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幻学人专辑 | 刘健:战后日本科幻动漫发展脉络

科幻春秋 四十二史 2021-06-07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刘健,1982年生,天津人。硕士,副教授/高级技师、国家电子竞技一级裁判员。现任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综合教研室主任。社会兼职: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邮电大学科普动漫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




:二战后,日本社会经历了第二次工业化过程。期间,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日本动漫产业。而科幻动漫则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题材类型。战后日本科幻动漫的繁盛源于旧有的科幻文艺传统、美国科幻文化的输入以及出版及影视传媒业的勃兴,产生了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思想世代”和以河森正治、庵野秀明为代表的“美学世代”等两代优秀科幻动漫创作者。到20世纪90年代,以《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播出为标志,日本科幻动漫发展达到了巅峰。


关键词:战后  日本动漫  科幻  思想世代  美学世代




一、战后日本科幻动漫产生的动因


“动漫”的基本含义是动画与漫画的合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的日本动漫爱好者最先叫响的。尽管在日本,漫画(Manga)和动画(Animation)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且很少有人将之相提并论,但是“动漫”这个概念还是清晰的展现了当代日本漫画与动画业界在发展历程中的相互渗透性。现今,广义上的动漫还包含与动漫相关的各种产业与文化现象。


1947年4月,被后世称为“日本漫画之神”、当时年仅19岁的手冢治虫根据酒井七马原作改编的连环漫画《新宝岛》由育英出版社刊行。这部漫画是日本“新漫画纪元”的开始。在这部漫画作品里,作者手冢治虫开始尝试将电影的构图和分镜手法运用到连环漫画的创作当中,具体做法就是将大小不同的画格排列在一起,造成类似镜头推移的效果。另外,他还通过在画面上绘制拟声词的方法,使无声的画面能够表现出音响效果。这些对于传统漫画技法的革新,使得连环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上连续剧”,奠定了当代日本连环漫画的发展基础。[1]41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技法的出现,标志着漫画创作的“动画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后来,手冢治虫的这些创作手法,逐渐成了日本漫画界的通行画法,并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易于掌握的成熟工艺,从而令日本漫画的工业式生产成为可能。


《新宝岛》▲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公营及民营电视机构相继成立,并投入运营。由于电视台对电视动画节目存在刚性需求,手冢治虫开创的新漫画具有改编成动画片的天然便利性以及新漫画与电视动画在目标受众群体上的高度重合性,让“动”“漫”融合成为了可能。而手冢治虫又亲手开创了日本动画制作的“手冢治虫”模式,使得日本的漫画与动画的横向贯通最终得以实现,创造出了日本动漫的“二元一体”结构。


在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中,科幻动漫是较早出现、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的题材类型之一。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科幻文艺的旧有影响。对于战后的日本人来说,科幻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文明开化”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引进西方文化,并努力吸收转化,为己所用。在这个过程中,与科幻有关的各种文艺形式,也相继传入日本。1878年,川岛忠之助翻译的《新说八十天环游地球 前篇》出版。[2]79此后,凡尔纳的作品相继被翻译成日语,广受欢迎,掀起了凡尔纳热潮。受此影响,贯名骏一在1882年发表了科幻小说《千万无量 星球世界旅行/一名 世界藏》,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游历了各种星球,并体验了不同星球中的科学文明和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以及政治形态、思想等。[3]21从此,科幻文艺在日本扎下根。尽管从明治到昭和时期,科幻在整个日本文艺体系中算不上繁盛,但却始终星火相传,延绵不绝。而随着科幻杂志的出现,图画较之文字更具通俗性和传播力的优势便显现了出来,著名日本科幻小说家海野十三就曾在杂志上发表过科学漫画[3]102。而手冢治虫在创作上深受海野十三的影响,两人在精神上建立了类似师徒的关系。手冢治虫本人被称为日本科幻界“战前与战后”的桥梁。而作为日本动漫的一代宗师,他本人对于科幻题材的偏爱,自然对科幻动漫的发展产生了“第一推动”式的重要影响。


海野十三 ▲


第二,美国科幻文化的输入。二战中,日本是战败国。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长达6年的军事占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有计划的在对日本社会进行经济改造和政治改造的同时,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改造。而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文化渗透与改造,并没有随着军事占领的结束而结束,反而更为强化。在这个过程中,科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媒介。从被动的方面看,大量廉价的科幻杂志(包括科幻漫画杂志)被当做驻日美军的精神食粮(一说是货船压舱物)大量运进日本,并通过美国大兵之手,流散到日本社会中。大量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也随着美军一起,充斥于日本的电影院中。而在主动的方面,美国对日文化政策中极其强调双向性,“两国通过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得以成长,并相互得利……日本人和美国人彼此应该相互尊重,日本人在双向的文化交流中自发而充分的与美国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4]136具体体现为邀请日本科幻作家赴美访问,从日本引进科幻电影在美国放映,与日本合拍科幻电影,等等。


第三,出版及影视传媒业的勃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通过自身的建设及对周边国家的侵略与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二战期间,由于长期战争带来的损耗及美国对日本展开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在战争结束时,日本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基本上回归到了前工业化时代。随着冷战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的地缘政治作用再次突显出来。美国随即改变政策,扶植日本,再次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随着工业设施的重建,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来了对文化娱乐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出版传媒业的发展。而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消费习惯,刺激了对新类型、新题材、新作品的需求。


