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盲文历史上最大的耻辱与讽刺,它必定有被废止的那一天

视障新路 视障者 2023-05-30

点击上面“视障者”关注我们

作者:赵静


2018年7月1日,在此起彼伏的反对声中,《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开始实施,笔者原来抱着的心态是,两眼一翻,你的世界与我无关。你实施你的,我写我的。我就用现行盲文,如果自己看,我还用双拼盲文呢,你还能宰了我不成?


导致笔者写下这篇文字的原因是,笔者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报道,其中的一段话令笔者怒发冲冠,夜不能寐。题目是“原来旧版盲文没有声调?他用20年给盲文标调,让盲人告别猜猜猜”


文中所写的人,就是通用盲文发明者。标题有多么荒唐,一目了然,谁说旧版盲文没有声调?现行盲文采用的是部分标调的规则,双拼盲文是字字标调的。最令人气愤的是下面这段话:


分词连写是某某在盲文里,下一座要翻越的大山。分词连写是一种文字规则,其目的是更准确地阅读。比如,南京市长( cháng)江大桥,通过分词连写的规则,就能避免被盲人误读成“南京市长(zhǎng)江大桥”。分词连写使固定搭配下的文字可以更精准地释义,使盲人文字更为精密和科学。


为了防止有人污蔑笔者在造谣,截图如下:

看看上面的文字,说得盲文这个惨啊,就好像盲文没有分词规则似的。这是一个很老的笑话了,一般人也不会读错,硬安在盲人身上是何居心?糟蹋了盲文标调还不够?还要糟蹋分词?还要糟蹋盲文在大众眼中的印象吗?笔者只想问一句话,通用盲文的发明者究竟懂不懂盲文?如果懂盲文,难道不知道这句话在盲文中不可能读错吗?如果不懂盲文,有什么资格发明盲文方案?


把“南京市|长江|大桥”读成“南京|市长|江大桥”这种事,或许会发生在汉字使用者身上,但绝不可能发生在盲文使用者身上。首先,由于盲文是表音文字,“长”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读音,会在盲文中体现出来的。如下图中标红的部分所示,不懂盲文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二者可以明显区别。其次,就算不考虑多音字,现有的盲文分词规则也完全可以明确表示这句话应该如何分词断句。大家可以看下图。请问,盲文分词上还有什么“大山”需要翻越?

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汉语盲文发展历史,如果你已经很清楚,请跟随笔者一起回顾一遭。以下的“盲文”专指汉语盲文。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同样的读音,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高矮的高与蛋糕的糕,从字形上一看就知道是不同的两个字。但是盲文是表音文字,也就是说,盲文里面,单独写出一个gao,你无法判断对应的是哪个汉字。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发明表意盲文呢?说实话,有点难,现在民间有人在尝试,目前还没有得到大众认可与推广。


汉语盲文的发明者是黄乃先生,你可能不熟悉这个人。不过,他父亲你应该听说过,就是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1953年,黄乃提出的《新盲字方案》在全国开始推行。为什么叫“新盲字”呢?因为解放前盲人使用一种南方口音为标准的盲文,叫做“心目克明”。相对于心目克明,黄乃提出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的盲文就叫做“新盲字”了。这一套盲文方案一直使用到今天,习惯上我们称之为“现行盲文”。


但是现行盲文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并非每个字都要标调,盲人在读的过程中,经常处于猜调的状态,一个疏忽就会闹笑话。比如把“牛皮鼓”读成“牛屁股”,把“毛笔字”读成“猫鼻子”等等。即使你有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儿,里面蕴含180的智商,有时候仍然难以应对。比如“汉语”和“韩语”,“山西”和“陕西”,这些词汇不标调是绝对不行的。


如果要求字字标调,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但是那样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会延长时间,再有就是浪费纸张,要知道,盲文纸可不是三分钱一张的A4纸,一张盲文纸需要一毛多钱,也就能写三百字左右。


后来就产生了一些盲文的规范,诸如轻声不标调,单方成字要尽量标调等等,这样就可以解决“毛笔字”和“猫鼻子”的尴尬了。这里不再深入讲解,毕竟这篇文字不是普及盲文知识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专业材料来看。


尽管有了规范,但是一般都是用在出版物上,民间了解的人不多,使用的人就更少了。为了解决现行盲文的弊端,黄乃苦心探索,在1975年提出了改进方案,在1991年这套方案正式定名“汉语双拼盲文方案”。


这套方案不但弥补了标调不全的缺陷,而且少点少方,易学易用,可以说是在汉语盲文发展上的一大飞跃。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障碍。


你可能想不到,阻碍双拼盲文推行的最大障碍,竟然是懒惰。老师不愿意学,学生也不愿意学,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现行盲文,谁也不愿意再去费二遍事儿。


最可笑的是,竟然有很多教师说因为自己普通话说不好,所以双拼盲文不适合学习,不能推行。现行盲文也是在普通话发音基础上制定的规范啊,它也不是在方言基础上制定的吧?


