收集信息的重要性,情报机构的工作任务是建设和发展信息收集部门。


2.3.2 情报 2.0: 情报机构图、情、档一体化

情报2.0 时代,情报机构收集信息的方式由设立秘密行动部门转变为建立图书馆、资料室以购买资料等方式占有信息资源,由于情报的载体是纸质图书资料,所以图书馆学的理论方法成为情报工作的应用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专业内容的增多,情报机构重视培养和考察情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以及知识整合和提炼能力,即前文所述 T 字型人才能力。


情报 2.0 时代信息收集与信息判断都是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主要信息来源由人际情报转向公开来源情报,情报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占有多数信息,情报工作主要任务是大量判读,情报机构面临的挑战由收集信息转变为收集和判读信息并重。


在此背景下,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者经常协同工作,即我们常说的“图、情、档是一家”实际上特指情报 2.0 时代,其它情报时期并非如此。

 

图 2 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部1975 年组织结构图,该时期中情局的组织和管理有以下特点。


①“中央资料处 ( theCentral Reference Service) ”取代原“收集与分发司( Office of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中央资料处”作为信息收集部门发挥图书馆作用。从情报部架构可以看出,“中央资料处”与其他部门地位平行,信息收集部门地位不再凌驾于情报部其他下属机构。


②20 世纪 70 年代后,除了如前文所述建立“收集指导中心(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GuidanceStaff) ”和安排专家与情报人员定期交流外,美国中情局情报部还于 1982 年成立了“产品评估组( The Product EvaluationStaff ,PES ) ”评估情报质量决定情报工作者晋升,情报分析质量开始与情报工作者利益挂钩。


③情报部以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划分组织结构,侧重分析人员专业知识深化。而在某些研究司内成立的跨学科小组则侧重情报人员知识面广泛。


④20 世纪 80 年代初,信息技术出现,信息集中开始挣脱图书馆局限。1986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建立“电子有线处理系统( SAFE) ”以集中信息来源,并提出“如果它( 信息) 不在我们的网上,他就是不存在的,如果它存在,就应该在我们的网上”。


这是互联网情报的发源之一。美国中情局在该历史时期的政策和理念与情报 2.0 时代情报机构工作的主要任务一致:

①相较于情报 1.0 时代“计划部”比“情报部”地位高,情报 2.0 时代中情局建立“收集指导中心”指导和规划信息采集方向,表明情报 2.0 时代,信息收集职能已经不再凌驾于信息研判职能之上。美国中情局的机构设置变化与情报 2.0 时代信息收集不再是最主要的任务,收集和判断都是主要任务相吻合。


②美国中情局在该历史时期关于情报人员的培养和“产品评估组”机构设置表明信息判读成为该时期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情报机构需要 T 字型情报人才,重视培养和考察情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知识整合和提炼的能力。


③虽然 20 世纪 80 年代中情局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集中信息资源,但此时中情局的理念仍然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公开信息,情报的载体虽然已经从“图书馆”转向“因特网”,但是海量在线资源尚未形成,力求全面占有信息资源仍然是情报机构的主要任务。


2.3.3 情报 3. 0: 情报机构建立智能信息处理工具

情报 3.0 时代,情报工作的特征是收集信息容易,主要任务是处理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问题,即筛选有价值密度高的信息不易,信息研判成瓶颈。与情报 1.0 时代的信息极度匮乏截然相反,情报3.0 时代出现了信息过载问题,情报人员需要在海量信息沼泽中研判出价值密度高的信息。


情报 3.0 环境下情报工作的重点是处理互联网时代信息,将未经过人脑加工的海量互联网信息变成人有能力阅读分析的小数据和大数据的计量统计数据情报。为此,情报机构必须建立一批以处理互联网信息为对象的 智能化( AI) 工具。


2000 年,美国中情局助理局长艾伦指出情报部门的困境是收集能力远大于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用大量数据堆在仓库里形容这一困境。可见,情报 3.0 时代情报机构的挑战已经从尽可能全面地占有信息转变为如何有效率地使用信息,情报工作重点是如何在信息爆炸条件下有效实施信息过滤,然后将未经过人脑加工的互联网信息由情报工作者判读得到情报。


1997 年,中情局科技部( theDirectorate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 成立“现代分析工具司( the AdvancedAnalytic Tools Office) ”,通过信息技术实施信息过滤,该部门沿用至今。

 

图 3 美国中央情报局 2017 年组织结构图( 部分)


 3 建立互联网信息处理工具处理情报

3.0 信息过载情报 3.0 环境下,情报机构必须建立一批以处理互联网信息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工具。本文所讨论情报阶段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情报服务工作,包括科技情报服务工作。


科技情报服务工作的信息来源同样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全球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几何级数扩张使得科技情报信息过载严重,科技情报工作者无法单凭人力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信息,需要掌握先进的分析工具辅助研判。