二、思想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奠基人


作为战后日本动漫界的宗师,手冢治虫也是日本科幻动漫的奠基人。手冢治虫,本名“手冢治”, 1928年(昭和3年)生于日本大阪。少年时代,手冢治虫受到家庭的影响,开始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据手冢治虫本人回忆,在二战期间,他在日本观看了由中国动画家万氏兄弟创作的亚洲首部动画长片(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5]47于是,便有了要成为“漫画家”的梦想。 

①当时,日本将动画电影称为“漫画映画”。


手冢治虫 ▲


1945年,手冢治虫考入大阪大学医学部。在学期间,手冢治虫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漫画创作。


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后来蔚为壮观的漫画出版业,而是以“赤本”的主要业态。所谓“赤本”是一种封面为红色,用廉价纸印制的一种小册子,主要是供社会中下层民众消遣的廉价出版物。赤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明治维新后,随着西方现代印刷术的引进和普及,为赤本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漫画因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性,成为了赤本出版物中的“大宗”。二战战败,导致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人们的消费能力持续下降,赤本这种廉价出版物,成为大多数人在当时唯一能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这导致赤本出版规模持续增大,题材类型也走向多样化,从而客观上也为手冢治虫等“新漫画家”的题材创新提供了可能。

②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赤本的封面不再是单纯红色,“赤本”也成为了各种廉价出版物的泛称。


1948年,手冢治虫创作的科幻漫画《失落的世界》(Lost World,又名“前世界”)以赤本形式出版。这部漫画作品源自手冢治虫中学时代的漫画习作,后来还曾在1946年在《大阪新闻》上连载,但并没有连载完成。而后来在推出“赤本”时,因为考虑到当时此类的漫画单行本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读者,所以对漫画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正。尽管作者本人宣称,在创作这部漫画时,并没有受到英国推理小说家、“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的同名小说影响。但考虑到这是一部经过三易起稿,前后创作时间跨度超过十年的作品。其中的部分内容,受到柯南·道尔小说的启发,也并非没有可能。手冢治虫的《失落的世界》融合推理、悬疑、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元素熔于一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超越时代的存在。其中涉及到科幻构想部分,就有“莫洛博士岛”式的生物改造,又有宇航飞行与外星冒险,展现了作者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是以漫画这一可视媒介将整个故事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在角色形象设计和场面调度上还能看到明显受到迪士尼卡通片风格的影响,但其感官冲击力,要远远超过文字小说。《失落的世界》出版后,共销售出40万套。朝日新闻社旗下的《朝日周刊》还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失落的世界》▲


1949年,手冢治虫的新作《大都会》(Metropolis)刊印。尽管与1927年上映、由弗里茨·朗导演的德国科幻片同名,但漫画《大都会》的内容与之并无关联。漫画中,秘密组织雷德党的头目雷德公爵派人利用“黑科技”制造出了人造太阳黑子,却意外的激活了罗顿博士一直研究人造细胞。得到消息的雷德公爵带领手下,闯进了罗顿博士的实验室,强迫他利用人造细胞制造出了完美的人造人——米奇。米奇能够飞天遁地,拥有十万匹马力的强大能量,耳后有鳃,能像鱼一样在大海中畅游。但是,当米奇终于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便化身为领导众多人造机器人反抗人类统治的领袖。然而,当雷德公爵制造的太阳黑子逐渐消散后,米奇因为人造细胞丧失活力,最终归于尘土。整体而言,《大都会》内容丰富,线索庞杂,融入众多科幻类型元素。而且,其中关于人造人米奇的诸多设定,被后来的《铁臂阿童木》所继承。


《大都会》▲


此后,手冢治虫在大阪出版的最后一部漫画作品《未来世界》也被推向了市场。与前两作相比,《未来世界》融入了“冷战”元素和“反核”主题,讲述了因为人类核试验造成生物变异,而诞生了全新的虫形态智能生物——浮蟆族。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出了超越人类的高科技,并预见到地球即将遭到来自外太空的行星爆炸后产生有毒气体云的侵袭,为此浮蟆族制造了无数巨型飞碟准备带领族人和地球上的生物,以“诺亚方舟”的形式逃离地球。但大多数人拒绝成为浮蟆族豢养的“牲畜”,拒绝被拯救。最终,由于太阳光的作用,有毒气体云被分解成了纯氧,人类挺过了末后浩劫。故事最后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地球上最后一个浮蟆族人,虽然曾经帮助人类,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族群,但终究因为得不到人类的信任而被放逐到太空中。


《未来世界》▲


《失落的世界》、《大都会》、《未来世界》合称为手冢治虫早期漫画作品中的“SF三部曲”,对于日本科幻动漫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尽管在故事情节设计和美术技法的运用上,都还未达到如火纯情的地步,但却足以让手冢治虫从当时众多的漫画创作者中脱颖而出。SF三部曲所表现的思想力度和作者对于科幻题材作品的把控能力,更是超越了时代。以至于后来众多的日本科幻作品(不只限于动漫)都能看到这三部作品影响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这三部作品让当时日本的青少年读者对于科幻题材的动漫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功的开创了一个新的动漫品类市场。从而为后来,日本科幻动漫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1951年,手冢治虫大学毕业,之后迁居东京,正式走上了漫画家的道路。此前,创刊不久的《少年》杂志,找到了当时已经是“东京儿童漫画会”成员的手冢治虫,希望他能接下在该刊上创作发表长篇连载漫画的任务,双方一拍即合。