某盲校曾经做过对比,阅读相同文字的现行盲文与双拼盲文,统计,哪一个更快,哪一个更准,同学们更接受哪一个。结果出来后,是一边倒的形式,明显双拼盲文占优势。但这个结果不是老师们希望看到的,于是,把两个结果对调,上报的时候就说现行盲文占明显优势。


如此种种,双拼盲文被懒惰扼杀在摇篮当中。虽然并没有说废止双拼盲文,但是各种出版物都不再使用双拼盲文,已成名存实亡之势。


直至2004年,黄乃先生去世前,他在弥留之际仍然对双拼盲文念念不忘,还在不断重复“双拼盲文不能停。”就这样,一代具有创造性的盲文学家,为了让中国千万盲人能够使用更好的盲文,呕心沥血,多方奔走,最后却含恨九泉。


啰嗦了这么多,终于要说道今天的正题了。最新实施的通用盲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在现行盲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标调的规则,也就是说,它想实现字字标调的目的。同时增加了些许简写方案,怎么看怎么是从双拼盲文方案中抄袭而来。当然了,发明者自己肯定不会承认,黄乃也不能出来说,那笔者在这里说三道四也是多余的了。


通用盲文标榜的五个特点是:


读音准确、

新旧衔接、

省时省方、

易读易写、

利于信息化。


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是不是如同其吹嘘的那般美好。


第一条,读音准确。指的无非是字字标调。如果现行盲文可以字字标调,黄乃在半个世纪前,早就这么做了。不就是因为弊大于利吗?可能通用盲文发明者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就考虑汉字的四声当中,只有三个标调,不标调的那一个,不用说也就知道是什么了?


这种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双拼盲文当中,黄乃就规定第四声不标调,用起来也挺好。但是,通用盲文的发明者可能觉得这样模仿的痕迹太大,于是规定不同的音节,省略的声调不一样。也就是说“八拔把罢”这一组可能是第一声不标调,“掰白百败”这一组可能是第二声不标调。


那么这样的音节有多少个?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共有408个,去掉4个特殊音节,再去掉34个只有一个声调的音节,学习者需要记忆370个音节的标调要求。


可能发明者自己也不堪重负,后来分组方式改成了相同生母开头的字分为一组,也就是说,同一个生母开头的字执行同一个标调要求。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这么麻烦?发明者给出的解释是,使用率最高的字就不标调了,怎么判断使用率高呢?现在不是有一个流行的词语叫做“大数据”吗?这年头不沾点信息科技的味道,谁好意思出来说?


可是问题来了,同一组的字,能够保证某一个声调都是高频使用的字吗?比如按照规定来说,没有生母只有韵母的字,第四声不标调,比如“鹅”需要标调,“饿”不标调。但是“也”字的使用频率肯定比“夜”或“叶”高,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不知道哪位哲人说过,“大部分发明创造就是拆毁前人的框架重新搭建,由此产生的各种漏洞再去打补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增加了一些规定,比如按规定来说,没有生母的字,第四声不标调,但是“一、而、我、也、有”这些音节除外。


可是又有问题来了,汉字不只是四个声调啊,还有轻声没有考虑进去呢。双拼盲文用降位来表示轻声,延用现行盲文标调形式,通用盲文怎么处理轻声?总不能再多发明一个符号出来吧,那样会使盲文读起来更加繁琐。通用盲文规定,轻声的字也不标调。


可是问题又来了,五个声调里面有两个不标调,那怎么区分?于是发明者又打了一个补丁,按照规定,生母z开头的字,第四声不标调,比如“在”这个字不标调,“灾”这个字就要标调,但是“紫”这个音节是特例,不标调表示轻声,比如“桌子”这个词,第二个字不标调,“写字”这个词第二个字标调。同样的道理,“头”这个音节也是不标调表示轻声。


可是问题又来了,汉字里面不止有“子”和“头”这两个音啊。比如“眼睛”这个词就是第二字轻声,按照规定,生母j开头的字,第四声不标调,轻声也不标调,所以“眼睛”和“眼镜”两个词就无法区分了。这回打补丁也无济于事了,终于黔驴技穷。


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经晕晕乎乎的了,反正笔者自己快晕了。真佩服自己能梳理清楚这些东西,就这个思维能力,不去编程是不是都屈才了?不过吧,为了说清楚这些标调的事情,消耗的脑细胞,估计要吃一大把核桃仁,外加二两牛肉才能补回来。


令人痛心疾首的一点是,打了这么多个补丁,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字字标调的问题。还记得我们要讨论什么吗?通用盲文放在第一位宣传的特点就是读音准确,笔者随随便便就能举出反例,不知准确在哪里?