科技情报服务机构需要建立智能分析工具从四个方面为科情工作者提供工具支持。


3.1 信息集中

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应该建立智能信息库,统合所有信息来源,使科技情报工作者可以通过检索单一信息库获取其所有应该知悉的信息,即数据关联网络。


科技情报工作者通过信息全面的单一数据库检索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情报生产效率:

①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信息检索到,并集中序化;

②集中按照不同的情报分析需求处理信息、提炼信息的重复所包含的价值;③避免因数据库信息不全面带来的重要信息缺失。


3.2 信息动态自动分类

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应建立信息分类工具,信息分类工具应该能满足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①信息分类应满足科技情报工作的判读需求,并在专家仿真的基础上迅速、便捷查找需要;


②信息分类应便于科技情报工作者对比同类信息,如: 易于从连续事件中找到新的规律和发现,甚至信息分类应该能够自动判定特异信息或新类型信息。


③完成信息计量。


3.3 信息智能过滤

人工筛选信息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科情工作者从信息沼泽中提取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过滤信息可以模拟专家智慧使情报分析方法得到稳态发展。


如前文所述,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是情报 3.0 时代科技情报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相较于信息集中和信息分类,信息过滤是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建立情报工具体系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举例来说,假设针对某一问题现有 2 000 万条信息,其中有 600 条相关信息,而这 600 条信息中,分析人员受时间和工作量限制,仅能阅读其中的 100 条信息全文。


从 2 000 万条信息中选出 600条信息是人力无法企及的,需要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而从 600 条相关信息中精选出有价值的 100 条信息,目前仍依赖分析人员人工研判。


从 600 条信息中精选出 100 条有价值信息的工作时间和准确率受到分析人员分析能力制约。


而最优秀的情报专家也不能保证完全准确地选出所有有价值信息,尤其在未通读材料全文的情况下,人工很难辨别信息中的关联尤其是二级关联,正确判断所有信息是否有价值,需要情报分析工具支持。


情报分析工具在信息过滤功能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助科技情报工作者研判信息:

①智能筛选信息

②通过分析人员所关注事件或关键词族( 即时生成词表) 提取文章

③通过智能逻辑判断、目标意图理解、建立情报模式体系等手段,开发情报过滤工具,使信息技术代替人工研判信息是否有价值,信息筛选准确率应达到甚至大幅超越人工研判水平。

④智能挖掘信息内容包含的关联关系。


3.4 形成情报生产流程

为情报大众化打下基础把专家智慧固化在情报生产线中,使普通情报工作者也能产出高质量的情报报告,解决情报贵族化的问题。通过情报生产流程的实现,为情报大众化打下基础。


4 结束语

本文从各情报时期情报生产要素入手,对情报 1.0时代、情报 2.0 时代、情报 3.0 时代情报工作在情报载体、情报判断重点和情报工作任务三个方面进行了区别和比较。通过与其他情报时期的比较分析,凸显了情报 3.0 时代情报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是需要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信息研判,并据此提出情报机构应建立智能化分析工具辅助分析人员进行情报分析。

参 考 文 献

[1] 吴晨生,张惠娜,刘 如,等.追本溯源: 情报 3.0 时代对情报定义的思考[J].情报学报,2017,36( 1): 1-4.

[2] 正 阳. 侦察卫星照片的判读[J].国外空间动态,1982( 7) :10-13.

[3] 李 辉,张惠娜,付 宏.情报3.0 时代科技情报服务能力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3.

[4] 罗伯特·克拉克.情报分析: 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M].马忠元,译.北京: 金城出版社,2013: 121-124.

[5] 牛新春. 战略情报分析方法与实践[M]. 北京: 时事出版社.2016:91-231.

[6] 戴汝为. 钱学森论大成智慧工程[J]. 中国工程科学,2001,3(12) : 15.

[7] John Pike.CIA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EB /OL].[2017-04-20].https: / / fas.org / irp / cia / ciahist.html.

[8] 美国中央情报局官网.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机构图[EB /OL].[2017- 02 - 20]. https: / /www.cia. gov /about -cia/leadership /cia-organization-chart.html.( 责编: 王 菊; 校对: 白燕琼)·

 

来源:2017年10月 《情报杂志》第 36 卷

作者:时艳琴、陈雪飞、谢威、李辉、张惠娜、白波、吴晨生

( 1.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044;

2.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 要

[目的/意义]不同情报时期情报工作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明确不同时期情报工作的差异,对把握情报3.0 时期情报机构的挑战和工作任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方法 / 过程]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各个情报时期政策、机构设置等的差异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凸显不同情报时期情报工作中情报载体、判断和任务的不同特点及表现。

[结果/结论]情报 3.0 时期情报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对海量互联网数据进行信息过滤。情报机构应当开发和使用智能化分析工具助力互联网信息的筛选。

关键词 信息过载 情报 3.0 情报载体智能工具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7) 10-0001-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