在手冢治虫最早向杂志编辑部提出的创作大纲中,延续了此前“SF三部曲”的基调,准备把故事舞台放在一片名为“アトム”(ATOM,意为“原子”)的未来大陆上。这个构想并没有得到杂志编辑部的认可。编辑部认为以“大陆”来构建故事,会导致篇幅过长、难以控制。最终,在反复推敲后,手冢治虫最终创作了一部名为《アトム大使》(Captain Atom,阿童木大使)漫画。漫画中,因为故乡被天灾毁灭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开始跟地球人共同生活。但很快,两个文明之间因为争夺生存资源而剑拔弩张。这时,一位名叫阿童木的机器人少年以“大使”的身份承担起了代表人类同外星人进行最后一次谈判的重任。漫画刊出后,反响不一。很多青少年读者对漫画中复杂的科幻设定并不感兴趣。为此,杂志社责任编辑金井武志在与手冢治虫反复商讨后,决定把连载内容改为以阿童木为绝对主角的少年向漫画,并把漫画标题从极具美式超级英雄风味的“アトム大使”改为“鉄腕アトム”。这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铁臂阿童木》。


《铁臂阿童木》▲


到1968年,《少年》杂志停刊为止,《铁臂阿童木》的正传故事也宣告完结。此后,又推出了别传、番外以及单行本等。总的来说,《铁臂阿童木》的前期作品基本上走得日式少年动漫的所谓“热血番”路线,但是随着手冢治虫的声名鹊起,对作品风格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到中后期及各类“续作”中,专属于手冢治虫的“硬科幻”风格开始回归。尽管这种创作路线的变化带来了很多争议,但却也确实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使《铁臂阿童木》从同时期众多的类似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随着《铁臂阿童木》及其他人气作品的相继问世,手冢治虫一跃成为日本最具人气的漫画大家,并创建了自己的漫画工作室。到20世纪60年代初,手冢治虫开始向动画领域进军。


20世纪50年代,日本电视业开始起步,随之而来的是对电视动画片的大量需求。最初,日本的电视台主要是通过购买欧美的动画节目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手冢治虫看准了这个机遇,决心创办自己动画公司,圆自己儿时的动画梦。1961年,手冢治虫在漫画工作室里设立了一个动画分部。翌年1 月,正式将其命名为“虫制作公司”(虫プロダクション,以下简称“虫制作”)。在完成了几部实验性的动画作品后,虫制作开始着手把《铁臂阿童木》改编成电视动画片。在当时制作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手冢治虫的带领下,虫制作几乎是从零开始摸索电视动画的制作经验,成功开创了日本电视动画的“手冢治虫模式”。


动画版《铁臂阿童木》▲


1963年1月1日,动画版《铁臂阿童木》开播。第一集播出后就获得了27.4%的收视率。之后更是一路走高,长期维持在30%以上,并曾一度达到40.3%。[6]49这个收视率纪录,此后再未被其他动画节目超越。1964年,《铁臂阿童木》的英语版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EC)的电视网以“ASTRO BOY”之名在全美范围内播出,同样获得了不小的反响。


手冢治虫既是日本战后动漫艺术的宗师,也是科幻动漫的先驱者。正式因为手冢治虫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科幻题材的动漫作品,才让科幻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类型被动漫经营者(漫画杂志、出版社、电视台等)和动漫受众(漫画读者和电视观众)广为接受,并通过各种衍生品的开发,源源不断的为整个行业创造利润,让创作科幻动漫,成为了一件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手冢治虫为日本科幻动漫发展的另一大贡献,是无意中留下了一座“创作大本营”——常盘庄。手冢治虫初到东京时,寄住在一家不知名的出租公寓内。由于那里的环境过于嘈杂,不利于漫画创作,不久后,手冢治虫又搬到东京市丰岛区一座名为“常盘庄”的木制公寓居住。随着手冢治虫声名鹊起,众多跟手冢治虫一样怀揣着漫画家之梦的年轻人汇聚到了常盘庄。尽管后来,手冢治虫搬离了常盘庄,但汇聚在这里的青年漫画家们却合力,将日本的科幻动漫推向新的高峰。


常盘庄漫画家 ▲


在众多的常盘庄漫画家中,藤子•F•不二雄是公认的继手冢治虫后,又一位科幻动漫大师。藤子•F•不二雄,本名藤本弘,生于1933年。小学五年级时,他结识了安孙子素雄,对漫画的共同爱好,让两人一起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后来,两人一起来到常盘庄,以“藤子不二雄”的共同笔名创作漫画。其中,早期代表作中较为著名的科幻动漫作品有《四万年飘流》《乌托邦:最后的世界大战》。其中,《乌托邦:最后的世界大战》是当时科幻漫画中少见的严肃社会科幻题材作品。故事描写了20XX年,由于“水素”炸弹的使用,整个地球都被冰雪覆盖。而在这场浩劫百年后,一座被命名为“乌托邦”的超级城市被建立起来。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都市却是建立在机器人对人类进行统治的基础之上的。一些人类试图推翻机器人的统治,但在强大的机器人面前人类的任何反抗都显得不堪一击。直到机器人统治者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才让人类最终摆脱了被机器人统治的宿命,重新获得了自由。当然,这些早期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置,还是在图画绘制上,都难免有些不成熟之处,但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力度和对科幻主题的驾驭能力。