可能有人不服气,说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好,那笔者再随手找一个反例。就说我们反复提到的“补丁”这个词吧。按照规定,生母d开头的字,第四声不标调,那么“补丁”和“补订”这两个词又呈现了不能区分的状态。


回头再看双拼盲文才真正做到了读音准确这一点,而且百分之百标调,无任何疏漏,更重要的是,双拼盲文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规则,没有那么多补丁。


第二条,新旧衔接。这很明显,就是讨好那些懒人的。因为有双拼盲文的前车之鉴,再好的东西,人家懒惰不愿意学,你也推广不开呀。这也是通用盲文延续使用了现行盲文的字母点位的重要原因,不需要背诵新的字母表,表面上特别适合懒人学习。然而,前面我们提到那一大堆标调规则不知道懒人们怎么应对。


估计有关部门也想到这一点了,某联、某协什么的,这一次吸取了推广双拼的经验。在推广通用盲文的时候,采取了强硬手段,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很多人提出质疑:既然想实现字字标调,那不是有现成的双拼盲文方案吗?为什么非要另外设计一套不如双拼盲文的方案出来呢?得到的回答是:现在不是讨论使用哪套方案,而是讨论怎样能让通用盲文更加完善。听话听音,双拼盲文再好,肯定是不会用的,现在必须使用通用盲文,就看怎么对大众有个说辞,少让笔者这种多嘴的人说三道四。当年要是有这个魄力,双拼还至于推广不开?


第三条,省时省方。这一点就更可笑了,所谓省时,无非是说字字标调,不用猜测声调所以省时。但是因为猜测声调影响阅读速度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新手身上,对于一个熟练掌握现行盲文的人来说,猜测声调根本不会影响阅读速度,反而过多的声调会拖慢阅读速度。省方更是无稽之谈,增加了那么多声调,岂是用几个缩写就能找补回来?不但不省方,还会浪费篇幅。


第四条,易读易写。这一条成立的前提,是前三条成立,既然前三条不成立,这一条无从提起。原因在前面已经说清楚,不再重复。


第五条,利于信息化。这是最令笔者不知所云的一点。现行盲文也好,双拼盲文也好,咋就不利于信息化了呢?盲文规则和是否利于信息化有毛关系?当年DOS系统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为汉字担忧,觉得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领域,结果怎样?没几天UCDOS不就出来了?Unicode当中连盲文点都有还有什么不利于信息化的东西?


退一万步讲,就算盲文不利于信息化,那是程序员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语言工作者考虑的事情。难道因为计算机里面没有汉字,就让所有中国人都不使用汉字,改成英语或拼音吗?这可真成了削足适履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通用盲文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自己标榜的那样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想实现字字标调,那不是有现成的双拼盲文吗?为什么不用,非要在现行盲文基础上修修补补呢?臆造这样一套方案,其实也与老百姓无关,但是逼着大家来使用,这就有点利令智昏了。武则天喜欢造字,但除了她自己名字里那个曌字不得不用外,其它的字没有人认可。


这样做事,谁是既得利益者?通过这么一个不实用却可以拿出去吹嘘的方案,究竟可以换来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知道,个人的名也好,利也好,在历史洪流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一时的沾沾自喜换来的往往是千古骂名。


其实,如果一定要利用盲文为自己捞一些好处,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的。比如现在常用的符号@(圈a)、#(井号)用盲文表示起来特别麻烦,需要占用五方,针对这类新兴符号增加盲文字符才是盲文改革的重点。再比如“呣”、“诶”、“唔”这些字都有盲文目前无法表示的读音,有待于完善。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呢?因为功劳太小,没什么好处可以捞吗?


无论任何事物,发明者可能会糊涂,使用者不会糊涂。盲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亵渎与玷污。今天的光荣榜,必将成为明天的耻辱柱。一个平时不给人看病的人,没有资格发明临床药方,一个平时不做饭的人,没有资格发明炊具。一个平时不使用盲文的人,没有资格发明盲文方案。所谓通用盲文,其命运必定和二简字一样,在人世间苟延残喘几年后,最终被废止。让我们一起翘首盼望那一天尽早到来。


END

如果你也有意愿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文章或节目,欢迎投稿,文字、音频不限,要求必须为原创,拒绝抄袭,并且从未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投稿信箱为:shizhangzhe@126.com。本公众号将持续为大家推出简单实用、贴近视障者,令人感兴趣的内容。由于目前只有依靠视障新路成员自掏腰包,支撑日常运营,我们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愿意支持我们一直走下去,帮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欢迎您点击下面的“喜欢作者”为我们打赏,提供一些小额资金,谢谢!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