此后,藤本弘与安孙子素雄各自走上了独立的漫画创作道路,藤本弘使用“藤子•F•不二雄”的笔名,而安孙子素雄则使用“藤子不二雄A”的笔名。而藤子•F•不二雄最杰出的科幻动漫作品,就是他从1969年12月,开始在小学馆《学习杂志》上连载的《哆啦A梦》。这部动漫作品自1969年诞生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动画版于1973年开播),其创作在原作者于1996年逝世后,仍未停歇,一直持续至今。[7]105漫画以一部来自22世纪的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为主角,讲述了它从22世纪乘坐时间机器来到当代,利用装在胸前的“四次元口袋”中的各种未来科技道具,帮助主人野比大雄和他的朋友们,解决各种问题的故事。《哆啦A梦》最初是作为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儿童科幻动漫作品定位创作的,但是随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看着哆啦A梦系列动漫长大,《哆啦A梦》逐渐转变成合家欢式的全年龄向科幻动漫作品。其影响力也早已经跃出日本一隅,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卡通明星。



在众多常盘庄漫画家中,石森章太郎被认为是最具领袖气质的一位漫画家。他与手冢治虫的关系也最为特殊。石森章太郎,本名小野寺章太郎,1938年出生在宫城县登米郡。早在高中时代,石森章太郎就是手冢治虫的铁杆粉丝,并曾将自己的习作寄给手冢治虫,受到手冢治虫的高度肯定。当时,手冢治虫便迫不及待的邀请他来东京,担任自己的漫画助手。石森章太郎便利用假期来东京,一边做漫画助手,一边学习漫画创作。高中毕业后,石森章太郎正式搬入常盘庄,开始自己的漫画家生涯。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石森章太郎都没能拿出让他一鸣惊人的代表作。在经历了家人离世等一系列变故后,石森章太郎决定去海外游学,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1964年,石森章太郎推出了自己的成名作《改造人009》。故事以9个际遇不一、能力不同的改造人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成功脱离了将他们进行肉体改造的邪恶组织后,利用自身的各种异能,对抗邪恶组织并尝试与普通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遭遇到了各种矛盾冲突,展现了作者对于“人与非人”的哲学思考。凭借《改造人009》的大获成功,石森章太郎终于跻身一流漫画家行列,巅峰时期,每天工作20小时,每月创作漫画超过600页。而在他的助手中,还诞生了另一位对日本科幻动漫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巨大机器人动漫之父”的永井豪。而除了科幻动漫外,石森章太郎对于日本科幻影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奥特曼系列齐名,号称日本“科幻特摄剧三巨头”的另外两个系列——“假面骑士”系列和“超级战队”系列,原作均为石森章太郎。其对日本当代科幻整体影响力不容小视。


《改造人009》▲


同样出身常盘庄的还有另一位日本科幻动漫大师松本零士。松本零士,本名松本晟,1938年出生于福冈县。高中时代,松本零士凭借处女作《蜜蜂的冒险》出道。[8]随后,被出版社发掘,到常盘庄,担任手冢治虫的漫画助手,但不久后,便转为独立创作。1974年,时年36岁松本零士应著名动画制作人西崎义展之邀,以导演(监督)的身份,参与了科幻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制作。这部动画作品是日本科幻动漫的转型之作,确立了日本科学幻想类(俗称“硬科幻”)动漫作品的基本范式,为后来的《机动战士高达》、《超时空要塞》等同类型科幻动漫作品起到了示范作用。除动画版外,松本零士还执笔创作了《宇宙战舰大和号》的漫画版。之后,松本零士又创作了《银河铁道999》、《宇宙海盗上尉哈洛克》等动漫作品。[8]这两部作品,都属于科幻与奇幻类型的混合之作。松本零士因其职业生涯初期,有过丰富的少女漫画编绘经验,因而在《银河铁道999》、《宇宙海盗上尉哈洛克》抛弃了繁复的世界观设定和华丽的太空战场面,而是聚焦于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探究环境对人物内心成长历程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松本零士的创作,让日本科幻动漫不仅获得了强劲的筋骨,而且有了细腻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宇宙战舰大和号》▲


在日本科幻动漫的奠基者中,后来被视为与手冢治虫比肩的动画大师宫崎骏,最初却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宫崎骏于1941年出生在东京市文京区。1963年,大学毕业后,宫崎骏进入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动画公司——东映动画工作。此后,参与了多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并在这期间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高畑勋。1972年,因为不满东映动画公司经营方针的变化,宫崎骏随同多位同事,从东映动画公司离职。几经辗转,宫崎骏结识了当时日本著名出版商——德间书店的总裁德间康快。在德间康快的资助下,宫崎骏以导演的身为完成了他的动画电影成名作《风之谷》。[6]50该片于1984年3月上映,在当时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科幻动漫作品,获得了业界高度评价,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还在1985年获得了日本科幻协会颁发日本科幻文艺最高奖——“星云赏”。在《风之谷》大获成功后,由德间书店出资建立了吉卜力工作室。1986年8月,由宫崎骏任原作、脚本和导演的科幻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上映。


《风之谷》和《天空之城》是宫崎骏早期动画电影创作的代表作。究其整个动画电影生涯来说,宫崎骏更加偏爱奇幻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风之谷》和《天空之城》在题材类型上,是宫崎骏对市场妥协的产物。但即便如此,宫崎骏的通过这两部动画电影,仍旧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使日本科幻动漫更趋多元化和多样性。


《天空之城》剧照 ▲


以上提到的这些创作者,都是日本科幻动漫发展奠基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些创作者有些是漫画家、有些是动画编导,还有些两类角色兼而有之。这些创作者共同点是基本上都出生在“昭和时代”(1926年至1945年),幼年或童年时期经历过战争或战后时期的生活。尽管家庭出身迥异但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投身动漫创作除了个人兴趣爱好之外,则大都有机缘巧合的成分。这些共同点令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在起始阶段就带有强烈的知识精英特质。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年等级制度传统的社会里,以手冢治虫为代表这批社会精英把他们所吸收的丰富文化养分和生活感悟带到了动漫创作中,使日本科幻动漫创作的视野得以迅速拓展,思想内涵极大丰富,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所以,日本科幻动漫的第一代创作者也可以被称为“思想家”的一代(思想世代),他们实际上给日本动漫创作留下了题材范式——现今几乎所有日本科幻动漫的典型题材,几乎能在第一代创作者的作品中找到原型或雏形。


三、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在日本科幻动漫创作者的代际更替中,富野由悠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富野由悠季,本名富野喜幸,1941年出生在神奈川县小田原市。高中毕业后,考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映画学科。在学期间,曾经参加左翼学生运动。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富野由悠季于1964年2月进入虫制作,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动画生涯。他参与的第一个动画项目,就是电视动画版《铁臂阿童木》的制作,并很快承担起脚本和演出(执行导演)的工作。但由于没有获得理想的职位,年轻气盛的富野由悠季毅然从虫制作辞职。此后,他开始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混迹于日本动画界,时间长达十余年,几乎把跟动画制作有关的各种工作都做了一个遍,成为了当时日本动画界难得的通才。


1972年,富野由悠季以导演(监督)的身份,指导了以“超古代文明亚特兰蒂斯”为灵感来源的海洋科幻动画片《小飞龙》。随后,有参与制作了以“巨大机器人”为主角的科幻动画片《勇者莱丁》。1977年,富野由悠季加入了日本日升动画公司,并先后参与了《无敌超人赞波3》和《无敌钢人泰坦3》等两部科幻电视动画片的制作。随后,富野由悠季便投身于日本科幻动漫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之作《机动战士高达》的拍摄之中。


1979年4月7日,电视动画版《机动战士高达》开播。从剧情上看,《机动战士高达》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故事主线仍旧是以往日式“巨大机器人”(机甲)动画中常见的热血少年驾驶机甲在战场上与强敌抗争。该作真正开创性,在于其严谨的科学设定和军事情景设计,从而使日本科幻动漫摆脱了将科技元素仅作为动画片中机关布景或噱头,转而通过追求“科学性”以达成作品的高可信度和高还原性的硬核向作品(硬科幻)。


《机动战士高达》▲


动画开播后,由于动画内容对于当时电视动画的主要观众群体——中小学生来说过于晦涩,反响平平。但后来,由于众多高中生、大学生被剧情吸引加入观众之中,《机动战士高达》实现口碑逆袭。1980年7月,日本著名玩具制造商万代公司,推出“机动战士高达”主题模型玩具(钢普拉),受到热烈追捧。[9]5受此鼓励,日升动画公司决定推出《机动战士高达》的动画电影版(剧场版),仍由富野由悠季担任导演。1981年至1982年间,三部动画电影《机动战士高达:高达站立在大地上》、《机动战士高达:哀战士》、《机动战士高达:相逢在宇宙》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机动战士高达》的成功对于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扩展了科幻动漫的受众群体:以往科幻动漫的主要受众是中小学生,当这些升入高中或大学后,基本上就不再关注科幻动漫,而《机动战士高达》的出现,让科幻动漫真正走向了全年龄向。(2)完善了科幻动漫产业链:以往科幻动漫、尤其是科幻动画片的商业模式是较为单一的,主要是依靠广告赞助,这让赞助商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经常出现赞助商干涉动画创作的现象,《机动战士高达》成功的启动了模型玩具这个潜力巨大的衍生品市场,增强了动漫创作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3)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机动战士高达》的出现,实现了日本科幻动漫创作范式由“幻想科学”(软科幻)向“科学幻想”(硬科幻)的转变,吸引了一大批新生代的创作者,投身于科幻动漫创作之中。


如果说,《机动战士高达》为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那么,1982年10月开播的电视动画片《超时空要塞Macross》,则是把日本的科幻动漫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策划案最早由日本动画企业“Studio鵺”(スタジオぬえ)提出,后来转交给动画公司ARTLAND负责制作。《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制作过程本身就对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堪称新世代动漫创作人的“训练营”。其制作阵容中,不仅包含了河森正治、美树本晴彦、板野一郎等后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幻动漫创作中坚力量的一代动漫人,还包括了当时还是在校大学生的庵野秀明、山贺博之等日后活跃于90年代的日本动漫人。毫不夸张地说,一部《超时空要塞Macross》造就了一个属于科幻动漫的黄金时代。而继电视动画版后,1984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版《超时空要塞Macross:可曾记得爱》,其影响力更是超越了动漫的范畴,成为了日本科幻电影、乃至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的杰作。


《超时空要塞Macross:可曾记得爱》▲


《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热映,引领日本科幻动漫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了全盛时期。而OVA这种崭新的动画发行方式,则为日本科幻动漫的热潮又添了一把火。所谓OVA即“独立影像软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录像机开始在日本家庭中普及,录像带租赁业也随之兴起。[10]这让影视制作公司看到了一条不通过电影发行公司、电视台等传统影视播放渠道,直接向观众提供影视作品,并获得收益的新渠道。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OVA录像带(后来逐渐演变成VCD、DVD介质)被推向市场。其中,就包括大量科幻动漫作品。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OVA科幻动漫作品,就是有德间书店投资制作的《银河英雄传说》。该动画片改编自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同名小说。其中,动画本传110集,分为四部发行,另有外传52集,全部采用OVA形式发行。如此大规模的OVA动画制作,在整个日本科幻动漫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总导演石黑升也是电视动画版《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导演,而河森正治等人也是在他的一手栽培下成长起来的。


《银河英雄传说》▲


这一时期,日本科幻动漫蓬勃发展的另一个表征,就是科幻题材在整个日本动漫领域的辐射性,出现了大量的“轻科幻”动漫。所谓“轻科幻”动漫,是指动漫作品本身借用一些科幻作品中的设定元素,如外星人、机器人、时间机器等,而作品本身更加接近于奇幻、冒险、搞笑等类型的动漫作品。在这一时期,堪称日本国民动漫的《福星小子》(高桥留美子编绘)、《阿拉蕾》《龙珠》(鸟山明编绘)等都可以归入这种轻科幻动漫的范畴。


《福星小子》        《阿拉蕾》          《龙珠》▲


在科幻动漫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科幻动漫也开始了新题材的探索。1988年,由漫画家结城正美编绘的科幻漫画《机动警察》开始连载。这是一部近未来为时代背景的“写实向”科幻动漫作品。漫画以未来的新东京为舞台,为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销量,人类发明了名为Labor的人操大型机器人。然而,随着Labor的应用,各种与Labor有关的犯罪活动也与日俱增。为此,东京都警视厅警备部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执法部门——特车二课(Special Vehicles Section 2)。该部门装备有专门为应对Labor相关犯罪案件而开发的警队专用Patrol-Labor(巡逻警用机器人)。而以主角泉野明为代表的特车二课警官们,每天驾驶者警用机器人,处理各种机器人犯罪案件,构成了整部漫画故事的主线。该漫画作品后来由日本科幻动漫界的知名导演押井守指导,推出了OVA动画版。《机动警察》的出现,让“巨大机器人”(机甲)这个最具日本特色的科幻题材类型,彻底摆脱了“架空世界”的设定,走入了“现实”生活,体现出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创作价值取向。这是日本科幻动漫创作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机动警察》的导演押井守出生在1951年,比原作者结城正美大六岁。但真正让押井守扬名业界的却由他任导演,于199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版《攻壳机动队》。这是日本科幻动漫中“赛博朋克”题材最重要的代表作。其漫画原作由1961年出生在兵库县神户市的漫画家士郎正宗编绘。由于士郎正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对画面呈现要求精益求精,再加上《攻壳机动队》本身的世界观过于宏大,原作漫画在连载期间,更新速度极慢,内容也显得较为晦涩,并没有引起读者们的特别注意。而改编成动画电影时,押井守删繁就简,充分发觉了原作的科幻内核,并以精准的视听语言,呈现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赛博朋克世界。该片不仅在日本国内深受好评,在美国上映时,也曾引发观影热潮,充分体现了优秀科幻作品的跨文化特征。


动画电影版《攻壳机动队》▲


事实上,电影动画版《攻壳机动队》的热映,在某种程度上是重新唤起了日本人对动漫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日本动漫界因为“宫崎勤连续杀人案”(又称“警视厅117号事件”)而陷入低谷。当时,一名叫宫崎勤的连环杀手在东京都和埼玉县辖区内多次诱拐杀害幼女。该犯归案后,因警方在其家中搜出大量漫画书及动画录像带。[11]44-46媒体既由此炒作动漫作品对连环杀手的影响问题,从而在日本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反动漫运动。整个日本动漫业受此影响,再加上“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冲击,而陷入低迷。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执着的日本动漫人迎难而上,继续自己的科幻动漫创作。1983年,为了制作原创科幻动画电影《王立宇宙军——奥内米斯之翼》,曾经参与过《超时空要塞Macross》制作的山贺博之、庵野秀明、贞本义行等人加入到新成立的动画公司GAINAX。1987年,《王立宇宙军》上映,但反响平平。为了平衡预算,GAINAX策划制作了OVA动画《飞跃颠峰》。这部动画片是当时日本科幻动漫中少有的将相对论效应纳入世界观设定的硬核科幻作品。同时,又集合了“美少女”、“宇宙战争”、“机甲”、“怪兽”等流行元素,堪称是日式科幻动漫的集大成之作。但是,这部作品显然过于超前,推出伊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随后,庵野秀明又以监督的身份,指导了改编自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名作《海底两万里》的电视动画片《不思议的海之娜迪娅》。该片曾经《蓝宝石之谜》的片名在中国播出。




《王立宇宙军》   《飞跃巅峰》▲


至此,日本科幻动漫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已经悉数登场。这一代动漫创作者基本上出生于1960年前后,经历了日本经济复苏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对科技改变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接受过系统的院校教育,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迅捷和多元化,兴趣爱好广泛,内心中既有“日本第一”的自信心,也不免岛国居民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日本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一代”,自幼便在漫画、电影和电视的包围中长大,对影像有着天生的敏感。而与第一代动漫创作者相比,他们通常都有较为完善艺术教育背景(包括学历教育或师徒传承),而且大都自幼立志从事动漫行业,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作,都有着强烈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背景的差异,让第二代动漫创作者不像第一代人那么看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教化功能,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拓然动漫创作题材领域和视觉冲击力上,可以说是他们完善了日本动漫的美学体系和创作技术体系,称他们为日本科幻动漫的“美学世代”并不为过。


四、日本科幻动漫的巅峰及其当代形态


1995年,日本科幻动漫迎来了史上的巅峰之作《新世纪福音战士》。跟当年《机动战士高达》首次播出时的情况类似,《新世纪福音战士》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走势。动画片推出伊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年平均收视率为7.1%,位居同时段总收视率排位的第37名,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然而,当播出机构——东京电视台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将这部动画片从周三晚上18点档,调整到深夜档重播后,《新世纪福音战士》实现了口碑逆袭,迅速在动漫核心受众,也就是所谓的“御宅族”群体中成为话题性作品。而随着《新世纪福音战士》话题性的持续发酵,其影响力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亚文化群层面,成为主流舆论关注的焦点。《朝日新闻》上也刊出了这样的报道:“今天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答案是——人类补完计划!”[5]226这里提到的“人类补完计划”就源于《新世纪福音战士》。


《新世纪福音战士》▲


电视动画版《新世纪福音战士》由动画公司GAINAX制作,庵野秀明任导演。该片讲述了大灾变后,名为使徒的神秘生物对人类发动了进攻。自幼便有性格缺陷的少年主角碇真嗣,在其父亲的命令下登上了人类为对抗使徒而建造的“通用人型作战兵器”(EVA),与使徒展开激战。然而,随着人类与使徒激战的持续,一个名为“人类补完计划”的神秘项目逐渐浮出水面,当真相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无法逆转……由于电视动画版的高人气以及动画迷们对电视版结尾两集内容的不满,有关方面又策划拍摄了两部动画电影版,分别于1997年3月15日和7月19日上映。至此,初代《新世纪福音战士》宣告完结。


之所以说《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日本科幻动漫的巅峰之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但如果仅就文本自身进行讨论,那么《新世纪福音战士》本身的成功恰恰在于其的“反类型”特征。“巨大机器人”动漫(或称为“机甲”动漫)是日本科幻动漫的独创类型和基干类型,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动漫作品与衍生品产业的高度绑定,即实现受众群体和消费群体的“潮汐锁定”——都是面向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换言之,“巨大机器人”动漫类型化的过程,就是从动漫创作制造IP,再形成衍生品,转变成为了推销“衍生品”而制作动漫的过程——动漫作品变成模型玩具的长篇广告。《机动战士高达》和《超时空要塞Macross》是对这种类型化趋势的第一次“反动”,也就是通过从幻想科学(软科幻)到科学幻想(硬科幻)的创作范式转变,突破旧有类型模式下的“潮汐锁定”,进而吸引和锁定新的受众群体。后续OVA动画中大量科幻幻想型动漫的出现,正是这种趋势的延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商业模式支撑,而没能创造出新的类型范式,反而被旧有的类型不断地侵蚀。这从《机动战士高达》的续作文本不断向幻想科学的方向急速退化,就可以看出端倪。于是,《新世纪福音战士》事实上形成了对《机动战士高达》《超时空要塞Macross》所代表的新范式的否定之否定,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反类型”气质。


具体而言,(1)世界观设定的残破:世界观是科幻作品存在的基石,幻想科学时代巨大机器人动漫的世界观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到科学幻想时代世界观设定变得繁复而严谨,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科学考证”这样专门用来查补漏洞的职位。而《新世纪福音战士》则是故意用各种与科学、历史、心理、宗教有关的词汇,堆叠了一个充满漏洞的世界观,而且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补全这些漏洞,以至于从作品诞生至今,在亚文化群中已经出现了规模庞大的“EVA考据学”或“EVA诠释学”。尽管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过度解读,但这或许就是创作者的初衷所在——给受众留下足够的游玩空间。(2)拒绝成长的主角:以往巨大机器人动漫中的男女主角不管登场时性格如何,都会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获得某种成长,最终承担起与他们的“力量”相匹配的责任。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主角碇真嗣从登场时就展现出明显的性格缺陷,并且拒绝任何的“成长”要求,最终也是因为他的拒绝而导致人类补完计划失败,“人类”几乎因此而灭亡。这种对于主角在文本中存在方式的彻底改写,令其脱离了光环的庇佑,展现出另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向度,反而给受众带来了一种信服感。(3)机体设定的虚实背反:巨大机器人动漫中,机器人本身是与主角同构的存在。以往类似题材有所谓超级系与真实系之分,其根本区别在于机体设定是否考虑“科学性”。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机体设定,却是彻底反传统、反类型的:一方面,对于机体构造、操控方式、能源供给等运作方式详细至极的设定,令人感到完全具有工程学意义上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机体本身又被赋予了大量超科学、超自然,乃至宗教色彩的属性。从而将真实与虚幻借由动漫这个艺术媒介强行绑定于同一机体之上,但又没有给人以违和感。这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存在。(4)革命性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往巨大机器人动漫中,考虑到成本和制作周期等方面的因素,很少使用复杂视听语言手法,但作为电视动画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却大量使用了复杂的电影剪辑方法以及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大量的快速镜头切换和蒙太奇的运用,进一步烘托出作品本身的超现实性。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让制作公司本身遭遇了最后两集无法按期完成的窘境。导演庵野秀明竟然直接把大量未完成的素材拼接起来凑数。而由于作品本身被视为经典,导演的这种做法本身也被赋予了作者性的意涵。



正是因为《新世纪福音战士》本身的反传统、反类型,加之1995年接连发生的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地铁恐怖袭击事件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带给日本人的幻灭感和所谓“世纪末大灾变”的都市传说盛行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作用,让《新世纪福音战士》超脱了一般意义上动漫受众(广义上的“御宅族”)的亚文化群体,上升为社会大众舆论场域中关注的文化现象,并引发了关于动漫、御宅、世纪末等众多讨论。这是以往日本科幻动漫作品从未企及的舆论能见度。但也正因为《新世纪福音战士》是彻底反传统、反类型的,也就意味着作为整个日本科幻动漫的基干类型“巨大机器人”题材的动漫作品遭遇了一道无法超越的高峰。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日本科幻动漫类型的盛极而衰。


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科幻动漫几乎是在一瞬间跌入了低谷。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众多经典作品或翻拍、或推出续集,但已经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新一代的动漫受众甚至认为,一看到巨大机器人或者类似的图像,就会有强烈的古旧感,提不起兴趣来。


在一片愁云惨雾中,2003年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的《星空清理者》是一部难得的科幻动漫佳作。其动画版由幸村诚的同名漫画改编,谷口悟朗任导演。全片以在太空站中从事太空垃圾回收工作的一群普通公司职员的工作生活为故事主线,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至于太空这个特殊的场景之中,展现了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只可惜,日本科幻动漫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如此优秀的硬核科幻动漫作品,最终也只落了一个惨淡收场的结果。




《星空清理者》  《夏日大作战》▲


2009年,曾经被视为“宫崎骏接班人”的日本青年动画导演细田守推出了科幻动画电影《夏日大作战》。这是一部将日式流行文化、纯爱青春片叙事模式与赛博朋克题材完美融合的动画电影作品。该片获得了2010年安那翰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电影奖以及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奖提名。


在日本,新世纪以来,轻小说一军突起,成为了可以与动漫相匹敌的流行文化载体。而其中最流行的就是所谓的“异世界穿越”题材。在众多此类题材的作品中,《刀剑神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该作将虚拟现实(VR)、赛博朋克和“异世界”等诸多元素杂糅一处,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故事时空。这种不以科幻为类型标签,但却大量运用科幻类型元素的作品,在当今日本流行文化领域,越来越多见。至于是否会形成某种潮流或者趋势?目前,还不得而知。


《刀剑神域》▲


结语


通过对战后日本科幻动漫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动漫这种图像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较之以文字为载体的小说,其创作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体系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科幻动漫作品,当然首先来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但是,这种作者性的发挥,始终受到社会制约。而所谓的“类型化”,其实也是所谓规制化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却又不停的在作者各种反类型、反规制的努力,力求获得艺术创造和社会影响力的突破。而真正的成功者,却屈指可数。


当今的日本科幻动漫已经陷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时期,但科幻元素却已经在整个日本动漫的艺术体系中充分扩散开来。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未来已来”。当代日本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发展和扩张为基调的传统科幻表达体系已经失去了对新一代动漫受众的感召力。但在原本只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21世纪”,即将在现实中步入20年代的时候,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比艺术史上那些最富想象力的科幻作品,今天的现实生活也不妨多让。“科幻”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这自然就是对于科幻动漫、乃至整个科幻文艺类型的最大解构力量。


本文刊载于:孟庆枢、刘研主编:《中日科幻文学研究》,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0月出版。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邓进.动画大师:手冢治虫[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6.

[2]刘立善.论日本近代启蒙时期的思想与文学[J].日本研究,2014(4).

[3](日)长山靖生. 日本科幻小说史话 从幕府末期到战后[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日)松田武.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 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5]刘健. 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6]刘健.20世纪日本影视动画产业经营模式透析[J].电影文学,2013(11).

[7]韩若冰.日本动漫角色与角色消费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8]王新禧.日本科幻漫画前驱——松本零士[EB/OL].https://www.jianshu.com/p/6ff23cea5136,2016-7-9.

[9](日)野本宪一. 钢普拉完全攻略指南[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14.

[10]褚国飞.日本的消费文化、雇佣体系与中产之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2(4).

[11]李东野. 第一现场[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1.






责任编辑:不危



您可能还想看







四十二史

宇宙的未来/现在/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